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强调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和《石灰吟》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诗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诗文鉴赏、分析和评论等任务。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性的意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古典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的《古诗三首》和《石灰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古诗三首》和《石灰吟》,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等3个字。
2.会借助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借助多媒体,希沃白板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会借助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的诗词积累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古诗反映的内容与现在比较遥远,部分学生在理解诗词方面有困难,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知识、多种方法理解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安排: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作者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读课文,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视频)师:同学们,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就像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几千年的诗书,惊魂万卷,卷卷永恒,几千年的经典,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今天,让我们继续心怀对诗词的热爱,走进《石灰吟》,共同品味诗意与人生的千滋百味!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板书:石灰吟齐读诗题。
师:诗题中含有“吟”字的古诗,你能背出哪几首呢?顺势解题:知道“吟”的意思吗?吟是一种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
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过渡:理解了诗题,我们就迈出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那对这首诗的作者——于谦,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课前让同学们收集的关于于谦的资料,谁能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资料)师补充资料: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他是永乐年间进士。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于谦12岁那年,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1.咏物诗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师:板书《石灰吟》《竹石》,请同学们自读诗题,找找看两首诗歌题目有哪些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生自主读,师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明确诗歌节奏。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思考: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生自由读诗,并圈画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石灰就是先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最后粉骨碎身。
过渡:古人认为优秀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无论这考验有多么艰难,它仿佛就是高洁品质的最好见证。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警世贤文》中讲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宝剑的锋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能飘香是因为它坚持度过了寒冬。
严峻的考验过后往往会诞生高洁的品质。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师: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8. “要留清白在人间”形象地描绘了石灰的纯洁品质,石灰在高温下依然保持洁白无瑕,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格。
9. 诗人于谦通过《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对于清白人格的追求和坚守。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1. 清晰、准确地讲解《石灰吟》的全文和诗人于谦的生平简介。
2.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1.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石灰的特性与诗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0. 《石灰吟》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通过对石灰特性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品格和精神。
七、内容逻辑关系
重点知识点:七言绝句、明代诗人于谦
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清白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2. 石灰的特性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知识点:石灰的特性、象征意义
词:坚硬、纯洁、无私奉献
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情感升华:
1. 结合《石灰吟》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石灰吟》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1.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石灰吟》的全文和诗人于谦的生平简介,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1. 发放预习材料,包括《石灰吟》的全文和诗人于谦的生平简介。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

二、诗词填空。
大漠沙如雪,_燕__山___月__似__钩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___留__清__白__在___人__间__。 千___磨__万__击__还___坚__劲__,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拓展阅读。
竹 【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课后作业
一、积累类似咏物诗,体会其中情感。 二、说说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想想
石灰吟
石灰: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喻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托物言志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竹子
状物
立根原在破岩中
精神 千磨万击还坚劲 抒情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 畏 艰险
坚 定 顽 强
随堂练习
一、连一连。 钩
清白 何当 等闲
任
任凭。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何时将要。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表的的坚现性了 格韧劲。不拔竹咬立定根青原山在不破放岩松中,。写 的出生长了环竹子境。
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
磨万击。
指导朗读,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 不拔吗?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齐读第一、二句诗。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 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 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齐读第三、四句诗。
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马明志,诗意《马诗》树理想——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材编排意图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语文要素。
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围绕这两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
四篇课文在编排上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言行描写、关键语句、查阅资料去了解先烈们的革命事迹,体会人物品质。
2.本课的教材编排解析《马诗》是咏物言志五言诗,是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首,是本课三首咏物诗中的首篇。
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为后面《石灰吟》《竹石》的学习领航。
【学情分析】1.具备基本的学习古诗的能力和方法,有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感情的能力。
基本能够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生思维活跃,开朗活泼,耐心专注,自控能力尚可,表现欲降低。
3.认知特点,有主见,擅表达。
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良好学习习惯能利用各种资料拓展学习。
4.薄弱方面,对于系统的古诗学习方法有所遗忘;对托物言志手法需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生活体验与诗歌描述场景有距离,要在反复朗读与大量资料拓展中加深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何当金络脑,抒情施展才华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②烈火焚烧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③粉骨碎身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④若等闲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抓关键词)4. 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板书)(二)《竹石》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