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

《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

《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_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三课时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2.强调曾是多音字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板书设计:绝句唐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衢道中宋曾几心情变化《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2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_7——__),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2.学生自学.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背诵古诗.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五.课堂训练1.辩字组词:崇()芦()豚()蒿()崇()庐()逐()篙()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3.古诗赏析: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六.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3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二.会写字及组词融(融化)(融合)(融通)燕(燕子)(乳燕)(燕窝)鸳(鸳鸯)(海鸳)(鸳凤)鸯(鸳鸯)(鸯锦)(鸯龟)惠(恩惠)(实惠)(优惠)崇(崇尚)(崇高)(崇拜)芦(芦苇)(芦柑)(芦荟)芽(发芽)(豆芽)(麦芽)梅(梅花)(杨梅)(腊梅)溪(小溪)(溪水)(溪谷)泛(广泛)(泛滥)(泛应)减(减少)(加减)(减肥)三.易错的字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四.多音字行_íng(行走)háng(银行)得dé(得到)děi(我得)地dì(地球)de(高兴地)五.形近字牙(牙齿)六.近义词融—溶暖—热满—遍欲—想尽—完添—增七.反义词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短—长晴—阴减—加晚—早八.考点提示1.背诵《古诗三首》《燕子》(第1-3自然段)《荷花》(第2-4自然段)《忆江南》2.默写《绝句》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4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学生:简介王安石.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二)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三.读诗文,明诗意(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二)同桌交换意见.(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2.共同动手正音.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四.入诗境,悟诗情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3.读中领悟诗情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交织着豪情、愁思与愤愤的呼喊——走进边塞征战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2.走近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理解词语。

四、品读释疑
1.从军行
【宋】范成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
他们的誓言。

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4.讨论交流: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5.阅读方法解密:根据诗歌题材体会作者的情感
要鉴赏古诗,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充分的了解。

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送别诗,多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边塞诗多写思乡之情或建功立业等;写景诗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美。

6.积累:古诗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很多,你可以写出哪些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3.课堂小结
请人用“暗”“望”写自然环境,用“穿”“终”写将士的生活和精种,取得了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全诗为我们呈现的是:苦而不悲、雄浑豪壮的盛唐气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陆游
2.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

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

中原人民在暴政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往事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讨论交流: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齐。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六、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
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仞:“亻”的撇起笔要高、稍长,“刀”的折稍重向左拉,左边一点句中。

岳:丘字首撇短平、横稍长、最下横平直最长,山字要扁窄、中竖稍长。

摩:广字横稍短、竖撇要长,林字扁宽,手字上撇短平、下横要长、竖稍弯曲。

遗:上边“口”要扁窄,中竖要短、下横要长,“贝”稍窄、撇短、点要小。

四、品读释疑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2.诗歌的前四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标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3.诗歌的后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描写了诗人的什么情态?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

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3.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春望》《满江红》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