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民俗概述.共91页文档
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概述姓名:韩欢静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摘要:饮食民俗是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
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饮食方式上主要是聚食制,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关键字: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饮食民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叫饮食风俗。
饮食民俗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
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内容。
下面具体说一下各方面。
一、节日食俗1、春节食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
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
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
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
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
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
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
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
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
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生食: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熟食:以烧和烤为代表
烹饪:多种烹调技艺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 配。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主食
菜肴
饮料
主食: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主要为粮食作物:米饭、面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的饮食中可以 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饮 食习惯里,能够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的某些特性。
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 瓜果、调味六种类型,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 配和烹制,进而产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烹调艺术, 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饮料:
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包括酒、茶、奶等。
中国各民族中普遍盛行饮酒的习俗。但由于采用的原料、配制方法和 饮酒习俗不同,酒在各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饮茶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此外,有些瓜果类食品,也是很好的清凉饮料。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食品加工上 —— 以热食、熟食为主。 饮食方式上 —— 讲究聚食制。 食具方面 —— 使用筷子。
《吕氏春秋·本味》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 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 除膻”。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 烹制和食用过程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 风俗习惯,又称食俗。
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 事象之一。
中国烹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饮食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

宗教信仰食俗
•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 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 人们意识中歪曲、虚幻的 反映。 • 宗教信仰食俗的特性:群 体性、自觉性、忌讳性、 神秘性、功利性、复杂性。
• 佛教:是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中,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 尼”,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儒、忍、 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了两晋时期,由于朝廷支持, 佛教的寺院和僧人逐渐增多。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 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 佛教食俗:佛教原来只有不准饮酒、不准杀生的戒律,没 有禁止吃肉的戒条,只要不是自己杀生、不叫他人杀生和 未亲眼看见杀生的肉都可以吃,即“三净肉”可食。在佛 教徒看来饮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度论》云:“食 为行道,不为益身。”得到饮食即可,不择精粗,但能支 济身体,得以修道,便合佛意。至于饮食的来源,在印度 主要依靠托钵乞讨,所谓“外乞食以养色身。”佛教初入 中国也是如此,僧侣主要靠施主供养。唐中叶禅宗怀海在 洪州百丈山创立禅院,制定《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 作,一日不食”。从此,僧人才有了自食其力的意识。
江西奉新县百丈山
中国佛教禅宗“天下清规”发祥地
• 佛教戒律规定过午不食,但对于参加劳动的中国僧人来说比较 难实现。于是又产生了通融之法,正、五、九谓之“三长斋月 ”。一般情况下,佛寺僧人早餐食粥,时间是晨光初露,以能 看见掌中之纹时为准。午餐大多为饭,时间为正午之前。晚餐 大多食粥,称“药食”。(因一般只有病号午后才可吃食物。 )。佛教饮食为分食制,吃同样饭菜,每人一份,也只有病号 或特别事物者才可以另开小灶。食用前均要按规定念供,以所 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报,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寺庙里设有专门的斋堂,以击磬或击钟来召集僧徒。钟声响后 ,从方丈要阶段上通常举 行的不同仪式、礼节以及由此逐渐形 成的一系列饮食习俗。
饮食民俗概述

茶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 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即茶俗。 1、客人来时的茶俗 2、喜庆茶礼 3、祭祀茶礼 总之,饮茶作为我国的国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国各族人民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茶文化。因而了解一些有关茶礼知识是很有意义 的。
酒俗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美酒 飘香的历史。 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饮料之一。 俗话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礼”这些不 同的民俗活动,由于内容不同,饮酒的礼仪 形式也不同。因此,酒礼酒俗,在民间饮食 文化中,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酒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酒礼名目繁多,主要 有: 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会后酒宴。 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仪。如:婚宴 3、节日酒俗。如春节、中秋等。
饮食的惯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相当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的 累计下,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民俗形成了一定的惯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以汉族为例,多一日三餐,早餐多喝粥,外加馒头、油条、包子等。午 餐、晚餐多吃馒头、米饭,副食主要为蔬菜、荤菜和饮料。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饮食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并且还带有浓厚的地 方性与民族特色。如饺子、年糕、腊八粥、元宵、粽子、月饼、馕、糌 粑、手把肉、抓饭、酥油茶等。这些食品主要供应相应的节日与不同的 民族使用。
外国饮食民俗
亚洲国家饮食民俗 日本:自古以来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鱼、虾、 贝等海鲜。生鱼片,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名菜。 弁当,即盒饭,也是日本人传统的饮食。寿司,即 “日本饭团”是一种带菜码或调料的大米饭团。吃 时蘸酱油,并佐以醋渍的生姜片。 日本人喜欢饮茶,并对茶颇有讲究,现已发展到日 本特有的茶道。 日本人也是用筷子,日本用筷有八忌。
一、饮食民俗的概

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 油炸、蒸等。
赏灯
元宵节又是灯节。从正月十三日到十八日(其中十五日 是正日),“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竹歌处处通”,热闹 异常。 江南风俗,十三日晚上吃汤圆,十八日晚上吃面条,叫 做“上灯圆子落灯面”。
一、饮食民俗的概念
饮食民俗,即民间饮食风俗,是广大民众从古至今在饮食 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传承和风尚,又简称为 食俗。
立春习俗
——咬春
二、中国饮食民俗的特点
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五谷,辅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以热食、熟食为主 在饮食方式上采用聚食制 一日三餐 在食具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 祭祖的四大节日。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放河灯 潮汕中元节
六、中秋食俗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团圆节、八 月节、拜月节,是我国传统的文 化节日。按照我国的立法,农历 八月居秋季之中,而八月的三十 天中,十五又居一月之中,故八 月十五日称为“中秋”。鱼——年年有余 祭祖拜年穿新衣
压岁钱
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 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
出现,两汉时期已很流行。
一、元宵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 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人们在这天提灯笼、猜灯 谜、吃元宵,各地还有许多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可分实心和带 馅两种。
七、重阳食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也称重九节、登 高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敬老节。 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赏菊,还要吃菊花糕,饮菊花 酒,插茱萸,以避邪祛灾。
中国饮食风俗习惯

肉
• 鸡蛋+百合。消 火、祛痰、补 虚 • 鸡蛋+苦瓜。治 疗胃气痛、眼 痛、感冒、伤 寒和小儿腹泻 呕吐等。
中国饮食习俗特点
饮食方式
• 聚餐制 • 聚餐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 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 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 天窗,下游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 围火聚食。 •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关 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食
具
•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 子
• 饮食活动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出 现了社交礼仪食俗,岁时节日食俗、信 仰 食俗、婚丧食俗、寿诞食俗和生育食俗等。 •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待客的饭菜也各有讲 究。例如: • 在北京 • 在东部的福建泉州
聚餐制
在 北 京
吃了我,大吉大利! 吃了我,生活得像 我一样甜!
•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 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 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 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 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 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 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怪吃怪俗, 就够您品味一番了。
• •
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中國菜 - 北京菜
•北京人口味尚咸
•食必强调葱蒜 •主食以面食为主
河南
口味以咸味为主
日常主食白面、杂粮
山西 咸中带鲜 醋是必备佐料
一面百样吃
上海
•口味清淡多层次
•喜吃西餐 •小吃极为丰富
广东 主食为大米
一日三餐先茶后饭
讲究吃时令菜
中国民俗--饮食民俗

五、我国的茶文化——茶与绘画艺术
唐《调琴啜茗图》 宋《卢同烹茶图》 明文征明《松下品茶图》、《煮茶图》、《惠 山茶会图》 郑板桥与方丈的故事:“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三、饮食民俗的功能分类
日常饮食 特殊(节庆、祭祀、待客)饮食
第 二 节饮食文化圈
炖菜 生肉、冻食和腌菜 口味咸重、辛辣(葱 蒜味)
back
中北饮食文化圈
咸食畜肉,热喝奶茶, 畅饮烈酒,以肉食和奶 制品为主,几乎不吃蔬 菜。口味咸重。
back
湘
菜
有湘江流域、洞庭区、湘西山区用料广 泛,制作考究,油重色浓,以烹河鲜、 山珍见长,擅长用辣。制法重于炖、煨、 腊、炯、煎等。著名菜肴有“腊味合 蒸”、“麻辣子鸡”、“红烧全狗”、 “红煨鱼翅”、“冰糖湘莲”、“腊肉 炯鳝片”等。最大风味是酸辣,喜用腊 味。
三、我国的食辣文化
一、前辣椒时代
《诗经》:“其椒有馨”。其中的“椒” 即指花椒。 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除花椒外,还有姜、 茱萸、扶留藤、桂、芥辣等。明以前, 花椒、姜、茱萸是所谓的“三香”。其 中,花椒为其首。
第 三 节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饮茶始于西汉,晚于茶的食用与药用。 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 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 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成为待客 之物,并与佛道结缘。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陆羽《茶经》成书以后,“茶道”大行。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段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时期 标志
时间
炊具
特点
萌芽期 火烹期 形成期 陶烹期 发展期 铜烹期 繁荣期 铁烹期
50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
1万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
4千年前的
夏商时代
自秦汉以来
无 陶器 铜器
火烹法:食物直接在火上加热 包烹法:用草涂泥包装食物,用火烧烤 石烹法:用石板、石子传热,制熟食物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散茶分类及名茶——注出名茶产地
分类 区别
名茶
绿茶 不发酵 碧螺春、龙井、毛峰、银针、云雾茶、蒙顶茶、猴魁
红茶 发酵
祁门红茶、凤庆红茶、云南红茶、英德红茶
乌龙茶 半发酵 武夷岩茶、铁观音、大红袍、武夷水仙、佛手柑
白茶 不发酵 白毫银针(大白、小白、水仙白)、君山银针
饮食民俗概述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一、饮食民俗概述
(一)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段 (二)饮食结构和类型 (三)饮食的惯制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一)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段
1、饮食民俗
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三)酒俗
3、节日酒俗 除夕——以酒祭祖,家人饮酒联欢 端午——饮雄黄酒、菖蒲酒 中秋——团圆酒 重阳——登高饮菊花酒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雄黄酒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成因、形 成阶段
中国民间食用酒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