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背诵《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并能正确朗读。
3.能够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掌握《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2.背诵和朗读古诗。
3.能够熟练使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整首古诗并具有感情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MP3或CD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在黑板上板书《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内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4.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第二课时1.继续复习《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进行古诗背诵,分段逐句进行。
3.听音乐,配合朗诵古诗,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
4.学生分组,展开古诗朗诵比赛。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
2.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作者和背景。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魅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背诵古诗,还理解了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背诵和朗读,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情感表达和诗意浸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情感传达。
未来可以加强诗歌创作与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丽和诗歌的韵律。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详细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首:《春晓》孟浩然- 词语解释:春晓、鸟鸣、风雨。
- 背景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二首:《静夜思》李白- 词语解释:静夜、明月、故乡。
- 背景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描述夜晚思乡的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首:《寻隐者不遇》贾岛- 词语解释:隐者、松下、问童子。
- 背景介绍:贾岛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叙述寻找隐者而不得的经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意境。
难点1. 对古诗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2. 对古诗情感的深入体会。
3. 将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作者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导入-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 展示古诗,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其韵律。
诗歌解析- 分析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 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 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朗读与背诵- 学生集体朗读古诗,体会其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内容1. 教材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2.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2.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4.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古诗鉴赏方法。
2.掌握《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合理分组的技巧。
2.理解《将进酒》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3.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二. 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1.精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2.制作PPT课件,模仿各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中国敦煌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背景。
2.通过对敦煌画展开简单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听课兴趣。
步骤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收集生词,解释观点。
2.整合具体意见,小组内,学生轮流主持讲解,提高学生表达、论证能力。
步骤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自主分工,通过研读《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课文,充分讨论古人的诗意和文化特征。
2.学生在自主小组中,记录寻找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是课文的精华,也是学生们进行诗意诠释和分析的重要来源。
步骤四:学生合作练习1.学生重新阅读三首诗,合理分组,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由创作,模仿课文的写风,用诗歌表达所见所闻的美好事物。
步骤五:总结反思1.教师对于整节课的讲解总结。
2.教师提问,解答学生一些感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将诗文的语言转化为对生活的理解。
三.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体会: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比较富有创意,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2.在教学核心环节和认识积累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多元方法,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很活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憋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
《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
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背诵和理解《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较好地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朗读。
2.听写+填词练习。
3.听课后问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口胡一段飘雪江河的美景,引出古诗《江雪》。
2.让学生画个画,勾勒出你的江雪江河的美景。
3.学生看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学习《江雪》1.教师现场讲解《江雪》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朗读整首《江雪》。
3.让学生理解整首《江雪》的意境,并借助画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点评。
第三步:学习《登高》1.听教师朗读《登高》。
2.分组朗读《登高》,搭配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3.教师讲解《登高》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学生理解整首《登高》的意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点评。
第四步:学习《悯农》1.看动画片《悯农》,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
2.跟教师一起朗读《悯农》。
3.画一个农村场景,表达诗句中的意境。
4.教师点评。
第五步:总结1.教师简单总结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家庭作业1.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古诗,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演讲、表演或朗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学生作业本或其他写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泊船瓜洲》中所描述的江南水乡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产生对古诗的期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含义,能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古诗三首》的诗句含义,能够流畅朗读其中一首古诗。
2.难点: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抽象意象,培养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儿童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请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诗歌中的句子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思想。
4. 诗歌赏析(20分钟)•请学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从诗歌的音韵、意象、抒情等方面进行赏析,深入挖掘诗歌的文学价值。
5. 扩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想或评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6. 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情况的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对中华诗歌文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古诗三首》•诗歌内容要点•诗歌抒情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对诗歌的误解并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六、教学资源•《古诗三首》课文•音乐播放器•小组讨论讲解材料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并完成一篇感想或评论。
•练习其他两首古诗的朗读,并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诗三首》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换旧符。
...,总把/新桃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板书设计】清明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不足之处: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
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课时目标】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
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
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关于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1.描写春节: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描写元宵的:元宵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3.描写七夕的: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4.端午的: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描写中秋的: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其他资料】“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诗佛”是指王维,字摩诘,河东人。
工书画。
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
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
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21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
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课后作业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兄(xiōnɡ xōnɡ) 魂(hún húi) 屠(fú tú)苏(shū sū) 异(yìì) 欲(yù yǜ)二、结合诗句,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A.太阳落山时B. 天刚亮时C.傍晚时分2.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倍三、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四、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一、兄(xiōnɡ) 魂(hún) 屠(tú) 苏(sū) 异(yì) 欲(yù)二、1.B 2.A三、连线。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四、我喜欢春节。
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