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两则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课程中,《吕氏春秋》两则故事——“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是重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并掌握常用重点在于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即用常见事物说明深刻道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了解寓言特点,能够复述故事并概括哲理。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朗读感知、研读思考、精读理解、比较阅读等环节,课后还布置了写读后感的作业。具体课文内容方面,“引婴投江”故事强调因人制宜,解决问题方法要随情况变化;“刻舟求剑”则讽刺了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行为。两个故事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
处理 一定
即使 难道 就 擅长 扔 原因
经过
正在
牵,拉
遽善游哉?
悖矣。
荒谬Βιβλιοθήκη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 有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 进江里去。小孩放声大哭。于是 他就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那 个人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 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他 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 样的方式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 谬的。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 表明观点
寓意: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 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掉下 急忙 刻 这 地方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刻舟求剑 引婴投江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 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 化,否则就会失败。
两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叙事 ) 后( 议论 )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借事说理 ) 的写作手法。
练习: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 选自(《吕氏春秋》)又名 ( ) 是(战国 )时期秦国 《吕览》 相国( )组织他的门客编写的。 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动作 )和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 了先(叙事)后(议论)
《吕氏春秋》两则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 织门客编写而成。其中多见寓 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 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 死守故法。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1、简介作者: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人。

“引婴投江”,“刻舟求剑”两则均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七单元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两则》”。

2、作品原文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注释译文1.过:经过2.方:正在,正要3.引:牵,拉4.故:原因5.善:擅长6.虽:尽管7.岂:难道 8.遽:就,遂9.任:处理 10.悖:荒谬11.涉:渡 12.坠:落13.遽:急忙,快 14.契:用刀刻15.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6.惑:糊涂17.若:像 18.求:寻找19.求剑若此:像这样寻找剑(一)引婴投江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有人拉着孩子想要投入江中,小孩啼哭起来。

那(渡江的)人问他原因。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小孩的父亲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二)刻舟求剑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上用刀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而剑却没有动。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的吗?4、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

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哲理引婴投江:我们要懂得变通,根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

《吕氏春秋》两则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说明: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

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表达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两则故事寓意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1. 小声跟读。

2. 齐读。

进入文本,粗知大意。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1.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

2. 思考归纳。

3. 讨论、补充概括回答。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1.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2.学生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
想要。
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
原因。
难道。 善于,擅长。
放声大 哭。
即使。 用。 处理。
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
就,遂。 也。 一定。荒谬。
物,亦必悖矣!
有一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 有人拉着孩子正要扔进江中。小 孩正在啼哭。经过江上的人问他 (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 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 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 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启示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 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 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 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 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 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 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 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和循表 夜涉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讽刺 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 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 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事情 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 手段、方法,要随之改变,否则 会失败。
引婴投江—人 客观
法先王
刻舟求剑 —物 发展
思考:
本文作者对这二个人所抱有的态度 分别是什么?
(1) 人— 悖 — 反对
(2) 人— 惑 — 反对
文中的这两个人 都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就,遂。

急忙,快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
经过。代词,代孩子。 正在,正要。 小孩。
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
《吕氏春秋》简介
•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代杂取各家长处而被称为“杂 家”的代表作。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的。吕 不韦原来是个大商人,后来当上了丞相。他广招门客,据 传有三千人来投奔他。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 ,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吕氏春秋两则》课文原文1、[原文]引婴投江: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2、[原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吕氏春秋两则》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策略说明一、交流信息明了主旨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教案: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两则》的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

2.理解《吕氏春秋两则》中的两则故事,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陈设和家中的陈设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家庭贫富的影响。

1. 了解背景:向学生介绍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包括他的父亲是个庙吏,家境贫寒但父亲很重视教育。

2. 分析故事:读故事《玉虚宠妃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故事:读故事《曹刿论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4. 学习写作:要求学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并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写作,写一篇小短文。

5. 课堂讨论:学生交换看法,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

6. 反思总结:教师做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短文整理成稿,并准备好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资源:1.《吕氏春秋两则》课文2.字词表3.小黑板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

3.讨论时的学生互动和思考的质量。

4.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在分析故事时,要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

2.在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鼓励大家进行积极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故:原因
惑:糊涂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作者简介
吕不韦(约前290年-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译文
(一)引婴投江
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了有人拉着孩子想要投入江中,小孩啼哭起来。

别人问他原因。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那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二)刻舟求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上用刀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前进,这样去寻找掉了的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哲理
引婴投江: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刻舟求剑:
情况发生了变化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不能死板,不能死守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