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擅长中国画、版画。
历任湖南省凤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凤凰县书画院院长,二级画家。
版画《狂舞》,《沈从文像》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赛》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母亲呵母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边区牛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呵也》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百花展铜奖。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原名沈德鸿,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人的影响下,沈从文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学习上也十分用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沈从文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词文章被人们广为传颂。
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的雨》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谋福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沈从文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风波,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面对生活的挑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让我们的文学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沈从文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一样,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永远流传的传奇,激励着世代人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故事继续在我们心中荡漾。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思想内容
在沈从文众多的作品中,真正为沈从文迎来声誉、对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起奠基石作用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4月创作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沈从文整体构架的基本完成。
小说描绘了湘西农村的风俗人情,寄托了沈从文探求美的理想。
在文评论中,对《边城《的评论文字可谓汗牛充栋,褒者贬者亦有之本人也试图从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方面予以剖析之。
一、《边城《的思想内容探析
1、《边城《是寄托作者理想的一艘船。
《边城《叙述了一出健康纯洁而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边城碧溪岨的百搭下边住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与之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们过着勤劳而安逸的生活。
老人不愁吃穿,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泼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
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兄弟俩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喜欢他的弟弟傩送。
船总顺顺有意让老大天保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坊
李健吾称赞《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边城》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作者借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自然形态生活,来描绘了自己理想世界的图景。
故事具有的传奇的神话色彩,把读者引入一个美妙神奇的梦一般的境界。
浪漫主义色彩十分鲜明,但作者又不太显露自己的感情色彩,情节明快,感情含蓄,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篇章。
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地碑上刻有“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以识‘人’”。
沈从文的一生,是对人生执着追求的一生。
我们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品味到了当年湘西的神韵。
沈从文的作品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有朴素的人性美,有淳朴的民风,有湘西的社会百态。
他的作品,给我们知识,给我们美的享受,给我们人性的启发和思考。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当他创作这一切时:“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沈从文字里行间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相、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体现了小说的“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的艺术风格。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这是个有着特殊生活色彩的地区。
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作者便从其它地方寻找使民族恢复生机的“少年血性汤”。
他在偏远的少数民
族那里发现了野蛮却强悍、卑微却真挚的性格,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
那一桩桩动人的甚至有点欧化气味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作家梦幻里一个个极乐世界的象征。
但既然已经把故事拉回到人间,就不可能回避现实。
这也可能是沈从文的呐喊,
想呼喊,却不知向谁呼喊!忆起当年,为寻求独立,自己独自来到北平,在不堪想像的困境里挣扎。
信守着自己的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气馁,依靠一点今天没有希望、明天还有信念的意志,让时间来证实生命的意义,也终于走完了十余年挣扎的历程,摆脱了人身依附,赢得了生命的自由,在与命运的较量中,自己终于赢了。
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间关系的重造是必须的。
在时间的作用下,生命必然循着向上的路程,迎来新的发展机运。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翠翠,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形象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之间。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
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
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
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它也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它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站在21世纪去看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我们发现沈从文应该是寻根文学的先锋,虽然那时还没有“文化寻根”的旗号,但作家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努力想要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寻找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优秀品质。
从鲁迅伊始,老舍、沈从文、张天翼、钱钟书等现代作家都曾探讨过中国愚弱的国民性和人性的弱点,但他们大多是选取揭露、批判、讽刺的角度, 而沈从文则更进一步,不但通过现代都市和湘西农村的对比,揭示出城里人病态、懦弱、虚伪、堕落的品性,湘西边民健康、强健、诚挚、向上的品格。
而且在厚此薄彼中隐含了用湘西边民的人格品质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层企图,即在封建文化和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压抑所引起的民族伦理,道德衰败的忧心忡忡的叙写中,重塑民族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
以往,人们所瞩目的往往是湘西世界流溢于表层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民俗美,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深层的文化内蕴,却缺乏具体、深入的认识。
本文拟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入手,去探讨我们的民族道德,伦理、心理、行为等内化为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 从而揭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深层意蕴。
一
要弄清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秘密,就必须了解其营造湘西世界的动因。
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文化心理来看,他们在和现实尖锐对立,个性本能受到压抑时,常常会产生两种心态[1:一是宣泄心态,即退隐到内心,在主观世界中再造理想世界,以此对抗、否定、超越现实,
使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以达到心理平衡;二是逃避心态,即回归自然,在客
观世界中寻找世外桃源,逃避现实,在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简单淳和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寄托、藉。
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传承延续的无意识心理的表现。
那么,沈从文在保留着原始古朴遗风的湘西社会形态基础上建立起湘西世界,是否就是为了“宣泄”和“逃避”呢?我们只要对沈从文早期的经历和有关论述作一番考察便可得出结论。
沈从文1902年12月出生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他上过私塾,当过兵,做过税警。
六年的从军漂泊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职务的升迁,除一次恋爱失败外,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被杀的和杀人的”的“愚蠢和残忍”[2],此外什么也没学到。
于是,他抱着寻找理想、读点书的愿望来到了北京。
如果说,一个人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除了吃、穿、性爱之外,还包括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那么北京这个不得不投亲靠友,勉强度日,而且青年人所渴望的性爱也难以满足。
加以上学艰难,办刊受挫,朋友被捕,使他倍感人世的苍凉。
尽管后来他在“偶然”中结识了张兆和并结为夫妻,但一颗受伤的心仍无法平息。
他说: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身边。
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
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
换言之,即完美的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需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来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的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水云》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