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地方病防治教案5

地方病防治教案5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案以地方病防治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概念、成因和危害,掌握地方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方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各级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的地方病防治教育。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方病的概念、类型和危害;2、掌握地方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提高学生的地方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地方病的概念及类型(20分钟)定义:地方病是指某些地区因为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特定地区内高发、流行的疾病。
类型: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等。
2、地方病的危害(15分钟)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3、地方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0分钟)预防: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治疗:根据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4、提高学生的地方病防治意识和能力(15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地方病的危害和防治的重要性;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病防治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2、评价内容:学生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防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情况等;3、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地方病防治课件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的一种疾病,其分布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这些疾病往往与当地的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有关,因此对于地方病的防治,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一、地方病的主要类型1、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一种因机体长期碘摄入量不足引起的地方病,主要症状包括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在中国,碘缺乏病主要分布于山区、农村等地区。
地方病防治教案

地方病防治优秀教案第一章:地方病概述1.1 地方病的定义1.2 地方病的分类1.3 地方病的影响因素1.4 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第二章:地方病的案例分析2.1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例分析2.2 地方性克山病病例分析2.3 地方性氟中毒病例分析2.4 地方性砷中毒病例分析第三章:地方病的诊断与治疗3.1 地方病的诊断方法3.2 地方病的治疗原则3.3 地方病的治疗方法3.4 地方病的康复与护理第四章:地方病的预防策略4.1 健康教育与宣传4.2 改善生活环境4.3 合理膳食与营养4.4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第五章:地方病的管理与监测5.1 地方病的管理组织与职责5.2 地方病的监测方法与指标5.3 地方病的报告与统计5.4 地方病的应急处置第六章:地方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6.1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6.2 地方病宣传的方法和技巧6.3 针对不同人群的地方病宣传教育6.4 地方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第七章:改善地方病患者的生活环境7.1 环境因素对地方病的影响7.2 改善生活环境的方法和措施7.3 环境保护与地方病预防的关系7.4 成功案例分享:生活环境改善与地方病防控第八章:地方病的营养干预与膳食指导8.1 营养与地方病的关系8.2 地方病患者膳食原则8.3 地方病营养干预策略8.4 地方病营养食谱设计与示例第九章:个人卫生习惯与地方病预防9.1 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9.2 地方病预防的个人卫生措施9.3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教育9.4 家庭、学校、社会在个人卫生习惯培养中的作用第十章:地方病的研究与未来挑战10.1 地方病研究的进展与成果10.2 地方病防控的未来趋势10.3 地方病研究与政策制定的关系10.4 地方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方病的定义与分类:理解地方病的概念和分类对于后续的地方病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地区发生的一类疾病,通常与环境、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概念及其危害。
2. 使学生掌握预防地方病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方病的定义: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地区发生的一类疾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病原体有关。
2. 地方病的危害:地方病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3. 预防地方病的方法:改善生活环境、加强饮食卫生、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方病的概念、危害及预防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预防地方病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病的概念、危害及预防方法。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吗?”2. 新课导入:讲解地方病的概念、危害及预防方法。
3. 互动环节:提问、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方病的理解和预防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病防治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互动环节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方病的资料和案例。
2. 制作PPT,展示地方病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3. 准备提问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通过PPT展示地方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病的外貌特征。
2. 第二步:讲解地方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等。
3. 第三步:分析地方病的危害,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方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 第四步:讲解预防地方病的方法,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
5. 第五步: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对地方病的理解和预防方法。
地方病防治课件文档全文预览

地方病防治课件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地方病防治》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方病的概念、分类、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地方病的定义、地方病的类型及特点、地方病的发病原因、地方病的预防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概念,掌握地方病的分类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地方病的发病原因,提高预防地方病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方病的概念、分类、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难点:地方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地方病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地方病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地方病的概念、分类、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3. 例题讲解:分析地方病的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地方病的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方病的预防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方病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地方病的概念、分类、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地方病的概念及特点。
(2)请列举三种地方病,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2. 答案:(1)地方病的概念:指在特定地区发生的一类疾病,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2)地方病的特点:地区性、季节性、民族性。
(3)三种地方病及预防方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方病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了地方病的概念、分类、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地方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地方病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方病教案幼儿园教案

地方病教案幼儿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地方病的基本概念2.地方病的表现和危害3.预防地方病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表现和危害;2.掌握预防地方病的方法;3.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老师准备的地方病样本或图片;3.学生手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地方病样本或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地方病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地方病对身体的危害和影响。
2. 正文(1)什么是地方病?•通过PPT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方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高原反应等。
(2)地方病的表现和危害•通过介绍地方病的表现和危害,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恶劣影响。
比如,疟疾可导致高热、寒战、头疼、出汗等;血吸虫病可导致贫血、腹泻、萎缩等。
这些疾病不仅降低了人民健康水平,也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3)预防地方病的方法•通过介绍预防地方病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预防地方病的能力。
预防地方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户通风、经常消毒、安装纱窗等,还可以植树造林、加强对废水、废气的污染治理等。
3.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撰写一份预防地方病的小报告、做一个预防地方病的海报等。
4. 总结老师进行总结,强调预防地方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对于地方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掌握了预防地方病的方法,学生也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幼儿园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幼儿园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地方病及其分类。
掌握地方病的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关注健康、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分类。
地方病的防治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地方病的防治知识。
难点:分类地方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方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及PPT课件地方病防治宣传图片实例案例:某地区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五、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幼儿对地方病的认知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全面了解地方病防治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互动环节,让幼儿实际操作和参与讨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导入:以提问导入,问幼儿“你们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吗?”然后引出主题。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地方病的概念及分类,然后逐一讲解各类型地方病的防治方法。
在此过程中,利用PPT课件和防治宣传图片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同时,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预防地方病。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地方病防治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传达给家人和朋友。
七、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价幼儿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对掌握不够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鼓励他们多加练习。
八、作业布置列举几种常见的地方病,并简述其防治方法。
与家长一起收集关于地方病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地方病的发生?写出自己的想法。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全面了解了地方病防治知识。
在互动环节中,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分类地方病这一部分,仍有个别幼儿掌握不够好,需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指导。
地方病防治教案

地方病防治教案第一篇:地方病防治教案地方病防治教案(一)(授课内容:环境与健康)一、地方病的概况:1.含义:是指具有一定地区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
2.分类:(1)地球生物性疾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影响,形成某些地区的特异地质、水文、地理、气象条件改变了疾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数量,以致该地区人与生物因素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生物性疾病。
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
(2)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指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某些地区某种元素过高或过低,打破了人与环境中的物质平衡,引起的化学元素性疾病。
3.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二、碘缺乏病(一)碘缺乏病的含义: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摄入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
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甲状腺肿、克汀病最为突出。
(二)流行病学特征: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内陆>沿海;乡村>城市;农业区>牧区。
人群分布:青春期发病率高女性>男性。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四)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地甲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
腺肿大当压迫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局部症状。
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五)克汀病临床表现:1.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
2.亚克汀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是该病的突出的症状。
(六)防治措施: 1.缺碘补碘:食盐加碘、食用富含碘的食物、碘油注射、口服碘化钾片、外科手术。
2.非缺碘:根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三、地方性氟病(一)地方性氟病含义:地方性氟病又称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主要以氟骨症和斑釉齿(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1)饮水型病区:平原>丘陵>山区、多发干旱和干旱的盐渍地区、温泉地区、富氟矿区等。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病的概念,认识到地方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预防地方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方病的定义:地方病是指在某些特定地区发生的一类疾病,与当地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常见地方病:碘缺乏病、氟斑牙、大骨节病等。
3. 预防地方病的方法:a. 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外卫生,避免污水、垃圾等污染。
b. 合理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腌制、熏烤食品。
d.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预防病情恶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方病的定义、预防方法。
难点:理解地方病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方病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地方病。
2. 讲解地方病的定义、类型及危害:详细讲解地方病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方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方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病的预防措施。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方病定义、类型及预防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技能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材。
2. 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案例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地方病防治的权威资料,以便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了解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地氟病、布鲁氏菌病等地方病及预防的基本知识。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地氟病、布鲁氏菌病等地方病及预防的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二、什么是地方病?
1.定义: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2.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3.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三、分类讲解
(一)碘缺乏病及预防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碘?
碘存在于大自然界的土壤和水中,以及日常生活里的饮食中,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化学营养物质。
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证人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
2.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缺碘?
一是缺碘地区;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碘量就会引起缺碘。
3.人为什么会缺碘?
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
然而,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上的土壤、江河、湖泊及空气中的碘含量都很低。
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植物的碘含量也很少;饲养出来的家畜、家禽及至野生动物,体内的碘含量也不多。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又只吃当地产的饮食,当然就不然得到足够碘供应。
如果3——6个月内又得不到足够量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
4.什么是碘缺乏病(IDD)?会引起哪些疾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颁布最广泛、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地方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佝偻病、体格发育障碍等。
在胎儿期和婴儿期缺碘还会影响大脑神经得成长和发育。
5.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碘缺乏病是人体缺碘后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发生一系列病态的总称。
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
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
婴幼儿缺碘会导致智力发育缓慢或残疾,语言、听力障碍,生长发育缓慢或残矮小,运动障碍或瘫痪;儿童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和功能低下、智力低下、体格发育低下;成年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力低下;孕妇缺碘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儿先天畸形、甚至死胎,影响胎儿脑发育,婴儿可能是克汀性或亚克汀性儿童,这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
严重缺碘可导致,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现特殊丑陋面容。
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严重而多方面的,对社会尤其是对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缺碘的最大危害是智力缺陷,智力缺陷是不可恢复的。
最突出的症状是:智力低下或弱智或白痴;身体矮小,下肢为短,年龄越大越明显;既聋又哑;面容丑陋;瘫痪。
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会主动进食,将终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6.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
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复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
购买、存放和食用碘应注意:A.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
B.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避光的瓶或有盖的陶瓷罐。
C.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
D.碘盐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
E.炒菜、烧鱼肉和煮汤菜时,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
F.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能放在锅里煎炸。
碘油是碘缺乏病防治的补充措施,可以肌肉注射,也可口服,药效时间在一年左右。
天然含碘较高的食品有:海带、海鱼和紫菜。
经常吃海带不但可以补充体内的碘,而且还可以摄入其它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海产品是自然界中含碘较高的食品,平时应注意多吃这类食品也是一种补碘方法。
(二)大骨节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国内又叫矮人病、算盘珠病等,国际医学界称本病为Kaschin-Beck病。
在我国分布范围大,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均有报道,主要发生于黑、吉、辽、陕、晋等省,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平原少见。
本病在各个年龄组都有发生,但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很少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2.病因
病因至今未明。
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谷物中的致病霉菌有关。
动物实验发现:凡用带有致病霉菌的谷物饲养的动物,其骨骼中所出现的病理改变与大关节病很相似。
致病霉菌可能为留镰刀菌,但未能完全证实。
3.综合防治措施
A.改良水质
B.换粮
(三)氟与地方病氟中毒
1.什么是氟?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正常成人体内共含氟 2.6克,占体内微量元素的第三位,仅次于硅和铁。
适量的氟对哺乳类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十分必要的。
2.什么是地氟病
一定的摄入量对身体有益,但是人体氟摄入量每天超过 6毫克,就能引起氟中毒。
在一定地区为地方性氟中毒,也叫地氟病。
3.地氟病有哪些危害性
地氟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它是世界上也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危害极为严重
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周身性慢性中毒性地方病。
它不仅损害牙齿,轻者出现氟斑牙(黑牙齿),而且损害骨骼(摄入过多氟可影响体内氟、钙及磷的正常比例,形成较易沉积的氟化钙,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变硬、骨质增生,肌肉、肌腱及韧带附着部位特别明显,骨皮质及骨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韧带钙化、椎间管变窄),引起骨关节的疼痛,较重者呈现关节僵硬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呈现躯干变形和瘫痪(氟骨症),以致造成终生残废。
氟中毒还能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各组织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在我市屯堡乡,至今还可以看见因地氟病而致残的人,有的面部变形,有的不能行走,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A.饮水型氟中毒。
B.生活用煤烟尘污染型氟中毒。
5、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方法。
A、改善水质,打深水井,饮用不透水层以下含氟量低于1.0毫克/升的低氟水。
B、改变不科学的燃煤习惯,改良炉灶,使高氟煤烟排出室外。
C、高氟区食物必须采取措施与外地粮食混合搭配食用。
不能单独食用高氟区食物。
D、植树造林,种草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卫生条件等办法,以减少氟在病区环境内的蓄积。
达到预防氟中毒的目的。
(四)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1.概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
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2.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猪、犬、鹿、马等。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细菌,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感染:处理病畜难产、流产、接羔;检查病畜;饲养病畜、挤奶;接触病畜排泄物;屠宰病畜;皮毛加工。
经消化道感染:喝生奶、吃生拌肉或半熟的肉;饮用被病畜流产物、排泄物污染的水。
经呼吸道感染:吸入带有布鲁氏菌的飞沫、尘埃,如工作于皮毛加工业车间内,生产布鲁氏菌苗、冻干菌种过程中,畜圈内牲畜活动,尘埃飞扬。
4.治疗原则
①早治疗确诊后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②急性期用特效抗菌素,剂量足,疗程够。
③慢性期中西医结合;④综合治疗以特效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患者信心。
四、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