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人性美与悲剧性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人性美与悲剧性——以《边城》、《萧萧》等为例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世界中,堕落腐化的城市和未开化的、纯朴多姿的乡村总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堕落阴暗的城市留给人们的是讽刺与反思,而沈从文先生笔下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则留给人以人性的震撼和淡淡的莫名惆怅。
一、人性美沈先生所描绘的乡村有一个具体的呈现之地—湘西。
他从小在那里长大,对湘西有着不同寻常的爱。
让他动笔的原因也许有来京之后对当时混乱社会的失落,也许是为了响应当时时代的召唤,而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湘西山水养就的他自然朴素的个性和对湘西原始人性的怀念占了主要的原因。
因为湘西给了他爱,他才会把湘西写得如此单纯、宁静、自然、充满活力、流光溢彩,处处都充满人情味。
作者笔下的湘西就像是一首诗歌。
沉稳的山,灵动的水,还有比山更伟岸的男子和比水更灵秀的姑娘。
如此安静、秀丽、淳朴、充满生命活力的边城小镇发生的故事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一定是带着如棉如絮的柔软,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引发你的共鸣。
《边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直接彰显人性之美。
沈从文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温柔细腻而淳朴的笔触对边城发生的这场爱情悲剧娓娓道来。
在《边城》中,寄托着作者“爱”与“美”的美学理想,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是善良淳朴的:摆渡少女翠翠是其中最美好的灵魂,是纯洁美丽的化身。
她生得健康美丽,虽然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却有一颗水晶一样的心;当爱情降临时她爱得那样真挚那样缠绵、那样一往情深。
船总的两兄弟受江湖式的教育和风浪行船中的磨砺,正直而性真。
一方面他们手足情深,正大光明地爱上同一个女人;即使是爱情的天平已经倾斜,另一方也宽容大度,毫无嫉恨之意地给予祝福;另一方面他们对待爱情也火热赤忱,真挚深情;面对感情和亲情的冲突时,有的不是为了顾及手足之情的成全怯懦,而是公平竞争。
老船夫纯朴厚道却也是倔强的:买肉时屠夫见他为了渡人辛苦了一辈子,不要他的钱;而他则把钱一撅就走掉了。
高中作文人性美沈从文

高中作文人性美沈从文提到沈从文,我最先想到的是他笔下那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朴实的村民,还是灵动的山水,都散发着一种温暖而又迷人的光芒,让我深深陶醉。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湘西。
在他的描绘中,人性的美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想化存在,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间。
就拿他的来说吧,翠翠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生活在茶峒的溪边,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常常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她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爷爷的呵护下,翠翠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
有一天,来了一位赶路的商人,想要尽快过河。
翠翠看着他着急的样子,二话不说,就和爷爷一起用力地划动船桨,帮助商人顺利过河。
商人感激不已,要给翠翠报酬,翠翠却连连摆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说:“这哪能要您的钱呀,帮个忙是应该的!”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朴实无华的举动,却将翠翠内心的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爷爷,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坚守在那里。
他对每一个过渡的人都充满了关怀,从不计较得失。
有一次,一位村民不小心把东西落在了渡船上,爷爷发现后,愣是走了好几里路,把东西送还给了人家。
当村民要感谢他时,他只是摆摆手,说:“这算啥,顺手的事儿!” 爷爷的这种善良和朴实,就像那古老的渡船一样,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默默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温暖。
在湘西的世界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充满了人性美。
哪家做了好吃的,一定会给邻居们送上一份;哪家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地帮忙。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王大婶家的房子漏雨了,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男人们纷纷拿着工具赶来帮忙。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内容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沈从文擅长小说创作,善于用冷峻的写实手法表现“近代文明”的道德沦丧,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
其代表作为小说《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
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
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
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
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人情美
引
沈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生于行伍世家,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30年代“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长河》、《八骏图》、《湘西散记》等,曾经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候选人。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不少读者被作品中那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边城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上,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婚不成意外溺水而死,傩送负疚远走他乡。老船夫担心翠翠的幸福,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最后留下翠翠独自一人等着爱人的归来。作者在《边城》中描写了亲情、爱情、民情三种人情关系,以清新淡雅的笔墨体现边城人的人性美。尤其是作品中纯真的男女之爱、无私的祖孙之爱、真挚的手足之爱,深厚的父子之爱及朴实的乡邻之爱都是边城人民人性美的体现。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
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
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
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序论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
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
”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
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
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摘要:作者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人性是其创作的起点和回归的终点。
人性对于作者而言,其主旨就是一种人类的爱,而这种爱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都是人性美的集中体现。
“我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合乎生命的人生形式”作者崇尚人性、热爱生命。
用生命与自然去表现人性的美、用生命的认识去挖掘人性的美、用自己的作品去再现人性的美!在湘西世界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美好、悠扬、像诗一样的人性。
这里和谐安宁、素朴自然、健康活力,是充满着爱与美的人间乐土。
关键词:人情美;亲情美;爱情美(一)人情美“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
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作者笔下的边城人民祥和安宁,与世无争,处处都能使人感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美。
《边城》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将茶峒出产的上等烟草,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3老船夫乐善好施、信义至上,过渡人质朴、淳厚、真诚,这些无不都显示了一种优美而善良的人性!船总顺顺,也从不自恃自己的身份和财富,却能“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公正无私,既正直平和又不爱财,对本乡和过路人一律慷慨好义。
玉太太是一个“有教养又能自食其力的、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人”为人素雅,生活闲适恬淡,十分热心肠。
忙时种白菜,闲时和儿子在小溪边纳凉。
在儿子生日的时候给人送酒,甚至还帮助两个工人都接了亲,对人一律真挚而热忱,宽怀而大方。
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再平凡不过,可是在这平凡之间,他们那颗信义至上、见利就让的心却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萧萧被花狗引诱怀孕,惨遭沉潭厄运,但婆家人重视、崇尚生命,终以慈爱的胸怀宽恕了她。
他们的人性真挚善良、淳朴单纯,可见生命比礼数更重要,生命才是最可贵的。
揭示了作者笔下湘西人民所具有的生命意识美和人情美。
这里的人性真挚而善良、平和而质朴,但这种质朴的善良当中却始终贯穿着一种悲哀忧伤的基调,越是真挚和善良,悲哀就愈加显得突出和透彻,作者一方面情绪激动高昂,为人性的美所感动;一方面又抑郁而忧伤,为人性美的逐渐流失而痛苦。
表现了受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里的沉郁隐痛。
作者在这种沉重的情感中寻找归宿和寄托,以此来彰显人性的美,再现人性的美。
(二)亲情美“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或一把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高处岩石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
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4这是一幅多么祥和欢乐的画面!爷爷与翠翠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也正是爷爷对翠翠的这种真挚的爱,才使得翠翠在“近于一种奇迹中,居然长大成人”。
同样翠翠对爷爷也是关爱备至。
当爷爷阖然离世时,翠翠更是悲痛万分,留在那里继续着爷爷一生的事业和义务,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
我们不免被这一对祖孙所打动,这种纯粹的亲情之美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翠翠的母亲在未生下翠翠之前,和兵士发生了暧昧关系,作为父亲的不但“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这种对于女儿深沉的爱以及对人性的尊重正是作者所极力赞扬的人性之美。
《菜园》中“……做母亲的于是当真就想下去,低吟了半天,总是没有文字能解释当前这一种境界。
一面是文字生疏已久,一面是情境相协,所谓超于言语,正如佛法,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传,所以笑了……”不难看出玉家母子的高尚品德和纯洁的灵魂,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着一颗赤诚的亲子之心。
当儿子离去后,玉老太太也是靠着对儿子的爱坚强活了下去,当秋天菊花开满一地,老太太也觉得没有继续活着的必要了,于是也追寻儿子而去。
死亡是人类生命中永远的悲哀,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将祖父爷爷、翠翠父母和玉家母子均都置于一种死亡意识中,以死亡和幻灭来展现人性的悲剧美,表达了作者对湘西少数民族一种深沉的眷恋,对自己以及家乡人性灵魂的呐喊,表达自己对湘西民族美好人性的一种希冀和愿望。
(三)爱情美爱情永远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这既是作者笔下一种人性美的展现,也是基于自身的一种生命感知和追求。
在《神巫的爱》中即使是祈福的神巫也不免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爱情。
因为神巫也是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年轻人,对爱情心存美好期待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即便作为神的仆人:“要尽职尽责诚心祈福降瑞于族人,个人私欲得退却”但爱情的来临是不为人所预料的,他的心也会为那些蜜儿般的甜美情话而涌动,他对于女子的感情是极其真挚不夹杂任何杂质,这无不让我们感动。
翠翠母亲与士兵的爱让人心痛亦让人遗憾,翠翠母亲一方面拥有自由恋爱的勇气,一方面又舍不得年老孤独的父亲。
兵士一方面想要爱情,一方面又担心私奔所带来的对军人名誉的损坏。
于是“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职责,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既然生无法聚首,死当无人可以阻挡。
兵士服了毒先离去,做母亲的又舍不得肚里的那个孩子,于是也在生下翠翠后故意到河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作者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将生命痛苦的本质曲径通幽的导向对健康人性的追求,因为唯有健康的人性才能抵抗生死之苦痛,这是作者对于人性美的一种独特认识和体验。
兵士和翠翠母亲“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展现了作者对爱情观的一种真实本色。
这是一种鲜活,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生命形式和人生形式。
翠翠与大佬和二佬的爱情故事亦让人感动和伤感。
在大佬和二佬的心中爱情与门第和财富毫无关系。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豪爽而干脆。
当大佬发现翠翠倾心于二佬时,便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可是天公不作美,爱情总是令人嫉妒的,大佬溺水而亡,二佬也远出家门。
但翠翠对二佬的爱是那样的执着和坚定,即使“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依然在渡口痴痴的等着。
翠翠对爱情的期待似乎是一种无法预知的孤独守望,这种状态其实是作者内心的真实状态“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5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结局就是作者内心对本土文化流失的无助守望。
作者想要从湘西这块心灵的栖息地寻找到让自己轻松、舒展甚至自豪的东西,而这些却都在走向远离和虚无。
作者发现一切的努力和拯救又都是徒劳“一面写一面总仿佛有个生活上陌生,情感上相当熟悉的声音在招呼我:‘你这是在逃避一种命定。
其实一切努力却是枉然。
’”6表达了作者内心隐伏的深沉哀痛和对湘西少数民族品格重建的呼唤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呐喊。
作者笔下的湘西静谧安宁,民性善良,这里没有宗教礼法的束缚,也没有文化礼教的制约,一切浑然天成,顺其自然。
人们正直勇敢,守信自约,仗义轻利,多情坚韧,无不彰显着人性美的光辉。
这正是作者所追寻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管在《边城》中,《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还是在《菜园》中,作者都以缓慢温婉的笔调,向读者一一道出了湘西凤凰古城原始文化的自然形态,一种真善美的人性,一种像诗一样的美好人生形态。
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对理想希腊小庙构建的渴望。
结语综上,湘西生活尤其是水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极其深厚的,美丽的自然山水不但养育了生命,更培养了美好的人性。
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世界置于水的波动中,将水的丽质融化到湘西世界百态的人物形象上,使人性在水的柔和下绽放独特的光芒和意义,并以水中给予人性美的礼赞和歌唱。
总之湘西世界书写的是一种美好的人性,展示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像是一曲桃花源式的牧歌,更像是一曲人性美的礼赞。
作者旨在呼吁我们如何用美好的人性去净化我们失散已久的灵魂,旨在号召我们如何去珍惜这人类最为珍贵的本质美,旨在唤醒少数民族去保留那人性中残存的一点人性美。
历史仿佛一条河,流淌着亘古不变的水,流走了无数人的情感,而水中沉淀下来的是永远不变的水的透彻与厚重,承载了无数人对生命本真美的追求。
湘西的真善美将永久的屹立于人性的光辉之中。
1沈光明:《美丽总是愁人的——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2006年4月第29卷第2期,长江大学文学院.2沈从文:《边城集·沈从文别集》,P123,重庆大学出版社.3沈从文:《边城集·沈从文别集》,P108,重庆大学出版社.4沈从文:《边城集·沈从文别集》,P111,重庆大学出版社.5林小叶:《论沈从文的菜园启蒙现代性》,2012年6月第27卷第3期,平顶山学院院报.6沈光明:《美丽总是愁人的——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2006年4月第29卷第2期,长江大学文学院.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2】沈从文:《边城集·沈从文别集》,重庆大学出版社.【3】沈从文:《湘行散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4】沈从文:《萧萧》,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5】沈从文:《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从文自传》,卓雅岳麓书社,2011年1月出版.【6】沈从文:《从文自传》,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7】辛世民:《“神庙中的生命”——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阅读印象》,长江职业学院,2005年9月第11卷第5期,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8】金媛:《沈从文<边城>深沉结构中的悲剧性》,2012年8月第4期总第42期,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9】佘爱春:《自然.人.生命》,玉林师范学院.【10】李锦英:《论边城的美与人性的美——重读沈从文的边城》,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11】沈光明:《美丽总是愁人的——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2006年4月第29卷第2期,长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