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萧》看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美

合集下载

沈从文萧萧解读

沈从文萧萧解读

沈从文萧萧解读一、故事背景1. 时代与地域二、人物形象1. 萧萧- 天真懵懂- 萧萧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最初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她被当作童养媳送到夫家时,年仅十二岁,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未来的命运缺乏清晰的认识。

她的思想单纯,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只关注眼前的生活乐趣,如与家中的小黄狗玩耍等。

- 命运的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萧开始面临女性生理发育带来的变化,而她在这个过程中是懵懂且被动的。

她糊里糊涂地与花狗产生了感情并怀孕,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她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宗法制度和传统习俗的框架内接受命运的安排。

- 坚韧与顺从- 在经历了被发现怀孕、面临被沉潭或发卖的危机时,萧萧表现出了一种坚韧的生命力。

她没有激烈地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无论是被关起来等待处置,还是后来继续在夫家生活,她都以一种顺从的态度应对。

这种顺从既是对强大的宗法制度的无奈屈服,也体现了湘西女性在艰苦生活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智慧。

2. 花狗- 怯懦与不负责任- 花狗是一个年轻的长工,他引诱了萧萧。

他在与萧萧的关系中表现得怯懦,当萧萧怀孕的事情可能被发现时,他选择了逃避,抛弃了萧萧。

他的不负责任加剧了萧萧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男性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担当的一面。

3. 萧萧的丈夫- 懵懂与成长- 萧萧的丈夫是一个年幼的男孩,在故事开始时,他与萧萧更像是玩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萧萧的事情,但他的反应也是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对萧萧的态度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接受,体现了湘西地区人们在传统观念下对家庭关系的一种特殊认知。

三、主题思想1. 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 小说通过萧萧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性的压抑。

萧萧作为一个女性,在宗法制度下没有基本的人身权利。

她被当作一件物品,从一个家庭被送到另一个家庭成为童养媳,她的婚姻没有任何自主可言。

当她违背了宗法制度下的道德规范(未婚先孕)时,面临的是残酷的惩罚,如沉潭或发卖,这些惩罚手段体现了宗法制度的野蛮和不人道。

1沈从文《萧萧》

1沈从文《萧萧》

人性之美。
“女学生”有何意义?
小说的时代背景;
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反省与 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 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 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 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
萧萧人物形象
1,自然人性的美好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 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没有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 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 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 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 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2,梦想和幻想穿插于现实,反映出中国传统
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和长久,而轻视对生
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国古 代服饰的研究。
沈 从 文 与 张 兆 和
合 肥 四 姐 妹
作家;
文物研究专家。
晚年沈从文
两个艺术世界
1,美好的湘西世界。
人性美 。古朴,自然,纯净。 《边城》《萧萧》。
2,丑恶的都市世界。
人性压抑,病态,污秽。
《八骏图》《有学问的人》
湘西世界
凤 凰 古 城
村 庄
海子
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2,自然人性的胜利。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给出的 是自然人性的胜利。 但是,萧萧的命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 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 运的自主权力。
《萧萧》的思想意义

朦胧的出逃,理性的微光——论《萧萧》中“女学生”形象隐喻

朦胧的出逃,理性的微光——论《萧萧》中“女学生”形象隐喻
(一) 乡下人的想象 在如 梦 一 样的夏夜光景中,农忙完的乡下人开 始摆龙门阵学古 , 萧萧的祖父说起女学生"过身"的 事情 ," 女学生"的形象才第 一 次出现在读 者 的面 前,读者跟随叙述者知道"大家的印象中,都知道女 学生没有辫子 , 留下个鹊辑尾 巴 ,像个尼姑,又完全 不像 。 穿的衣服像洋人 , 吃的,用的… …总而言之事 事不 同, 一 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 。 [1 ] ( 刚"女学生"
郝英杰:朦胧的出逃,理d性的微光 论《 萧萧》 中"女学生"形象隐喻
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 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 书。她们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她们在省 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她们在学 校,男女一处上课,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 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 。 ……她们自 己 不喂牛 ,却吃 牛 奶羊奶..…·她们 元事 时到一个唱 戏的地方去·…..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 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 ..…·她们不洗衣煮饭,有了小孩子也只花 五块钱或 十块钱一 月,雇人专 管小孩,自己仍然 整 天看戏打 牌 。 , " [ 2 ](圳随着叙述者 借祖父的观察视角展开对 "女学生"吃、穿、住、行、结婚、生子等方面的具体描 述,强化了女学生"不务正业、不辛苦劳作、大把花 钱、吃喝玩乐"的生活状态,乡下人对"女学生"形象 的构建更像是以女性面目出现的"洋派官 老 爷"形 象 , 是 "城市新生活"和"传统强权男 性"形 象 的 叠 加,这样就构成 了 对传统女性身份和传统 乡 士男权 主导地位的双重挑战 。 "女学生"因其女性身份,被 漫画成"正经事全不做 、 随意同男子睡觉 、 不洗衣煮 饭",既强调对女性"不正经 "的轻视,又隐含站在封 建道德制 高点上对女学生 的嘲笑和不耻 。 而对女 学 生花钱的 经济计算 [ 2J "可以买十 六 只水牛 、 不要彩 礼、罚男子的款、花五块十块钱一个月雇人看孩子" 表露出对城市有钱人的羡慕和眼馋 。与 此同时,女 学生"唱 歌、打球、 读洋 书、外出 、 打牌、昕戏、打 官 司 "的词汇,表明女性活动空间的扩大 ,进一 步强化 了 "女性自由"的 表述,呼应女 学生 "放水假 身 "经过材庄的现实描写 ,想象和现实发生叠 加, 赋 予 了" 女学生"身份带来的"迁徙和流动感",仿佛 女 学生自 由 自 在,去哪里 ,做什么都可以, 这与乡下 女 性" 绩麻、 纺车 、 洗衣 、 打猪草 、 推磨 、 浆纱织 布 、 照料 丈夫"的元休止劳作形成对比,凸显了 乡 村宗法社会 将人规规矩矩地束缚在土地上,封闭静止 、 保守 自 足 的生活方式,增加乡下人对女学生想象 的隔膜 。

沈从文《萧萧》阅读练习及答案

沈从文《萧萧》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萧(节选)沈从文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四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

四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

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

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

象做梦一样,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

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

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

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小女子没有母亲,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到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

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

想起白天场上的事,那老祖父开口说话:“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

”大家就哄然笑了。

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大家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象个尼姑,又不完全象。

穿的衣服象洋人又不象洋人,吃的,又不完全象。

穿的衣服象洋人又不象洋人,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

所以老祖父又说话了。

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学生!”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

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我不做女我不做女学生!”“你象个女学生,不做可不行。

”“我不做。

”众人有意取笑,异口同声说:“萧萧,爷爷说得对,你非做女学生不行!”萧萧急得无可如何,“做就做,我不怕。

”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萧萧全不知道。

女学生这东西,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

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

沈从文《萧萧》

沈从文《萧萧》
5.萧萧面对礼法——消极执行,有惊无险
“看是沉潭还是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 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旧(yījiù)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 子。
第十三页,共二十页。
萧萧 的故事——前景 (xiāoxiāo)
小说的结局——自然人性的胜利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 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原作结尾)
萧萧 的故事——前景 (xiāoxiāo)
小说的叙事从以下几个方面: 1.萧萧的出嫁——不为婚姻愁烦
“这个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 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三岁。”
2.萧萧的成长——原生的、自然的
“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gǔyǔ),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2.自然人性和礼法发生冲突时,引起人的思考,自然 人性最终用什么来拯救。
第十五页,共二十页。
思想(sīxiǎng):人性的悲剧
田园牧歌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小说(xiǎoshuō)在设计上宽和从容、情节舒缓、细节丰富,给人以美的 享受
第七页,共二十页。
第八页,共二十页。
《萧萧 》: (xiāoxiāo)
《萧萧》作于1929年,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 留了一贯的作风,而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 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
小说的情节:讲述含苞待放的湘女萧萧嫁给一个只有
三岁的孩童做童养媳,后来(hòulái)被长工花狗诱逼偷吃禁 果,身怀有孕,事情败露后,幸而老婆婆心慈手软,没 让当地人按习俗处死她,还让她生下孩子,孩子才几岁 时,萧萧又为自己的孩子娶了一房童养媳。

试比较沈从文作品中翠翠-夭夭-萧萧的形象

试比较沈从文作品中翠翠-夭夭-萧萧的形象

试比较沈从文作品中翠翠\夭夭\萧萧的形象摘要: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尤具魅力,她们纯真善良,在灵山秀水的湘西世界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而本文只选择了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三个人物为代表,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爱情方面做粗浅的比较,只是希望能从中更了解湘西农家少女的形象,以及美丽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翠翠夭夭萧萧湘西农家少女纯真顽强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创作了很多湘西少女的形象,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边城》中翠翠这一形象。

但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同样也存在着温柔、清丽、纯真的湘西农家少女形象,如萧萧、夭夭等等。

沈从文先生依顺着她们的各自成长及命运,创作出了不同的或喜或悲的故事,也造就了一个个的鲜活的个体。

我们将从不同的故事经历中,了解和认识她们。

她们都不认识字,都生活在一群最原始最善良的人群之中,所以也保持了最纯真天然的一面,所以说她们之间存在了太多的相似性,但同时她们也是作为独特的个体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生活的环境――都是生活在湘西的农家少女翠翠是茶峒白河边摆渡老人的外孙女,是老船夫女儿的遗孤。

因为住在两山多篁竹的山城边境,篁竹的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便为这可怜的孤雏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翠翠’。

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在沅水流域上游有一条支流叫做辰河,辰河的中部小口岸是吕家坪,河下游约四里一个小土坡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有十几株老枫树木,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有一大片桔子园。

那就是夭夭生活的地方。

萧萧是个孤儿,十二岁就被唢呐吹进了农家,出嫁作了童养媳。

她生活的地方也非常宁静。

如: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大家饭后坐到院中心歇凉,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悠悠吹到脸上,正是让人在各种方便中说笑话的时候。

她们都是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的女儿,他们和这片山水一样都透着纯净与灵气。

二、性格之比较──都有着秀丽的外表和纯真顽强的性格沈从文塑造的湘西少女形象总是如精灵般的灵动,散发着巨大的魅力。

《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文学评论——解读女主人公萧萧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少女生活中的点滴和坎坷。

整个小说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成功的营造了一种与自然相近的氛围。

同时文笔细腻,将主人公萧萧内心的种种起伏波动、那种微微触动的少女心描绘的细致而生动。

情感没有大的波澜,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却也让读者融入到了某种在都市喧嚣中感觉不到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如果要描述主人公萧萧的话,有三个词是必须的——单纯,希翼,悲哀。

说到萧萧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单纯”。

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已经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词汇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似乎成了女主人公的代名词。

萧萧的单纯是一种纯洁。

她带着能称之为“弟弟”的丈夫到村前的柳树去玩,到溪边去玩,一面亲嘴一面说着:“弟弟,哪,啵。

再来,啵。

”——多么纯真,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她还会做这种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游,甚至飞到天上众星中……即使因为说了梦话而被骂也不怕,还暗暗的笑着,为刚刚美好的梦境而留恋——多么纯洁,多么真实的孩子啊!沈从文朴实自然的文笔赋予了这个农家姑娘淳朴可爱的天性。

然而,萧萧的单纯既是一种纯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知的愚昧。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

”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等得,混混沌沌的过着内容单调并且不断重复着的日子;花狗“诱她做坏事”,她心里乱了,但当花狗对天赌咒之后就觉得“一切有了保障”,一切尽他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单纯到极点的愚昧?当她意识到自己怀了花狗的孩子,商量未果,希望穷尽时,她想到的是进城。

只是一味的想进城躲避——也为了心头那淡淡的遐想——全然不考虑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少女在城中该怎样过活。

所以当花狗反驳她说:“你想逃到城里去自由,不成的。

人生面不熟,讨饭也有规矩,不能随便!”时,她只能心急的骂花狗“没有良心”,而根本无法反驳他,因为她太单纯……最后,被逼无奈的萧萧想到了自己跟随女学生进城——这和她吃香灰、喝冷水的行为一样——是想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分离或是逃避不想要的东西的一种非常幼稚的手段。

评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评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读沈从文的作品,就让人想起湘西那片热土,想起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在她们之中,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磨难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但在她们身上,通体闪耀着善良淳朴的人性。

其中,少女形象尤其表现得鲜活透彻。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以少女为描述对象的作品有《雨后》《阿黑小史》《媚金·豹子·与那羊》《萧萧》《三三》《边城》《长河》等,尤以《边城》最为著名。

温顺乖巧、多情执著的边城少女翠翠,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

翠翠甫一出场,作品中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这里,湘西少女翠翠生活在自然中,恬静的生活环境陶冶了少女的性情。

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在边城,她的情感自然地涌向傩送,并不因为对方是富有的船总顺顺的儿子,而当大老二老同时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依然选择的是心仪的二老傩送,选择的是悲情的悠悠地等待下去。

这种优美、自然的人生,展现出朴素动人的人性,在翠翠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流露。

美丽的湘西大地养育出一个个勤劳、善良、精明、纯洁的少女,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富于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那种尊崇自然、敬畏生命、赤诚至爱的民族文化基因,充分体现在他笔下少女身上,更着重体现在懵懂的爱情面前,她们表现出的是矜持而又真诚的品性。

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苗族少女以对歌表白爱情的形式,这种在土家族、苗族青年男女中广泛流行的传情方式,淳朴自然,将一切美妙的话语都寄托在歌声里。

作品《萧萧》中,萧萧的真正爱情诞生在花狗的歌声中。

《月下小景》中的姑娘情愿与小寨主傩佑在歌声中幸福地死去,也不愿受土司王的野蛮而生活。

《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等作品中都写到青年男女的真情如何在歌声中凝结成纯洁的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萧萧》看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摘要:沈从文在平凡人事中树立起来的单纯、自然的人性美,和
在人性与法度之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合点,让人觉得天地间的大
美,都只发生在人的身上。
关键词:人性 童养媳 制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
04-0044-02
网站上对沈从文的作品有过一个民意调查,从“唯美的湘西风情”
“优美的文字表述”“曲折的情节故事”“其他”四方面进行投票,
结果出来后,得分的高低就是依次按照上述的顺序。“唯美的湘西
风情”这是大众认可的沈从文作品中最让人肯定的特色,也是评论
家们从来不会错过的地方。在那样“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
之中,文中的人物自然而然有了天地赋予的情趣。而同样取得共识
的观念是:让沈从文成为文学大师的,不单单是那美丽的山清水秀
的湘西,更应该是那里的民众所表露出来的卑微、粗鄙却又结实、
伟大的生活。
在沈从文看来,生命本身就是神性的体现,它是至高无上的,因
此它应该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崇高和美好。因为沈老说:“生命具神
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沈从文《潜渊·生命》)
笔者以为,神性是指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崇高的精神状态,它
通常由个体所展现,由群体所接受,而后形成一种被大家所认可所
接受的常态,最终固定为人之所为人的共性,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
的进程。而“神性”这一种被美化了的概念,恰恰又是最无法触碰
和把握的,必须在人的生活中去得到体现,而人的生活,大多数是
艰难的,不美的,很难有如他笔下那般美好得近乎飘渺的生活状态,
但是人们仍然渴求,仍然向往,越是背离本身现实的人越渴望在他
的作品中去慰藉自己:终日劳苦的人看到那些乡下人的劳累有或多
或少的收获,也能产生感同身受的满足,甚至更满足;那些作恶的
人看见了文中那些作恶的人的结局,也会幻想着自己并不曾会做过
那样的恶,那样的人的结局都还算好的,自己当然就更加的好·……
似乎每个人都能在沈从文的文字中寻找到一些自己做过的梦,找回
一些曾经失落的心情,重建一些已经不见了的信心——因此他才能
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推崇者。他像是一个布道者,像是一个坚定
的传教士,把关于人性中的爱与美的种子通过一系列作品,一系列
任务传布到各处,希望藉此将人性中的罪与恶都因此而被救赎,被
涤清。所以,看过沈从文文字的读者要还有哪怕一点良心未泯,都
能或多或少的被感动,然后感概,感概他笔下那种近乎神性的,近
乎形而上的,近乎不可求的人性及他们的人生。
哪怕大家都知道,沈从文笔下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很难形成
统一的,是一个梦境。可是就算是一个梦,也有人愿意相信他;就
算明明心里清楚的知道那些所写出来的风景、人物、结局都不会容
易的在现实里面遇见,仍然相信,这就是沈从文,他留给我们的,
永远是感动,是轻叹,就算是不完满的结局,我们也不舍得称它为
悲剧,我们把它叫做遗憾,仿佛只要是遗憾,就还有可以弥补的时
候,就能有充满希望的等待。
沈从文塑造了很多美好的女性,无论是翠翠,三三,还是萧萧,
都无一例外的散发这人性中最接近神的那种品质。而这几个人当
中,我最喜欢的是萧萧,最想说的也是萧萧。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
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
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
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
示。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
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沈从文
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
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萧萧》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童养媳的故事。童养媳是我国古代
的一种婚姻制度,它起源于三国,一直到民国都还十分盛行,20世
纪后半期被慢慢废除,但是仍然没有真正衰亡,直到现在,一些偏
远地区还有这种现象。
很多作品都关注过童养媳,意在揭露这种封建婚姻体质的恶俗。
大多数人都受到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以为童养媳所过的生活便是地
狱,便是非人,事实上虽然童养媳婚姻不特定必然是买卖婚姻的结
果。有一些童养媳,确实是以属于买卖婚姻而成立,她们地位一般
较低,常要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有些会被婆家虐待,形同奴婢。
但有一些较为幸运的会有比在亲生父母家中好的生活,有些还有机
会接受教育(被卖做童养媳的人家通常贫苦),虽然她们的待遇通
常不如公婆的亲生子女(例如课余时要做较多的劳动、受到较为严
苛的管教等),但在亲生父母家中,可能完全没有机会读书,并过
贫困艰苦的生活。还有许多幸运的,被婆家视如己出,甚至在婆家
过得不错。由于西风东渐,在现在这个提倡人权的社会中,女权意
识高涨,社会多改采一夫一妻制,盛行个人意志与恋爱结婚,东方
传统家庭伦常与道德崩解。所以虽然童养媳不一定受到苛待,但这
种婚俗始终是剥夺了童养媳及其丈夫的婚姻自主权,在现代提倡人
权的价值观里被丑化为一种陋俗。而《萧萧》里面的萧萧是一个十
分幸运的小姑娘,因为她存活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才让我们看到了
在湘西清亮的山水中,那清亮的人性。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
定下了小说的基调。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
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
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
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
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
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
地冲撞在一起。正像作者在《甲辰闲话》中所说的:“我的文章,
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也非常倾心才写出的。”(《沈
从文文选》第2卷,珠海出版社)——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
候,不把人的情感印象嫉妒悲伤或者嫉妒喜悦,不大事渲染,只让
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
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情态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全然淡化
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从一个侧面突出萧萧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在的
生命个体,复调式地表明生活的残酷并不能影响萧萧健康的成长和
快乐天然的本性。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异
样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
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
得这样快。”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现出来——
在这个小说中,矛盾都被放在情节与细节之后,作者从不正面描写
冲突,但是萧萧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她
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
夫走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
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
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
贞洁观。——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
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变成
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
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
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
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于是萧萧
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出了这样的事情,自然家里是“生气的
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
话:“各按本分乱下去。”好象生气流泪骂人也都是应尽的义务,尽
完便也罢了。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
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
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
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
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
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
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
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
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
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