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高频考点-妊娠期母体的各种变化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复习笔记重点(14)早期妊娠诊断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复习笔记重点(14)早期妊娠诊断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复习笔记重点
(14)早期妊娠诊断
第一节早期妊娠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
(一)停经:生育年龄妇女,平时月经周期规则。

停经是妊娠最早和最重要的症状。

哺乳期妇女虽未恢复月经,仍可能再次妊娠。

(二)早孕反应:停经6周出现,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三)尿频:于妊娠早期出现尿频。

二、检查与体征
(一)乳房的变化:乳房增大,乳头及其周围皮肤(乳晕)着色加深,乳晕周围有蒙氏结节显现。

(二)生殖器官的变化:
阴道壁及宫颈充血,呈紫蓝色。

黑加征——双合诊检查发现宫颈和峡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似不相连。

于妊娠5~6周子宫体呈球形,妊娠8周子宫体约为非孕子宫体的2倍,妊娠12周时约为非孕子宫体的3倍。

三、辅助检查
(一)B超:最早在妊娠5周时可见妊娠环。

若见到有胎心搏动和胎动,可确诊为早期妊娠活胎。

(二)妊娠试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液。

(三)宫颈粘液检查:宫颈粘液涂片见排列成行的椭圆体。

(四)黄体酮试验:撤退出血。

(五)基础体温测定:具有双相型体温的妇女,停经后高温相持续18日不下降。

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重要考点

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重要考点

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重要考点一、早、中、晚期的妊娠诊断指标1.妊娠期全过程从末次月经第一日开始计算,平均280日,即40周。

临床上分为3个时期:13周末之前称为早期妊娠,第14~27周末称为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称为晚期妊娠。

2.早期妊娠的诊断(1)停经:停经10日以上高度怀疑妊娠;停经2月以上妊娠可能性大。

(2)早孕反应:在6周左右出现,多在停经12周左右自行消失。

(3)尿频。

(4)乳房变化。

(5)妇科检查:阴道黏膜和宫颈阴道部充血呈紫蓝色。

(6)妊娠试验:受精卵着床后不久,即可测出受检者血hCG 增高。

临床上多用早早孕试纸法检测受检者尿液,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妊娠。

(7)B型超声检查:诊断早期妊娠快速、准确。

(8)宫颈黏液检查。

(9)基础体温测定:高温相持续18日不降,早孕的可能性大。

3.中、晚期妊娠的诊断(1)有早期妊娠经过。

(2)感到腹部逐渐增大。

(3)初孕妇于妊娠20周自觉胎动,经产妇略早感觉到。

(4)妊娠28周后,正常胎动≥10次/2h。

【备考攻略】掌握早、中、晚期的妊娠诊断指标。

一、A1型选择题1.妊娠期间孕妇循环系统的变化正确的是A.妊娠晚期舒张压一般偏高B.心排出量自妊娠20周逐渐增加C.心脏容量至妊娠末期约增加25%D.心排出量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E.妊娠晚期心率休息时每分钟增加5次2.诊断宫内早孕最可靠的辅助检查方法是A.尿妊娠试验B.基础体温测定C.B型超声检查D.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E.宫颈黏液涂片干燥后镜检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妊娠期间分泌量达高峰的时期是A.妊娠1~6周B.妊娠8~10周C.妊娠12~14周D.妊娠16~18周E.妊娠20~22周【参考答案及解析】一、A1型选择题1.【答案及解析】D。

妊娠晚期舒张压一般偏低,心排出量自妊娠10周逐渐增加。

心排出量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是正确答案。

心脏容量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妊娠晚期心率休息时每分钟增加10~15次。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一)子宫 1、宫体:妊娠期间子宫逐 渐变大变软。重量增至 1000ɡ,宫腔容量增至 5000ml。妊娠12周以后, 增大的子宫逐渐呈均匀 的长椭圆形,并超出盆 腔进入腹腔。 2、峡部:是位于宫体与宫 颈间最狭窄部位。临产 时可伸展到7~10㎝长, 成为产道的一部分。
3、宫颈:妊娠早期宫颈组织水肿,黏膜充血, 致使宫颈肥大、变软,外观呈紫蓝色。 (二)卵巢 妊娠期略增大,妊娠6~7周前分泌雌、孕 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十周后该功能被胎盘取代。 (三)输卵管 (四)阴道:妊娠期黏膜变软呈紫蓝色,皱襞增 多。 (五)外阴:妊娠期外阴部充血,伸展性增加。
二、乳房的变化
四、泌尿系统的改变
妊娠期间肾脏略有增大,肾脏负担 加重。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浆流量增加。
五、消化系统的变化
很多孕妇在孕6~10周间,可有不同 程度的恶心或呕吐,尤其晨起间空腹时 更加明显,或伴有食欲不振,偏食以及 喜食酸味食物等,称为早孕反应。这种 反应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但 多数不需治疗,在孕10~12周左右逐渐 消失。
中医称妊娠为“重身”、“怀子”或 “怀孕”。 中医学认为妇女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 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以及胞宫功能 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
(三)甲状腺Βιβλιοθήκη (四)甲状旁腺 八、新陈代谢的变化 1、体重:妊娠13周前无明显变化,自13周 起平均每周增加350ɡ。 2、碳水化合物代谢 3、脂肪代谢 4、蛋白质代谢 5、水代谢 6、矿物质代谢
九、皮肤及其他变化
1、色素沉着 2、妊娠纹 3、毛发改变 4、骨骼、关节及 韧带的变化
第五节 中医学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 乳房于妊娠早期开始 增大,乳晕变黑。妊 娠晚期轻轻挤压乳头 时,可有少许淡黄色 稀薄液体流出,称为 初乳。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复习总结:妊娠期母体变化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复习总结: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期母体为适应胎儿生长的需要,并为分娩准备条件,各个系统和器官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如下:一、生殖器官妊娠后,生殖器官的变化最为明显,具有以下共性:组织增生、肥大、充血、水肿、松软及呈紫兰色。

(一)子宫妊娠时子宫变化最大。

肌纤维肥大、变长、增生至宫体逐渐增大。

妊娠末期,由未孕期时的40~50g增至约1000g,容量增加约500倍。

血流量逐渐增加,足月妊娠时每分钟达500~700ml。

妊娠3个月后,子宫峡部不断伸展,至妊娠末期可达7~10cm。

峡部的肌纤维增生,但不如子宫体明显。

分娩时,峡部继续伸展,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称“子宫下段”。

妊娠期间,子宫经常有不规则的间歇性收缩,以促进胎盘血循环。

妊娠后半期,子宫兴奋性增高,收缩加频,足月时变为有规律的收缩,称“阵缩”,是分娩的主要动力。

(二)子宫颈由于血管及淋巴管的增加及结缔组织的增生水肿等,致宫颈肥大变软,内膜增厚,腺体增生,粘液分泌量增多,在颈管内形成粘液塞,可防止细菌进入宫腔。

(三)阴道肌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易于扩张。

粘膜变厚,充血,呈紫兰色,分泌物增多,呈酸性,可抑制致病菌生长。

(四)输卵管血运增加,组织变软,粘膜有时呈类似蜕膜样变。

(五)卵巢略增大,不排卵。

在一侧卵巢中有妊娠黄体继续生长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妊娠黄体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开始萎缩,由胎盘替代卵巢分泌激素。

(六)会阴会阴皮肤色素沉着,血管增多、充血,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变软,故伸展性增大,有利于分娩时胎儿娩出。

(七)乳房妊娠最早几周感乳房发胀,或有刺痛感及触痛,妊娠8周后乳房明显增大。

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增加,乳房腺管与腺体皆增生,脂肪沉积,乳头很快增大、着色、乳晕着色、出现散在的皮脂腺肥大隆起。

妊娠后期可由乳头挤出少量黄色液体,称“初乳”。

二、血液及循环系统(一)血容量从孕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5%,平均增加约1500ml,维持此水平至分娩。

血容量增加包括血浆及红细胞增加,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浆约增加1000ml,红细胞容量约增加500ml,出现血液稀释。

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期母体变化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1. 心脏 • 心脏向左、上、前方移位; • 心尖搏动左移 1~2 cm; • 心浊音界稍扩大; • 心尖区Ⅰ~Ⅱ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 心电图电轴左偏约 15°; • 心脏容量至妊娠末期约增加 10%; • 心率于妊娠晚期休息时每分钟增加 10~15 次。
妊娠期心脏位置的改变
• 循环血容量于妊娠 6~8 周开始增加; • 妊娠 32~34 周达高峰,增加 40%~45%,平均增加 1450 ml; • 生理性血液稀释:血浆量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
(二)血液成分
1. 红细胞:骨髓造血增加,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液稀释。 2. 白细胞:白细胞计数随孕周增加而逐渐上升。 3. 血小板: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功能增强以维持止血。 4. 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防止围产期出血做好准备。 5. 血浆蛋白:妊娠早期开始降低,至妊娠中期达 60~65 g/L。
五、泌尿系统的变化
• 妊娠期肾脏略增大; • 肾血浆流量约增加 35%; • 肾小球滤过率约增加 50%; • 血清肌酐、尿素水平降低; • 夜尿量多于日尿量; • 15% 孕妇饭后出现生理性糖尿; • 孕妇易患右侧肾盂积水、急性肾盂肾炎。
六、 呼吸系统的变化
• 肺活量无明显改变; • 肺通气量约增加 40%; • 动脉血 PO2 增高达 92mmHg,PCO2 降至 32mmHg,有利于供给孕妇及胎儿所需的 O2,
(一)子宫
一、生殖系统变化
子宫内膜 受精卵着床后,在孕激素、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增大,腺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 结缔组织细胞肥大,血管充血,此时的子宫内膜称为蜕膜(decidua)。 • 底蜕膜:囊胚着床部位的蜕膜,发育成为胎盘的母体部分。 • 包蜕膜:覆盖在囊胚表面的蜕膜。 • 真蜕膜: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其他部分的蜕膜。 子宫峡部 非孕时长约1cm,临产后伸展至7~10cm,成为产道的一部分,称为子宫下段。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妊娠期子宫的变化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妊娠期子宫的变化

妇产科主治医师——妊娠期子宫的变化母体承受胎儿在其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妊娠期间的妇女称为孕妇,初次怀孕的妇女称初孕妇,分娩过1次的称初产妇,怀孕2次或2次以上的称经产妇。

卵子受精为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即胎盘、胎膜自母体内排出是妊娠的终止。

妊娠全程为280天,28天为一个妊娠月,故全程为10个妊娠月或40周,由于卵子受精的日期不易准确确定,故有预产期(EDC)之称。

推算预产期的方法是:从末次月经的第一日算起,月份加9,日数加7。

遇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时,预产期应相应增减,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有1~2周的出入。

妊娠期间胎儿及其附属组织在孕妇体内发育,母体也发生许多变化。

这些是生理性的变化,但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成为病理现象。

妊娠条件1、必须有健康而且成熟的精子与卵子。

2、精子与卵子的信道包括输精管、男性尿道、阴道、子宫颈、子宫腔、输卵管都必须畅通无阻,而且功能必须正常。

3、精子与卵子必须相遇。

女性若月经规律,则排卵期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

卵子从卵巢排出后,如果24小时之内未受精则开始变性,卵子排出后15~18小时之内受精效果最好。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存活的时间尚无定论,一般说性交后1~3天内具受精能力。

4、孕卵着床必须有适宜的内环境,即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5、孕卵的发育与子宫内膜必须处于同步化状态,就是说第7~8天的受精卵要植入到排卵后7~8天的子宫内膜上。

妊娠的过程包括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运行和着床及胚层的形成。

卵子受精排卵期成熟的卵细胞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的壶腹部,此时宫颈粘液稀薄,适宜精子进入。

性交时,精液射到阴道后穹窿,部分精子通过宫颈管、宫腔、输卵管口,到输卵管峡部与壶腹部交界处。

穿进卵细胞前必须经过形态、生理及生物化学的变化,称为精子获能,获能后的精子头部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卵细胞外,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合体细胞,此过程称为受精。

已受精的卵细胞称为受精卵或孕卵。

孕卵含有46个染色体(来自父母的各23个)。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的变化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的变化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的变化女性怀孕以后,随着胎儿在身体内逐渐长大,孕妈妈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适应胎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发育,同时为分娩做好准备。

其中以生殖系统的变化最为明显。

今天梳理关于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的变化,内容如下:一、子宫的变化。

子宫是孕育胚胎、胎儿的重要场所,在分娩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妊娠期变化最大的器官。

1.子宫增大:随着妊娠的进展,胎儿、胎盘及羊水的形成与发育,子宫体逐渐增大变软。

妊娠早期子宫略呈球形且不对称,受精卵着床部位的子宫壁明显突出,妊娠早期子宫的增大主要受内分泌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影响;妊娠12周后,增大的子宫逐渐超出盆腔,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妊娠晚期的子宫轻度右旋,妊娠中晚期的子宫增大因宫腔内的压力增加所致。

2.子宫的血管扩张、增粗,子宫血流量增加,以适应胎儿-胎盘循环的需要。

3.受精卵着床后,在孕激素、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增大,腺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结缔组织细胞肥大,血管充血,此时子宫内膜称为蜕膜。

4.妊娠后宫体和宫颈间狭窄的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宫腔的一部分,临产后称为产道的一部分,称为子宫下段。

5.宫颈在激素作用下,充血、水肿,宫颈管内腺体增生、肥大,使宫颈逐渐变软,呈紫蓝色。

二、卵巢的变化。

妊娠期卵巢停止排卵,并在妊娠6-7周前产生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妊娠的继续。

妊娠10周后黄体开始萎缩。

三、输卵管的变化。

妊娠期时输卵管会伸长,黏膜层上皮细胞稍扁平,基质中可以见到蜕膜细胞。

四、阴道的变化。

妊娠期阴道的黏膜变软,水肿呈紫蓝色,又称为Chadwick征。

同时为了方便分娩时胎儿的通过,阴道壁的皱襞增多,肌肉细胞肥大,伸展性增加。

为了防止阴道内致病菌的生长,阴道上皮细胞的糖原含量增加,乳酸增多,使阴道的pH 降低。

五、外阴的变化。

为了方便分娩时胎儿通过,外阴在妊娠期会出现充血、皮肤增厚,大阴唇内血管增多,结缔组织松软,从而增加外阴的伸展性。

妇产科护理-妊娠期母体变化

妇产科护理-妊娠期母体变化

(二)孕妇的心理调试
(1)确保安全顺利度过妊娠期、分娩期 (2)促使家庭重要成员接受新生儿 (3)学习对孩子贡献自己 (4)情绪上与胎儿连成一体
习题:
1.妊娠后子宫峡部变化哪项不对:( )
A、非孕期峡部仅长1cm B、妊娠12周后逐渐伸长变宽 C、妊娠后期形成子宫下段 D、临产时可达15-20cm E、分娩时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2.妊娠期生殖系统的变化哪项不对:( )
A、输卵管明显充血 B、输卵管系膜血管增多 C、卵巢略增大 D、外阴色素沉着,组织变松软 E、妊娠后卵巢仍有排卵
3.妊娠期母体生理变化,错误的是:( )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娠32-34周血容量增加达高峰 B、妊娠晚期易发生外阴及下肢静脉曲张 C、子宫峡部在妊娠后期形成子宫下段 D、妊娠期孕妇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E、妊娠期卵巢停止排卵
2.卵巢生理变化
卵巢略增大,妊娠期不排卵,月经不来潮。
3.输卵管
输软管伸长,管壁充血 。
4.外阴、阴道
外阴:色素沉着,伸展性增加 阴道:皱襞增多,糖原含量增多,使阴道酸
性增加,利于防止感染。
乳房
乳房增大,乳头、乳晕着色,乳晕周围大汗腺 增生出现蒙氏结节,孕后期可挤出少量初乳。
乳房色素沉着
血液循环系统
其他
1.体重
①13周前无明显变化,以后平均每周增加350g ②每周体重增加不应超过500g,体重增加过多提示
可能有隐形水肿。 ③至妊足月时体重平均增加12.5Kg
皮肤
①色素沉着: 妊娠期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增加,导致孕妇面颊、 乳头、乳晕、腹白线、外阴等处出现
②妊娠斑: 部分孕妇面颊部出现蝴蝶状褐色斑,产后逐渐消退。
1.心脏: ①负担加重。心率增快10-15次/分; ②心脏位置改变,大血管扭曲(心尖可闻收缩期杂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高频考点-妊娠期母体的各种变化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高频考点-妊娠期母体的各种变化
妊娠期母体子宫的变化
变化最明显。

1.子宫体:妊娠早期子宫呈球形或椭圆形且不对称,受精卵着床部位的子宫壁明显突出。

妊娠12周以后,增大的子宫渐呈均匀对称并超出盆腔,妊娠晚期的子宫呈不同程度右旋。

子宫腔容量增加1000倍,足月时约5000ml.子宫重量增加20倍,足月时约1000g,主要是子宫肌细胞肥大。

子宫肌壁于孕中期逐渐增厚,至孕末期又渐薄。

子宫增大最初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后的子宫增大系因子宫腔内压力增加。

子宫各部的增长速度不一。

子宫底部于妊娠后期增长最快,子宫体部含肌纤维最多,子宫下段次之,子宫颈最少,以适应临产后子宫阵缩由子宫底部向下递减,促使胎儿娩出。

2.子宫峡部:位于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部位。

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妊娠10周时子宫峡部明显变软。

妊娠12周以后,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可伸展至7~10cm.
3.宫颈:于妊娠早期,宫颈充血及组织水肿,致使外观肥大、着色及变软。

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多,形成粘稠的黏液栓,有保护子宫腔免受外来感染侵袭的作用。

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

由于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部外移,宫颈表面出现糜烂面,称为假性糜烂。

妊娠期母体卵巢的变化
略增大,停止排卵,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于妊娠10周前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维持妊娠的继续,在妊娠3~4个月时开始萎缩。

妊娠期母体阴道的变化
黏膜变软,充血水肿呈紫蓝色。

皱襞增多,结缔组织变松软,伸展性增加。

阴道上皮细胞含糖原增加,乳酸含量增多,使阴道分泌物pH值降低,不利于一般致病菌生长,有利于防止感染。

妊娠期母体心脏的变化
妊娠后期因膈肌升高,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

心尖搏动左移1~2cm,心浊音界稍扩大。

心脏移位使大血管轻度扭曲,加之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在多数孕妇的心尖可听及Ⅰ~Ⅱ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杂音,产后逐渐消失。

心脏容量从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每min增加10~15次,以适应妊娠的需要。

妊娠期母体心排出量的变化
心排出量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左侧卧位测量心排出量较未孕时约增加30%.临产后,特别在第二产程期间,心搏量显著增加。

妊娠期母体血压的变化
在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压偏低,在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

一般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轻度降低,使脉压稍增大。

妊娠期母体静脉压的变化
妊娠对上肢静脉压无影响。

股静脉压于妊娠20周开始明显升高。

由于下肢、外阴及直肠静脉压增高,加之妊娠期静脉壁扩张,孕妇容易发生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和痔。

孕妇若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姿势,能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随之减少时血压下降,称仰卧位综合征。

妊娠期母体血容量的变化
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增加30%~45%,平均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

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出现血液稀释妊娠期母体血液成分的变化
1.红细胞:妊娠期骨髓不断产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红蛋白值约110g/L,红细胞压积降低至0.31~0.34.孕妇储备铁约0.5g,为适应红细胞增加和胎儿生长及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容易缺铁,应在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以防血红蛋白值过分降低。

2.白细胞:从妊娠7~8周开始轻度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多,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几乎无改变。

3.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血小板数略减少。

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妊娠末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妊娠期纤维蛋白溶酶原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明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

4.血浆蛋白:从妊娠早期开始降低,主要是白蛋白减少,以后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