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论略

合集下载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缺陷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缺陷

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发展社会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即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

现代化理论处于其中的第一阶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们为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任务而提出来的,并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直到6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持异者对具有较强意识形态的现代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假设发起攻击,现代化理论在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所取代。

一、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在现代化理论进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各个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把这些理论汇总起来便成了现代化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却更像一个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的“大拼盘”。

罗荣渠也提出“所谓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有关‘现代化问题’的各种不同学派的理论的统称”[1]。

其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经济发展研究流派、政治发展研究流派、人的现代化理论流派等。

(一)经济发展研究流派及其理论最早开辟的新领域是发展经济学。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第四点计划”,为了配合美国对外政策,“发展经济学”开始兴起。

发展经济学主要是以第三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内容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包括政治、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等非经济的因素,明显的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其中一部分人在著作中不使用“现代化”概念,而使用“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概念。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对现代化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西蒙·库兹涅兹的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阿瑟·刘易斯“先增长后分配”理论,阿瑟·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等。

其中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华·惠·罗斯托则是战后新兴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是现代化理论在经济学中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对美国关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理念有重大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凝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化的思潮相结合。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一、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折磨,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这种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的前途命运,形成了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此后,中国逐渐走向了一条以民族振兴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推崇科学、民主和启蒙的思维方式。

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和改革。

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

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中国发展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

同时,中国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第三阶段: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将致力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将继续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还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和平发展和国际交流。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资源学院2010级本朱南华诺娃 201011191012引言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

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

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分析从晚清时期至今,中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并实践现代化道路,以及这一进程对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自身特色的质的特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它结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一)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春秋战国为线,划为两个大的阶段。

此前,中国处于石制农具阶段,生产力低下,此后,在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基础上,尤其在农业生产不断革新基础上,中国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等方面都有进步,并且最终在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转移,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即江浙一带。

(二)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变革: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二:晚清至民国:现代化的萌芽中国现代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晚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改善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

尽管这些改革未能彻底改变中国传统经济的面貌,却为日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和观念启蒙。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方向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有了主心骨和领头羊。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探讨其背后的动力和挑战,并分析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独特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这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独特的挑战。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并分析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启示和反思。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依次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为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我们的力量。

例: ___。

(2021)。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学术杂志。

12(3)。

45-67.]()例: ___。

(2020)。

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科学研究。

30(2)。

89-102.]()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模式和风格。

它不仅包含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还融合了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和国情国力等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

它包括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政治制度的现代化、社会文明的现代化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质量的提升。

政治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制度上强调稳定和发展的统一。

通过坚持___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稳定和效能的提升。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摘要:“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

在战略理念上,框定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在发展模式上,揭示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在运作机制上,明确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社会治理内涵。

关键词:人民城市城市更新发展思路实施路径当前,我国城市化已经由超高速发展转入低速成熟稳定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城市更新的新阶段,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

城市更新在传统意义上更多地被当作老旧城区住房与设施改造的政策手段与工具,而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对既有的城市更新理论与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民城市”理念从战略理念、发展模式、运作机制等层面为构建新时代城市更新理论体系,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路径。

一、“人民城市”从战略层次框定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人民城市”从城市的人民属性出发定义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人民主体性价值导向。

传统西方的城市更新更多关注城市的建设及由之生发的体验,通过改造现有建成环境,来更好挖掘土地及其附属设施的价值,以吸引高附加值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提升城区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导向,21世纪以来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严重的社会公正问题。

从本质上说,“城市实际上就是人民,因为人民喜欢住在城市里,所以才有了城市的存在”[2],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要改善面上的环境条件,更重在提升人民心中的主体意识。

“人民城市”从城市的生活本质入手确立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人民需求目标导向。

从既有的实践看,城市更新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产业变迁趋势与城区设施及人群现状不匹配之间的张力,基础设施、住房、公共空间的更新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偏向,反映了城市人民的工作需求。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 有根本 的区 别 。城 市 固 然 繁华 和便 利 , 对 于大 但
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 , 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的 我
步 伐也 不完 全 同步 , 形成 一 幅纷繁 复杂 、 丰富多 彩 的 城市 化历 史 画 卷 。研 究 2 O世 纪 中国 城 市化 和城 市
现代 化 , 不仅 能 帮助 我 们 认 识 和 了解 中 国城 市 发 展 的历 史进 程 和 内在 规 律 , 当今 快 速 进行 的城 市 化 对 运 动亦 有借 鉴作 用 。
断扩 大 , 市 的基 础设 施 、 市 的功 能也 不断 提升 和 城 城
世 纪末 2 纪初 中国开始 步 人城 市化 的历 史 阶段 , 0世 几经 坎坷 , 缓展 开 , 缓 逐渐 走 出 了一 条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城 市 发展 道路 。纵 观 2 0世 纪 中国城 市 的发展 , 一 直交 织着 两 条主 线 , 条 是 传 统 的 乡 村社 会 1 城 一 3益
关键词 : 分 类 号 : 9 2 8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9 2 1 )50 8 -7 C 1.1 A 10 -3 X( 0 1 0 -0 60
中国现代 意 义 上 的 城 市化 运 动 发 端 于 晚 清 ,9 1


城 市化 : 乡村社会 到城 市社 会 从
所 谓 城 市化 , 就是 传 统 的农 村 社 会 逐 步 向现代 城 市社会 发 展和 过渡 的历 史过 程 。城 市化 包括 很 多
部分 生 活在 其 中 的居 民如 官僚 、 贾 、 子 、 夫 等 商 士 脚
而 言 , 里 只是 他们 为官 一任 的治 所 、 举 赶考 的起 这 科
市化 , 一条 是 城 市 的 现代 化 。这 两 条 主线 或 者 这 另 两个 进程 互 为表 里 、 相互制 约 、 相互 推动 。一方 面城
完 善 。在 城 市化过 程 中 , 去 以乡村 为基 础 的经 济 、 过 政治 和文 化 观念逐 步 改 变 , 市 经 济 和文 化 成 为 社 都 会发 展 的主 流 , 市对 农村 产 生 的影 响也 越 来越 大 , 城 并 最 终将 农村 纳入 到 自己的发 展进 程 中 。 作 为一 个 典 型 的农 业 社 会 , 国古 代 城市 发 展 中
方 面 的要素 , 中最 重 要 的就 是 乡 村 社 会 逐 步转 变 其
为城 市社 会 。在 这 一 进 程 中 , 业 人 口大量 进 入 城 农 市, 转变 为 城市 市 民 , 们 的 生 产 和 生 活方 式 、 活 他 生
源 地 、 迁 贸易 的暂居 所 , 货 城市 只是 他们 人 生旅 途 中 的驿 站 , 不 是 最 终 归 宿 。 中 国有 句 古 训— — “ 而 小
收 稿 日期 :2 1一O 01 6—2 7
城市尽管有便利之处 , 但乡村才是根本 。 2 纪 以前 , 国 经 济 以小 农 经 济 为 主 体 , 0世 中 经
中现代 经济活动 的推动作 用最大。在 2 O世纪前期 , 中国城 市化 的主要动 力来 自商业 贸 易的发展 , 了 2 到 O世 纪 中 后 期 , 市发展 的动力则主要 来 自于工业化 的推动。伴随城 市化进程 ,0世 纪 中国城 市发展 E益现 代化 。城 市现 城 2 l
代化的 内容十 分丰富 , 中最主要 的问题 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 市功 能的复合化。 其
灾 进城 , 大难 返 乡 ” 在 另 一 个层 面表 明 传 统 观念 中 ,
质 量和 价值 观念 逐 步 城 市 化 , 的 人 际 关 系 和社 会 新
网络也逐 渐 形成 。为满足 大量 人 口进 入城 市并 在城
市 工作 和生 活 的需要 , 市 的数量 不 断增加 、 间不 城 空
市化 是 现代 化运 动 的 必 然结 果 , 一 方 面城 市 现 代 另 化又 是 城市 化水 平 不 断 提 高 的反 映 。在 2 纪 不 0世
水平相对较高 , 并产生 了长安 、 洛阳、 北京 、 南京等众 多 名城 , 但从 根本 上来 讲 , 中国古代 城市 在本 质 上是
从 属 于 乡村 的 , 者 的关 系表现 为 城乡 一体 化模 式 。 二 从城 市产 生 和发 展 的 角度 看 , 中国古 代 城 市 的兴 起 与 发展 主要 源 于军 事 和 政 治 的力 量 , 市 的经 济 功 城 能 不 明显 。生活 在城 市里 的居 民虽 然也 从事 手 工业 生 产和 商业 活动 , 这 些 活 动 主要 是 为城 市里 的官 但 僚 和军人 提供 服 务 的 , 为 了满 足统 治者 的消 费 需 是 要, 城市 经济 的消 费性 远 远 大 于生 产 性 。在 古 代 社 会, 城市 的居 民还 不是 完 全意义 上 的市 民 , 因为 他们 的思想 意识 和社会 角 色认 知 与生 活在 乡村 的农 民并
第2 8卷
第 5期
江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J nhlU i rt Sc l c ne di ) or lfi ga n ei (oi i c i n n a l vs y aSe E t o
Vo _ NO. l28 5 0c . 011 t2
21 0 1年 l 月 0
二 十 世 纪 中 国城 市化 与城 市现 代 化 论 略
涂 文学 , 李卫 东
( 江汉大学 城市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 0 5 ) 30 6 摘 要: 中国城 市早期 现代化运动发轫 于晚清, 经过 百余 年的艰 苦建设 和 曲折 发展 , 2 至 O世 纪末 中 国城 市化
和 城 市 现 代 化 已经 取 得 很 大 的成 就 。 中国 城 市 化 的 主 要 内容 是 一 个 乡村社 会 向 城 市 社 会 转 型 的 过 程 , 这 一 过 程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