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不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

疼痛科中医辨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
痰湿阻络证——身重肢倦,恶心痰涎,痰浊阻滞清窍,清阳不升故而引发疼痛。

风寒湿痹证——风寒侵袭,寒性凝滞,阻遏脉络,气血瘀滞,故头痛。

肝肾不足证——肢麻振颤,肝阳上亢(肝经郁热),腰膝无力,肾虚不足,故头痛。

气血两虚证——体倦乏力,阴血不足,中气亏损不能上荣清窍,故头痛。

膝关节病的中医辨证:
气滞血瘀证——气滞不行,脉络被阻,瘀血凝滞,故关节刺痛。

寒湿凝滞证——气机滞塞不通,风寒湿邪久留不去,闭塞经络,故肌肉关节疼痛。

气血两虚证——气血不足,闭塞经络,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关节疼痛。

肝肾亏虚证——肝阳不足,肾气亏虚,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

腰椎病的中医辨证:
气血瘀阻证——正气不足,瘀滞内停,筋失所养,故疼痛。

寒湿阻络证——寒湿之邪侵犯腰部,经络被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腰痛。

肝肾亏虚证——肝肾虚衰,不能温煦腰背,脉络不畅,经脉失养,故腰痛。

治疗清阳不升浊音不降头痛案

治疗清阳不升浊音不降头痛案

治疗清阳不升浊音不降头痛案莫金乙在基层用经方-2022-01-27作者:莫金乙第403期患者,女,35岁,既往无特殊病史,因“头痛1月”来诊。

患者自诉于一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以后脑勺及两侧为主,头痛怕风,梦多,睡眠质量差,自行服药没有好转来诊,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头痛,遇风头痛加重,早晨刷牙干呕,平时喜热饮,烦躁睡眠差,胸闷满痛,无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舌胖大,齿痕舌,水滑,左右三部脉沉无力。

拟诊:太阴病,水饮上冲,清阳不升浊音不降。

拟方:吴茱萸汤加减。

中药:吴茱萸15克,党参30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剪开),姜半夏20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15克,川芎30克,五剂水煎温服,分温二服。

二诊:头痛明显好转,但仍有遇风少许头痛,胸闷满痛好转,无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舌胖大,脉沉无力。

中药:吴茱萸15克,党参30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剪开),姜半夏20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30克,川芎30克,七剂水煎温服,分温二服。

按语:患者头痛,伴胃痛,遇风加重,喜热饮,睡眠烦躁,小便多,舌胖大,水滑,此为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寒饮占居阳阳,导致清阳不升浊音不降。

根据《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治疗以吴茱萸汤主之,加半夏降逆,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加川芎行气止痛,加桂枝降冲逆,五剂收效,经过二诊治疗痊愈。

方中吴茱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瘦”。

加生姜、人参、大枣健胃建中,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而收效。

什么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痛呢?人的头部是阳气汇聚地方,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

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

很多头痛,或者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不好,就是因浊阴窃踞阳气的位置了,就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莫金乙,本人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辩证,李可老学术结合,运用经方,纯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亚健康人群调理,做经方一代传人。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一、补益之剂补益之剂,即补益剂。

是以补益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

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气、血阴、阳等各种虚损。

根据“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原则,补益剂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区别,应当注意辨证选用。

l.四君子汤助阳补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四君子①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②除却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③【词解】①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

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②饵:饵(ěr),音耳。

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组成】人参(1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各等分【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虚缓无力。

【方析,】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

脾胃气虚为其主证。

脾失建运,易生湿邪,为其兼证。

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

白术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

茯苓淡渗利湿,使从小便出,则脾不为湿邪所困,为佐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各3克)。

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

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四君子汤加陈皮等分。

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7分,食前,温,量多少与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

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或呕吐泄泻。

(3)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气滞。

纳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

按: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歌中助阳一词当从气属阳来理解,因方中四味药均无助阳作用。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任之堂主人四诊,尤其是脉法。

老师崇《诊脉心法》脉象之首脉为郁脉,说多年切脉的感受,就是首先要找出郁脉。

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是何脏受病。

《诊脉心法》曰:“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

”“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

分取为第二,细辨是何疾。

”是先用整体观念总按,再分部取脉象,辨证论治。

老师说,脉法很重要,四诊之中,我看病主要是号脉,我对脉法比较自信。

脉法的整体观念很重要,所以第一是总按,没有把整体观念按出来,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样跟西医就没什么差别了。

其次是,寸关尺三部脉象分取,这三部脉象不可能同浮同沉,如果按二十八中脉象,笼统的跟病人说是脉弦、脉涩、脉细,说明此人还不会号脉。

没分部位描述,说明他是在猜病人的状态,用猜病是经验,而非真正号脉。

当然有经验的中医,由于行医时间长了,他凭经验也会猜准,比如,会看相用药,如脸颊无肉,是脾虚,眼睛跳动时肝脉急,鼻头出汗,是肺气不敛,长得肥臃,大腹便便,是痰湿,但望诊不能够代替切脉。

又比如闻诊,病人一来说话,就有股异味扑来,很显然是胃气不降。

嗅觉灵敏的人,一闻便知,还有说话声音大小、有力无力,也知虚实。

又如问诊,按十问歌细腻地从头问到脚,反复地问,也可以问到个大概。

问得厉害的,如胃痛、腰痛,是血瘀还是寒湿,只要把病邪性质搞清楚都可以问通。

任何一门诊技,都有大用,望闻问切,也无所谓高下,各有所长。

四个诊法之中,学哪个学得透都有用。

看好了病,才是王道。

譬如,有人精于望诊,如江湖相命看相先生,一望就知道大概。

你的家庭、父母如何,你的身体怎么样,说个精准,却没法下药。

切诊,首先要整体观,要分上下内外。

寸上尺下,浮外沉内。

这是整体的,要搞清楚。

但脉象里面,也有假象。

尺脉弱,主腰膝酸软无力。

可病人腰脚正常,这时精通脉象后,就可以通过号脚上扶阳脉,来补寸口脉的不足。

又比如病人寸脉弱,一般主头颈供血不足。

可病人头好好的,你可摸人迎脉,脉象有力便无碍。

太多疾病,都源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一个穴位,降浊又升清

太多疾病,都源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一个穴位,降浊又升清

太多疾病,都源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一个穴位,降浊又升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减退,升清降浊的能力就越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言阳气质地清轻主升,阴气质地厚浊主降,指出清阳上升形成天,浊阴下降形成地。

地气上升化为云,天气下降变为雨;雨虽来源于天气,但实出地气所化之云;云虽为地气上升而成,但实出天气所化之雨。

天地云雨阴阳互化而互根。

人身亦然,其清阳者上升出于五官七窍、向外宣发而敷布于肌肤四肢;浊阴者向下出于前后二阴之窍、向内沉降而为精血津液。

《黄帝内经》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膑胀。

清阳不升则下陷,可致眩晕、泄泻、崩带、淋浊等;浊阴不降而上逆,常见眩晕、痞证、胸腹胀满、鼓胀等。

清升则浊降,浊降则清升,运化在于中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人体生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气机升降方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升清,可以吸收水谷之精微,供身体使用;降浊,可以让不能运化吸收的东西往下走,保证五脏六腑的运行和经络的通畅。

二者相互配合,运转中焦气机斡旋之枢机。

营养足够了,垃圾都没了,人当然健康。

否则就会像开久了的车子,供油不利,到处生锈,油污堆积,当然是越开毛病越多,最后报废。

所以,人体升清降浊的能力,是健康的关键,也是治病的重要着眼点。

阑门穴:升清降浊,脾胃相得阑门穴是一个有效的“靶点”。

点揉阑门穴可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阑门穴是经外奇穴。

“阑”和“栏”是古今字。

“阑门”意指大小肠之间的遮阑,是大、小肠交会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

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无论虚实,都先点开此穴,打开中焦枢纽,通达三焦,脾胃相得,升清降浊,使脏腑气血通畅,起到疏通经络,调合气血的作用,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