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详细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①,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寄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XXX,XXX,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XXX外形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XXX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第1页,共5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予)D.后更无盗(强盗)..3.XXX为何不惩罚梁上正人?(用原词句子回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察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扰蜃②叭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腿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量生④垂帷二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饰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咧,古人认为其性含水。
月光出现时品宝剔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
①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伤:整理。
⑥泌:美好。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
苏秦刺股_______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2.下面加下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隧动而焰发有地隐然而高D.待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伤情,以成其性。
4.唐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辍,停止,废止。
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喧:通“谖”,遗忘,忘记。
裂:割断。
戒:告诫。
5.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母引刀裂其织B.其母引刀/裂其织C.其母引刀裂/其织D.其母/引刀裂其织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方( ) (2)引(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课外文言文专题(部编版七年级适用)(一)项籍①弃书捐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②怒之③。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④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③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对他很生气。
④略:大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书不成,去.( ) (2)剑,一人敌. ( )(3)不足.学( ) (4)又不肯竟.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4.项籍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什么教训?(二)【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释】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同“无”,不足。
④懿:美好。
1.下列句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2.【乙】文中给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②即更刮目相待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经过;②擦拭;③对朋友辈的敬称⑵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
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
遂相率呼啸去。
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不杀不辱。
以为盗耶?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④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注】①末:粉末。
②愈:痊愈,愈合。
③旋:不久。
④如果(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2)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但知其一/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 转转不已/壮心不已C. 当求之于上流/定非我所见之理D. 愿乞夫人一物/愿驰千里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②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4)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也。
”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答。
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________。
【答案】(1)夜半/ 有数盗 /执炬 /露刃入(2)C(3)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部编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③既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用原文内容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孙权劝学的办法是:________(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当道,当权;到,等到;重新;知晓事情(2)①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②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例如: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
启示: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北宋(1)本题中的“见事”是“知晓事情”;“更”是古今异义词,“重新”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岂、治学、博士、涉猎、才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作答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相关语句的筛选作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通过令鲁肃为之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表现吕蒙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
②鞫(j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请君入瓮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
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②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 u),同“否”。
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二、翻译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人曹沫③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
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
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
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
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
”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___③北面就群臣之位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___⑤欲倍其约___⑥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___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三败北”意思是“三次在北方战败”。
( )②《史记》是东汉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
( )③从文中看,管仲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 )④“庄公好力”中“好”读作“h o”,意为“喜欢”。
()⑤齐桓公气急败坏,却能顾全大局。
( )3.翻译句子。
①子将何欲?译文: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译文:4.根据课文填空。
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___、____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的__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价十倍④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选自《欧阳公事迹》)[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
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
欧阳修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和作诗的方法。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作诗。
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有时书还没抄完便已经能够背诵。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读书。
小时候写的诗、赋等文字,文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3分)(季梁)往见王曰(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曰:‘吾欲之楚④。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⑤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⑥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⑦善!’此数者⑧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大行:大路。
②方:正,正在。
③北面持其驾:向着北方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⑤奚为:为何,为什么。
⑥用:路费,盘缠。
⑦御者:车夫。
⑧此数者:这几项条件。
1.解释划线字。
(1)吾欲之楚()(2)君之楚()2.“此数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