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瑰宝。
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欢度新年的日子。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悬挂灯笼、放鞭炮等。
此外,还有舞狮、舞龙、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
另外,家庭聚会也是春节的重要传统,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团圆时光,同时还会进行丰盛的饭食款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到坟墓前献上鲜花和祭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开展扫墓活动,比如山间的野餐、放风筝等。
这些活动旨在让人们在纪念先人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妙的自然景色。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谢上天保佑的日子。
中秋节的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赏月,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阳台上、屋顶上或者是户外聚集在一起欣赏皓月。
此外,还有猜灯谜、吃月饼等民俗活动,中秋节的月饼是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通常有多种口味和馅料。
如今,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舞狮、赏花灯、嫦娥奔月等。
除了传统节日民俗,中国还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菜系繁多,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烹饪方法。
比如四川菜以其麻辣味道而闻名,广东菜以其鲜味和清淡而受到喜爱。
此外,饺子、面条、火锅、烧烤等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崇尚饮食文化,重视饮食道德,认为食物与养生、健康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节日民俗和饮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生食: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熟食:以烧和烤为代表
烹饪:多种烹调技艺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 配。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主食
菜肴
饮料
主食: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主要为粮食作物:米饭、面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的饮食中可以 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饮 食习惯里,能够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的某些特性。
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 瓜果、调味六种类型,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 配和烹制,进而产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烹调艺术, 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饮料:
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包括酒、茶、奶等。
中国各民族中普遍盛行饮酒的习俗。但由于采用的原料、配制方法和 饮酒习俗不同,酒在各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饮茶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此外,有些瓜果类食品,也是很好的清凉饮料。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食品加工上 —— 以热食、熟食为主。 饮食方式上 —— 讲究聚食制。 食具方面 —— 使用筷子。
《吕氏春秋·本味》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 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 除膻”。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 烹制和食用过程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 风俗习惯,又称食俗。
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 事象之一。
中国烹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饮食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独特理解和热爱,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中国饮食民俗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中国菜肴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独特,追求色彩丰富、香气扑鼻、口感细腻的烹饪效果。
无论是宫廷菜、川菜、粤菜还是鲁菜,每道菜肴都经过精心搭配和烹制,以展现食材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展现出惊艳的色彩和美味。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中,饮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春节时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时,人们会祭祀祖先,同时也会烹饪一些特定的食物,如清明粥和青团,以纪念逝去的亲人。
中国的婚礼上,酒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人和亲友一同品尝美食、举杯相庆,彰显喜庆和祝福之意。
此外,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也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
例如,北京的烤鸭、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早茶、浙江的东坡肉等,都是相应地区的代表性菜肴,各自展现出饮食民俗的独特魅力。
同时,中国饮食民俗还反映出中华文明的长久历史。
中国人民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对食物的重视可见一斑。
古代的经典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耕作、种植、饲养和烹饪的详细记载。
而《山海经》中也对各地物产有着丰富的描述,为后世的烹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近年来,中国饮食民俗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交流与文化合作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餐饮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美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同时,中国的饮食民俗也吸引着海外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总而言之,中国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承载着独特的饮食理念、烹饪技艺和食材搭配,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
它在家庭聚会、传统节日、地方特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的饮食民俗必将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中秋时节的特色食品
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最传统的特色食品 之一。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 异,常见的有豆沙、莲蓉、五仁 等馅料,外皮多为烤制而成,口
感香甜。
柚子
中秋节期间正是柚子成熟的季节 ,柚子不仅口感酸甜可口,而且 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等营养成 分。在中秋节吃柚子寓意着团圆
和美满。
桂花糕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 文化
汇报人:XX
2024-01-23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春节民俗与饮食文化 • 清明节民俗与饮食文化 • 端午节民俗与饮食文化 • 中秋节民俗与饮食文化 • 重阳节民俗与饮食文化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可以进一 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 自信心。
栗子糕也是重阳节的特色食品之一 ,以栗子粉为主料制成,口感香甜 。
重阳饮食文化的内涵
01
祈求健康长寿
重阳节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祈求健康长寿的寓意。菊花酒和 重阳糕等食品都具有保健功能,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 也寄托了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02 03
传承孝道文化
重阳节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人们通过祭祖仪式表达对先人 的怀念和敬意。同时,重阳节也是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载 体,人们会在这一天关爱老人、尊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推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 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内涵。
THANKS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

节日习俗
• 吃灶糖 • 扫尘土 • 剪窗花 • 贴春联 • 当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
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提问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饮食特点
• 中华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主持,菜品 选用普通原料,朴实,不重奢华, 家常味浓。
• 日常饮食,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 气氛宽松自由,亲情浓郁,其乐融 融。
两柔金纤 鹊
情情风云 桥
若似玉弄 仙
是 长 久 时 , 又
水 , 佳 期 如 梦
露 一 相 逢 , 便
巧 , 飞 星 传 恨
( 宋 ) 秦 观
岂,胜,
在忍却银
朝顾人汉
朝鹊间迢
暮桥无迢
暮归数暗
!路。。
!
(四)送灶节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又称为灶 神节、灶王节、小年节、小年等。
• 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 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 王爷只限于男子。
年夜饭
围炉
舞龙舞狮
(二)端午节
•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此外端午节还 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 节”等。
驱五毒
雄黄酒
吃鸭蛋
吃粽子
划龙舟
(三)七夕节
• 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相传农历七 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 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南北差异
• 北方 吃喝玩乐逛庙会。
• 吃喝:吃饺子喝饺子汤, • 玩乐:贴窗花,扭秧歌,踩高跷,逛庙会。
吃饺子
贴窗花
扭秧歌
踩高跷
逛庙会
·南方 张灯结彩舞龙灯。
吃汤圆,年糕,火锅,舞龙舞狮,除夕夜,围 炉。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瓜子
中国饮食风俗习惯

海南 主食大米、喜食米粉 无鸡不成席 喜喝咖啡
四川
以鲜咸、麻辣、浓味为主 喜食泡菜
夏天吃火锅
爱喝茶
贵州
食酸、食辣 斗米斤盐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
港澳台
香港:喝早茶 台湾:喜食海鲜 爱喝乌龙茶
食物相克与相宜
• 牛奶与巧克力同食可 以造成头发干枯,腹 泻,出现缺钙和生长 发育缓慢的问题。
• 牛奶与果汁等酸性 饮料同食均会降低 牛奶的ph值,不利 于消化吸收。
•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 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 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 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 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 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 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怪吃怪俗, 就够您品味一番了。
东部的福建 泉州
中国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二、待客之礼 三、进食之礼
宴饮之礼—阶层
•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 民间等。 •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 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时守约;抵达后, 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 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十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楚菜、京菜
川菜
• 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 • “尚滋味”、“好辛香” • “七滋”:甜、酸、麻、辣、苦、香、咸
• “八味”: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
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各地风土人情

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各地风土人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系统,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等等。
其中,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传统习惯。
下面,我将从饮食文化、婚嫁习俗和传统节日几个方面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
首先,中国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特色菜肴和饮食习惯。
例如,四川人以辣为主,喜欢吃火锅和麻辣烫;广东人则以清淡、鲜味为主,擅长烹饪海鲜和烧腊;北京人则以烤鸭、炸酱面等为代表。
除了不同的口味,中国还有很多与食物相关的民俗习惯,比如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要吃饺子、年糕等寓意吉祥的食物,还有在中秋节时要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其次,中国的婚嫁习俗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比如闽南地区有“拜堂”和“抢亲”的仪式,而广东地区则有“过门”和“送新娘”等传统。
此外,许多地方还有特殊的婚礼习俗,如四川地区的“挽花车”和湖南地区的“挂彩带”。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各地的传统文化,也是彰显家族、乡土精神的重要符号。
最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以驱除恶鬼,迎接新的一年。
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聚亲人。
清明节则有扫墓、踏青等传统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烙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传统习惯。
饮食文化、婚嫁习俗和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象征。
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

•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 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 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 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 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 时来临之意。
•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 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 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 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 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 面、素面、荤面、挂面……
•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 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 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 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 道美食。
• 年糕: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 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 (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 升之意。
清明节食俗
清明与寒食 • 清明本是24节气之一。 •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两天,冬至以后一百 零五日 。一说源于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 一说源于禁火,禁火源于周代禁火旧制。 • 唐代,二节合一。 • 清明节各地饮食活动各异。有冷食祭坟扫 墓。有“吃会”。“讨清明”。吃清馃。
端午节的食俗
端午起源,传说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民 间有赛龙舟,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 放艾草,挂香袋,吃蒜挂蒜,插菖蒲等风俗活动。 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品就是粽子。粽子定型于 3000多年前。起源于远古祭祀。纪念屈原之说, 为后人附会,只是更深入民心,得于流传至今。 雄黄酒,是将蒲根切细、晒干,拌少许雄黄,浸 白酒,或单用雄黄浸酒制成。饮少许,余下撒床 席间,或涂抹儿童面额耳鼻,以避虫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信仰食俗
•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 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 人们意识中歪曲、虚幻的 反映。 • 宗教信仰食俗的特性:群 体性、自觉性、忌讳性、 神秘性、功利性、复杂性。
• 佛教:是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中,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 尼”,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儒、忍、 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了两晋时期,由于朝廷支持, 佛教的寺院和僧人逐渐增多。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 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 佛教食俗:佛教原来只有不准饮酒、不准杀生的戒律,没 有禁止吃肉的戒条,只要不是自己杀生、不叫他人杀生和 未亲眼看见杀生的肉都可以吃,即“三净肉”可食。在佛 教徒看来饮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度论》云:“食 为行道,不为益身。”得到饮食即可,不择精粗,但能支 济身体,得以修道,便合佛意。至于饮食的来源,在印度 主要依靠托钵乞讨,所谓“外乞食以养色身。”佛教初入 中国也是如此,僧侣主要靠施主供养。唐中叶禅宗怀海在 洪州百丈山创立禅院,制定《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 作,一日不食”。从此,僧人才有了自食其力的意识。
江西奉新县百丈山
中国佛教禅宗“天下清规”发祥地
• 佛教戒律规定过午不食,但对于参加劳动的中国僧人来说比较 难实现。于是又产生了通融之法,正、五、九谓之“三长斋月 ”。一般情况下,佛寺僧人早餐食粥,时间是晨光初露,以能 看见掌中之纹时为准。午餐大多为饭,时间为正午之前。晚餐 大多食粥,称“药食”。(因一般只有病号午后才可吃食物。 )。佛教饮食为分食制,吃同样饭菜,每人一份,也只有病号 或特别事物者才可以另开小灶。食用前均要按规定念供,以所 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报,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寺庙里设有专门的斋堂,以击磬或击钟来召集僧徒。钟声响后 ,从方丈要阶段上通常举 行的不同仪式、礼节以及由此逐渐形 成的一系列饮食习俗。
• 诞生礼食俗:新生命 降临人世,是一件可 喜可贺的事,中国人 重要的庆贺仪式是办 三朝酒、满月酒等宴 会,许多地区还有抓 周等活动。这些宴会 和活动既充满喜庆气 氛,也寄托着亲友们 对幼小生命健康成长 的希望和祝福。
居家日常食俗
• 餐制: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的目的形
成的饮食习惯。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 殷代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之称,它们的 意思分别是指一天中的朝、夕两餐,大致相当于现 在所说的早、晚两餐。早餐后人们出发生产,妇女 采集,男人狩猎,晚归后用晚餐。餐制适应了“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产作息制度。生产的发展, 影响到生活习惯的改变。至周代特别是东周时代, “列鼎而食”的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了三食制。 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采用。 在社会上层,特别是皇帝饮食则并非如此,按照当 时礼制规定,皇帝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可见,人 们每日进食的次数,与进食者的社会地位,经济状 况,以及个人情趣好尚均有关系。
• 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节日里,民间有 赛龙舟,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放艾 草,挂香袋,吃蒜挂蒜,插菖蒲等风俗活动。许多 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 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五月中。 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记粽子只是一种夏令或 夏至食品而已。雄黄酒是将蒲根切细、晒干,拌少 许雄黄,浸白酒,或单用雄黄浸酒制成。人们饮少 许,将余下的涂抹儿童的面额耳鼻,并挥酒于床间 ,以避虫毒。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健身强体、抗病 消灾节。古人认为阴历五月是恶月,容易得病,因 而包括饮食在内的一些习俗都与抗病健身有关。
• 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 臣赏月。在这次赏月宴上,他与群臣一起分享了吐 番商人进献的美食——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 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大多数人认为这就 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并且只是偶然食用,不具 备普遍意义。而月饼的名称最早见于宋朝吴自牧的 《梦粱录》,该书卷十六“荤素从食店”中列有“ 月饼”,说明它是市场面食品的一种,但与中秋节 没有密切联系。月饼真正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 品大约在元明时期。相传元朝末年,人们不堪忍受 残酷的统治,朱元璋想乘机发动起义。为了统一行 动,有人献计:将起义时间写在纸条上,藏入月饼 中,人们在互赠月饼之时便得知。于是,起义得以 成功,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这一传说表明,中秋 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已很普及。
• 丧事食俗:无论怎样想办法 祈求长寿,人总有一死。当 走完生命之旅时,死亡便是 归宿。若生命匆匆结束或中 途夭折,则是凶丧,是极悲 哀的事,总是简单了结。若 逝去的是长寿之人或寿终正 寝,则是吉丧,是为一喜, 只是相对于结婚“红喜”而 言为“白喜”。凡是吉丧则 十分看重,大多要举行葬礼 和宴会,不仅祭奠死者,也 安慰生者,还有祝愿生者长 寿之意。
• 冬至的时间在农历的十一月中、阳历的12 月21-23日之间。其节日食品较多,主要有 馄饨、羊肉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 一,冬至前后也是大量储藏农作物及其他 食物原料的重要时期。因此,人们十分享 受这个日子,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约在汉 朝,冬至就已经成为一个节日。节日期间 ,有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 肉等习俗。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 一些地区还吃狗肉、羊肉,认为冬补食品 。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云:“仲冬 天气肃风霜,腊肉腌鱼尽出缸。生怕咸潮 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旁。
• 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家人穆罕默德所创立。在 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伊斯兰” 意为“顺从”;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和平者”,是伊 斯兰教徒的通称。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 伊斯兰教食俗:伊斯兰教认为,若要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和 健全的思考,若要滋养一种热诚的精神和一个干净而又健康 的身体,就应对饮食予以特别关注。在《古兰经》里以及穆 罕默德圣训、天方诸贤的典籍中,对饮食禁忌均提出了具体 要求。不善不洁者不可食;一切异形之物不可食;外形不美、 性格不美、生活环境不美、赖以生存之物不美者皆不可食; 凡宗教活动的餐桌上绝对免酒(一般便餐和宴席可适当)。 其中以禁食猪肉习俗最为严格、最为普遍,认为猪是肮脏的 东西,不仅不食猪肉,也不能用猪油炒菜,甚至忌讳说“猪” 字,只叫“黑牲口”,属相为猪称“属黑”。吃牲口必须活口, 目的在于食品卫生。还规定可食之物在食用时也不能过分和 毫无节制。穆斯林十分重视“斋月”(九月),每天从黎明 到日落不得进食,午夜一餐最为丰盛。
• 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因它正好处于孟秋、 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 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饴)。” 民间信仰认为月为月神,因而有祭月活动。周代,每 逢中秋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晋代已有赏月之 举,到了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到了宋代 正式定为中秋节。月饼取团圆之意至迟在明代,“民 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赏月,吃月饼、瓜果 ,“摸秋送瓜”是各地中秋节流行的习俗。(注:三 五成群偷知好园中瓜果谓之‘摸秋’。摸得南瓜,用 彩虹、鼓乐送无子之家,谓之‘送瓜’。男、南同音 ,瓜又多子,谓宜男也。)
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 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 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中 国食俗一般包括年节食俗、居家日常食俗、人生仪 礼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内容。而若按民族来分, 又可以分为汉民族食俗和少数民族食俗类别。
年节食俗
• 食物结构: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其 传统食物结构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 是五谷,辅食是蔬果,外加少量的肉食。 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则是以肉食 为主食。 • 饮食特点:中国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中馈, 菜品多选用普通原料,制作朴实,不重奢 华,以适合家庭成员口味为前提,家常味 浓。讲究吃喝的殷实之家,或达官显贵、 名门望族则多成一家风格。
• 婚事食俗:孩子成年 后,婚姻受到高度重 视。在古代很长的时 间里,人们是通过举 行婚礼来宣布和确认 婚姻关系的,现在虽 然只需要通过法律登 记即可确认婚姻关系, 但许多人依然要举行 婚礼。中国人在举行 订婚和结婚典礼时都 要举办宴会及相应仪 式,以饮食成礼,并 祝愿新人早生儿女、 白头偕老。
• 寿庆食俗:中国人非常 重视生日,每一个生日 都有或大或小的庆祝活 动和仪式,而祝愿长寿 是这一系列活动和仪式 的重要主题。从寿面、 寿桃到寿宴,气氛庄重 而热烈,无不寄托着对 生命长久的美好愿望。
• 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其时间在汉魏以前 是农历的立春之日,后来逐渐变为农历的正月初一 ,但是人们常常从腊月三十、除夕算起,直至正月 十五,又称“过年”。春节期间人们最重视的是腊 月三十和正月初一,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制作 新衣,举行掸尘、祭灶、祭祖、吃年饭、守岁、贴 春联、挂年画等活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 有放爆竹、喝元宝茶、喝春酒,其节日食品从早期 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夜饭、年糕、 饺子、汤圆等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节日食品, 都寄托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祈求与向往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临安(今杭州)城新年 风俗说:“无论贫富,家家宴饮,笑语喧哗。”纵 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重戚忘情,何妨烂醉 !
• 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餐饮 活动,是全家团聚的大日子,无 论男女老少,无论身在何方,都 要回来参加的家庭聚会。这是中 国家庭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 现。主妇们尽其所能制作美味佳 肴,品种繁多,席中一定要有酒 有鱼,取喜庆吉祥、年年有余之 意,米饭也会尽量多煮些,已做 来年的“饭根”,意为“富贵有 根”。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喝 足,甚至大人也会蘸点酒水喂给 小孩以讨吉祥。一些地区饺子里 还会放置钱、糖、枣等,各有美 好的寓意。
• 基督教:是信奉基督耶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公元12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基督意为“受膏者”。古代犹太 人封立君王、祭司等职位时,常举行在受封者敷高油的仪 式,故君王等人有“受膏者”之称。当时犹太国处于危难 之际,希望上帝派来一位受膏者复兴犹太国,基督教产生 后,声称耶稣就是救世主,是神的儿子。凡信他的人,灵 魂可以得到拯救,升入天堂。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曾于唐朝 传入中国,后多个派别分别传入又中断,新教于清朝传入。 • 基督教食俗:基督教徒的饮食平时与常人一样,没有特别 的讲究。《圣经》里强调人们应当勿虑衣食,并且反对荒 宴和酗酒。认为上帝最悦纳的祭祀是爱,而不是食物。基 督教中的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基督徒每星期五行小斋, 减食,不吃肉;在受难节和圣诞节前一日守大斋,只吃一 顿饭。饭前要祷告,感谢天主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