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

合集下载

祝贺女儿出嫁的古诗

祝贺女儿出嫁的古诗

祝贺女儿出嫁的古诗1.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卓文君《白头吟》2.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白居易《朱陈村》3.生子已嫁娶,种桑亦丝绵。

——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4.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白居易《赠友五首》5.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

——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6.羊公剩有登临兴,尚子都无嫁娶牵。

——徐铉《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7.艰危颇得文章力,嫁娶各随儿女缘。

——仇远《书与士瞻上人十首·宦海漂流四十年》8.珠崖嫁娶须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戏。

——汤显祖《黎女歌》9.百年中表朱陈宅,十世婚姻嫁娶图。

——曾丰《观故中书舍人张公所书时氏家系》10.摊酒催钱吏打门,那堪嫁娶画朱陈。

——周必大《太和宰赵嘉言造大舟付诸渡又停乡村酒坊代输·摊酒催钱吏打门》11.管鲍交朋无变态,朱陈嫁娶有佳期。

——曾几《适越留别朱新仲》12.也当朱陈通嫁娶,本来云贵是乡亲。

——赵熙《广和居题壁·居然满汉一家人》13.凄凄嫁娶不须啼,出门万里沦中路。

——王铚《白头吟一首》14.扬州饶嫁娶,箫鼓夜来多。

——袁宏道《即事》15.婚姻及良时,嫁娶避当梁。

——张华《感婚诗》16.昨日嫁娶毕,良人皆可依。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17.嫁娶比邻近,门庭古要幽。

——林亦之《丹井陈子白母挽词二首·嫁娶比邻近》18.秋风飒飒已华颠,男女犹赊嫁娶钱。

——刘翼《癸卯十月同林子宜拜扫先师乐轩墓因和南谷寺》19.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

——乐史《咏华林书院》20.久读耆旧传,仍联嫁娶图。

——牟巘五《挽杨知俯·见说佳眠食》21.蚤生男,晚生女,蚤晚参差愁嫁娶。

——陈泰《双瑞吟》22.耕樵无远地,嫁娶止比邻。

——周是修《田家杂兴五首·其四》23.嫁娶阴阳成匹配,对持龙虎自相吞。

——还阳子《识铅汞歌·其一》24.乡人嫁娶重母党,虽我不肯将安云。

——苏氏《句》。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荷塘月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

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巨大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

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______和战争硝烟。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

这年仲夏,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

有感于国内军阀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

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

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______,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______。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

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______,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B.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D.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一一鲜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血雨腥风囊中羞涩每况愈下捉襟见肘B.生灵涂炭入不敷出病入膏肓捉襟见肘C.血雨腥风入不敷出每况愈下左支右绌D.生灵涂炭囊中羞涩病入膏肓左支右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效果进行赏析。

探妻(外二篇)

探妻(外二篇)

74探妻张桂柏张桂柏 军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见于《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边疆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云南日报》等报刊,曾获解放军第二届长征文艺奖。

散文世界(外二篇)75到了!到了!北京肿瘤医院几个大字一入眼帘,不等车停稳,我便一把推开门冲向院内,恨不得即刻出现在病房,牵上老妻的手。

结婚三十多年,自己已年近花甲,但每回与妻重逢,总还不成人似地奔跑,无法控制心底里久抑的冲动。

倒不是我俩生活里没有磕磕绊绊,只是多别离,以至再想不起那些不愉不快;更不是温柔乡里羡恋缠绵,只是相见难啊,再顾不得坐姿行态了。

记得初次见面,妻子是省优秀知识青年、教师,我是一名普通军人。

那时她身材纤细,穿着嫩白的确良上衣和蓝色棉布裤,内着淡绿色丝褂,头扎两根大辫子,端坐着,低眉凝望面前的水杯,目光透着江南女孩特有的温雅和娴静。

“我问你,你当兵为哪样?”妻子开口的头一句话就让我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问题来得突兀,全没有“家里几口人”、“工资拿多少”之类的俗气;喜的是妻子竟与其他人不同,相比家庭和待遇,她更关心我的事业和理想。

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妻子么?因为她这个纯朴而不乏思想的发问,我畅谈了从军入伍的初衷、经历和未来打算。

说话间,妻子被我讲到的军营生活所吸引,激动处几次抬起头来,与我四目相对,她两颊白里透着红,嫩且润潮的大眼睛叫我沉醉,神情之间流露出对军旅、对我的爱与慕更是动人。

尤为吸引人的是,在妻子抬眼或低眉的瞬间,两条麻花辫随之一摆一动,恬静中透着活力,活似那采茶女。

不,活脱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英雄王成的妹妹。

那一刻,我便认定她将是我理想人生的一部分,应该,是我的妻子。

结婚时两人家贫,没什么积蓄,婚礼便在简陋的部队会议室里举行。

那时流行的大三样、小三样是一概没有的。

不过场面虽极尽简朴,细节处却绝不对付:妻子精心剪制了双喜字贴上窗棂,绿军被也套上红被面,别提多温馨多喜庆了。

含有幸字的古诗词

含有幸字的古诗词

含有幸字的古诗词1.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2.白发将拔,惄然自诉:禀命不幸,值君年暮。

——左思《白发赋》3.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韩愈《原道》4.古人古人自古人,今日又见民歌六七袴.不幸大寇崩腾来,孤城势孤固难锢。

——贯休《闻前王使君在泽潞居》5.吁嗟茗与鞭,二物诚不幸。

——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6.不幸书题遂一年,书犹断绝况诗传。

——赵蕃《寄克斋舅氏》7.不幸生斯时,处处值荆棘。

——舒頔《为苗民所苦歌六十韵》8.鱼诚不幸此局促,我能决去反徘徊。

——欧阳修《盆池》9.久久魂归来,气结聊复言:“实乃妾不幸,庆门罹祸端。

——吴鼎芳《唐嘉会妻》10.我亦遗民事耕织,当身不幸见沧桑。

——张煌言《舴艋行》11.凡许从容谁不幸,就中光显是州民。

——方干《陪胡中丞泛湖》12.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

——东方朔《七谏》13.少小喜读书,终夜守短檠,其实无甚解,不幸误有声。

——陆游《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少小喜读书》14.物亦有不幸,仁者为悲伤。

——徐珩《以水石菖蒲赠谷堂孙漕》15.生才良不幸,处世诚独难。

——薛蕙《效阮公咏怀·生才良不幸》16.伊余何不幸,斯人不复睹。

——皮日休《太湖诗·游毛公坛》17.吞舟可漏岂无恩,负乘自贻非不幸。

——徐铉《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庶资一笑耳》18.吞舟可漏岂无恩,负乘自贻非不幸。

——徐铉《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酬》19.但自尽其性,不幸岂乃罪。

——李匡德《韩戚挽(丙申)》20.隋珠夜光翻不幸,操刀按剑如蠭起。

——陈普《太极诗上范天碧侍郎》2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2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23.人生一枕春梦,辛苦趁蜂衙。

——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24.相劝一杯寒食酒,几多辛苦到春风。

【郑州的记忆】记忆延绵短篇小说

【郑州的记忆】记忆延绵短篇小说

【郑州的记忆】记忆延绵短篇小说第一日,阳光明媚,到处体现着春天的气息。

温柔的风,松软而又缠绵,柳枝的叶青翠而显微笑,天也愈发蓝得精致,丝丝白云的脚步没有停留,一处又一处的闲逛,难免惹得闲人驻足观望了。

和平日里一样,她们装扮好了之后,便在大家的静静凝视下出门了。

连媚儿稍稍不经意地回头,便观察跟随的那些人不远不近地保持着距离,她满足了,只是毫不知情的苏媛媛照旧欢乐的向前走着。

路过石桥,风景被屋舍遮住的惋惜也不复存在了。

稍远处的河流清楚的摆在面前,几艘较大的货船缓缓地行驶着,甲板上几个闲下来的水手模糊的消失着。

这些到让她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脚步,逗留与遐想了一会儿。

他们是在恳切的付出之后而有此时的休息,这种坦然、问心无愧的享受无非是幸福的。

甩去背后的繁忙工作,尽情纵目,遥望至他们所不能见的地方。

或许他们观察了清亮的流水而知足的笑了却描绘不出她的可爱;或许他们发现镇子上一切的熟识,心中舒适却不知这就是平稳,由于家就在那里;或许他们极目至远天处的寥廓而意识到了长舒一口气的妙处却不明白为何。

更甚者,脚下随船追赶的鱼儿有时会跃出水面,他们乐了,却不知它们的更加欢乐。

但是,谁又会在乎呢?在桥头上观望着远处的船渐渐航行,总是会让人心中安静的。

她们也一样。

她们知足的保藏了这份欢乐,便朝另一边动身了。

苏媛媛问道:“媚儿,听闻你家的店铺叫至善坊,是不是真的?”“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是不是周管家告知你的啊?”她在府中待了这些天,意识到全府的人几乎都听闻过至善坊,也知道以前的管家现在就在那里住着。

可是苏府的家丁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并没有得到肖伯那时的恩惠,所以他们也是从长工那里听闻而已。

但却没有人把连媚儿和至善坊联系在一起。

她猜想,定是老爷和周管家不准备让这件事在府里传播,连媚儿也省了不少的担忧。

所以当苏媛媛问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些奇怪了。

“我也忘了是怎么知道的,”的确是这样,好像脑海中有着模糊的记忆,也不知是谁告知她的,“或许是小时候谁说的吧。

穿越四十二年的爱

穿越四十二年的爱

就一脸 的不快 。后来她 学乖巧 了,说 北京是首 都大城 市 ,大 哥一定过 得很 好 ,父亲 这才转 忧为喜 。他一直 珍藏
着 那 张 发 黄 的介 绍 信 , 上 面 写 的 地 址
是北 京一 家 化 工 厂 ,这 是 唯 一 的 线 索,父 亲决心要 找回儿子 。 然 而 ,钱 成 了最 大 的问题 。她 和 丈夫都没 有正式 工作 ,靠做临 时工收
人 一 脸 失 望 地 走 了 。她 站 在 一 旁 , 忍
她 忍 不 住 又 问 : 当 年 大 哥 两 次 找 上 门来 , 你 为 何 死 活 不 肯 相 认 , 还 要
不住好奇地 捡起 照片看 了一眼 ,父亲

把 夺 去 ,撕 得 粉 碎 。 虽然 只看 了一眼 ,她 却敢肯 定 ,
人 ,他们住 在父亲 留下 的房子里 。一 晃十 年 , “ 文革 ”结束 ,父亲的噩 梦 也 随之结束 ,人虽 出来 了,可政 治上 还没 得到平 反 。不 久 ,当年那个神秘 的陌生人又 来 了,硬 说他 是父亲 的儿 子 。父亲说 : “ 你走 吧 ,我根本没 有 儿子 ,天下 同名 同姓 的人 多着 呢 ,一 定是你弄错 了。”那人无奈地走 了。 直N8 O 年 代末 ,父 亲才得 到彻底 平 反,恢复 了党籍和 名誉 。父亲仿佛
姜 钦

天 不 敢 认 你 大 哥 啊 !父 亲 的 话 ,让
崽子 ”,外 婆把她 接走 了。半年后 , 她考 上 了重 点 中学,可学 校却不 肯收 她 ,原 因是 出身不好 ,只好辍学 。 后来 她成 了家 。在 那个 出身 决定
命运 的年代 , “ 狗 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 ” 的 婚 姻 多 半 好 不 到 哪 儿 去 , 男 人 是 个 憨 厚 的 乡 下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通镇往事·后记》作者:顾绍柏回忆录《通镇往事》(以下简称本书)很快就要与家乡父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的激动心情难以抑制。

趁本书付印之前,对书前《弁言》未尽之意,再做一些延展或补充。

本书从议事起步到最终完成,竟用了八年时间,恰与我国全面抗日战争时间相等,二者似乎都用得着李长吉的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幸运,因为我们正好赶上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伟大节日;本书重点之一《敌忾篇》所收十篇文章,就是直接或间接反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似可作为一份薄礼献上,聊表我辈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本书收正式文章80篇、插图400多幅,分为寻踪、州河、思乡、敌忾、风云、商海、悬壶、演艺、化雨、平民、水灾、幺锣等12大类,大致囊括了政治、军事、史地、经贸、工农、交通、医疗、教育、文艺、风土、民情诸方面内容,是否称得上是一部带有文学性的通海小百科全书,只能交给乡亲们去评判了。

我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中适当加了按语,这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所写人物、故事作适当增补,或对个别撰稿人作简单介绍;二是对某些史实作必要考订;三是对某些方言或习俗进行解释。

下面仅就二、三两点略作说明。

本书要求写真人真事,不容许有虚构,这一点所有来稿都基本做到了。

但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一些文章提到同一件事,难免有互相抵牾之处,我往往会花一些精力进行考证、咨询,以便澄清更正,这也许是因为自己长期从事研究工作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病”,但我觉得作为总纂,确有义务这样做,不然以讹传讹,贻误后人,我会抱憾终生的。

例如我是亲眼见过日寇祸害家乡、制造白色恐怖的,但通海口何时沦陷,我原来也不清楚,后来查了县志、镇志以及其他历史资料,才弄清楚日寇两次轰炸通海口在先(1939年,1940年),而进攻、侵占通海口则在后(1941年,1943—1945年)。

又如通海口解放,我也经历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解放大军的一部正准备渡江作战,路过通海口,亲见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给老百姓留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深刻印象。

冒险人物探险勇士的事迹

冒险人物探险勇士的事迹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乘坐小船偷偷横渡大西洋,躲进了巴拿 马地峡,像当年的探险家一样,横穿了美洲大陆,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太 平洋,在南美丛林里他们蹲守了近一个月后,抢劫了运送黄金的骡队,又 抢下了几艘西班牙大帆船,成功的返回了英国成为了英雄,这次行动的意 义并不仅仅在于获得黄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证明了西班牙人并不是不可 侵犯的,他受到女王的召见,并很快成为了女王的亲信。 1577年,他再次从英国出发,乘着旗舰“金鹿”号直奔美洲沿岸,一 路打劫西班牙商船,西班牙人做梦也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自家后院胡 闹”,当他们派出军舰追击时,德雷克早已逃往南方,但由于西班牙的封 锁,他无法通过狭窄的麦哲伦海峡,在一次猛烈的风暴中,“金鹿”号同 船队其它伙伴失散了,被向南吹了5°之多,来到了西班牙人也未曾到过 的地方,自从麦哲伦海峡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海峡以南的火地岛就是 传说中的南方大陆的一部分,但此时呈现在德雷克面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 德雷克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他很高兴的向大家宣布“传说中的南方大 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一定是在南方更寒冷的地方,”(直到今天 我们还称这片广阔的水域为“德雷克海峡”),但德雷克却一直向西横渡 了太平洋。 1579年7月23日,他到达了马里亚纳群岛,8月22日穿过北回归线,9 月26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普次茅斯港,再次成为了“民众的英雄”,这次 航行是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但德雷克却是第一个自始至终指 挥环球航行的船长(众所周知,麦哲伦在菲律宾被土人做成三明治吃掉 了)。德雷克带回了数以吨计的黄金白银,丰富了女王的腰包,更重要的 是德雷克为英国开辟了一条新航路,大大促进了英国航海业的发展,而且 他还发现了宽阔的德雷克海峡,自此以后,太平洋再也不是西班牙的海了, 做为一个探险家德雷克的业绩到此为止,但作为海战史上著名的海战专家, 他的冒险才刚刚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
——《通镇往事·后记》
作者:顾绍柏
回忆录《通镇往事》(以下简称本书)很快就要与家乡父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的激动心情难以抑制。

趁本书付印之前,对书前《弁言》未尽之意,再做一些延展或补充。

本书从议事起步到最终完成,竟用了八年时间,恰与我国全面抗日战争时间相等,二者似乎都用得着李长吉的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幸运,因为我们正好赶上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伟大节日;本书重点之一《敌忾篇》所收十篇文章,就是直接或间接反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似可作为一份薄礼献上,聊表我辈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本书收正式文章80篇、插图400多幅,分为寻踪、州河、思乡、敌忾、风云、商海、悬壶、演艺、化雨、平民、水灾、幺锣等12大类,大致囊括了政治、军事、史地、经贸、工农、交通、医疗、教育、文艺、风土、民情诸方面内容,是否称得上是一部带有文学性的通海小百科全书,只能交给乡亲们去评判了。

我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中适当加了按语,这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所写人物、故事作适当增补,或对个别撰稿人作简单介绍;二是对某些史实作必要考订;三是对某些方言或习俗进行解释。

下面仅就二、三两点略作说明。

本书要求写真人真事,不容许有虚构,这一点所有来稿都基本做到了。

但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一些文章提到同一件事,难免有互相抵牾之处,我往往会花一些精力进行考证、咨询,以便澄清更正,这也许是因为自己长期从事研究工作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病”,但我觉得作为总纂,确有义务这样做,不然以讹传讹,贻误后人,我会抱憾终生的。

例如我是亲眼见过日寇祸害家乡、制造白色恐怖的,但通
海口何时沦陷,我原来也不清楚,后来查了县志、镇志以及其他历史资料,才弄清楚日寇两次轰炸通海口在先(1939年,1940年),而进攻、侵占通海口则在后(1941年,1943—1945年)。

又如通海口解放,我也经历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解放大军的一部正准备渡江作战,路过通海口,亲见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给老百姓留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深刻印象。

大军过后便再也见不到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政权的影子,这应该是通海口正式解放的时间——1949年春夏之交。

而有几篇文章则说法不大一致,有说是1948年的,甚至还有说是1947年的,镇志对此也未作明确交代。

至于1948年有南下干部赵志成等在沔西建立区级民主政权,按照我的理解,那只能说明国民党政权已明显处于劣势,并未完全倒台,国共双方还在展开拉锯战,张道才的《中秋节的枪声》以及我在其文后所附的按语,能多少说明这一问题。

县志大事记说,1949年5月19日“沔阳全境解放”,我想是有道理的。

为了体现地域特点,本书适当运用了一些通海口方言,这些方言仍有生命力。

如把事情办砸或发生意外叫“错(了)拐”,形容人很坏叫“蛮拐”,瘌痢头叫“热包”,称女孩为“坛子”,称腐竹为“豆筋”,称经过发酵产生霉变的卷筒豆制品为霉千张、霉张子或霉筒子,称喜鹊为鸦鹊子,称哄骗为“呼”,称占便宜为“赚相应”,称游泳为“打鼓泅”,称打耳光为“刷嘴巴”或“刳(kū)嘴巴”……当然,有些方言可能会造成外地读者的理解障碍,为此我采取了随文注释、图片说明或加脚注的办法。

有一件事说来有趣,我收到的稿子中有好几篇提到“蒿草”“蒿把”“蒿菜”这类名称,外地人一定会把“蒿”念成hāo(薅),字典也是这么注音的,然而家乡人却把它读成gāo (高)。

我知道他们所指的是同一种水生植物,我小时候在家乡不仅见过——我家老潭边就长有这种东西,而且还吃过,它就是古书上所说的菰,也就是现在人们在菜市场能经常买到的茭白。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蒿”不能读gāo,更不能指代那种植物,几篇文章何以如此不谋而合?我曾以为此物既然是生长在水中或水
边,也许应该写作“皋”。

有一次改稿突然碰到“跶跤子”“板跤子”“参跤子”之类的方言词汇(它们都是摔倒、跌跤的意思),“跤”本读jiāo,而在通海口却发生了音变,读gāo(高),由此即生顿悟——茭白的“茭”,在家乡方言中也是念“高”的,与粤方言读音相近。

依此类推,所谓“蒿把”就是茭白,所谓“蒿草”“蒿菜”就应该写作“茭草”“茭菜”。

普通话的茭白既指菰的整个植株,也指一种蔬菜,据科学解释,菰的花茎经菰黑粉菌侵入后,不能正常抽苔开花,而刺激其细胞增生,基部形成肥大的嫩茎,这就是人们用来做菜的茭白。

而我们家乡对菰则分得较细,除了茭白,还有茭草和茭菜,普通话中没有这两个专有名词。

茭草泛指整个植株(冬天枯黄后通常用作牛的饲料)。

茭菜则很特殊,它是呈条状的嫩茎(我猜想它应该是尚未受到菰黑粉菌侵入的花茎),用来炒肉丝,鲜美无比,是我们家乡的一道名菜。

本书还有几个专有名词也要顺便说明一下:一、曾被叫做母亲河的州河(又叫通州河),有些文章写成“洲河”或“通洲河”,今以“州河”为正(参见镇志)。

有一种解释是,此河横贯沔阳州,故名,可采信。

二、过去通海口人把日本侵略军称“老东”(其实湖北大部分地方都曾这样称呼),这同早已进入普通话词汇的“日本鬼子”一样,都是贬义词,在本书中“老东”“日本鬼子”“日寇”混用,不加统一,目的是唤起各方人等的记忆,不忘国耻。

拙文《我的童年是在老东(日寇)铁蹄下度过的》引言对此有说明,可参看。

三、日寇把他们所占领的通海口州河南岸称为“日华区”,而有文章却写作“日化区”,我已查过资料,以“日华区”为是,意思大概是指由日本人管辖的原华人地区吧。

四、汉奸部队称为“皇卫军”(也有称“皇协军”的),是日寇和汉奸自定的称呼,日寇自称“皇军”,自然属于对天皇效忠的御用军,“皇卫军”虽也是保卫天皇的,但受“皇军”统辖,协助“皇军”作战,毫无疑问要比“皇军”低一等。

有文章把“皇卫军”写成“皇伪军”,则是错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