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散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1)word版本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1)word版本
2.文体知识
本课两篇散文都是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我为什么活着》
第一,本文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第二,行文既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就形象地表现出三种追求对“我”的影响。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在《永久和生命》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过去了时间永不再回来”“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接着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明了作者的感情由悲观变为乐观,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3)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散文二篇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散文二篇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

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

1945年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课文选自《严文井选集》。

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

他的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永久的生命》文章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

标题中“永久”不言个体,而是从整体上、从整个人类生命而言的,文章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用疑问句的形式做标题,向人们发问,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作者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一一道出作者为什么要活着的原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1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1.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指出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散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散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多媒体音频朗读2课时《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学案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学案

15 散文二篇【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的感悟。

2.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导入新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们该如何理解生命呢?“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人们何止千百次这样追问自己。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二篇》去寻找答案。

一、预习自测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臼.齿( ) ( ) ( )凋.谢( ) ) 遏.制( )( ) 濒.临( ) )呼号.(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1)臼齿:(2)茸毛:(3)蔓延:(4)凋谢:(5)洗涤:(6)遏制:(7)飓风:(8)濒临:(9)俯瞰:(10)深不可测:3.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4.背景链接《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二、合作探究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解难答疑1.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12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12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语:长久以来,很多哲学家乃至普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了什么而活。

金钱、荣誉、名利、梦想,答案并不唯一。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告诉我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所以,在生命长河中,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哲理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起探究生命长河中我们应该追寻什么。

(板书题目、作者)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字词巩固:读读写写(找学生范读,订正字音,之后齐读两遍)三、初识生命:提问:齐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作者一生,为了“什么”而活着?板书: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提问:从内容上看,这三种感情构成了怎样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提问:从结构上说,这篇课文第一段和后面的各段,又是什么关系呢?(总——分——总)四、课文研读(一)为爱而活,你是人间四月天提问1:阅读第二段:作者为爱情而活,是因为他在“爱情”中获得了什么?(寻找第2段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尝试划出来。

例如“欢愉”、“解除孤寂”、“仙境”、“美好”……教师提示:这些词也是由浅入深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深渊”和“仙境”这两个词。

教师总结:同学们找得很仔细。

正是因为有了爱,所以生命才有了美。

民国才女林徽因曾经在她的诗中对爱的人写到“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提问2:在外国,其实也是这样。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更是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所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美好主题。

但是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生命中的“爱”仅仅指爱情吗?在生命的旅途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爱呢?请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言:亲人、朋友、老师、英雄人物、平凡的普通人、学习、劳动、崇高的精神……)教师总结:老师很高兴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爱的眼睛。

因为爱人,所以更爱生活。

老师也有话想分享给同学们。

《诗经》里歌颂爱情的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已经成为了经典。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
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

他一生
狱。

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

【推荐】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散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推荐】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散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难点)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字词积累臼.齿(jiù)牛犊.(dú)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3.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音语调,并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语句。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开篇从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欲扬先抑,为下文赞美生命的不朽张本。

(2)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3)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4)如何理解生命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开来”是指生命的个体,每个生命个体是暂时的,终会消逝。

“合起来”是大自然的生命的总称,它是永久的,永不凋谢。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新品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新品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难点)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字词积累臼.齿(jiù)牛犊.(dú)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3.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音语调,并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语句。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开篇从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欲扬先抑,为下文赞美生命的不朽张本。

(2)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3)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4)如何理解生命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开来”是指生命的个体,每个生命个体是暂时的,终会消逝。

“合起来”是大自然的生命的总称,它是永久的,永不凋谢。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散文二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难点)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字词积累臼.齿(jiù)牛犊.(dú)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3.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音语调,并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语句。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开篇从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欲扬先抑,为下文赞美生命的不朽张本。

(2)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3)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4)如何理解生命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开来”是指生命的个体,每个生命个体是暂时的,终会消逝。

“合起来”是大自然的生命的总称,它是永久的,永不凋谢。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二、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通俗易懂,感情充沛,请选择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

1.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我们可以忘却不愉快的事,但它曾经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影响过我们的生活,留下了印迹。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生命只是暂时存在于生命个体中,生命的个体是短暂的,会消逝。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生命是个奇迹,生命个体是暂时的,会凋谢;但生命不会消逝,一代代繁衍下去,成为不朽。

三、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步骤四知识拓展,构建提升1.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2.课外阅读严文井的其他作品。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久的生命严文井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感谢生命的奇迹(赞美生命)第2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字词积累飓.风(jù)肆.意(sì)濒.临(bīn)震颤.(chàn) 俯瞰.(kàn) 遏.制(è)深渊.(yuān) 星辰.(chén)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俯瞰:俯视。

濒临:紧接,靠近。

遏制:制止;控制。

井然有致: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4.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寻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1)了解人的心灵;(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心中经常回荡起痛苦的呼号的回声,眼前浮现的是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何理解这句话?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三、再读课文,欣赏语言。

本文的文笔优美流畅、语言生动凝练,自由诵读课文,将你欣赏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比喻。

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这句话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

“冰冷死寂”“深不可测”写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

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就越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仙境,这样的仙境正是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但最终罗素“得到了它”,喜悦与甜蜜洋溢了出来,更是罗素对美好的爱情的高度赞美——爱情的结合,可以看到仙境。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而且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

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四、小结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学完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的身心深深地受到震撼。

那么我们也来叩问一个自己的心灵,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我们有责任好好活着,为自己,为他人。

步骤四当堂演练知识拓展1.搜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你为何而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灵的笔,为自己勾勒出一幅灿烂的理想图,300字左右。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解除孤寂在爱情的结合中见到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了解人的心灵(人)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寂、贫穷和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