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生食: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熟食:以烧和烤为代表
烹饪:多种烹调技艺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 配。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主食
菜肴
饮料
主食: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主要为粮食作物:米饭、面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的饮食中可以 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饮 食习惯里,能够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的某些特性。
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 瓜果、调味六种类型,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 配和烹制,进而产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烹调艺术, 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饮料:
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包括酒、茶、奶等。
中国各民族中普遍盛行饮酒的习俗。但由于采用的原料、配制方法和 饮酒习俗不同,酒在各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饮茶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此外,有些瓜果类食品,也是很好的清凉饮料。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食品加工上 —— 以热食、熟食为主。 饮食方式上 —— 讲究聚食制。 食具方面 —— 使用筷子。
《吕氏春秋·本味》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 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 除膻”。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 烹制和食用过程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 风俗习惯,又称食俗。
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 事象之一。
中国烹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饮食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中 国 饮 食 民 俗

茶,敬茶,敬香茶。”
(一)、饮用茶叶的种类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茶 西南地区:花茶、紧压茶 东北华北地区:花茶 华南地区:乌龙茶 (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方法(举例)
四、我国的饮茶习俗
昆明的九道茶 藏族的“酥油茶” 维吾尔族的香茶 蒙古族的咸奶茶 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土家族的擂茶 白族的三道茶 纳西族的"龙虎斗"茶
《诗经》:“其椒有馨”。其中“椒”即花椒。 除花椒外,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还有姜、茱萸、 扶留藤、桂、芥辣等。明以前,花椒、姜、茱萸 是所谓的“三香”。其中,花椒为其首。
二、辣椒的传入
辣椒大致于明代传入我国。 传入路线的二种说法:一、由西北丝绸之路从 甘肃、陕西传入中国;二、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是用来观赏的。大约在康熙 年间最早被西南地区人食用。 辣椒在全世界的传播路线
从茶叶的性状来看,先后有散茶、饼茶再到散茶 三种。
从制作原料来看,有一个从素茶到配料茶再到花 茶的过程。
从茶叶的发酵程度来看,先有绿茶,然后再有红 茶与乌龙茶。
我国的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太湖碧螺春 君山银针 安溪铁观音 凤凰水仙 祁门红茶 太平猴魁 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四、我国的饮茶习俗
59
四川
151
(含重 庆)
中国辛辣饮食带
第三节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饮茶始于西汉,晚于茶的食用与药用。 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 层传播,成为待客之物,并与佛道结缘。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陆羽《茶经》成书以后,“茶道”大行。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
饮食民俗

二、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 自然环境、物产——地域性 (水稻,小麦,青稞)
❖ 文化传统——传承性 (同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习俗,如正月初一早晨 的饮食;特色食品;同一原材料不同的烹制方法 和饮食方式; “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 四川人怕不辣”;饮茶习俗)
5、闽菜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 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 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 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二是汤菜居多,变化无穷。三 是调味奇异,别具一格。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
名菜佛跳墙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 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 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 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 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 特点:口味清淡,酥香,用油少,调味很少用酒,调味品 一般放在桌上供客人自己选用;
❖ 英式菜肴的名菜有:鸡丁沙拉、烤大虾苏夫力、薯烩羊肉 、烤羊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布丁
3、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 特点:原汁原味,喜面食,如意大利通心粉,比萨饼等; ❖ 意式菜肴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汤、局馄饨、奶酪局通心
❖ 卤是将经加工后的原料放进卤水中加热使其吸收卤味并加热 至熟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 炸,也称氽,用多油旺火。食品下锅油炸的时间及方法,依 原料性质和形状大小、厚薄而定。原料形状小而薄的,可在 油沸时下锅,约八成熟取出,让其内部熟透;最后,油沸时 再下锅炸一炸。
❖ 煲以汤水和瓦煲为主要导热媒介,将物料放进有汤水的瓦煲 中,通过加热使主料与配料的美味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嫩滑 、浓香的菜肴的烹调方法。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

节日习俗
• 吃灶糖 • 扫尘土 • 剪窗花 • 贴春联 • 当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
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提问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饮食特点
• 中华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主持,菜品 选用普通原料,朴实,不重奢华, 家常味浓。
• 日常饮食,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 气氛宽松自由,亲情浓郁,其乐融 融。
两柔金纤 鹊
情情风云 桥
若似玉弄 仙
是 长 久 时 , 又
水 , 佳 期 如 梦
露 一 相 逢 , 便
巧 , 飞 星 传 恨
( 宋 ) 秦 观
岂,胜,
在忍却银
朝顾人汉
朝鹊间迢
暮桥无迢
暮归数暗
!路。。
!
(四)送灶节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又称为灶 神节、灶王节、小年节、小年等。
• 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 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 王爷只限于男子。
年夜饭
围炉
舞龙舞狮
(二)端午节
•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此外端午节还 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 节”等。
驱五毒
雄黄酒
吃鸭蛋
吃粽子
划龙舟
(三)七夕节
• 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相传农历七 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 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南北差异
• 北方 吃喝玩乐逛庙会。
• 吃喝:吃饺子喝饺子汤, • 玩乐:贴窗花,扭秧歌,踩高跷,逛庙会。
吃饺子
贴窗花
扭秧歌
踩高跷
逛庙会
·南方 张灯结彩舞龙灯。
吃汤圆,年糕,火锅,舞龙舞狮,除夕夜,围 炉。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瓜子
中国饮食风俗习惯

海南 主食大米、喜食米粉 无鸡不成席 喜喝咖啡
四川
以鲜咸、麻辣、浓味为主 喜食泡菜
夏天吃火锅
爱喝茶
贵州
食酸、食辣 斗米斤盐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
港澳台
香港:喝早茶 台湾:喜食海鲜 爱喝乌龙茶
食物相克与相宜
• 牛奶与巧克力同食可 以造成头发干枯,腹 泻,出现缺钙和生长 发育缓慢的问题。
• 牛奶与果汁等酸性 饮料同食均会降低 牛奶的ph值,不利 于消化吸收。
•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 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 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 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 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 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 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怪吃怪俗, 就够您品味一番了。
东部的福建 泉州
中国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二、待客之礼 三、进食之礼
宴饮之礼—阶层
•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 民间等。 •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 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时守约;抵达后, 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 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十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楚菜、京菜
川菜
• 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 • “尚滋味”、“好辛香” • “七滋”:甜、酸、麻、辣、苦、香、咸
• “八味”: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
一、饮食民俗的概

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 油炸、蒸等。
赏灯
元宵节又是灯节。从正月十三日到十八日(其中十五日 是正日),“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竹歌处处通”,热闹 异常。 江南风俗,十三日晚上吃汤圆,十八日晚上吃面条,叫 做“上灯圆子落灯面”。
一、饮食民俗的概念
饮食民俗,即民间饮食风俗,是广大民众从古至今在饮食 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传承和风尚,又简称为 食俗。
立春习俗
——咬春
二、中国饮食民俗的特点
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五谷,辅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以热食、熟食为主 在饮食方式上采用聚食制 一日三餐 在食具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 祭祖的四大节日。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放河灯 潮汕中元节
六、中秋食俗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团圆节、八 月节、拜月节,是我国传统的文 化节日。按照我国的立法,农历 八月居秋季之中,而八月的三十 天中,十五又居一月之中,故八 月十五日称为“中秋”。鱼——年年有余 祭祖拜年穿新衣
压岁钱
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 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
出现,两汉时期已很流行。
一、元宵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 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人们在这天提灯笼、猜灯 谜、吃元宵,各地还有许多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可分实心和带 馅两种。
七、重阳食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也称重九节、登 高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敬老节。 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赏菊,还要吃菊花糕,饮菊花 酒,插茱萸,以避邪祛灾。
第三章:饮食民俗

• 漆制饮食器。以楚国最盛。如纪 南城出土的凤鸟形双联漆杯。
• 金银饮食器。《红楼梦》中的鸳 鸯是帮贾母掌管金银器的,金银 器每次使用后,都要称重入藏。
• 陶瓷饮食器。唐三彩。景德镇御 窑。明成化斗彩杯,造型优雅,杯体
薄如蝉翼,可以照见手指。传说成化 皇帝迷恋万贵妃,宫中每天都要呈进 一件珍玩,成化斗彩就是在这样一种 取宠的心态下发展起来的。
蟹宴算了一笔帐:“这一顿的银子,
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三)炊具和食具
• 炊具:早期为石器、陶器。殷商时多用青铜器
,如鼎、鬲lì、镬huò等。“列鼎而食”、“钟
鸣鼎食之家”、“问鼎中原”。《周礼》:“天
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 食具:簋guǐ 、盙fǔ 、豆。
筷子,古称“箸” zhù 。案 ,用于放食器。“举案齐眉 ”。俎zǔ ,砧zhēn板。
• 四是宗教的原因。
• 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 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 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三、饮食民俗的类别
• 饮食的惯制,大致有三种类别:
• (一)日常饮食习俗
• 这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 复体力的目的形成的习惯。它 包括节制饮食的次数、食量的
分配及时间的规定。
• 日常食俗主要是指人们一日三
餐时的主要食物和习惯。
钟书《宋诗选注》:“膏粱
,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二)肉食
•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
• “三牲”:牛、羊、豕。 • “太牢”、“少牢”:祭祀或宴
饮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叫“ 少牢”。太牢是举行最隆重的礼时所用,一 般只有天子才能用。少牢则是诸侯、卿大夫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介绍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
聚餐制
起源
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下 游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中国饮食习俗——饮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豆浆及豆汁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作出 营养丰富的大豆饮品
豆酱及酱油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酶酸大豆 的方法生产富含氨基酸的美味食
物
第二章
中国饮食习俗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 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影响地方饮食习俗形成的因素
南方食米北方食面
北咸、西酸、南辣、东甜
影响地方饮食习俗形成的因素
自然环境
食物资源
地域民俗
气候差异
中国饮食地方菜系
四大菜系
八大菜系
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
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闽菜 浙菜、湘菜、徽菜
十大菜系
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闽菜 浙菜、湘菜、徽菜、楚菜、京菜
中国饮食地方菜系介绍
中国传统美食 文化介绍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 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的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讲解人:XX
目录
01 中国饮食起源及特色 03 中国饮食礼仪
02 中国饮食习俗特点 04 中国地方菜系
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 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 序一路敬下,再饮。 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
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
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
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
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
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
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
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六、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
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
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
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
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
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
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
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
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
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
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
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
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
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和节日食俗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