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理论研究
关于对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描写

116关于对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描写禄秦剑(陕西广播电视台 新闻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人物;描写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1-0116-02收稿日期:2012-07-20作者简介:禄秦剑,女,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今日点击》栏目主持人,主任播音员,主要从事新闻节目的播音与主持工作。
人物描写,本是文学领域里的话题,但新闻人物在真实的前提下,也讲究个描写。
在新闻人物的写作过程中,我认为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英雄模范人物,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有的人写得干巴巴,硬梆梆,而有的人动笔,满纸就活了起来,使人看后感动不己。
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这之中除了文字运用等制约因素外,而新闻人物的描写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那么怎样去描写新闻人物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人物肖像特征 穆青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里,对焦裕禄的描写通过这段描写更能映衬出焦裕禄那种质朴的高尚品格,一下把焦裕禄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品德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如果在这里,没有用“颤抖的双手”,“眼罩噙着泪说”之词,这段文字就会乏味的多了。
如果画家看了这段描写,可以立即勾画出焦裕禄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的人物肖像来,作为读者,看了之后,焦裕禄的形象也会铭刻难忘的。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形象描写,从而加强了这篇通讯的文学色彩。
从以上人物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新闻人物的形象描写在新闻人物和通讯报道中的作用。
那么,如何去观察新闻人物的肖像呢?这里要掌握两点:一是注意观察细致。
观察你要采访人物的音容笑貌,年龄大小,衣着打扮,说话姿态,习惯动作,喜怒哀乐等。
人物述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人物述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徐立新;古丽莉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01(000)010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徐立新;古丽莉
【作者单位】湖北电视台;湖北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再论王仁华的人物画 [J], 曹玉林
2.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发展 [J], 王清华
3.新中国的舞动脉搏——《舞者述说:中国舞蹈人物传记口述史》中的艺术与人生[J], 孟梦;蔡一铭
4.新媒体平台深度报道的叙事特点研究
——以《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众号深度报道《末代守墓人:背负历史重担390年》为例 [J], 孙亚茹
5.论深度报道中“人物”理念的建构——以《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为例 [J],
张海文;程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取及采访思路探讨

电视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取及采访思路探讨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媒行业的重要角色之一,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获取新闻线索并进行采访报道。
而如何高效地获取线索,并有条不紊地展开报道,是每一位电视记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线索获取和采访思路两方面进行探讨。
线索获取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电视记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寻找新闻线索,以保证报道的独家性和及时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线索获取方法:1. 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关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途径获取最新的社会热点新闻,并寻找与之相关的新闻线索。
2. 建立信息源。
电视记者需要广泛建立各类信息源,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及时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和发布的新闻信息。
3.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
电视记者需要随时准备好前往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访,包括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了解最新的现场情况并进行报道。
4. 社区调查。
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在社区进行走访,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和热点问题,从而获取一些新闻线索。
5. 与同行的合作交流。
电视记者可以通过与同行的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线索和资源,获得更多的报道机会。
在获取线索之后,电视记者需有一定的采访思路和方法来展开报道。
以下是一些采访思路的探讨:1. 事前准备。
在进行采访之前,电视记者需要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了解相关背景、相关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发展动态,以保证在采访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
2. 找准采访角度。
电视记者需要从众多新闻线索中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使报道更有特色和吸引力。
3. 合理安排采访顺序。
在采访多个人物的情况下,电视记者需要合理安排采访的顺序,优先采访重要人物或者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以保证报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 善用采访技巧。
电视记者需要运用各种采访技巧,如提问技巧、倾听技巧等,使被采访者更愿意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 抓住关键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抓住关键信息并深入挖掘,以丰富报道的内容和角度。
《感动中国》:新时期人物报道的创新模式--新闻与传播学论文

《感动中国》:新时期人物报道的创新模式(湖南大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00)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新时期的中国,人物报道对于受众而言,其传播效果包括影响力都不及从前,人物报道的创新问题亟待解决。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新时期以来的一种新型的人物报道模式,它被誉为“铸造引领主流价值观念的亿万人民精神品牌”。
《感动中国》以“感动” 为主题、以评选上一年10位典型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
在人物报道的创新上,《感动中国》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新时期人物报道创新感动中国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关于人物报道的定义,指把人物作为主要中心进行报道的新闻,其中包涵人物通讯、消息、特写、专访等报道体裁,它把塑造人物作为主要宗旨,主要记叙人物的行为、事件、特质、生活、背景等。
本文将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为研究对象,讨论新时期的中国在进行人物报道时怎样挣脱传统方式的束缚,在内容、表达方式和传播效果上的实现创新。
新闻宣传的重头戏无疑是人物报道,通过人物报道,一大批典型形象为民众起到了模范作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更好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一.《感动中国》报道内容创新1.主题充满时代感《感动中国》的制片人朱波曾说,社会推出的所有典型都不是无故产生,而是和当下的时代状况密切相关的,和国家的主流意识紧密联系的。
典型人物是时代的标识,是反映时代特征的。
贯彻时代性,是人物报道的活水之源。
即使平凡如水的普通百姓,通过这一平台,也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并影响受众的精神面貌,这正是《感动中国》以时尚的主题,来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
76 岁高龄的退休教授高耀洁身处暮年,却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关爱艾滋病儿童,同时促进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被称为“民间防艾第一人”;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办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8年来无偿帮助父母寻找丢失的孩子,夫妇俩借助网络,用亲情之爱,点亮宝贝回家的希望。
2.主体选择多样化新世纪以前,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敏森等,由于工农兵是那时的社会主体,所以他们的身份绝大多数都是工农兵。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浅述电视新闻报道的叙述效能挖掘

誉5鳜第七期荬务I采泰断司聚跨——浅述电视新N-t臣.道的叙述效能挖掘王磊(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福建福州350001)擅要:本文通过笔者亲历主创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经验与思考,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和“视觉传播”理论,分析得出:因电视成为家庭休闲品,其“娱乐功能”最为显著,故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上多下功夫,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获得观众的依赖,保障收视率,从而更巧妙地实现并完善“教育”功能、“资讯提供”功能,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这需要电视新闻人打破惯性思维,向“电视剧”取长补短,在把握“真实”、“及时”两张王牌的同时。
于表现手法上充分挖掘叙述效能,运用动态视觉传播击瞵,架构富有张力的新闻故事。
关■诩:电视新闻使用与满足叙述效能动态视觉传播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读图时代”,数百个可供选择的电视频道、包罗万象的网络视频都在信息爆炸中争夺受众的眼球,随着智控电视点播技术的成熟,即便向来存在一定收视被动性的电视节目亦可实现随时随地、不限次数地观赏。
由此,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份额更是受到极大冲击,着力提升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有效性显得尤为迫切。
欲迎刃而解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困境,必须认真分析“观众”这个特定人群的需求——我们需要正视的是,电视已呈现鲜明的买方市场特性,观众在信息接收上已拥有相当的主动性。
其实早在1955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就在代表作<个人影响>中提到:“关于大众说服过程的传统观念应该给‘人’留个位置,将它作为在传播媒介的刺激与意见、决定和行动的合成品之间的介入因素。
”这一理论也被美国社会学界称为“人的再发现”。
m1981年,温达尔更继而提出。
使用与效果。
模式,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衄该理论还认为,在一定的媒体接触条件下,人们会积极地选择自己所偏爱、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
我国电视新闻人物同期拍摄规范

心 主体 从上 面问 题分 析 中我 们 了解 到 人 物 的构图 和 比 例 尺 寸是 电视 新 闻 人 物 同期拍摄 中 的薄 弱环 节 之 一 因 而 我 们需 要 提 高人
,
,
如 何 加 强 电视 新 闻 人 物 同 期 拍 摄 规 范 性进 行探 索
。
, , 。
缺 陷体现在人 物 所 处位 置 比 例 大 小 身 体 方 位 正面 侧 面 背 面 等 与 整 个 报 道 画 面 协 调性 平衡 感 不 够 该 突出 的核 心人 物 没 有
, ,
,
,
、
、
突 出 人 物 的外观特 征不 够鲜 明 每 个 人 物 都 有属于 他 的独 特 的 特 征 和 外在表现 若人 物构图不 理 想 那 么 被拍摄 的人 物 在 新 闻 报 道过 程 中 的效果将 可 能受 到影 响 进 而导 致 整 个新 闻报 道 效果 受
关 键 词 电 视新 闻 人 物 同 期 拍 摄 问 题 规 范 技 巧
物 的构 图水平 优化人 物 比 例 尺 寸 结合 电视 新 闻特点 对 于人 物 的构 图与 比 例大 小调整 首 先 应结合所 要 报道 的新 闻事件 性 质 充 分 考虑 画 面 的整 体平 衡 感 在确 保新 闻提 要 新 闻解 说词突 出的前 提 下 围绕 人 物 这 一 中心 对人 物 的位 置 整 体 构 造 比 例大 小 进行 合 理 拍摄 并 在后 期加 以 适 当的 修 改 和调 整
, , , 。
,
,
但 由于 拍摄人 员 自身专 业水平 不足 工作经 验 不 够丰富等原 因 使 得 电视 新 闻人 物同 期拍摄 中所 处 环 境 的拍 摄也经 常 出 现各种 问 题 拍摄行 为不 够规 范 环境拍摄 的角 度 没 有找 准 环 境 的细 节 不 够 突 出 导 致 环 境在 电视 新 闻 报 道 中应 有 的作 用 没 有得 到正 常 的 发挥 既 降低 了所 处环 境部分 拍摄 的规 范性 又 降低 了人 物同 期拍 摄 整 体 的 规 范性 三 背景 布设 存在 问题 电 视新 闻人 物 同期拍摄 中 的背景布设 和光线布 设 存在难 度不 亚于 所 处环 境拍 摄 也是 新 闻 人 物 同期 拍摄 中 的一 个 薄 弱环 节 我 国电 视新 闻人 物 同期拍摄 中在背景布设 方 面存在 的问题 主要有 远 近 景设 置不 合 理 镜 头 拍摄角 度 与 方 位 把 握 不 够准确 背景光线 明暗度调整不 到位等 导 致背景拍摄效果大大 降低 不 易 引 起 受众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分析作者:赵语佳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06期【摘要】现代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影响性、实效性、直观性以及形象性,是基层群众掌握社会动态的主要途径,而采访则是记者获取社会信息的关键方式,其通过记录、观察以及访谈等方式,为制作新闻节目提供素材,但是在采访中,想要保证信息的丰富性,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真实性,则要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尺度,进而将更加精彩、真实的新闻事件展示给受众。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情与理;分析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6..046當代受众的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持续增加,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获取社会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电视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新闻播报和传递方面,能够左右社会舆论发展方向。
记者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人物,采访是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想要保证采访质量,记者则要运用相关技巧,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将新闻事件客观而真实的展示给受众,做好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舆论导向控制,推动电视广播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 记者采访的特点分析1.1 角色多元化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在新闻节目中的角色定位更加重要,在开展采访工作中,记者要深入到新闻一线,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和真实情况开展调动,挖掘新闻真相和背后故事,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同时,记者还要起到引导受众价值观和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高效、科学的采访活动,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对话,融入个人价值观和观点,保证新闻节目更具可看性和教育性。
1.2 时效性对于新闻信息而言,传递的时效性是行业的生命,在发生新闻事件后,及时将真相呈现给受众,是记者的使命和责任,避免新闻事件在社会舆论中发酵,进而出现负面效果。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在新闻传播时效性方面更具优势,对电视广播新闻的内容和时间提出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理论研究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受众中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
拟的影响力。但是,有些电视新闻中的人物报道往往千人一面、标签化,使人觉
得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电视传媒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
为我们搞好人物报道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手法搞好人物报
道。
一是通过典型环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新闻人物的特点并不是超凡的壮举、
动人的辞藻,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品格总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在日常生活工
作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宣传新闻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表现,对
于电视新闻这种通过图像直观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体来说,利用典型环境来表现人
物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8年5月,来自汶川灾区的灾情牵动了无数中国人
的心。在灾区救援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催人泪下。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四川
绵竹市消防大队19岁的消防战士荆利杰的事迹。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在抢救
遇险群众中,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
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没
有停下来。5月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刘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
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
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
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
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荆利杰跪在了
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
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实践证明,
把新闻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人物更具有感染力和吸
引力。
二是突出表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和风格。电视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人物有不
同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名人伟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他们或者因为人
格魅力、显赫的事业成就,倍受观众瞩目;或者因为是某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策划者、反对者,而使自己闻名于世;或者因为有特殊经历和遭遇,具有故事性
而成为新闻人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物的个性是人物的生命,
只有个性的东西,才能在人脑中注入鲜艳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报道要
着眼共性,立足个性,选准角度,拍活“这一个”,切忌脸谱化、概念化、千人一
面,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新闻人物应该是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是丰富的而非单
薄的;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灵动的而非刻板的;是人性的而非物化的。这样
的人物报道克服了脸谱化的展示与呈现,能引起观众的真情互动。人物新闻不是
个人履历表,必须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和风格。
在新闻人物报道中要充分利用同期声表现人物人格魅力。人物同期声是指拍
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人
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
着传播的功能,常言说,“言为心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
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内心
世界。
三是利用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
捕捉和抓取同样关乎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
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好的人物报道
正是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行细致的描摹,注重细节的刻画
和渲染,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了人物的神韵,增强了报道的
感染力。细节,尽管看来似乎是细枝末节,却小中见大,正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
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人物报道的活力所在。新闻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
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电视新闻时间有限。要在观众中唤起一
种具体而丰满的现场感受,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细节,众所周知,细节的本
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
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增强观众记忆。2008年,当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
枧台插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
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接着两个孩
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
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电视屏幕反
复展现张米亚两只僵硬的手臂,正是这两只僵硬的手臂使他用血肉之躯为学生牢
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看这条新闻时,很多观众流下了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