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第十讲 寻根文学二

合集下载

略论寻根文学

略论寻根文学

略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史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寻根文学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初,80 年代中期是寻根文学的鼎盛时期。

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寻根文学作家主要是韩少功和阿城,其实除此之外还有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的《爸爸爸》和阿城的《棋王》是了解这个文学流派的入门作品,同时也是这个流派的经典文献。

对于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人们倾向于认为是受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其《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刺激。

固然不能排除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作家的影响,但寻根文学的产生还有一些根置于民族土壤内部的原因。

80 年代初期开始的对盲目借鉴西方文化思潮之风的反驳,是促使一些作家寻找民族之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汪曾祺这一时期创作了《受戒》等民俗文化小说,而这些民俗文化小说为寻根文学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1984年12 月,韩少功、阿城等人在杭州召开短篇小说座谈会,探讨文学“寻根”的问题。

1984 年初,李陀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创作通信》一文,使用了“寻根”这一词语,并说“渴望有一天能够用我已经忘掉了许多的达斡尔语,结结巴巴地和乡亲们谈天,去体现达斡尔文化给我的激动”。

1985 年,各种关于文学寻根的主张开始见诸各类报纸、杂志。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还认为“挖掘民族文化之'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的对象化表现。

”接着郑万隆的《我的根》等,表达了“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观点。

这也使得“寻根文学”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

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

如阿城的《棋王》,阿城选取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一段经历,用古典文化小说的那种古朴、自然的语言描写王一生和他的棋的故事,却将主人公王一生的那种超然物外,只与棋存的棋痴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这些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影视作品。

代表作品包括:
1.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庄家家族的兴衰史,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2.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3. 《青春之歌》: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几个台湾少年的故事,探讨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4.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5. 《菊花石头》: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的自我解放。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表达和反映。

- 1 -。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文化寻根小说2

文化寻根小说2

六 寻根小说的得与失
贡献:(一)它促进了当代文化与几千年传统文化
更自觉的‚续接‛,有益于将当代小说人物故事 臵于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利整体地,历史地 开掘民族生活意蕴。 (二)它的文学笔触探向了古代文化遗风和民族文 化尽理结构,以寻找原始生命力与现代生命方式 的关系。 (三)它的文学视野北起白山黑水,南到吴越湘楚, 注意从人与地域文化习俗,与地理人文环境的交 感中,揭示了性和伦理道德的张力,从而强化了 文学的地域人文色彩。
尽管‚文化寻根‛在动机上有反拨的一面, 而实际上又有对以上二者顺应的一面。 首先,从‚寻根文学‛同当时主流文学的关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 文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1)它是反思文 学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反思:‚反思文学‛着重在社会政 治层面对极‚左‛思潮展开猛烈而无情的 批判;‚寻根文学‛则从民族文化传统的 劣根性,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次揭示历 史因袭的重负如何成为深入批‚左‛的阻 力。
三 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 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 《受戒》、邓友梅《那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 爸》《女女女》,阿城《棋 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 《黑骏马》《北方的河》, 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 遗风》,冯骥才《神鞭》。
二 寻根文学概念
指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浓郁的地 域文化色彩的小说。它通过对特定地域的 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生活的描写,试图站在 时代的高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以发现民族古老文化中带有生命力的根须 和病态的根须,目的是重铸民族精神。主 要代表作家:阿城、莫言、韩少功、王安 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4、“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 是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 种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 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于 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棋 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能 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达 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 “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 腐,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嘣利 落但仍然细密有致,刻画入微却又 惜墨如金。”
——王蒙《且说〈棋王〉》 《文艺报》1984年第10期
思 考
• 作品如何通过塑造王一生这一人物 形象来传达内在的文化意蕴?
• 阿城写王一生的吃是寄寓着人生和社 会的丰富内涵的。通过写他对“饿” 与“馋”的区别,折射出社会历史的 某些可悲侧面;通过写他对于“吃” 的高度重视,暗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 重,无论在任何逆境之中,均不必怨 天尤人,只有执着于生存,才能有所 发展。 ——生存本能
• 下棋: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 和大彻大悟似的超脱 。表面上是一种厌世、 遁世的思想表现,实质上又表现出一种个 体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自觉追求,也就是个 体意志和精神理想的寄托。 • “妈,儿今天明白事了。人还是要有点东 西,才叫活着。” 淡泊与顽勇,统一在王 一生的生命形态里。 ——进取意识
• 王一生是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他的 身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象 征着整个人生。 “吃”和“下棋”贯 穿其中,一方面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韧 性,另一方面暗示了道家文化传统是 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 客观上达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且 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现实较为清醒的认 识,不愿随波逐流的智者心理和傲世 态度。
3、《棋王》的叙述艺术
• 平和淡远的艺术氛围,含蓄自然的 审美风格,空灵飘逸的叙事风度。 • A、叙述方式的特别:日常化的平 和叙说 • B、语言文字的特别:简洁练达、 生动传神
• 语言深得中国古典小说之神韵,写 人状物以白描见长,避免了情感的 过分外露,手法简练、文字清新明 快,叙述语言中糅进的幽默和调侃 的评断性文字,使整个语句熠熠生 辉、意味深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