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让自明本志令)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版2013)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让县自明本志令

--------------------------------------------------------------------------------
【注释】 [1]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孝廉:汉代从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东汉时每年由各郡、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
[43]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继始皇立,称二世。蒙恬(tiàn田):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
[44]三世: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
[45]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曹腾在汉桓帝时任中常侍、大长秋(管理皇宫事宜的官),封费亭侯;养夏侯氏的孩子为子,即是曹嵩,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曹嵩生曹操。
[10]年纪尚少[sha︸哨]:曹操任济南相期满,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他托病辞官还乡,年方三十来岁。[11]同岁: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
[12]谯(qiáo樵);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精舍:指精致的书房。
[13]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
[14]泥水自蔽:意谓老于荒野,不求闻达。
后领兖州[23],破降黄巾三十万众[24]。又袁术僭号于九江[25],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2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28],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29],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30]。又刘表自以为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却[32],以观世事,据有当州[23],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34]。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含解析

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郫县2019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郫县2019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妥善保管以备考后讲评。
第I卷阅读题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
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
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
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
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
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3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旳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旳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能够看到晚明市井生活旳真实面貌,这关于研究社会史旳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伙所熟悉。
但在“五四”往常,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依旧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旳看法。
神话传奇确实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旳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奇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奇,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差不多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旳传奇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奇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旳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怎么说应归于文学依旧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判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名目学里旳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确实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旳,《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纳。
尽管《山海经》里平实旳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旳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因此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那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旳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旳成分在,仍能够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旳《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旳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旳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旳地理知识水平。
让县自明本志令译文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译文: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那时很年轻,自以为本来就不是隐居知名的人,惟恐被国人以平凡愚钝的人看待,打算做一郡的太守,认真地处理地政务,来树立名誉,让世人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在任济南太守时,开始铲除残暴,改变陋习,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就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宦官,因此遭到那些豪强的憎恨,恐怕给家族招来祸患,所以就借口有病,辞官回乡了。
辞官以后,年纪还轻,看看和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自以为不老,我心里考虑:从现在开始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才和同年举孝廉的人刚举孝廉时的年龄相仿罢了。
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也就是居于偏远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
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后来征召为都尉,还没就职,就又改做典军校尉。
心意也就改变了想为国讨贼立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神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
而后遭逢董卓作乱,(我就)组织讨卓义兵。
此时纠集兵卒能够得到很多人,然而我常常自己限制,不打算更多募集。
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意见多,与强敌相争,或者变成意见的开始。
所以汴水一战我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还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以后(初平三年)作衮州刺史。
击败黄巾三十万人。
接着袁术在九江冒用帝号,部下都向他称臣,城门定名为"建号门",衣着服饰都按天子的典制,两个妻子也预先争做皇后。
称帝的野心和计划已定,有人劝他马上就皇帝位,布告天下,他回答说:"曹公还在,不行啊!"后来我讨伐袁术,擒获了他的四员大将,俘虏了他的大批部属,就使袁术走投无路,彻底崩溃,发病死去。
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是他的对手,但又考虑到为国效死,为消灭割据安定全国的大义而献身,足以流传后世。
2019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专项升级练习二文言文阅读

2019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专项升级练习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升级训练二文言文阅读【一】〔2018·沈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罗艺,字子延,本襄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
父荣,隋监门将军。
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
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
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
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
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
后遇天下大乱,涿郡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什住等颇忌艺。
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
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
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
艺因执之陈兵,而什住等惧,皆来听命。
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
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
俄,拜左翊卫大将军。
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
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
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
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
艺遂入据豳州。
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
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
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
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
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
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选自《旧唐书·罗艺传》,有删节〕1、对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加有伐.辽器仗伐:征讨。
2019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让自明本志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已.。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假设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假设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那么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
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9、以下各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然常自损,不欲多.之多:扩充B、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已.已:死亡C、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堪:忍受D、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投:接近答案C解析承担承受匹配10、以下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乐毅伏而.垂泣处小而.禽大B、此其.本志有限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君既假设见.录D、且.以分损谤议且.庸人尚羞之答案C解析A修饰,转折;B,我C被,我;D姑且;况且11、请选出不能说明曹操是一个风流倜傥、雄才大略之人,又有一些居高临下、踌躇满志之气的一项〔〕A、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意之所图,动无违事B、荡平天下,不辱主命江湖未静,不可让位C、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D、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孤复定之,遂平天下答案C解析表现曹操忠君之心12、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曹操为退还三县封邑所写的一篇“令”,解剖自己,抒写心迹,说明抱负,气概豪迈,苍劲悲凉,造语质朴自然,内容充实真挚,请峻通晓,简约严明。
B、曹操年纪轻轻时,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人清楚了解他。
C、曹操兴兵讨伐董卓、招募兵士时常常自我克制,不想多招,但后来事实是兵多了意气骄盛,与强敌抗争,重新引起祸端。
D、文章以齐恒、晋文和周公自励自况,历叙古人行事,写乐毅不忍图燕,蒙恬自知必死而守义,非常感人。
答案C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恒、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②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③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答案参照译文画线处【译文】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
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
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
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
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
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
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齐桓公、晋文公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
《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
”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
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象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
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
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
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说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
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
这是不能干的啊。
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
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
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
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
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
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
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
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