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解读——兼谈中日民俗视野中的民族性差异

合集下载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摘要: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本文将通过“您要点什么、今晚玩得高兴吗”等日常交流用语说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中日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借鉴,在正确理解彼此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交流过程中把握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玄关内外区别隐私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4-01中日交流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日常会话在我们中国人的会话中不会产生异样感受,但日本人听到后却会感受强烈,甚至坐立不安。

日本人听到下述类似询问时,常常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逼迫语气,并认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会把这种表达视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1 文化差异下的交流障碍1.1 您要点什么当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导购经常会问:“您要点什么?”这种主谓宾式结构的问句,直译作「あなた·は·何·が·要る·の·か」,由7个单词构成。

译句无论语法,抑或词汇使用均无任何错误,而且语意表达完整,但当对方是日本人时,第一反应恐怕是惊讶或是恐慌,甚至要从店里“逃”出去。

从日本文化来看,该种表达方式直接触及到了对方的内在感情和需求,使其感受到了威胁。

如果直接询问“今晚的聚会您玩的高兴吗?”恐怕也会使对方心中产生不悦。

因此,在日语对话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种表达。

1.2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聚餐或宴会场合中,当你询问别人需要哪种饮品的时候,忌问:“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想喝”是他人的一种需求,更是他人的内心活动。

类似“您要点什么”,该种表达方式在日语文化中也有极其严格的使用限制,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避免询问时触及别人隐私”已经被看作一种常识,偏离这个常识的询问会让人感到吃惊或恐慌。

该种情形下,转变表达方式的做法是明智的。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可以表达为“我能为您端杯啤酒吗?”或“我能为您端杯葡萄酒吗?”(「ビールを《お持ちし》ますか?ワインを《お持ちし》ますか?」)。

中日文化对比之民族风俗与习惯

中日文化对比之民族风俗与习惯

1浅谈中日两国风俗习惯差异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水之隔的邻国,相互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中国同日本同属于亚洲国家,因此,在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多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中日两国所处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以及历史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在生活方面也必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并且从文化渊源上来讲,中国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一些看起来相似的文化,却孕育了本质上颇有不同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而这些不同更是成为了中日两国之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导火索”。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中日两国无论是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还是民众间自发的交流来往活动都越来越多,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只有了解、尊重两国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生活风俗,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引发矛盾。

因此,研究探讨中日两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十分必要。

关键词饮食习惯;生活风俗第1章請客吃飯及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1.1 地理位置及饮食习惯的差异1. 日本方面的情况日本是一个十分狭长的岛国,同我国相比较,耕地极少、畜牧业也并不发达,以大米为主食。

但是,相对应的有很长的海岸线,以北海道地区为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出产的鱼类世界闻名,如鲱鱼、河鲀、鳟鱼等。

渔业资源丰富也造就了日本人喜爱吃鱼的饮食习惯。

在烹调习惯上,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做法,这也与日本人对大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有关。

日本人认为“冷、清”的食品不会破坏鱼类本身的鲜味,而为了保存这种鲜味,更不会对鱼类进行烹调,往往仅辅以作料来食用。

世界闻名的日式刺身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同中国人不同,日本人一般只吃猪的瘦肉、很少吃羊肉。

与中国料理不同日本料理所讲究的是“色、形、味”其中的“形”是中华料理所没有强调的,因此日本料理对食物的“形”极为看重。

对装食物的器具、食物的颜色、形状以及食物的排列都很多有考究。

有人称评论过“日本料理如同精致的风景画”,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从中秋节的形式风俗不同,来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从中秋节的形式风俗不同,来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这是中秋节文化传播过去的时代背景,在第七次遣唐的过程中,日本将这一文化记录下来,还 见到了唐朝都城中,街边贩卖的月饼,经过改革和自身处理,形成了日本特色食品“月见团子”的 前身。中秋节从唐朝传到日本, 这一时期彼此关系是有点焦灼的,唐朝为了展示自己的国力, 才愿意接纳日本来学习,中秋节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传播。
从中秋节的形式风俗不同,来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坐在一起,赏桂花、吃月饼,庆祝 团圆。他乡的游子,也在中秋节这一天,得到一点短暂的思乡慰藉。中秋节,传承甚远,最早 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那时人们已经会对着月亮祭祀,这是中秋节最远古的雏形。 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帝王对月亮的祭拜,渐渐流传到民间,得以广泛流 传下来。加上后来李唐起义,月饼的诞生,更是促进了中秋节的诞生。所以,人们常常认为, 中秋庆祝方式不同
吃的东西不同
上文提到过,当时的遣唐使,在唐朝看到了街边贩卖的月饼,最后辗转流传,在日本形成了一 种新的食品,叫做“月见团子”。名字是因为,农历的八月十五,又称为“月见节”。月见团子,虽 然类似中国的月饼,但是形态特征却并不一样。月见团子,是用糯米制作而成,不像月饼里面 有陷,月见团子的陷是在外面的。除了吃,中国会供奉月饼给嫦娥,日本供奉月见团子给月 神。中国的传统,贡品是不可以动的,否则会触犯神明,而日本的中秋节当天,月见团子是欢 迎小孩去偷拿的,在他们的传统里,偷取的团子越多,来年就会越丰收。
人们通过拜嫦娥,男子乞求仕途平坦顺遂,女子乞求得到嫦娥的眷顾,获得盛世美颜。而日本 传说,却大有不同。日本的嫦娥,叫做辉夜姬,也称做竹林公主。其名字出自日本古老文学 《竹林物语》。相传,辉夜姬是从月宫下来的女子,姬是公主的意思。传说每年过中秋的时 候,辉夜姬会在月亮之上,为祭拜她的人增添福祉。因此,日本过中秋节,最常见的就是祭拜 月神,也就是辉夜姬。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具体来说,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仪观念中日两国都是礼仪之邦,而且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

但是,两国的礼仪观念存在不少区别。

比如,日本人常常在拜访朋友或客户时会带上礼物,而这在中国文化中则并不是必须的。

此外,日本人在参拜寺庙时会先在门口洗手,以表示自己的清洁和敬意,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通常不会将参拜宗教场所与个人的清洁联系在一起。

二、社交方式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会议或聚会等场合中,中国人往往会开展较为热烈而随意的交流,而日本人则通常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和礼貌用语。

此外,日本人在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或不当之处时,往往会用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道歉和修正,而中国人则较为直接和直言不讳。

三、价值观念中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异同。

例如,在家庭层面,中国人较为重视“孝敬父母”和“家族观念”,而日本人则更加强调“保持家庭和谐”和“共同承担责任”。

另外,中国人普遍认为勤劳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而日本人则更多地强调“忍耐”和“自我约束”的意义。

四、美学观念中日文化在美学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艺术领域,中国人通常更为注重“气韵和境界”的营造和表达,而日本人则更加倡导“深刻非言”和“艺术的极致简洁”。

此外,日本建筑的特色在于简约和对称,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则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涵盖了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透过文化的差异,我们也同时深入了解了另一种文化的优点。

这可以给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的人和事时,提供更为全面、平衡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 里的林黛玉说 ‘ 我爱你 ’ 的话 , 么《 那 红楼梦》 也 就没有了。 ( ” 鼓掌 , 大笑 ) 这就是东西方恋爱婚姻习
尚的最实 质 的差 别 。 在生 活 中 , 这样 的场景 相 当多 , 民俗就是 我们 活
理论基本要素 , 就是选择最适宜人居地的风的流向 和水 的走向。利用山体和河道来确定适合人居住的 环境。我们现在住 的房子 , 北京 的四合院和南 方的 厢房 , 其实就是古代 的风水理论的原型, 利用人工建 筑的方式来实现 了。我们的理 念就是生 活的习惯。 从 风水 理 论 引 申到 很多 。说 到这 里 , 不得 不说几 句 , 当今 的建筑有的真的惨不忍睹。上海造了那 么多玻 璃外墙的高楼 , 不符合我们风水的理念 , 根本就对生
6 0
维普资讯
地 方就 是最 保 暖 的 。然 而这 还不够 , 需要 有水 , 还 人 活 着不 能没 有水 , 以我 们 看 到 这 里 有 山 上流 下 来 所 的溪水 , 这水 是 活 的 , 向外 流 , 既保 障 生活用 水 , 又能 把 生 活污 物带走 , 因而健 康 。 由此 可 知 , 我们 的风水
向外 流水 的这 个位 置 就 是 穴 , 个 位置 是 最 佳 的居 这
用语 , 佛家对事物有 自己独特的判断 , 比如说 , 什么 是火, 火是一种焰相 , 水是一种流相。民俗是一种生
活相 , 也就 是一 种风行 的生 活样 , 活 的惯 制 。它不 生
是我们所想像 的尽是古老的, 古老只是一个方面 , 关
键 是它 是活 的流 动 的活世 态 的生活相 。在 生 活层 面 表 现为 日常 不经 意 的生 活 的技 艺 和 生 活 的 习惯 , 生 存 的经验 和智慧 。
比如我们现在买房子 , 一般理想的样子 , 现在仍 保留要朝南的 , 为什么要朝南的?因为有 阳光 , 好像 好简单 , 可是大家知道我们的古人花 了多少时间选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2期 ( 0 6年第 2期 ) 20
湖北 民族 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b iIsi t o t n lis o r a fHu e n t uefrNai aie t o t
No 2 Vo . 4 . 12 No 2 2 o . 0 6住地——风Biblioteka 宝地。这种理念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北
半球 , 一地 区 , 这 季节风 对生 活环 境 的影响 很大 。东
择“ 朝南 ” 吗?我告诉大家 , 四千年前 , 在 我们 现在
所 在 的“ 夷 ” 区 房屋 的 朝 向 是 东 面 , 东 地 朝着 太 阳 ,
面季风带来大量雨水 , 平时我们都能感觉到东面的 墙 上容 易渗 水 , 于是 东 面 要 有屏 障 , 把雨 水 挡 住 , 西
九世 纪末 二 十世纪 初 , 国 出 了很 多介 绍 中 国风水 外 理论 的 书 , 称之 为 中 国的潜 科 学 。我 们 不 否认 风水
中有封建迷信的成份 , 特别是风水理论的后期 。可
第一个层面 , 生活的层面 , 生活的角度 。什么是
民俗 ? 民俗 是一 种生活 相 。什么 是相 ?这 是佛 家 的
( hl o h n oil c n e) P i sp ya dS ca S i cs o e




兼 谈 中 日民俗 视 野 中的 民族 性差 异
陈勤建
(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 院 , 上海 2 0 9 ) 00 2
摘要 : 么是 民俗 ?不 同国家、 同学者 有不 同看法。就 中 日民俗 中 的民族 性差异进 行分 析, 为从 生活层 面 什 不 认
是风水理论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的 。它 的核心 是一 个 人 如 何选 择 自己居 住 的地 方 ,
就是要考虑到风的流向, 水的走向。实际上 , 地球上 不是任何地方都是适合人居住的。那么人适合居住 在哪里?我们的先 民创造 了一种理论。( 图示 , 略) 平时我们说“ 左青龙 , 白虎” 这是怎样一种理论? 右 , 它就是说 山势的走向关 系到风的流向和水 的走 向。 在我们中国的理念中, 东西北三面环山, 南面有环而
面 有屏 障 , 西 北风挡 住 。北 面也有 屏障 , 下这个 把 剩
收稿 日期 :05一l 6 2o 2—2 作者 简介 : 陈勤建 (9 8一 ) 男 , 14 , 上海市人 , 博导 , 东师 范大 学终 身教授 , 华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 事长 , 海市文联 民间文 艺家协 上 会 副主席 , 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民 间文化 。
主要是太 阳崇拜。那么后来为什么改成朝南了呢? 这就 是生 活技 艺 经验积 累 的智 慧 。在生 活 中悟 出一
个道理 , 在我们居 住的北半球 , 朝东居住是不合适
的 。这种 改变 是在 生 活 中 慢慢 积 累而 产 生 的 , 渐渐
形成一套理论 , 什么理论?风水理论。

想到风水 , 我们马上会说 , 封建迷信 。然而十
什 么是 民俗 ?这个 问题 看似 很 简单 , 实 不然 。 其
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 落后的生活习俗 , 渐 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 民俗的全部 内容 , 直 到今 天 , 于什 么是 民俗 这 个 问题 , 同 的 国 家 , 对 不 不 同的学者仍有不 同的看法 , 天我想在这里简单地 今 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 供大家参考。我想从 以下三 个层 面分析 一下 什么 是 民俗 。
看’ , 民俗 是一种 生活相 , 文化 的层 面看 , 从 民俗是 一种 文化模 式; 哲学 的层面看 , 从 民俗就 是一 个族群 独特 的、 有 特
的、 思想 文化的起 点和思考 的原 型。
关键词 : 民俗 ; 民族 性 ; 异 差
中图分 类号 :9 3 C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4— 4 (0 6)2 0 O一 6 10 9 1 2 0 0 —06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