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县高友侗寨为例

合集下载

侗族旅游调研分析报告

侗族旅游调研分析报告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侗族旅游资源丰富
侗族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如鼓楼、风雨桥、侗族 大歌等,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特色旅游的需求增加,侗 族旅游有望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旅游发展面临挑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等问题, 确保旅游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制约因素
01
02
03
交通不便
部分侗族地区交通条件相 对落后,影响了游客的出 行和到达。
宣传力度不足
侗族地区的旅游宣传力度 相对较小,许多游客对侗 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并不了 解。
缺乏专业人才
侗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缺 乏专业人才,影响了旅游 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
05
侗族旅游发展策略与建议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生态景观
侗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如珍稀植物、野生动物等,形成 了独特的生态景观。
人文景观
传统建筑
侗族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 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如鼓楼、风 雨桥等。
民俗文化
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侗 族大歌、侗戏、鼓楼文化等,具有很 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特色文化
音乐舞蹈
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THANKS
感谢观看
展望未来
加强品牌建设
通过整合侗族旅游资源,打造 具有特色的侗族旅游品牌,提
升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推动产业融合
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产业 的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 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和体验。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民间 原生态文化的 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研究
文化 与 文化 建 设
民间 原 生 态 文 化 的传 承保 护 与 开发 利 用 研 究
以“ 三省 坡 ” 族 文化 旅 游 为例 侗
龚 璇 湖北武汉 407) 30 4
(中南 民族 大 学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湘黔桂“ 三省坡” 侗族原生 态文化的资源优势 , 认为进行旅 游开发是 对原生 态文化 传承保护 的合理有效 办法, 并
【 关键词 】 原生态文化 ; 传承保护 ; f 用 开发i , 1 加大对民族民间原生态文 化的保护 , 我国保护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是 文化遗产 的一项重大举措。国 家《 十一五 ” “ 时期文化 发展规 划纲要 》
指出 , 我国将建立 1 国家级民族 民间文化 生态保 护区 , 非物质文 0个 对 化遗产内容丰富、 较为集 中的区域 , 实施整体性保护 。位 于湘黔桂三省
表 1 湘 黔桂 三省 坡 侗 族 原 生 态 文 化 被 列 入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 的保 护 项 目
序 l 2 3 4

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定位来对这 些文化遗 产进行旅游 开发 , 样既促 这 进 了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 又使这些 原生态文化 遗产保 护的投 入有 了保障 , 可谓一举两得。
二 、 理 开 发 利 用是 对原 生态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保 护 的最 好 方 式 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和 工业 化的逐 步推进 , 侗族独 特的民
族文化 , 有的精神物质 以及民族气质 , 独 正受各种外来文化特别 是汉文 侗族人民在 其历史 长河 中创造 了辉 煌灿烂 的 民族传统 文 化。目 化的强烈; 击与影响 , 三省坡原 生态文化遗产 的保护 迫在眉 睫。但 中 对 前, 三省坡区域 内被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的文化遗 产包 括侗 是该如何实施更加有 效地保护措施 呢?笔者认 为最好 的方式就 是 : 开 族大歌、 侗族 鼓楼 、 侗族风雨桥 、 侗戏 、 侗锦、 侗族 芦笙 等。震惊法 国巴 发利用。旅游产业化是较 为有效 的开发利用方 式。旅游业作 为“ 烟 无 黎和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多声 部侗族大 歌在贵州 黎平 、 江、 从 榕江 、 广西 工业 、 朝阳工业 ” 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 尤其对许多 三江和湖南通道等地厂为流 行 , 歌中央 电视台的 侗族假声 高腔 琵琶 放 民族 地区而言, 往往起着经济支柱的作 用。 歌、 哆也等歌舞也都发源和盛行 于这一带 ; 西三江 程阳风 雨桥、 团 广 芭 1旅 游 开发 带 来 的资 金 是 对 原 生 态 文化 保 护 的保 障 、

侗族旅游调研分析报告

侗族旅游调研分析报告

侗族旅游调研分析报告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侗族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在对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侗族旅游因独特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侗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侗寨建筑、侗族歌舞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侗寨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而侗族歌舞则以舞狮、舞龙等形式表现,将侗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展示给游客。

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另一方面,侗族旅游对于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为侗族村寨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激发了侗族民众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使他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为了迎接游客的到来,侗族民众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推动了文化传统的传承。

然而,侗族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侗寨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限制了侗族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侗族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的压力,需要更加积极地保护和传承。

为了进一步推动侗族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侗族旅游的服务质量。

完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加强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侗族文化的传播,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

3.加强政策的支持。

鼓励投资者投资侗族旅游项目,提供财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总之,侗族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吸引游客、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文化遗产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侗族旅游的发展。

“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创特”战略的推动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当前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非遗资源的挖掘利用不足,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等。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研究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创特”战略的背景下,研究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三江侗族非遗文化,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传承意识。

非遗文化旅游是新时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非遗文化旅游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和谐。

研究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还可以为其他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为深入和全面。

研究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1.3 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在“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研究将深入分析三江侗族非遗文化的概况,探讨“创特”战略对该地区非遗文化的影响,剖析目前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本文将提出两条具体的发展路径,包括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广西三江县高友侗寨田野调查

广西三江县高友侗寨田野调查

智库时代·168·智库观察广西三江县高友侗寨田野调查李晶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 545000)摘要:高友侗寨目前有6座鼓楼、1座风雨桥 、1座古庙、1座戏台、4个寨门、14个凉亭、13个古井亭和400多座吊脚楼等。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建筑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生活记录。

高超的建造技艺、精美的刺绣艺术、神秘的侗族大歌、传统的侗族佳肴等,这样的侗寨可谓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具有巨大的历史、民俗、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友村;侗族;建筑布局;鼓楼;风雨桥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9-0168-002高友村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东北部湘桂交界,大伞山峰东侧,地处“湘桂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

高友村距县城36公里,是三江县境内属于长江度湖水系最源头的寨子之一。

目前,高友村对外交通条件较好,一条村屯级公路穿屯而过,往西南方向接林溪镇政府所在地,往东北方向可通往湖南省通道县。

高友侗寨地处高山地带,高546米左右,四面环山,地形平缓的小山谷里全村森林植被较好,植物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5%。

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494户,1958人,侗族人口占比100%。

近年以来,随着该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乡村旅游业开始升温,村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高友侗寨民居建筑布局合理有致,鼓楼、戏台、吊脚楼、风雨桥、凉亭、石板古道、古井古树、石雕、古庙、古墓群等建筑物和人文自然景观保护完好。

2007年高友村荣获柳州“十大美丽乡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广西环保厅评为“自治区生态村”,2014年入选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历史沿革据当地老人说,高友侗寨建立始于明代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距今已有430余年历史。

高友侗寨先民先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迁徒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后经柳州、融水迁入三江。

旅游生命周期三江侗族的案例分析

旅游生命周期三江侗族的案例分析

旅游生命周期三江侗族的案例分析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200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共有2,960,293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两三省〈区)交界地区。

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以她勤劳、智慧和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而奇特的民族文化。

在南侗地区,"侗族的原始文化至今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米,随着一些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不断对外传播,侗族传统文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尤其是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和歌舞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地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

但是,多年来南侗地区的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不仅过去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效益,而且近年米还因逐步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而濒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南侗地区人民所处的地区偏僻,旅游开发的各项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以及主观上该地区过去的许多领导干部对当地的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因素之外,还跟当地落后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水平等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加强对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侗族地区各县市的旅游开发建设,将侗族文化旅游引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发挥侗族文化旅游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改变侗族地区的落后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落后的经济面貌,谋求侗族地区“三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将具有积极的学术、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下为案例分析:1.侗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明显具有丰富性、民族性、垄断性和区域性特征的旅游资源。

2.各侗族文化旅游区(一般为县市一级)的侗族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在宏观上要把握大局,根据自身的区位和资源等地域特征,明确自己的开发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把握自己的开发方向和重点,同时采用科学的开发战略模式。

3.侗族文化旅游各县市在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时,要善于挖掘各自的地脉和文脉特征,比如区位特征、资源特色,等等,了解各个侗族文化旅游地区的区别与联系,力避旅游市场形象和主体产品的雷同,并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将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特点、传承的方式和发展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三江侗族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制度和农田水利系统。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如侗族芦笙、葫芦丝等音乐演奏,舞蹈、剧目、传统节日等。

他们拥有独特的口头传统,包括口头文学、口头史诗、谚语等。

传承是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关键环节。

对于三江侗族来说,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家庭传承,即由父母传给子女。

这是最常见的传承方式,通过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让子女熟悉和掌握非物质遗产文化。

二是社区传承,即由老一辈的人传给年轻一代。

三江侗族有一种特殊的乡村民居形式——侗族“风雨桥”,是社区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场所。

三是学校传承,即通过学校教育,将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授给学生。

在三江侗族的地区,一些学校设立了特殊教室和课程,专门教授非物质遗产文化。

为了更好地发展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考虑:一是科学保护和修复非物质遗产。

在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学术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修复非物质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

二是推广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方式。

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中来。

三是挖掘和开发非物质遗产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遗产文化不仅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可以通过开展非物质遗产文化旅游、文化产品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遗产转化为经济收入。

四是加强培训和教育。

培训和教育是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课程,为非物质遗产传承者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三江县旅游调研报告

三江县旅游调研报告

三江县旅游调研报告三江县旅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县。

本次旅游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三江县旅游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以及推动三江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三江县游览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份问卷,对游客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三江县旅游的意见和建议。

三、现状分析1. 自然资源三江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瀑布、河流、森林等。

著名的三江大瀑布是三江县的旅游名片之一。

此外,三江县还拥有壮乡溪腰庙、福贵山等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观光。

2. 民俗文化三江县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包括壮族的歌舞、织锦和侗族的舞蹈等。

这些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旅游设施和服务三江县目前的旅游设施和服务相对简单。

虽然有一些酒店和农家乐提供住宿服务,但是整体上还需要提高设施的档次和服务的质量。

四、问题和建议1. 旅游宣传的不足三江县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宣传力度不够。

要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渠道将三江县的旅游资源介绍给更多的人。

2. 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三江县的旅游设施和服务相对简陋。

要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提升旅游设施的档次,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3. 保护自然环境三江县的自然环境非常美丽,但在一些旅游景点存在乱丢垃圾等现象。

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

五、结论三江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推动三江县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三江县的旅游业将会蓬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侗 寨 的特 色 是 自然 环境 优 美 , 重要 的是 民风 淳 更
客 的秉 性 , 使客 人 处处 感受 到 侗寨 的和 谐氛 围 。 高 友 侗 寨 的旅 游 接 待 工 作 主 要 由村 委 会 负 责 。
高 友 侗 寨 的 旅游 产 品以 文 化 旅游 产 品为 主 , 主 要 有 静 态 的和 动态 的两 类 。静 态的文 化旅 游产 品包
接 待工 作分 两部 分 : 排 住宿 和 开 展 各 种有 侗 族 特 安
旅 游 的道路 。
“ 家 宴” , 寨各 家各 户提篮 携 酒 , 自家美 味佳 百 时 全 将
肴 ( 要有 酸鱼 、 猪 肉 、 鸭 、 鸟 肉、 主 酸 酸 酸 酸黄 瓜 、 酸豆 角、 酸辣 椒 、 糯米 酒 、 糯米 饭等 , 还包 括用 当地 特殊 食
材 烹制 的菜 肴 ) 带到 鼓楼 前 的平 地 或其 他指 定地 点 , 排 开长 凳长 桌 , 将饭 菜 一碗 碗 摆放 齐整 , 寨男 女老 全
少 不分 主宾 , 围坐 一起 品尝 美 味 , 宴 痛饮 。其 间举 欢 行“ 多耶 ” 和 和 睦 睦 , 气 洋洋 。 , 喜 吃菜要 吃“ 转碟 ” 转 , 意 思是 每一 家 的菜 都要 尝 遍 。 百家 宴 ” “ 规模 宏大 , 场
面 友好 活跃 , 闹非 凡 , 热 充分 体 现 了侗族 人 民热情 好
少 数 民族 区域 以原 生态 民族 文化及 其 特 色成 为
近 年来 旅游 开 发的热 点 。 随着 对外 交往 的 日益 频 繁 , 侗 族传 统 文化 被越 来越 多的 人们 所 了解和 喜 爱 。至 今 仍 基 本保 持 原 貌 的侗 族 百 家 宴 、 族 大 歌 表 演 等 侗 原 生 态文 化 已成 为三 江 县 高 友侗 寨 最 宝 贵 、 具 有 最 吸 引力 的 旅游 资源 。 在开 发程 度提 高 的 同时 , 高友 侗 寨 原 生态 民族文 化 同样 面 临着市 场化 的 冲击 。
V 1 4 o3 o. N . 4
Jn ,0 8 u e 2 0
原生态侗族 文化 旅游开发研 究
— —
以三 江 霜
( 广西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与 旅 游 学 院 , 西 桂 林 5 1 0 ) 广 4 0 1
[ 摘 要] 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 的侗族百家宴、 侗族大歌表演等原 生态文化 已成为三江县高友侗寨最宝 贵、 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 高友侗寨原生态民族文化 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冲击。 有 关部门及高友侗寨应采取措施保护独特 的旅游资源, 依托原生态侗族文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来 发展, 走一条原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 键词 ] 关 原生态; 侗族文化; 旅游开发; 高友侗寨 [ 中图分类 号 ]F 9 50 [ 献 标识 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 ] 0169 (080—030 10—5 720)3 5—4 0
特色 的 活动 , 称为 “ 拢 宴 ” “ 桌饭 ”是 侗 寨接 也 合 或 长 ,
待 重要 客 人或大 量 客 人来访 时表达 对 客人 重视和 尊 重 的宴请 方 式 , 般 在鼓 楼 前 举 行 。高 友 侗 寨举 行 一

高友侗寨文化旅游发 展状况
高友 侗 寨 位 于三 江 侗 族 自治县 东 北 部 , 伞 山 大 峰 东侧 , 湖 南省通 道县 垅城 镇 梓酝 村 、 溪 乡西 避 与 干
维普资讯
第4卷 第 3 4 期
2 0 年 6月 08
广西 师 范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学 版 哲
Ju nl f a g i o ma Unv ri : hlsp ya dS c l c ne dt n o ra n x r l ies y P i o h n oi i csE io o Gu N t o aS e i
色 的活动 。 目前 , 友侗 寨 有 5 户村 民 , 论在 住 高 0多 无 宿 环境 、 卫生 条 件 、 房 用 品等 方面 均 已符合 接待 标 客
括 : 族 特色 建 筑 ( 楼 、 台、 龛 、 旋 )侗 族 服 侗 鼓 戏 神 瓦 、
饰、 侗族特色菜肴等 。 动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包括 :百 “ 家 宴” 侗族 歌 舞“ 、 多耶 ” 芦 笙踩 堂 、 、 侗剧演 出等 。高
村 和 长界 村交 界 , 与 梓酝村 有青 石 板路 相通 ; 离 并 距 三 江侗 族 自治 县林溪 一 八江 景 区的核 心景 区程 阳桥 景区 2 5公里 , 离三 江侗族 自治县 县城 4 公 里 。 距 0 全 寨 共 4 0户 , O 多 人 。 因地 处 桂 北 山 区 , 1 18 O 山多 地 少 , 友村 民主要从 事 山地农 业 活动 ; 高 年轻 男劳 力大 多 到外 地打 工 赚钱 , 村里 剩下 的 多是老 人 、 孩和 妇 小 女 。 05 , 2 0 年 在三江 县政 府 的支 持下 , 通过 柳 州新 闻 摄 影学 会 侗 乡影 人分 会 会 员 的摄 影 镜 头 , 众 开 始 公 认 识 高 友侗 寨 , 友 侗 寨也 开 始 走 上发 展侗 族 民俗 高

朴 , 民之 间关 系 和 睦 , 老 风 气 浓 厚 , 们 民族 信 村 敬 人
仰 坚定 , 个 村 寨 时 刻 洋 溢 着 一 种热 情 、 极 、 和 整 积 祥 的 气 氛 。与 村 民 一 起 听族 长 “ 款 ” 一 起 吃 “ 家 讲 、 百 宴 ” 一起 唱 “ 耶 ” 一 起 跳 芦 笙 踩 堂 , 宿 村 民家 、 多 、 夜 中 , 游 者在 高 友 将 体验 到在 城 市 中无 法领 略 的别 旅 具一 格 的侗 族村 寨 民风 。“ 家宴 ” 非常具 有侗 族 百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