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合集下载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摘要]本文认为,沈从文小说的最大成就是人性美的再现。

他的"湘西世界"的最大内蕴也在于此。

而对都市文明的批判与排斥是对原始人性的回护。

他的“比较”的美学原则和以善美为主体的美学追求,都是以人性的解放与重塑体现出来的。

本文还认为,沈从文直觉、半直觉的认知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原始性质,这和他的少数民族血统分不开。

他的悲剧是民族悲剧的充分外化和显现。

这是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人性美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

他以风格独特、成绩卓越且多产的小说、散文享盛名于文坛的。

他与京派其他的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相比,知识结构的零散和理论知识的匮乏是明显的,切且就人生观和文学观的主要倾向而论,他和左翼作家也是相左的。

这使得这位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文学巨匠只能臵身于寂寞之中,度过了自己孤独的一生。

或许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孤独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所涵盖的无论历史的文化心态或人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倒不在于其豁达处世的情怀,恰恰相反是因为它明显流露出渗透其中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无奈和不可把握的悲凉与绝望,一种生命的复原与平衡。

这种动态的“复原”与“平衡”对沈从文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他所追求的事物——对于完美人性的不断建构与完善的过程。

这正是沈从文之所以卓然迥异于现代文学史上诸作家的地方,亦即其独特性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沈从文的这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悲悯感”是通过其认知世界的窗口——人性的角度予以哲学上的“抽象”(怀疑与取证)从而获得的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顿悟。

沈从文自从发现了湘西这样一块尚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所玷污和吞噬的“绿洲”后才开始以他艺术家的执著和忠诚来建构他庞大的湘西世界的。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与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

其中所吟唱出的最动人的一章就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石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放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翠翠在岸上锐声喊着:‘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飘荡在寂静的空气里”[7]。秀丽的坏境,悠闲的生活,动人的曲子,和睦的祖孙,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善良的老船夫把对失去女儿的情感寄托在了孙女的身上,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也是无人可替代的。这种情感真实不做作,是亲人间纯粹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人情美

沈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生于行伍世家,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30年代“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长河》、《八骏图》、《湘西散记》等,曾经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候选人。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不少读者被作品中那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边城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上,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婚不成意外溺水而死,傩送负疚远走他乡。老船夫担心翠翠的幸福,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最后留下翠翠独自一人等着爱人的归来。作者在《边城》中描写了亲情、爱情、民情三种人情关系,以清新淡雅的笔墨体现边城人的人性美。尤其是作品中纯真的男女之爱、无私的祖孙之爱、真挚的手足之爱,深厚的父子之爱及朴实的乡邻之爱都是边城人民人性美的体现。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为人性的光辉点写下一篇篇的赞歌。

赞美那些远去的人性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篇1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

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

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

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

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序论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

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

”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

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

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2.情爱的自然、美丽。

(2)(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参考文献 (4)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

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

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

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 N ] .大公报:文艺,1936203229.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2]他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写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

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 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其年作品中的年青人身体强壮、健康,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作者为了表现这一点 ,用动物去形容人的体魄。

如《边城》中写天保、傩送,说他俩“结实如小公牛”“结实如小老虎”。

描写翠翠说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在这里,作者没有丝毫的贬低之意,相反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动物般的自然、灵动之气 ,充满着赞誉之情。

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之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作者的眼里,翠翠这种天然质朴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体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2.情爱的自然、美丽。

(1),爱情的不分等级,人人都有爱的权利,且情爱蒙生自然。

沈从文在《连长》里,曾对主人公连长与一个他所爱的驻地年轻寡妇离别时的难分难解发了一通议论:“在把身子去殉情恋道路上徘徊的人,其所有缠缚纠纷的苦闷,其实没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皇帝同一个兵士,地位的不同,是相差到几乎用手可以摸得出,但一到恋着一个人,在与女人为缘的应有心灵上的磨难,兵士所有的苦闷的量与皇帝可并不两样。

一个状元同一个村塾师也不会不同。

一个得文学博士的人同一个杂货店徒弟也总只会有一种头痛。

”作家的意思很清楚:在爱情方面,是不应该有什么等级差别的,人人都可以爱,也可以被人爱,都可以爱得真诚,爱得热烈。

张爱玲说:“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到海的图面,后看见海;先谈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1]而以《边城》中的翠翠为例,她是一位乡村少女,她没有知识文化,她对于爱情的蒙发是顺应她生命的天性,她对爱情的理解是缘于生命的体验。

作品写了她的三次端午节:第一次, 11 岁,与二老相遇, 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第二次,12 岁,只见到大老,二老上青浪滩了,引起她的思念;第三次,13 岁,[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 卷[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张爱玲.童言无忌[ M ]/ / 张爱玲文集:第4 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92.与二老在赛龙舟活动中相见,这时的感情已经相当清晰而又坚定了。

从年龄上看,翠翠爱情蒙发的时间很早。

但据现代心理学家认为,13 岁是一个少女最危险的年龄,最自然成长的少女,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自己13岁就已经长大了。

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翠翠的感情是纯真的、自然的。

(2),情爱表达自由。

《边城》中的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并把这样一种方式称为“走马路”。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孩看中了一位女孩,可以站在山上白天黑夜地给她唱歌,一直唱到3年零6个月 ,当女孩把歌声接起来时,两个人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外,他们的爱情,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不受约束的爱情选择权使他们拥有表达爱情的自由,使爱情更加质朴、纯真。

(3),情爱格调高雅。

《边城》中的男女之情写的是爱情,而不是流于动物般的情欲。

沈从文写傩送与翠翠的感情用笔十分节制、含蓄:第一次,俩人在朦胧的黄昏时分相遇,一见钟情。

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没有见到他。

第三次,俩人在赛龙舟的活动中相遇,相视而笑。

接下来,傩送在有月亮的晚上为翠翠唱歌,而翠翠却沉沉入了梦乡。

在梦中她的身体被歌声浮起,飞到了悬崖的顶端,摘下了大大的虎耳草。

天保意外出事,傩送黯然离乡,翠翠在渡口痴痴地等待傩送的归来。

尽管俩人的爱情镂心刻骨,但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短。

而在这短暂的相会中,也主要突出描写傩送的默默深情,翠翠少女应有的羞涩与矜持。

这种爱情是具有庄严性的,充满着神性的美丽。

(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在湘西民族地区, 相对落后的农耕文明及自然经济虽然隐伏着物质生活的贫困, 却始终营造着一种简朴、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 培养与保留着人们古朴的生活道德观念与纯美高尚的品格。

在作者笔下的士兵、水手、农民、妓女等人物形象中,诚实勇敢、朴素善良、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的优美品格, 几乎无人不善。

比如“每个人皆正直而安分, 永远想尽力帮助比邻熟人, 永远皆只见到他们互相微笑”, 或者“青年男女的心头, 皆孕育到无量热情与智慧, 这热情与智慧, 使每个人感情言语皆绚丽如锦, 清明如总之,“向善为一种自然的努力, 虚伪在此地没有它的位置”。

而这种“在朴素生活中长成”的“各种高贵的德性”, 与现代都市里“被财富、权势和都市中的礼貌, 道德, 成衣人, 理发匠, 所扭曲的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沈从文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古朴民族道德精神的形象诠释。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 一生行事堪称“古道热肠”。

为了行人的方便, 他50 年如一日在渡船上恪尽职守; 过渡人给他船钱, 他总是以公家已给了他生活费为由而加以拒绝, 他进城买肉,尽管屠夫不愿“接钱”, 他却“决不想沾那点便宜”, 直待付完帐方才罢休。

这种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与城里人或商贩在物质利益上的斤斤计较、市侩习气乃至坑、蒙、拐、骗比起来, 不啻是天壤之别。

他的热情豪爽、轻利重义是湘西人高尚品格的典型代表。

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不仅有着“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外表、“天真活泼”的性格, 更有着纯洁、善良、明镜般透明的心地, 乃至于“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她与爷爷一样热心摆渡以方便行人,满怀着内心的喜悦与兴奋追求着初恋的幸福。

纵然她人生的活动空间有限, 没有接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的洗礼, 性格上也缺乏城市女孩那种热情开放的特点, 但却始终保持着一个乡村少女那种温厚、善良、质朴、天真、纯美的品格特点。

《牛》的主人公大牛伯耕田时为了一点小事,无意把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小牛后脚敲伤,心痛异常,多方求医,好不容易治好,旋即又被政府强行征去。

大牛伯从后悔把牛打伤一变而为悔不该当初未曾把牛脚打断,免得让政府抢走。

小说将牛拟人化,让人与牛展开感情上的交流,生动地揭示了人与牛在劳动中建立的同甘苦共命运的亲密关系。

写牛是为了突出它的主人素朴、善良和勤劳的本质。

大牛伯对小牛的爱,体现了广大农民对劳动,对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的土地深厚的眷恋之情。

此外,《船上岸上》里的卖梨老妇人,一堆10个梨,40钱,主人公“我”买下四堆,付160钱,她却主动提出全买下要便宜,只收120钱,“我”一定多给,她收了钱也一定要再增加几个梨。

为什么这老妇人不想多得几个钱?就因为她诚实,“我”感慨这诚实正是城里所谓“道德家”们所缺少的,“良心这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贫穷的原素”。

再如《乡居》、《王嫂》中的主人公则是靠帮佣为生的普通女佣,她们虽然愚昧、迷信,甚至有时还有点小小狡诈,但本质同样是忠厚而善良。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在宁静、和谐、淡远的湘西世界里,自然优美健康的生命形态与纯美高尚的品格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和谐融洽的状态。

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正是人与人关系和谐融洽的表现。

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祖孙之爱,邻里之爱在《边城》里,处处都有体现。

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爱上翠翠,可这里没纷争,没有忌妒,有的只是兄弟间的理解,他们互敬互爱用公平的方式去争取恋人的爱意.在唱歌求爱这件事上,天保自知无望,傩送决定到天保唱时也由自己代唱,由翠翠选择.天保外出遇难,哀伤中的傩送出于兄弟之情,离开了他心爱的翠翠,出走了.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十分挚爱。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 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

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

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

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豪爽慷慨,仗义疏财。

面对风雨飘摇中失去唯一亲人的翠翠,忙前忙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