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巩固训练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专项题完美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专项题完美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专项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一猫伏缸上。

()急跃起,全身皆湿。

()缸中有金鱼。

()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

[1]将小古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并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2]这篇小古文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捕食之”中的“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全身皆湿”中的“皆”的意思是__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问之,曰:‘欲作针’”中“之”指的是(_________)[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________)[3]“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A.方才B.正在C.方形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弈(yì)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1]文中用________的方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

[2]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两个人学下棋时的不同表现。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写出它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4]解释画线字的意思,并用“/”画出画横线句子的阅读节奏停顿。

①一人虽听之②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道旁李苦王戎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带点词。

①常与诸小儿游与:(________)②诸儿竞走取之诸:(________)竞:(____________)③唯王戎不动唯:(___________)[2]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文言实词巩固学生版(高考必备,强化训练,效果好)

文言实词巩固学生版(高考必备,强化训练,效果好)

文言文巩固练习一(一)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白居易《与微之书》)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爱不能舍.,因置草堂____________(2)流水周于舍.下____________(3)青萝为.墙援____________ (4)白石为.桥道____________ 2.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爱不能舍,因置.草堂A.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B.郑人有且置.履者C.今以钟磬置.水中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胜:优美的风景B.流水周.于舍下周:周围C.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砌:石阶D.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好:爱好4.对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十余株,修竹千余竿A.从句式上看,“乔松”对“修竹”,结构相同,“乔”与“修”的词义应该相近。

B.由《采草药》中“并汾乔木,望秋先陨”推知,两个“乔”词义相同。

C.从“雪松”“红松”等松树名称的构成推知,“乔松”也应该是松树的一种。

D.由现代植物学中与“灌木”相对应的名词“乔木”推断,“乔”此处是“高大”的意思。

(二)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

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

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

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

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

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瓯喻》,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人有置.瓯道旁沛公则置.车骑……道芷阳间行B.其人方.去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C.适.有持瓯者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D.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倾侧.坠地,瓯已败侧:侧面,一侧B.其人亟拘执.之执:捉住,抓住C.尔何故败.我瓯败:打破,毁坏D.市人多右.先败瓯者右:通“佑”,袒护,偏向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失:失去(三)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专项题完美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专项题完美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专项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

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临:临摹。

②日:每天。

③率:标准。

④遂:于是,就。

⑤于:对,对于。

⑥尝:曾经。

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⑧简札:信件,书信。

⑨少:同“稍”,稍微。

易:改换,更换。

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玉树临风B.兵临城下C.身临其境D.唐临晋帖[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A.日以十本为率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A.囊萤映雪B.尊师重道C.程门立雪D.雪中送炭[2]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文言文实词巩固练习一

文言文实词巩固练习一

文言文实词巩固练习一1.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护)(2)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3)古之遗爱也(恩惠)(4)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7)闻妻一言,如被冰雪________(《促织》)(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荆轲刺秦王》)(9)虽万被戮,岂有悔哉________(《报任安书》)3.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5.鄙(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出师表》)(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曹刿论战》)(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6)孔子鄙其小器(轻视)________6.病(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3)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7.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_______(《陈情表》)文言文实词巩固练习二9.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6)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愚公移山》)10.诚(1)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2)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3)帝感其诚(诚心,诚意)(4)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祭十二郎文》)(5)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陈涉世家》)(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出师表》)11.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7)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出师表》)(8)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陈情表》)(9)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苏武传》)(10)服孝将除了也________(《窦娥冤》)12.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荆轲刺秦王》) 13.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5)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项脊轩志》)14.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孔雀东南飞》) (1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鸿门宴》) (1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过秦论》)(1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项脊轩志》)文言文实词巩固练习三15.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16.度(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3)度义而后动(考虑)(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8)常有大度。

部编版教材文言300实词巩固练习(五)

部编版教材文言300实词巩固练习(五)

部编版教材文言300实词巩固练习(五)41.裁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孔雀东南飞》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42.苍①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②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43.操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③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44.草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②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③矮纸斜行闲作草。

《临安春雨初霁》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5.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②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③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46.曾①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陈情表》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47.差①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③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

《<红楼梦>第四回》48.察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齐桓晋文之事》③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兼爱》④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⑤又恐汝不察吾衷。

《与妻书》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答司马谏议书》49.尝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庖丁解牛》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50.长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②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陈情表》④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⑤无长无少。

《师说》⑥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石钟山记》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⑨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⑪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⑫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文言文翻译巩固性练习

文言文翻译巩固性练习
2)村里的那个丑女人只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西施皱 眉为什么美。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 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 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 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 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 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 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对A2.这.下段文列字的“理解以,不”恰当字的一与项是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C(连词,表目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的.A、B、D均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 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 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 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B(并非佯结汉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胁,不敢靠拢汉朝。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 家者不欺其亲。(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 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 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 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文言文阅读巩固训

文言文阅读巩固训

文言文阅读巩固训咱都知道,文言文这玩意儿,在咱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里,那可真是个“硬骨头”!但别怕,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好好做个文言文阅读巩固训练。

就说我之前碰到的一件事儿吧。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他正在辅导他上初中的孩子做文言文阅读练习。

那孩子愁眉苦脸的,对着一篇文言文直发愣。

朋友在旁边急得不行,一个劲儿地说:“这多简单啊,你咋就不明白呢!”可孩子还是一脸懵。

我凑过去看了看,那篇文言文是讲一个古代名人的故事,字词确实有点复杂。

我就跟孩子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我先让他把文章里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对照注释和字典,一个一个搞清楚。

接着,我们一起把文章通读了几遍,边读边试着理解意思。

慢慢地,孩子好像有点开窍了,能说出个大概了。

其实啊,文言文阅读就像解谜一样,得有耐心,还得有方法。

首先,字词积累那是基础中的基础。

就像盖房子得有砖头一样,咱们得先把那些常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等都记住。

比如说“之”这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可不一样,有时候是“的”,有时候是“去、到”,还有时候是作代词。

这就得靠咱们平时多积累,多总结。

然后呢,要学会断句。

文言文可没有标点符号,这就需要咱们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来断句。

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要是断错了,那意思可就全变啦!还有,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也很重要。

比如说古代的官职、礼仪、历法等等。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言文里提到“丁忧”,好多同学都不知道这是啥意思。

其实“丁忧”就是古代官员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守孝。

要是不知道这些,那理解文章可就有困难了。

咱们再来说说怎么读懂文言文的意思。

别一看到就害怕,先大致浏览一遍,了解个大概。

然后逐句去理解,遇到不懂的字词先猜猜,结合上下文说不定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实在猜不出来再去看注释或者查字典。

做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也有一些小技巧。

比如先看题目,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样更有针对性。

部编版教材文言300实词巩固练习(六)

部编版教材文言300实词巩固练习(六)

部编版教材文言300实词巩固练习(六)51.超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52.朝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十二章》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③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氓》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项脊轩志》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⑦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53.彻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54.陈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②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苏武传》③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兰亭集序》55.称①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苏武传》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屈原列传》④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56.诚①愿陛下矜悯愚诚。

《陈情表》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大学之道》③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谏太宗十思疏》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⑤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57.乘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③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登泰山记》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⑤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58.成①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孔雀东南飞》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59.驰①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苏武传》②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60.冲①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六国论》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谏太宗十思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巩固训练(二)
阅读下面文字,并完成问题。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天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

而王不先越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
灭之,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
..
于兹邑。

’此商之所以兴。

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俾.无遗育,无使易种
..
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亡矣。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
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
..
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1.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虚词。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标注停顿。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5.概括伍员被杀的原因,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并完成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尽。

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故弗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
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将兵,乏绝
..
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用.。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 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虚词。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标注停顿。

4.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广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