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教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这是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教学内容:《寒食》一、读题,释题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1、诗人及时代背景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
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
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一、导入新课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这首古诗,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代文人的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追求。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字,采用了“吟”的古典诗歌形式。
3. 诗歌意境:通过对石灰的描绘,诗歌传达了作者对于高洁、坚韧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石灰吟》,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其含义。
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朗读音频和视频。
- 文本资料:诗歌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用于记录重点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石灰吟》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正确的节奏和语气,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分析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作者的品质追求。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歌,并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想。
板书设计- 《石灰吟》- 作者:于谦- 朝代:明- 关键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浑不怕- 结构:起、承、转、合- 主题:坚强不屈、高洁自好作业设计1. 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灰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教案

3.提高思维品质:分析《马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介绍李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分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如浪漫主义特点,以及与同时期诗人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马的形象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理解其深层含义。
-指导学生如何从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古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识别。
-学生在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程度不一。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但可能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学生还未完全消化吸收。考虑到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对今天讲解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中表现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活动中,加强对每个小组的指导和关注,鼓励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中马的形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到学生们对《马诗》这一章节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索古诗中的马的形象,我发现学生们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1.指导朗读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
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马诗》▶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 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你会填吗?一( )当先(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马诗)【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课件出示:燕yàn 山shān 似sì 金jīn 络luò 脑nǎo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课件出示钩的图片)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第2课时《石灰吟》《竹石》▶课时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 áo ”;“碎”读“su 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锤chuí/万凿záo /出深山,烈火/焚烧fénshāo /若等闲。
粉骨/碎suì身/浑hún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