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物报道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及提升对策

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及提升对策

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及提升对策1. 引言1.1 定义新闻记者是一种从事新闻采访、撰写报道并向公众传播新闻信息的职业。

他们通过对事件的调查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向公众传达事实真相,起到监督政府、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新闻记者要具备较强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最新最真实的信息。

新闻记者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性和公共关注度,他们的报道直接影响着社会舆论和公众观念。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他们应该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坚守事实真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反映社会民生,为公众提供客观、全面、及时的新闻信息。

新闻记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们承担着传递真相、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专业素养、扎实的业务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

【2000字】1.2 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新闻记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闻记者是社会的信息传播者和监督者,他们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了解。

一个具有策划意识的新闻记者至关重要。

策划意识可以帮助新闻记者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报道的内容,确保信息清晰、条理分明。

策划意识可以帮助新闻记者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重点和焦点,避免在报道中偏离主题或误导读者。

策划意识还可以帮助新闻记者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报道方式和角度,提高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个具有策划意识的新闻记者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提升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学习与提升学习与提升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学习新闻理论和技巧,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新闻记者需要关注时事动态,了解社会热点和话题,及时把握新闻素材,做到消息灵通、观点独特。

媒介传播中的设想和创新策略

媒介传播中的设想和创新策略

媒介传播中的设想和创新策略一、媒介传播中的设想策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信息获取需求的不断增长,媒介传播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下,设想新的创新策略成为每个媒体机构或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本篇文章将探讨几种媒介传播中的设想策略。

一、个性化推荐算法“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面临海量的信息选择。

因此,在广告投放、新闻推送等方面使用个性化推荐算法是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收集用户资料、浏览历史及行为特征,将不同内容推荐给不同用户,可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用户黏性,并为广告主提供更准确的投放渠道。

二、社交媒体整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

而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将其他媒体与社交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在电视节目中引导观众进行互动、设置微博话题推动剧情发展等。

通过与观众、用户的互动,提高观众参与感,增加品牌和信息传播效果。

三、跨媒体合作快速变化的传媒环境让很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而跨媒体合作能够将各方优势进行整合利用,提供更多元化、全面化的传播方式。

例如,电视台与平面媒体相互合作开展采编、广告投放等;影视制作公司与视频网站共同制作推广影片。

跨媒体合作有助于扩大受众群体、降低成本,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二、创新策略一、内容创新在信息爆炸时代,创新内容是吸引用户和受众关注的重要手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内容创新:首先,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挖掘出更多未知故事和背后人物;其次,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找到用户兴趣点并针对性推送相关内容;再次,在设计上注重美学价值,使内容呈现更具吸引力。

这些创新都能够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度。

二、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传播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可以为传媒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读者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或者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语音识别和撰写报道。

地市媒体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策略

地市媒体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策略

“典型报道是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是我国报刊常用的报道形式。

其目的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剖析,引出普遍性的经验或教训,用以指导工作,教育读者。

典型报道有典型人物报道、先进集体报道、典型事件或者典型经验的报道等”。

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传统媒体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对于融媒体来说还是一个新领域。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的今天,区县媒体如何利用媒体融合手段,挖掘、报道典型人物?如何又快又好地将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在受众面前,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更好地弘扬时代精神?本文以重庆市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对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及“救命人梯”系列报道为例,探讨区县媒体如何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讲好新时代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激发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一、新媒体抢抓新闻第一落点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是弘扬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有力抓手。

[1]做好典型人物报道,首先需找到典型人物。

传统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大都由相关单位推荐,其先进事迹已经由推荐单位初步核实筛选,记者采访后即可制成图文、音视频等报道内容。

但在融媒体时代,很多典型人物来自于突发事件,这就要求地方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获知线索后迅速派出记者调查核实,通过新媒体及时发布消息,并准确判断事件是否值得进一步跟进,人物事迹是否典型。

2021年6月1日晚,重庆市大渡口区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两名儿童不慎落水获救后,一施救者失踪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刷屏。

大渡口区融媒体新闻中心迅即安排记者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在对现场搜救人员、目击者进行采访后,6月2日11时19分,大渡口发布微信公众号首发消息——《愿平安!两孩童长江落水获救,一救人者失踪,正在全力搜救》,报道了现场搜救情况,并首次报道施救失踪者为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

消息推出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

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的报道策略与传播技巧

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的报道策略与传播技巧

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的报道策略与传播技巧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正处于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亦不例外。

通过全媒体的方式,新闻报道正逐步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报道的策略和传播技巧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化。

下面将重点介绍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的报道策略与传播技巧。

一、针对受众的定位与策略制定在典型宣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受众,根据不同受众制定相应的报道策略。

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来选取内容和角度,并考虑如何在不同媒体上合理地传达信息。

如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可以更好地让目标受众理解和认同。

二、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方式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平台越来越多样化,宣传者要将不同的平台进行分析和评估,采用合适的平台进行宣传报道。

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方式,如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可以增强目标受众的阅读体验和视觉效果,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加强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宣传者可以通过设置话题、微博、朋友圈、贴吧等吸引网民关注,形成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三、灵活运用新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传媒行业。

在典型宣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新技术进行报道和传播。

通过吸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投入,让传媒更加生动优美、直观,更有力地表达文字和形象,提高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注重内容创新和品牌塑造宣传者在进行报道宣传时,应该创新报道内容,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

在宣传的过程中,注重品牌塑造,对品牌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品牌的形象,让宣传受众更好地认识和记住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的宣传报道中,宣传者要针对目标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策略制定,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方式,流利运用新技术,注重内容创新和品牌塑造。

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报道,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引导受众的消费,营造精品品牌效果。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策略作者:张航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4年第03期在21世纪的数字化浪潮中,新媒体的崛起不仅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更对主流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逐渐与互联网、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态相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生态,这种生态变革对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闻传播力作为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愈发凸显。

它不仅关乎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更直接影响到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引导力和话语权。

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生态出发,分析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平台拓展和受众互动等策略提升新闻传播力,旨在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主流媒体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生态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与趋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内容生产的用户参与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接收的碎片化。

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是形成了多向、互动的传播网络。

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内容生产呈现出众包、众筹等新模式。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包括社交媒体、新闻聚合平台、短视频等。

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简短、精练的信息。

趋势上,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将继续向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将实现更加精准的内容推荐和用户画像。

个性化传播将成为主流,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新闻传播将进一步融入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和即时反馈。

主流媒體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与挑战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信息权威、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新闻稿发布后的跟踪和分析优化传播策略提升效果

新闻稿发布后的跟踪和分析优化传播策略提升效果

新闻稿发布后的跟踪和分析优化传播策略提升效果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稿的发布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仅仅发布新闻稿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进行跟踪和分析,并优化传播策略来提升效果。

本文将探讨新闻稿发布后的跟踪和分析方法,并提出一些优化传播策略的建议。

一、新闻稿发布后的跟踪方法1. 媒体曝光分析:通过跟踪新闻稿在各大媒体中的曝光情况,了解新闻稿在不同平台和渠道上的受关注程度。

可以通过专业的媒体监测工具,如传媒大数据等来获取相关数据。

2. 反馈分析:及时收集读者或受众的反馈,了解新闻稿对于公众的影响和接受程度。

通过分析反馈意见,可以快速调整传播策略,以提高新闻稿的传播效果。

3. 网络分析: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监测新闻稿在各大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情况。

了解网络用户对新闻稿的关注度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传播策略。

二、新闻稿发布后的分析和优化1. 内容分析:对新闻稿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受众对于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调整新闻稿的语言风格、信息结构等因素,使之更符合受众需求。

2. 传播渠道优化:根据新闻稿发布后的媒体曝光和网络分析结果,评估不同传播渠道的效果。

可以将更多资源投放到效果较好的渠道上,同时调整传播策略,以提升传播效果。

3. 效果评估:通过定期评估新闻稿的传播效果,包括曝光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指标的分析。

对于传播效果较好的新闻稿,我们可以总结其成功之处,并参考其经验来优化其他新闻稿的传播策略。

三、优化传播策略的建议1. 增加新闻价值:在新闻稿的撰写上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的提升,力求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可以从新闻的独特性、时效性、权威性等方面入手,提高新闻稿的吸引力。

2. 引人入胜的标题:新闻稿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务必使之具备吸引力和概括性。

同时,应该根据新闻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标题,以准确传递新闻的核心信息。

3. 多媒体内容的运用:在新闻稿中加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可以增加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闻稿发布后的评估和反思优化传播策略提高效果

新闻稿发布后的评估和反思优化传播策略提高效果

新闻稿发布后的评估和反思优化传播策略提高效果新闻稿的发布是一项重要的传播策略,它能够向公众传递公司或组织的重要信息,并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然而,仅仅发布新闻稿并不足以确保其效果和影响力。

在新闻稿发布后,进行评估和反思,并优化传播策略,是提高其传播效果的关键步骤。

1. 评估新闻稿的传播效果新闻稿的传播效果评估是了解新闻稿发布后的影响力和被触达程度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评估新闻稿传播效果的方法:1.1. 媒体报道量:通过监测媒体报道和转载情况,可以了解新闻稿在媒体中的曝光度和传播范围。

1.2. 社交媒体互动:监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稿的点赞、评论和分享数量,以及用户对新闻稿的反馈,可以评估其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程度。

1.3. 网站流量分析:通过分析新闻稿发布后公司或组织网站的流量情况,包括点击量、访问量和停留时间等指标,可以了解新闻稿对网站流量的贡献程度。

1.4. 反馈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或在线反馈的方式,获取受众对新闻稿的感知和认知,了解新闻稿传播效果的客观评价。

2. 反思新闻稿的内容和传播策略在评估新闻稿传播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是提高新闻稿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反思新闻稿内容和传播策略的方面:2.1. 内容的准确性和新闻性:评估新闻稿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公司或组织的核心信息,是否有引人注意的新闻点,并且是否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

2.2. 格式和样式的优化:考虑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和亮点,合适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及简洁明了的段落结构,来提升新闻稿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3. 媒体定位和渠道选择:评估新闻稿传播的媒体渠道选择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覆盖目标受众,并与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相匹配。

2.4. 时间和节奏的安排:反思发布新闻稿的时间选择是否适当,是否考虑到相关时事和行业动态,以及合理安排发布节奏和持续性传播。

3. 优化传播策略提高效果基于反思的结果,进行新闻稿传播策略的优化是提高其效果的关键一步。

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的主要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升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成为了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内容质量新闻的核心是内容,内容质量是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础。

媒体要提升影响力,首先要加强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1. 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

新闻报道应该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坚持真实记录事实,禁止虚假报道和夸大事实。

2.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要深入挖掘社会热点事件,提供多元化的新闻内容,报道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3.加强新闻评论和分析,提升思想深度和观点的独特性。

评论和分析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补充,能够引导受众深入思考,产生共鸣。

二、创新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远比传统媒体更加灵活多样,需要媒体从业者进行创新。

媒体要提升影响力,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加强互动和参与。

1.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方式,例如使用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形式进行新闻传播,能够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吸引力。

2.增加新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客户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增加受众的参与感,从而提升新闻影响力。

三、加强话题设置和热点挖掘热点话题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在新媒体时代,要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需要加强话题设置和热点挖掘。

1.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加强新闻报道。

社会热点事件是受众最关心的内容,媒体应该及时、深入地报道这些事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引发受众的共鸣和思考。

2.主动挖掘有影响力的新闻话题。

媒体机构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挖掘有影响力的新闻话题,引起社会关注,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四、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新媒体时代,传播不再是单向的推送,媒体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受众关系,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24期 NEW MEDIA RESEARCH
人物报道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党的新闻史册中,雷锋、焦裕录等一系列的人物典型报道,影响了一代代人。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形势下,面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提升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鲜活报道,笔者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从几个方面着力。

1 着眼于时代特点体现人物个性特征
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我们在报道时,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有现实针对性地提炼报道主题,取舍他们典型事例,使其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这要求记者在采访中,精心选择那些个性鲜明、寓意深邃、情节细腻、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能够铭记人心、耐人回味的典型事例和个性化语言。

抓住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把其事迹围绕其思想与个性去挖掘,写出的报道,才会有血有肉、形神兼备、丰富生动,引起读者共鸣。

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官兵常年驻守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担负着繁重的国防施工任务。

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原书写了一曲献身国防工程的时代壮歌。

为了让读者如临其境,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一英雄群体的形象,《解放军报》记者采写的人物报道《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采用了“英雄树”这个比喻法,采用细节刻画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生命禁区”一群有血有肉的军人风骨和情感世界。

许多读者表示这篇报道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随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的通讯《大孝无声——记随州市道德模范、随县公路养护女工王何林》,写了王何林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养父母,虽然历尽艰辛,负债压力大,却无怨无悔。

记者在采写时,着重选取了一些反映她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的事例,让读者看到人性光辉的流露和诠释,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2 语言生动传神让人物“活”起来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古人云:“言,心声也。

”典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往往可以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

一篇好的典型人物报道,都不乏精彩的人物语言。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语言总是受自身地位、社会经历等影响而不同。

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如能注意把握这一点,将使报道增加冲击力和感染力。

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写到方永刚对理论工作的热爱时,引用了他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他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语句不多却情真意切,方永刚带着真挚的信仰,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书写精彩人生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只有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让采访对象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把握住人物的鲜明个性。

要避免人物语言一般化、雷同化,记者必须深入采访,熟悉人物,捕捉那些能体现报道主题、体现人物个性与光辉的新闻素材。

3 用典型细节刻画塑造人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告诉我们,细节看起来似乎是些细小末节的东西,但是选择运用得好,就可以小中见大。

因此,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要细心寻找并挖掘能体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大多数先进典型,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每个人肯定都有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都
提升人物报道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高 菲
宁夏日报社,宁夏银川 750004
摘 要 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形势下,记者要增强“传播效果”意识,在报道过程中挖掘典型的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着眼于时代特点,体现人物个性特征,运用生动传神语言让人物“活”起来,用典型细节刻画烘托人物,以及创新传播方式很有必要。

关键词 人物报道;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122-02
作者简介:高 菲,宁夏日报社主任编辑,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
市快报》刊发的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全文大处立意、小处着手,善于用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丰富事件内涵,深化作品主题。

例如,记者在病房首次见到吴菊萍时,病友说她是个大英雄,流了很多血,记者写道:“吴菊萍听了有些害羞,轻声说:‘哎呀,没什么,没什么。

’”一个“害羞”,一个“轻声”,主人公的品性为人跃然纸上。

通讯的结尾:“我们让吴菊萍说说自己,她想了半天,说:‘我是个农村来的孩子。

我一直蛮普通的,没啥特别的。

’”记者另起一行续了一句:“吴菊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2000年入党,党龄11年。

”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这种四两拨千金式的细节性描写,在这篇通讯中用得很多,让读者的认知与记者的认知产生共鸣,对吴菊萍充满敬意。

笔者曾经报道过石嘴山市惠农区南街矿务局社区里的一位高龄老人高继堂。

这名老矿工,为了践行自己对党组织的诺言,不计个人得失,倾尽所有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工友王怀亮。

稿件里,记者抓住了很多细节。

例如,高继堂的住所简陑、狭小,面积不到50平方米。

屋里家具漆面斑驳,唯一像样的家电是一台电视机。

与生活上的不富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的精神很“富足”。

客厅木桌上荣誉证书、奖牌一字排列,嵌有金婚纪念照的相框引人瞩目。

这一切,无言诉说着高继堂情义无价的人生。

王怀亮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有时还会便秘。

对此,高继堂不嫌脏不怕累。

王怀亮大小便失禁弄脏衣物,他赶忙为其擦洗,换上干净的卧具和裤子。

有时一天就要换洗三四次。

王怀亮便秘,他就用手指往外抠大便。

一个月下来,原本身体健壮的高继堂瘦了一大圈。

为了照顾好王怀亮一家人,高继堂把自己的供粮关系迁到了王怀亮家,粮本上多年结余的存粮全都给了这一家人。

此外,每月高继堂还拿出一部分工资补贴王家。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高继堂把个人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点,却把助人的能量释放到极限的崇高思想境界。

整篇报道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高继堂灵魂深处所折射出来的一种人格力量。

4 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典型人物精神内涵展示平台
借助其他媒体的优势,也是提升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在我国传播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人物报道呈现多媒体传播态势,除了党报,都市报、新闻杂志、网络媒体等纷纷加入报道队伍,为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涵展示,提供了广阔平台。

西安女孩熊宁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遭遇车祸身亡,将青春的热血洒在了青藏高原这片热土上。

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等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了她的事迹。

有的从熊宁亲朋好友的角度对她进行报道,有的从社会各阶层人们对其缅怀追思进行报道。

华商网还为熊宁开辟了网上纪念专区。

《华商报》在报道熊宁时采用网友的留言来增加人物报道的魅力。

与此同时,央视、《人民日报》等一批中央媒体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也报道了熊宁的事迹,产生了联动式的传播效果。

华西都市报社为传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林语者:走近大山中的最美护林员”。

在报道方式上,采用“先网后报”这一立体传播手段。

以“城里姑娘与农村小伙的纯美爱情故事”为主线,首轮传播热潮在网络上掀起。

报社官方微博发布《村民英雄救美美少女隐居深山18年》,微博发布一小时后阅读量超过20万次,加上新浪置顶,阅读量突破了120万次。

紧随其后,《华西都市报》推出系列报道,大力宣传护林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执着坚守与默默付出,文笔细腻感人,网络阅读总量超过5 000万次,有效传播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方式的创新还体现在报道形态的创新,报道机制的完善。

如,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人物榜单”,关注度高,从而使典型人物的社会认同度大大提高。

“人物榜单”的评选是新时期人物报道创新的一个显著成果。

总而言之,深刻理解人物报道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引领作用,把握新闻规律,通过报道产生涤荡心灵、催人奋进的震撼力,才能使人物报道常报常新,永葆青春。

提升人物报道传播效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毅.聚焦“小人物” 释放“大能量”[J].新闻战线,
2014(9):59-61.
[2]黄新宇.鲜明的时代主题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讯《方
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写作特色分析[J].采写编,2010(5):54-58.
[3]王珩.用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以通讯《吴菊萍:
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为例[J].传媒,2013(8):67-68.
[4]谭成兵.如何强化人物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J].群文天
地,2012(24):111-112.
[5]李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
战线,2015(23):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