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绪论(木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木构架建筑概论

木构架建筑概论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大木作法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大木作法基础知识

古建木作基础篇木作基础篇——百家合本,百家争鸣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03中建木构

03中建木构

角科
◎斗栱系统中的昂
宋式昂与清式的假昂与溜金斗栱。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屋顶
◎屋顶形式—庑殿与歇山 庑殿顶,乃前后左右成四坡之屋顶,此为传统建筑屋顶中等级最高者。 歇山顶,上半部为悬山或硬山顶,而下半部则为庑殿顶所构成的屋顶。
◎悬山与硬山 二者皆为两坡的屋顶。檩子突出山墙外者称悬山, 收于山墙内者称硬山。
◎柱的细部做法—角柱生起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 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 穿到柱上,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 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梁的长 短随房屋进深而定。


一、梁的分类 (一)、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 (二) 、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
显露的或在平闇(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 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直梁四面平直;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暗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 草栿。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 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 梁或扒梁)。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 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卷棚
攢尖 盝頂 盔頂
◎屋坡曲线—檐口与屋角起翘 汉代屋顶似仍无屋角与檐口起 翘,唐宋以后已为成规。 但明清以后,檐口趋于平直, 到屋角才起翘。 一般而言,北方建筑起翘平, 南方建筑起翘较高。
枕頭木
◎屋坡曲线—屋脊曲线 汉代屋顶似仍无屋角起翘, 唐宋元已为成规, 但明清又恢复平直。 一般而言,北方建筑起翘平, 南方建筑起翘较高。
悬山
硬山
庑殿
歇山
攒尖
卷棚歇山
攒尖重檐
歇山重檐

中建史整理

中建史整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0.2 木结构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由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

(1)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2)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0.3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极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暴露、收分、梭柱等。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流通渗透。

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图)0.4建筑群的组合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门和院墙,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寻,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2.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荊(?)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岐山凤雏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1.2.4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悦: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中建史木构造

中建史木构造

梁架分件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3、丁华抹颏栱,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沓。

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

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木沓(ta四声),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

9、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

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

10、四椽栿,宋代称谓,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四架椽。

两槫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椽,四椽栿就是长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间距离的梁。

清称五架梁。

11、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构件。

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

12、搭牵,又称剳牵,zhā,长一椽的梁。

明清称抱头梁。

13、乳栿,长两椽的梁。

14、柱,是建筑物中垂直放置的主结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

15、顺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中建史重点第三章

中建史重点第三章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1.北京四合院特点: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3.院落内向,城垣承重,院内噪音低,风沙少4.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5.风水和礼制观念大门类型:广亮大门:门扇装在中缝上金柱大门:门扇装在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门扇装在外檐柱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2.江南天井式住宅基本形式:三间两搭厢、对合特点:1.天井高深,通风量大,拔风采光,效果很好,减少太阳辐射;2.进和进之间以备弄相联系,避免纵向穿越;3.手法多样化,风格典雅,纤丽和精致。

3.云南一颗印二.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类型:圆楼、方楼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1.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窗,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4.外环三四层以上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5.选址注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

忌讳背水。

三.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等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1.云南竹楼2.贵州吊脚楼3.侗族村“鼓楼”4.侗族村风雨桥四.砖墙承重式五.碉楼(密梁平顶式)六.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陇北,新疆吐鲁番等种类: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砖砌的锢窑七.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

中建史部分

中建史部分

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 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4
住区、墓葬区、窑 场;
a.三个区域:居
b.初步集中的特征 (大房子)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5
西安半坡 方形房想象 复原外观
• 大房子:原始氏族聚落的公共建筑,面积和体量 比一般居住建筑大很多。它往往处于聚落建筑群 的中心,被众多氏族成员的居住建筑所环绕。大 房子可能具有召开氏族会议、首领办公、敬神等 各种功能,是后世宫殿、祖庙、明堂等建筑类型 的前身。
48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原始人建造的人工 居所。在干燥地区主 要是黄河中上游地区 挖掘洞穴,分为横穴 和竖穴两大类。
穴居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49
以树干为桩 ,以树枝为梁 ,再以树条、 绳索绑扎出楼 板和屋顶的骨 架,敷以茅草 。
树 居 、 巢 居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 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古建筑中如天安门 、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此种形式。
庑殿顶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点
•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外建筑史》
抬梁、穿斗混合式 1)中间用抬梁、山墙用穿斗式
2)抬梁与穿斗的穿插
3、井干式(高山多木材地区用)
4、干阑式(地势崎岖、气候潮湿的西南地区)
基本概念
“间”与“架”
一榀屋架

殿身七间 面阔九间
副阶
殿身
副阶
基本概念
“间”与“架”
稍 次 次 明 间 间 间 间
次 间
屋顶
屋身 台基
基本概念
建筑群体组合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庭院是由屋宇、围墙、
走廊围和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1、空间类型
1)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基本概念
建筑群体组合
1、空间类型 2)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和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9
基本概念
建筑群体组合
2、组织方式
1)对称式
2)不对称式
北京典型三进院四合院
基本概念
斗栱与铺作
基本概念
斗栱与铺作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按斗拱所在的位置,斗拱可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 平身科(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左图为汉 代出土的 明器,可 见斗拱已 成为楼阁 中的主要 构件。右 图为“一 斗三升” 这一最基 本的斗拱 组合方式。
1)旧石器时代——原始群——天然洞穴、穴 居、巢穴 3)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居民点(村 落)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居民点都形成城市。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47
一般地势较 高,临近河流, 便于取水和渔猎。 在洞内居住还可 以避免风雨及野 兽侵害。
天 然 洞 穴 山顶洞遗址
2017/2/17
地面建筑
52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西安半坡村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仰 韶文化。位于西安浐 河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
2பைடு நூலகம்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3
•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多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 近河流的在二阶地上; 2)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4)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次 稍 间 间
面阔七间
基本概念
“间”与“架”
1步架
屋面 椽子 檩条
基本概念
屋顶形式
硬山顶
硬山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 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汉 族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6
• a.木骨泥墙-北方黄河流域 ;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7
• b.干栏式建筑 • 河姆渡遗址属长江下游 地区的新石器石器文化 。位于浙江余姚,距今 大约7000-5300年。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木作工具 、建筑木构件和干阑式 建筑、立柱式的建筑遗 迹。
梁,由梁或
梁上的短柱 承托檩条。 这种结构多 见于北方民 居及官式建 筑,是我国 古代木结构 的主流。
《中外建筑史》
2、穿斗式(沿海抗风和抗震用)
檩:架在梁头位
置的沿建筑面阔方 向的水平构件。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枋子不承重,和梁 的作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右图所示。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0
黄河中上游地区 原始居民的主要居住 方式。其居住面位于 地下50-80厘米,地 面与居住面之间有斜 坡来连接。
半穴居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1
• 居住面稍高于室外地面 建筑,可分为单室和多 室两种类型。地面建筑 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里。它标志着 中国建筑已经开始脱离 原始穴居阶段,而多室 建筑的出现,则标志着 中国建筑开始以室内空 间的细分来适应社会关 系[诸如私有财产增多] 的变化。
2007-02 《中外建筑史》
基本概念
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4、干阑式
1、抬梁式 (主要方式)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特点: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居建筑, 用材较大,空间较大
抬梁式屋架:
柱子不直接
承托檩条, 而是柱子承
中国建筑史


• 学习中建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几个相关问题 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
• 基本概念 建筑单体的基本组成 建筑群体组合 斗栱与铺作 结构体系 间与架 屋顶形式
基本概念
建筑单体的基本组成 宋 • 喻浩《木经》“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 分,阶为下分。” 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立面构图的总结:台基、墙柱构架、屋顶。
2017/2/1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58
新石器时期的聚落建 筑的代表之一。位于陕 西临潼县城北郊临河东 岸,距今6600-6400年, 主要属黄河流域的仰韶 文化,其建筑布局十分 清晰。从这种布局看, 姜寨遗址中存在的几个 分支血缘集团组成的; 或是一个由不同氏族组 成的小部落联盟。
乌镇昭明书院
悬山顶
悬山式是古代汉族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 称切妻造。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 汉族民居,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 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歇山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