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1个生字。

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出古诗中的秋天。

2.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学习《山行》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

2.讲解古诗的字词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如枫叶、霜叶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赠刘景文》1.教师介绍古诗的背景,引出古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3.教师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分析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学习《夜书所见》1.教师提问学生在夜晚看到的景象,引出古诗。

2.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总结拓展1.总结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强调古诗的魅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分享感受。

3.布置作业:默写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首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1.欣赏春景图,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风光图片,揭示课题。

春天总给我们一片草长莺飞、莺歌蝶舞的生机勃勃景象,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都和春景有关。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绝句》《惠崇春江晚景》)2.认读生字“鸳、鸯、惠、崇、豚”。

(1)教师指导正音。

(2)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惠、崇”二字。

惠:“日”扁宽,横画等距,横上一点不要忘记。

崇:上面是山字头。

(3)读懂诗题: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欣赏春天风景,初步感知春天之美,为下面学习古诗做铺垫。

二、感受节奏,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里有疑惑。

(1)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等方式先行解决容易懂的内容,难点由教师点拨。

(2)理解重点字词。

迟日:指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欲:将要。

(3)通过图片及偏旁猜认“蒌蒿”“芦芽”两种植物。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反复地读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三、自主合作,想象画面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清单。

(1)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说学习清单。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

学习清单意在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事物及几个基本要素说清诗意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清单的使用也能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品读诗句,悟意明情1.品味《绝句》中的色与味。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师:同学们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风景图。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歌鉴赏: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句式、意象等,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主备人:王秀华班级:姓名:
古诗三首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明白诗句的意思。

2、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望天门山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安徽省当涂县的天门山:
2、通过预习看看下面词句你明白了哪些?还有哪些词句没明白,画上问号,课堂上与小组成员
交流。

如果还没有解决,课堂汇报时提出。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话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话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话的意思: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的意思:
3、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
江南春
1、在杜牧的笔下,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2、古诗中,常把黄莺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试想,黄莺翘立枝头,正在歌唱什么?
3、绿映红:映的意思是什么?。

追问什么映衬着什么?
“千里”一词,独具匠心。

怎么读,才能读出“千里”之感。

4、同学们,发挥你的想像和联想,江南美,美在哪里?你怎样理解“水村山郭”?你怎样理解“酒旗风”?怎么读才能读出静动之变?
5、如何理解“四百八十寺”?“烟雨”指什么样的雨?
浪淘沙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浪淘沙》的作者是朝文学家;描写的对象是。

3.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检测案
1、填空
(1)《望天门山》中描写天门山的险峻和长江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淘沙》中以神奇的想象追溯黄河之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春》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诗中描写的是江南一带_______季的景色,这些景色有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