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_给小莹的信_补释

合集下载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一封信原文:“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

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底星群,有你底眼睛存在:因你底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出处: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

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1930年5月,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使沈从文不能在中国公学继续任教。

在离开中国公学之前,沈从文希望自己对张兆和的追求有一个结果。

与胡适会面之后的几天里,张兆和接连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情书。

其中,沈从文7月12日写给她的信函竟长达六页。

至此,张兆和终于默许了沈从文对自己的追求,这一段在情书攻势中展开的师生恋在校园内成为美谈。

1932年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扩展资料:人物简介: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

现代作家。

沈从文先生之妻。

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

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

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文人的情书作文

文人的情书作文

文人的情书作文
哎呀呀,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文人情书的作文呢。

你们知道吗?文人写起情书来可真是不一样!就好像他们手中的笔有魔力一样,能把心里的那些喜欢呀、爱呀都写得特别美。

我记得有个大诗人徐志摩,他给陆小曼写的那些信,哇,那叫一个深情。

他会说陆小曼是他心中最特别的存在,就像星星在夜空中那么闪耀。

这多浪漫呀,是不是?
还有那个沈从文,给张兆和写的情书也超级感人。

他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话说得多棒呀!就好像他的一生只为了遇见张兆和一样。

想想看,如果有人这样给我写情书,我肯定会开心得不得了!哎呀,我都能想象到收到情书时的那种喜悦,就像吃了最甜的糖果一样。

文人的情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呀,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深深的爱意和情感。

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和心跳的表白。

我真希望我以后也能收到这样一封充满诗意和爱的情书呢!这就是我对文人情书的感受啦,你们觉得呢?。

沈从文情书

沈从文情书

沈从文情书1932年盛夏的一天,苏州九如巷三号的张公馆门前,来了一位身穿灰色长衫戴近视眼镜的年轻人。

这位拜访者叩响了张家的大门,并对开门的门房说明了来意,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求见张家的三小姐。

张家是苏州的名门贵族。

主人张冀牖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挚友,因为倾其家资在当地创办乐益女子中学,为众人所称道。

而张家的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更是堪称多才多艺的名门闺秀,在当时的苏州城,流传着“张家四姐妹为苏州城四朵奇葩”之说。

一时张家门前慕名拜访者络绎不绝。

当这位年轻的拜访者自称姓沈,要找张家的三小姐时,看门人却说:三小姐不在家。

听到这个消息,年轻人神情有些落寞。

这时,张家二小姐允和闻声出来,她一眼便认出,这位年轻人,正是当时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沈从文。

张兆和五弟张寰和回忆说:“二姐(书中)写得说,他站在我们那个门口我都没有知道、因为我们那时候年纪太小,十一二岁,也不大看什么著作什么。

但是只晓得他是一个文学家,写小说的。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1924年,22岁的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后,沈从文又陆续发表了《狂人书简》《市集》《压寨夫人》《炉边》等,他那时已经成为了当时文坛一颗颇受瞩目的明星。

沈从文这次苏州之行要见的张家三小姐,名叫张兆和。

这一天,张兆和去图书馆看书,并不在家。

在五十六年后,张兆和二姐张允和所写的《张家旧事》中,回忆了这一时刻:站在太阳下,沈从文感到些许的尴尬,我抱歉地说道:沈先生,三妹到图书馆看书去了,一会儿回来,请进来屋里坐。

沈从文听到这样的答复,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样子,吞吞吐吐的说出三个字:我走吧。

这话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沈从文结结巴巴的留下了自己所住旅馆的地址,便转过身,低头走了,他沿着墙,在半条有太阳的街上走着,灰色长衫的影子在墙上移动。

1906年2月,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

211293691_沈从文致赵家璧的一通书信

211293691_沈从文致赵家璧的一通书信

2021年4月22日至6月22日,“芳馨遗远 春温永存——上海鲁迅纪念馆藏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展”在江汉关博物馆举行,展品中有沈从文致赵家璧书信一通(1980年3月21日)。

手札中谈及“退信”一事,委婉语气中有些不悦:“为免得身后小是小非传播,深盼将前信中涉及志摩先生事部分,托由蛰存兄代为收回处理,免得家中老伴为难。

”喜欢沈从文的读者不能不对此颇感兴趣。

查《沈从文全集》书信卷,所收1979年9月21日沈从文致赵家璧书信,正是3月21日信中所谓“前信”。

沈从文在这封“前信”中谈及徐志摩遇难前后情况,其中涉及徐与陆小曼婚姻生活的若干细节,并有胡适等人的一些评论。

如胡适告诉沈从文:“徐南去主要是因为小曼不乐意过北京,在上海开支大,即或徐先生把南京中央大学和北大教书所得薪金全寄上海,自己只留下卅元花销,上海还不够用。

”徐匆匆南下,又急于北旋,坠机虽是偶然悲剧,但言辞间亦可见胡适对于陆小曼之微词。

徐志摩经济拮据,生活狼狈,朋友们看不过,连“最拥护女权的胡太太”江冬秀都劝其离婚。

江冬秀对陆小曼成见颇深,上信中说:“小曼不来是怕吸不成鸦片烟。

戒不了烟,那是什么治病无人?在上海和那个学海军的翁某某靠灯按摩治病,像个什么生活!”翁某某即徐陆夫妇的朋友翁瑞午,擅推拿,常出入门户为陆小曼治病,流言遂滋。

1980年2月,陈从周从赵家璧处看得此信,将抄件发表于香港报刊,沈从文得知后,深感不安。

胡适夫妇的这些意见,本系友朋私谈,不宜公开。

且胡适长期被定性为“买办资产阶级第一号的代言人”,尚是敏感话题。

虽然1979年后胡适研究逐渐解冻,但“转业”之后的沈从文,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沈从文杞忧如此,而赵家璧得知陈从周之孟浪行为,亦深感内疚。

他立即写信,要求陈把抄件挂号寄回,又致信沈从文请罪,并将前信原件十三页全部奉还。

赵家璧之前致信沈从文,原为写作纪念徐志摩逝世五十周年的文章而有所请益。

1981年赵家璧《徐志摩和〈志摩全集〉》一文发表,其中虽也提到胡适夫妇的评论和献计,但关于信息源,还是隐去了沈从文的名字,而代之以“一位熟悉当时情况的朋友”。

2019年沈从文情书范文.doc

2019年沈从文情书范文.doc

2019年沈从文情书范文篇一:让沈从文一生绵绵写情书的女人让沈从文一生绵绵写情书的女人史实05-0310:49沈从文与鲁迅、徐志摩、朱湘同誉为“民国四大情书高手”,他半生用山花与清泉般的文字写实了文学生命,却用情书延续了一生的爱。

1902年的冬天,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这个喜欢“同一切自然亲近”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却喜欢吟诗作赋,文笔像缓缓流淌的凤凰河水,像清溢诱人的少女、像水边灿烂的春花……他14岁走入了军营、收过屠宰税、做过司书,还曾为表兄黄玉书写了30多封情书,赢得了美人芳心,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

1923年他来到北京,经历生存的磨难,却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出版了作品集《鸭子》、《蜜柑》、《旅店及其他》等集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9年8月在胡适的大力推举下,沈从文站上了吴淞中国公学讲台。

讲台下,一个身材窈窕、温婉可人、肤色微黑的女子让他心动不已。

虽然初恋让他对女人失望,可高贵聪慧、美丽沉静的张兆和就像明月时时投入波心,让他时时思念、常常痴狂。

在那文字如金的时代,表达爱意最佳方式就是妙曼的情书。

于是,文字与心情一切飞扬——“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很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但是,这纯朴至真、精妙绝伦、拨人心弦的文字,激烈与狂热得让她羞涩、迷惑、惊惶得没有任何回应……4年的执着与热情,让她那颗坚如“磐石”的心在炽热渐渐融化了,让他把想望已久的“三三”(张兆和排行第三)揽入胸怀。

在爱与依恋中,沈从文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八骏图》等传世之作。

当爱情向婚姻时,他们也波折过,一个个“偶然”走进过他的生命,但她包容了他孩童般的放纵和“偶然”,始终如一、耐心安静地等他回来,与他相守与共。

解放前夕,沈从文被斥为:“桃色作家”和“反动派”。

他寂寞与苦闷、害怕与恐惧、茫然与疲惫得自杀过。

是“三三”一直守侯身旁!生命就像水、像草、像尘,高贵着亦或卑微着,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存。

情书圣手沈从文(简体版)

情书圣手沈从文(简体版)

故事是从1928年九月的一天开始的。

那时一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坐在花八块钱雇的人力车上前往中国公学授课,而这次他的讲课费用只六元。

即使这样,坐在车上的他还是紧张的,手微微颤抖,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讲课。

他讲的课在当时非常的新潮,流行,就跟现在很时兴的MBA课程一样,而他教授的科目却并不与金钱挂钩,他教的是——白话文;提前一个星期他就准备好了足够讲两堂课的内容,可即使如此,他还是紧张,因为他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从资历上看,他去上课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但当时中国公学的校长力排众议,说白话文非他不讲,这一切除了这个年轻人相当有才外还因为一个人的推荐,而就是这三个人,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实实在在的大腕儿。

这个校长是胡适,这个推荐人是徐志摩,这个第一次讲课的年轻人则是沈从文。

如此,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开始无证上岗,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重大教学事故将在今天发生。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遇见了他一生最美丽的意外。

当时的沈从文在文艺界小有名气,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文艺超男”。

是明星肯定有人追,有人追肯定有FANS,所以当时的很多学生都是他的“从迷”和“文粉”。

一听说沈从文要来讲课,那跟听见歌星举行见面会似的疯狂,还不要门票,那还不提前几天就去占座位。

等沈从文如期而至,面对他的那是真真正正的人山人海,有座位的都坐了,没位置的就站着,走道都挤满了人,估计看热闹的比听课的多。

沈从文哪见过这个架势,当时就傻了,讲课内容立马全部忘记,就这样呆呆的站着。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沈从文没有一点反应,就是原地站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傻!好在生性腼腆的他突然记起来自己还会写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写完后反倒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了——“你们人太多,我真的怕了,要哭了”。

估计这是整个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学生仅凭人数上的优势就把老师差点吓哭的事例。

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亲爱的朋友,
写信给你,不是为了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想借此机会与你联系一下。

虽然我们并不经常见面,但是我一直记得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应该如何充实每一天,让每一刻都变得有意义呢?我想,答案可能不同于每个人。

对我而言,我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这份热爱。

无论是写作、旅行还是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感到快乐的源泉。

最近,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对友情的看法。

友谊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支持。

在这个浮躁而繁忙的世界里,我常常感到自己需要一个稳定的纽带,一个能够倾诉心事的人。

而你,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人。

我们彼此信任,相互理解,我知道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你都会在我身边。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句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话:"友谊不只是阳光,也是在心底被镌刻过的寒冰。

"这句话让我深感唏嘘,因为友情的珍贵在于它经历过的风雨和挫折。

正是这些共同的经历,让我们的友谊更加坚固和真实。

希望这封信能给你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

希望我们能保持联系,并共同度过更多美好的时光。

无论你身在何处,我都愿意与你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祝你一切顺利,健康快乐!
衷心的朋友,
沈从文。

情书--沈从文

情书--沈从文

情书--沈从文(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情书--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给小莹的信》补释
陈建军
在1944年8月11日重庆出版的《文化先锋》第4卷第1期上,刊有沈从文的一封《给小莹的信》,编排在“文艺”栏目内。

这封信未见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沈从文全集》,当为一篇佚文。

我早就想著文披露这封信,后发现解志熙先生已整理出来,重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

解先生在同期上发表的《“乡下人”的经验与“自由派”的立场之窘困——沈从文佚文废邮校读札记》一文,对沈从文的这封信谈得比较简略,所以现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点补充。

《给小莹的信》约3500字,写于1944年6月15日。

正如解先生所“猜测”的,这的确是沈从文给陈源和凌叔华的独生女儿陈小莹(又作陈小滢)的一封回信。

《文化先锋》在沈从文信前同时刊发了一段“陈小莹附誌” 1:
这是沈从文伯伯给我的一封很有趣味的长信,他信的内容不仅是写个人方面,而且也说了现在昆明文化界朋友们的生活状况,我念时简直没有停过笑,其中讲到云南的出产,也是很有趣味的。

我想这一定有不少人会像我这样感觉有趣的,所以特意抄下来,寄与《文艺先锋》;从文伯伯一定不会因我没有征求他同意便发表而生气吧?!因为他一向对小孩子是多么的好脾气!我至今都很清楚的记得他是这么样的一个人。

这段署名“陈小莹”的“附誌”,并不是陈小莹所写,而是出自凌叔华手笔。

1944年,陈小莹仅有14岁,是乐山国立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的一名学生。

据陈小莹致笔者信,当时她不愿做“摩登女郎”,爱玩“捉间谍”游戏,有时和同学一起跟踪“可疑的人”;她喜欢吃糖,可战时生活困难,无钱购买。

这些她都写进了给沈从文的信中。

但这封信不是陈小莹主动写的,是老师布置作文练习时母亲要求她写的。

至于为什么要写给沈从文,则不得而知。

陈小莹收到沈从文的信后,凌叔华曾拿去了,不久又还给了她。

关于这封信的发表情况,陈小莹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几年之后凌叔华才告诉了她,并说沈从文为此非常生气,
·204·
沈从文《给小莹的信》补释
有好长时间不与凌叔华来往。

陈小莹曾一直保存着这封信,后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她怀疑母亲又拿去了,可是在凌叔华的遗物中也未见到这封信。

“陈小莹附誌”中说《给小莹的信》是“寄与《文艺先锋》”的,结果为何发表在《文化先锋》上呢?《文化先锋》1942年9月1日创刊于重庆,李辰冬编辑。

自1946年7月1日第5卷第24期起,迁至南京出版。

始为综合性周刊,中间有几期是旬刊,后又改为半月刊。

1948年10月30日出完第9卷第7期停刊。

《文艺先锋》1942年10月10日创刊,从第2卷第1期起改半月刊为月刊,第8卷第5、6期合刊由重庆迁往南京出版,1948年9月30日终刊;初由王进珊主编,李辰冬等人一度担任过主编。

《文化先锋》和《文艺先锋》属于姊妹刊物,均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发行人都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

1944年前后,李辰冬正好同时负责编辑这两种刊物。

因此,《给小莹的信》最终发表在《文化先锋》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给小莹的信》里,沈从文回忆与陈小莹三次见面的情形之后,又想象第四次在她的婚礼上见面,并将其珍藏的一张“有个动人历史”的陈小莹“一岁多点的相片” 2装个“小小银架”,作为礼物送给她。

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情意,读了实在令人感动。

信的大部分内容是说云南出产的美味佳肴,却依然可见西南联大师生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尤其让人感佩的是,尽管环境艰苦,但“大家精神都很好”,始终相信将来国家会“转好”,到陈小莹这一代长大时,“一定可以不必如此困难,活得不但幸福,也可望来尊贵得多了”。

信中提到的人多达二十几个,如沈从文的“黑脸太太”张兆和、九妹沈岳萌、哥哥沈岳霖、“七岁小孩”沈虎雏,还有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杨今甫(振声)、巴金、萧珊、“袁先生”袁昌英、“袁先生的小姐”杨静远、吴宓、曾昭伦、刘秉麟、“圆脸小姐”刘保熙、“周先生”周鲠生、“小周先生”周元松、“女博士”周如松、“周伯母”黄本春、“陶伯母”沈性仁(陶孟和的夫人)、“苏伯母”苏雪林等。

沈从文讲了不少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闻轶事,如大热天,徐志摩与金岳霖“用手掌相推比本领”;巴金是1944年5月8日结婚的,太太萧珊“也是个相当能吃的很可爱的小姐”;西南联大师生大多穿得破破烂烂,鞋子最破者应数曾昭伦,“脚踵落地”;苏雪林珞珈山上骑自行车,“头发不长不短如女兵”;躲避空袭时,有人藏在方桌下,“方桌上放个木盆装上一盆水” 3等。

特别是金岳霖、吴宓的“故事”,写得具体而有趣。

有关他们二人的传闻,坊间版本很多。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曾在《金岳霖先生》和《吴雨僧先生二三事》中也谈到过,不妨抄引来作个比较:
他(按:指金岳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
·20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4
文林街和府甫道拐角处新开了一家饭馆,是几个湖南学生集资开的。

取名“潇湘馆”,挂了一个招牌。

吴先生见了很生气,上门向开馆子的同学抗议:林妹妹的香闺怎么可以作为一个饭馆的名字呢!开饭馆的同学尊重吴先生的感情,也很知道他的执拗的脾气,就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加一个字,叫做“潇湘饭馆”。

吴先生勉强同意了。

5
汪曾祺所谈的与沈从文所讲的虽然有些不同,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如金岳霖养鸡,买大水果同小孩子比赛;吴宓要“潇湘馆”饭馆改招牌)。

看来,有关金、吴二人的这些趣闻,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多少有其本事的。

凌叔华之所以用陈小莹的名义,把沈从文的信公之于众,大概正如她在“附誌”中所说的,是因为这封信写得“很有趣味”,“不仅是写个人方面,而且也说了现在昆明文化界朋友们的生活状况”,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它。

她满以为沈从文对小孩子脾气好,即便没有征得他本人同意,想必他也不会怪罪的。

可是凌叔华万万不曾料到,恰恰因为这封信既写了个人方面,也涉及当时昆明文化界朋友们的私人生活,所以沈从文才会非常生气,不与她往来。

6
注释:
1 《文化先锋》系用土纸印刷,文字多漫漶不清,难以辨识。

不过,笔者所见到的原刊文,有几页倒是比较清晰的,或许
可以校订解志熙先生整理本中的几处错误。

如“《文化先锋》”应为“《文艺先锋》”、“陈小莹谨誌”应为“陈小
莹附誌”(见题注);“唉,这种作风”应为“嗨!这种作风”,“岂不比小说还巧”应为“岂不是比小说还巧”,
“只想捉虫”和“本地人叫做‘虫’”中的“虫”字均应为“蛊”字(见正文)。

2 沈从文在信中说,这张相片“上面还有我妹妹写的几个字,‘眼睛大,名小莹’。

这相片有个动人历史,随我到过青
岛,住过北平蒙古王府——卅一年昆明轰炸学校时,同我家中几个人的相片放在一处,搁在九妹宿舍小箱子中,约
四十磅大小一枚炸弹,正中房子,一切东西都埋在土中了,第二天九妹去找寻行李时,所有东西全已被人捡去,只剩
废桩上放了一个小信封,几个相片好好搁在里边。

原来别的人已将东西拿尽,看看相片无用处,且知道我们还有用
处,就留下来,岂不是比小说还巧”。

轻松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扼腕长叹的悲剧。

据史料记载,日军战机有
两次直接轰炸西南联大校舍,一次是1940年10月13日,一次是1941年8月14日。

(沈从文说“轰炸学校时”是“卅一
年”,当属误记。

)第二次遭遇日军轰炸时,九妹帮别人抢救东西,待警报解除,回到自己的宿舍,发现值钱之物
被小偷席卷一空。

九妹备受刺激,导致了她后来精神失常,沈从文也因此一度陷于身心俱疲之中(参见《沈从文年
谱》,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又据陈小莹讲,她们家里的旧相册中原有一张她一岁多时的相片,上
面有“大眼睛,名小莹”几个字,很可能就是沈从文所保存的那一张,但后来连同信一起也找不到了。

3 沈从文未点名,暗指陈小莹一家,有和她开玩笑之意。

4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读书》1987年第5期。

5 汪曾祺:《吴雨僧先生二三事》,《今古传奇》1989年第3期。

6 信的开头写道:“我本想不回你信,只写个‘想像中的小莹’,在你们看得到的刊物上发表。

”可见,沈从文给陈小
莹回信,本就没有将它公开发表的意图。

[陈建军 武汉大学文学院 邮编 430072]·2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