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核舟记》赛课导学案_6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核舟记 精品导学案设计新人教版8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翻译。
2.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注音罔.( )不因势象形贻.( )八分有奇.( ) 箬.( )篷石青糁.( ) 多髯.( )诎.( ) 舟楫.( )壬.( ) 戌.( )篆.( )章2.释词(课件二展示)通假字(1)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诎.右臂支船( )一词多义(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3)为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中轩敞者为.舱( )古今异义词(1)佛印居.右(古义: 今义: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 今义: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状语) (1)箬篷..覆之( ) (2)石青..糁之( )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 (2)椎髻..仰面( ) 虚词(1)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之{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其{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3.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人视端容寂。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4.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东西?5.本文的作者是用什么结构给我们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三、品读课文,体味探究 (一)研读第1段。
6.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导学案【精编】

11 《核舟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核舟记》赛课导学案_21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重点词句,能疏通文意,领悟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品读文章细节。
4.赏奇物、奇文、奇人,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核舟的奇巧。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步骤一、预习展示1.“说微雕”师:导入新课生:介绍微雕艺术,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击自已制作的PPT,介绍相关知识)。
2.“说作者”生:点击自已制作的PPT,介绍雕刻者(王叔远)、作者(魏学洢)、编者(涨潮)三人的生平简介。
师:讲述苏轼、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关系,介绍苏轼夜游赤壁的典故。
3.“说字词”师:明确预习要求,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学生展示字词积累成果,教师当堂检测文言字词掌握情况。
二、课堂活动1.“画”核舟三个小组分别从三个角度画核舟(正面图、侧面图、俯视图),组内同桌合作,一人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构图,一人动笔。
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解说此图制作的依据。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特点,体会作者说明的技巧,并感受核舟雕刻者精湛技艺。
2.“品”细节品读文章细节,以“竟然”一词造句。
师生合作示范,完成第二段的赏析;小组合作,分别完成三至五段的分析、展示。
此环节设计意图:品读文章细节,感受核舟的奇巧、灵怪。
3.话“奇”处小组讨论:《核舟记》一文中最让人称奇的是什么?小组展示:“奇物”——放大版核舟展示,学生扮演核舟中人物,一人扮演导游带领大家参观奇物(核舟)。
“奇文”——解说文章在描写、层次上的特色。
“奇人”——设计人物关系图,说奇人师:苏子三人泛舟赤壁、高雅脱俗是奇人;张潮、魏学洢才华横溢是奇人;王叔远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更是奇人。
一篇核舟记让我们见识了奇物、奇文,也领略了奇人的风采,真是一举三得。
三、布置作业思考:王叔远雕刻的“大苏泛赤壁”故事有虚构成分吗?船头坐的三人,他们的关系和神态表现的准确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B、手卷juàn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11 核舟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掌握文言文中的“名词做动词”鉴别名词做动词时,要从整个句子来考虑,看它充当什么成分,看它后面词的词性。
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代词前面的名词做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做动词。
如: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做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意的词叫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可、能、愿、宜、当、欲”等。
)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一个名词会活用做动词,这种活用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在学习中应注意积累。
素材积累:一代名匠王叔远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
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导学案【导语】本课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个被核辐射的貌似船员的“怨魂”的故事。
通过这五个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可以先读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导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等提炼语文知识,学会用语文知识进行文学分析。
3.了解核污染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导学过程】【导读】1.请阅读文章背景材料,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2.请观察课文开头的插图,猜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3.请读第一部分的标题“奇怪的船员”,了解故事的开头;4.请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回答问题:有谁站着?为什么站着?5.请回答1、2段写了些什么?通过写了些什么来表达什么情感?(1、2段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那个奇怪船员和作者感到的怪异的情感)6.请回答第二部分这样揭示出故事的主题?(这是一个以核船员众多而且奇怪的事件统一的地方)【展开导学】1.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整个第一部分的内容。
(此部分主要是描写作者所看到的船员之不同寻常:他们戴着氧气罩,身上穿着防护服;船员是在夜晚才出现的,天一亮就消失了)2.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核辐射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并且人们对核辐射的态度是愤怒的)3.请看第五部分,回答问题:船长、船员为什么不担心微微的辐射?(船长和船员认为核船员只不是虚幻的演出节目,所以不用担心核辐射)4.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这说明人们对核污染的认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5.请分析一下第六个部分最后两段是作者有意留下来的吗?(是的,这表明着核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6.请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写这篇文章来唤起人们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7.请大声读第七部分的第五段,体会作者决定再重写一遍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

3.对学
15分钟
诵读,读出层次。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这篇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顺序写。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
流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一
学习
目标
1.目标先明确
2分钟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二
自主
学习
2独学
10分钟
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
启窗而观:启,打开。而,顺承关系
石青糁(sǎn)之:之,代词,代字迹
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闭卷检测
当堂明确学习效果
四
小结反思
小结反思3分钟
学生自评学习效果,客观实际
明确作者的感情变化后,更能读出感情
结合作者写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
4.群学
10分钟
一、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原文作答
⒈文中从哪几方面写“明人”的“奇巧”?
⒉作者用哪两句话写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⒊文中哪两句话表明小舟是停放着的?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核舟记》赛课导学案_10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词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品味生动形象地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点拨法自主与合作探究法品读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感受我国传统技艺之美。
【课型】新授课(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生动形象地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感受我国传统技艺之美。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熟读了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不少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本节课,我们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继续探讨学习。
二、回顾检测1.全班齐读2.文言词汇积累随堂挑战检测:说明:共有5套题,五角星的个数代表试题的难易程度。
每位同学可自由选择。
一号题:(1)下面句中红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C.石青糁之(sǎ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2)下面红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二号题:1.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 诎右臂支船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 解释下列红色字词含义。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高可二黍许()(3)其船背稍夷()⑷佛印绝类弥勒()三号题:1.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2.词类活用(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箬蓬覆之。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四号题:一词多义“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启窗而观。
()(3)而其长曾不盈寸。
()“其”(1)其两膝相比者。
()(2)其人视端容寂。
()“为”(1)中轩敞者为舱。
()(2)通计一舟,为人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
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重点: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并积累了文言词语,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品核舟巧夺天工之美
出示课件:自学讨论核舟之美1.这只核舟有多大?2.它上面都雕刻了什么?3.所刻之物“各具情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作者在对核舟的客观描述中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能找出
这些赞美之词吗? 5.这只核舟的雕刻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2.“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神情与苏,黄不属”,“矫首昂视”,“如有所语”,“各微侧”“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动词“阅,执,抚,指,语,隐,倚”等,不仅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使静止的船头仿佛有了动感。
4.“嘻,技艺灵怪矣哉”这一句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还有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句子,请找出来。
“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盖大苏泛赤壁云”分析“泛”字的妙处。
“舟尾横卧一辑”一句体现出“泛舟”的意境,两个舟子一个大声喊叫的样子,一个烧开水,都没有划船,说明此时的船是随波漂浮。
三.悟作者层次井然的写作顺序
作者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写起,再写“中轩敞者”,再写“船头坐三人”,再写“舟尾横卧一楫”,再写“其船背稍夷”,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因为这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另外,也运用了空间顺序。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自读指导:小组讨论1.翻译文段2.简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
《核舟记》有何异同。
)
明确: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的描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游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核工记
《虞初新志》清代.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图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奈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
”殆谓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