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课件

小知识
酒的分类及名酒
•酱香型白酒:如茅台酒 •浓香型白酒:如五粮液、洋河大曲 •清香型白酒:如山西汾酒 •米香型白酒:如桂林三花酒 •其它香型白酒:西凤酒、董酒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 满族
萨其马
饮食民俗
白煮猪肉
炙猪肉
朝鲜族
朝鲜泡菜
黄焖狗肉
Thank You !
Your Company Slogan
饮食民俗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韭清炒海青子
饮食民俗
川菜
灯影牛肉 夫妻肺片
饮食民俗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饮食民俗
水煮牛肉
豆豉回锅肉
饮食民俗
• 浙菜清汤越鸡 香酥焖肉
饮食民俗
油焖春笋
饮食民俗
苏菜
水晶肴蹄
饮食民俗
烤方
清炖蟹粉狮子头
凤尾虾
饮食民俗
金陵丸子
饮食民俗
三套鸭
徽菜
毛峰熏鲥鱼
无为烤鸭
五彩饭
侗族
饮食民俗
瑶族
瑶族腊肉
粉蒸排骨
饮食民俗
白族
雕梅
八大碗
饮食民俗
傣族
竹筒饭
饮食民俗
糯米饭
纳西族
马帮烤鱼
丽江粑粑
饮食民俗
羌族
羌族砸酒
饮食民俗
苗族
炒香虫
酸汤鱼
饮食民俗
藏族
青稞酒
糌粑
饮食民俗
彝族
骨头饭
坨坨肉
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生食: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熟食:以烧和烤为代表
烹饪:多种烹调技艺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 配。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主食
菜肴
饮料
主食: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主要为粮食作物:米饭、面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的饮食中可以 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饮 食习惯里,能够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的某些特性。
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 瓜果、调味六种类型,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 配和烹制,进而产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烹调艺术, 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饮料:
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包括酒、茶、奶等。
中国各民族中普遍盛行饮酒的习俗。但由于采用的原料、配制方法和 饮酒习俗不同,酒在各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饮茶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此外,有些瓜果类食品,也是很好的清凉饮料。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食品加工上 —— 以热食、熟食为主。 饮食方式上 —— 讲究聚食制。 食具方面 —— 使用筷子。
《吕氏春秋·本味》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 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 除膻”。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 烹制和食用过程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 风俗习惯,又称食俗。
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 事象之一。
中国烹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饮食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

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
中国的饮食民俗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地域性风味: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风味,比如四川的辣味菜肴、广东的粤菜、江苏的苏菜等等。
2. 民族特色: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
食习惯和风味,如藏族的酥油茶、壮族的酸辣鱼、维吾尔族的羊肉串等。
3. 传统节日饮食: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特色食品,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等。
4. 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中有一些对饮食有特殊要求,如佛教的素食,道教的清淡饮食等。
5. 家族礼仪:中国的家族礼仪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比如婚礼上的喜酒、葬礼上的祭祀食品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民俗非常广泛多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宗教、每个节日等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饮食民俗

二、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 自然环境、物产——地域性 (水稻,小麦,青稞)
❖ 文化传统——传承性 (同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习俗,如正月初一早晨 的饮食;特色食品;同一原材料不同的烹制方法 和饮食方式; “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 四川人怕不辣”;饮茶习俗)
5、闽菜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 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 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 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二是汤菜居多,变化无穷。三 是调味奇异,别具一格。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
名菜佛跳墙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 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 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 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 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 特点:口味清淡,酥香,用油少,调味很少用酒,调味品 一般放在桌上供客人自己选用;
❖ 英式菜肴的名菜有:鸡丁沙拉、烤大虾苏夫力、薯烩羊肉 、烤羊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布丁
3、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 特点:原汁原味,喜面食,如意大利通心粉,比萨饼等; ❖ 意式菜肴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汤、局馄饨、奶酪局通心
❖ 卤是将经加工后的原料放进卤水中加热使其吸收卤味并加热 至熟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 炸,也称氽,用多油旺火。食品下锅油炸的时间及方法,依 原料性质和形状大小、厚薄而定。原料形状小而薄的,可在 油沸时下锅,约八成熟取出,让其内部熟透;最后,油沸时 再下锅炸一炸。
❖ 煲以汤水和瓦煲为主要导热媒介,将物料放进有汤水的瓦煲 中,通过加热使主料与配料的美味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嫩滑 、浓香的菜肴的烹调方法。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

节日习俗
• 吃灶糖 • 扫尘土 • 剪窗花 • 贴春联 • 当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
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提问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饮食特点
• 中华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主持,菜品 选用普通原料,朴实,不重奢华, 家常味浓。
• 日常饮食,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 气氛宽松自由,亲情浓郁,其乐融 融。
两柔金纤 鹊
情情风云 桥
若似玉弄 仙
是 长 久 时 , 又
水 , 佳 期 如 梦
露 一 相 逢 , 便
巧 , 飞 星 传 恨
( 宋 ) 秦 观
岂,胜,
在忍却银
朝顾人汉
朝鹊间迢
暮桥无迢
暮归数暗
!路。。
!
(四)送灶节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又称为灶 神节、灶王节、小年节、小年等。
• 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 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 王爷只限于男子。
年夜饭
围炉
舞龙舞狮
(二)端午节
•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此外端午节还 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 节”等。
驱五毒
雄黄酒
吃鸭蛋
吃粽子
划龙舟
(三)七夕节
• 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相传农历七 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 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南北差异
• 北方 吃喝玩乐逛庙会。
• 吃喝:吃饺子喝饺子汤, • 玩乐:贴窗花,扭秧歌,踩高跷,逛庙会。
吃饺子
贴窗花
扭秧歌
踩高跷
逛庙会
·南方 张灯结彩舞龙灯。
吃汤圆,年糕,火锅,舞龙舞狮,除夕夜,围 炉。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瓜子
中国饮食风俗习惯

海南 主食大米、喜食米粉 无鸡不成席 喜喝咖啡
四川
以鲜咸、麻辣、浓味为主 喜食泡菜
夏天吃火锅
爱喝茶
贵州
食酸、食辣 斗米斤盐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
港澳台
香港:喝早茶 台湾:喜食海鲜 爱喝乌龙茶
食物相克与相宜
• 牛奶与巧克力同食可 以造成头发干枯,腹 泻,出现缺钙和生长 发育缓慢的问题。
• 牛奶与果汁等酸性 饮料同食均会降低 牛奶的ph值,不利 于消化吸收。
•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 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 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 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 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 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 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怪吃怪俗, 就够您品味一番了。
东部的福建 泉州
中国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二、待客之礼 三、进食之礼
宴饮之礼—阶层
•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 民间等。 •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 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时守约;抵达后, 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 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十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楚菜、京菜
川菜
• 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 • “尚滋味”、“好辛香” • “七滋”:甜、酸、麻、辣、苦、香、咸
• “八味”: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
第三章:饮食民俗

• 漆制饮食器。以楚国最盛。如纪 南城出土的凤鸟形双联漆杯。
• 金银饮食器。《红楼梦》中的鸳 鸯是帮贾母掌管金银器的,金银 器每次使用后,都要称重入藏。
• 陶瓷饮食器。唐三彩。景德镇御 窑。明成化斗彩杯,造型优雅,杯体
薄如蝉翼,可以照见手指。传说成化 皇帝迷恋万贵妃,宫中每天都要呈进 一件珍玩,成化斗彩就是在这样一种 取宠的心态下发展起来的。
蟹宴算了一笔帐:“这一顿的银子,
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三)炊具和食具
• 炊具:早期为石器、陶器。殷商时多用青铜器
,如鼎、鬲lì、镬huò等。“列鼎而食”、“钟
鸣鼎食之家”、“问鼎中原”。《周礼》:“天
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 食具:簋guǐ 、盙fǔ 、豆。
筷子,古称“箸” zhù 。案 ,用于放食器。“举案齐眉 ”。俎zǔ ,砧zhēn板。
• 四是宗教的原因。
• 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 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 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三、饮食民俗的类别
• 饮食的惯制,大致有三种类别:
• (一)日常饮食习俗
• 这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 复体力的目的形成的习惯。它 包括节制饮食的次数、食量的
分配及时间的规定。
• 日常食俗主要是指人们一日三
餐时的主要食物和习惯。
钟书《宋诗选注》:“膏粱
,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二)肉食
•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
• “三牲”:牛、羊、豕。 • “太牢”、“少牢”:祭祀或宴
饮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叫“ 少牢”。太牢是举行最隆重的礼时所用,一 般只有天子才能用。少牢则是诸侯、卿大夫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饮食ppt

• 其二,石磨产生,大量粉制食品出现,彻底改变了我 国古代单一的传统粒食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饮食 品种内容。
三、调制饮食的发展传承
4.豆腐、豆制品的产生
• 李时珍《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 南王刘安。”
• 豆饭藿羹: 穷人饮食
三、调制饮食的发展传承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1.不同区域的饮食资源差异
• “西北之人食陆畜,东南之人食水产。食陆畜者, 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食水产者,龟 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 (晋)张华《博物志》
• 动物体味特点:水居者腥,肉食者臊,草食者膻。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2 、 饮食习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① 饮食口味差异 南、北方调味差异:浓厚—清淡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 周去非《岭外代答》
关于广东人“好吃”的简析: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二)清淡鲜活,蛇肴突出 (三)兼收并蓄,综合性强 粤菜基本构成: 广州菜 潮州菜
东江菜 海南菜
五、我国传统饮食生活的两极分化
1、传统饮食的等级身份
达官贵人 —— “肉食者” 平民百姓 —— “蔬食(藿食)者” 奴隶 —— “犬豕之食”
五类菜式:高档筵席菜式
大众便餐菜式 民间小吃菜式
三蒸九扣菜式 家常风味菜式
(三)价廉物美,平民化大众化特征突出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③ 粤菜(广东菜系) 特点:(一) 菜肴取材资源极其丰富
A.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 (背靠五岭,濒临南海)
五岭:大庾、都庞、越城、骑田、萌渚岭 “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概述
姓名:韩欢静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饮食民俗是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
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饮食方式上主要是聚食制,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关键字: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
饮食民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叫饮食风俗。
饮食民俗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
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内容。
下面具体说一下各方面。
一、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
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
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
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
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
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
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
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
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
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
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
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
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
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二、日常食俗
1、餐制
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
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
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的现象,若你们不再日入而息,汉代时已有了早食、午餐、夜食之分,三餐制基本定式。
2、食具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礼记》“饭熟毋以箸”,说明至少在殷代就开始使用筷子。
我国较早时的餐具是刀和俎,后来由于不方便便用两细长之物夹菜,此为最早的筷子。
汉代时,筷子流行,成为我国最有特点、最引外国瞩目的餐具。
3、食物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则以肉食为主。
4、饮食特点
以熟食、热食为主,也是中国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古人认为,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膳”。
热食不仅是中国饮食习惯,也是中餐的灵魂。
饮食方式上,中国人讲究聚食制。
中国人素来以聚食为传统,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三、少数民族食俗
1、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食俗
蒙古族以畜牧和狩猎为主,他们餐餐离不开奶和肉,爱喝烈酒和砖茶,爱吃羊肉。
满族人以游猎、采集和农业为主,过去以高粱米、玉米和小米为主食,现以稻米和面粉为主粮,禁食狗肉白肉血肠是满族风味名菜。
朝鲜族从事农业生产,喜食米饭、善做米饭,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年糕、散状糕等,家宴时要为老人单摆一桌。
鄂伦春族以狩猎、林业、农业和捕鱼为生,主食为孢子等,热情好客,尊敬老人。
2、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回族禁食猪、马、驴、狗和一切自死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陋的飞禽走兽,以小米、玉米、青稞、马铃薯为主食,烹调技术高。
维吾尔族以粮食为主,主要有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豆类、薯类等,肉类、蔬菜、瓜果为辅,“羊肉抓饭”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物。
俄罗斯族以面食为主,主要吃面包和各种馅饼,副食有各种蔬菜及猪肉、羊肉、牛肉、牛奶,还有腌制的各种蔬菜,吃饭时用刀、叉、勺,先喝汤后吃菜。
塔塔尔族饮食以米、面、肉、奶为主,喜欢吃各种糕点。
3、中南少数民族食俗
壮族以农业为主,日习三至四餐,喜爱甜食,大米和玉米为主食,肉类主要为猪、羊、鸡等,壮族好客,如有来客,必热情招待。
仫佬族喜食酸食和酸品,有柠檬酸、酸木瓜、酸萝卜等。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日食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爱吃杂食。
4、西南少数民族食俗
藏族每日餐数不定,以青稞、小麦为主食,其次是玉米和豌豆。
纳西族只要从事农业,一日三餐,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肉食以猪为主,禁食马肉、狗肉等。
侗族一般日食四餐,即两茶两饭,以大米为主食,民族食品有醋鱼肉,、侗族油茶、烧鱼等。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日食三餐,农忙或节庆时则增加早点或午点,平时多以稻、麦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吃饭时长辈坐首席,注重重阳节,喜饮酒、茶。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
参考文献:
【1】徐文苑主编.中国饮食文化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谢定源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慕南,张林,李丽丽主编.民俗卷饮食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