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民居
广西名胜古迹

广西名胜古迹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广西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
最著名的侗族民族建筑程阳风雨桥又称“永济桥”,是广西最著名的侗族建筑,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以北20公里的林溪乡程阳村,建于1920年。
风雨桥为侗族人民来往憩息、避风雨之佳境,也是侗家青年聚会、恋爱之雅处。
它和鼓楼一样,同是侗乡的特有标志。
大圩古镇大圩古镇是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
大圩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
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
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
史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
大圩古镇曾名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
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
其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中兴于明,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日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
扬美古镇扬美古镇,位于南宁市的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公路、水路、铁路俱通过这里。
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自建镇到民国年间,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
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遍布全镇,现有二百多处,大多分布在古镇内的各街巷里,特色鲜明的明清民居有的还完好无损,因此今天又得名“扬美古镇”。
以古镇、老街、碧水、金滩、奇石、怪树著称,也是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烈亚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
现有700余栋明清建筑。
保留较为完整的景点有:清代一条街、明代民居、魁星楼、黄氏庄园、古埠码头等,扬美江滩以及周围的左江亦风景如画,其青坡怀古、剑插清泉、滩松相呼、雷峰积翠、亭对江流、金沙月夜、龙潭夕影、阁望云霞等八景尤负盛名。
旅游业背景下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与变迁——对广西三江林溪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

作者简介 : (95 )女 , 项萌 1 一 , 广西博 白人 , , 7 讲师 主要从 事旅游人类学与 民俗文化研究。
・
15・ 4
二、 三江 林溪侗 族 村 寨传 统 民居 的特 点 及 其
文化 功 能考察
圈羊、 牛、 猪、 羊等牲畜或家畜或放置农具。二层 为主人居住 , 中设厅堂, 其 中间是堂屋 , 有火塘, 是 全家人活动的地方 , 两厢为卧室, 分设几个房间, 外间为长廊, 设长板凳供家人休息及妇女纺纱织 布做针线活的场所 。三层为客人居住或者用来储
家庭几乎所有活动都在吊脚楼里进行 。 2. 天人合一 , 与大 自 然和谐相处
在 侗族人 的 思想 观念 中 , 居环 境 是 人类 与 人 自然环 境 的中介 , 想 的人 居环 境 当是 人 与 自然 理
的统一和谐 , 在选择居住环境与修建房屋等建筑 时, 应该达到对 自然地形地物的有效利用。三江 林溪侗族 的居住习俗 , 体现了侗族的原生态文化 中混然朴素的“ 天人合一” 的原始宇宙观 , 及与 自 然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的观念。据调查 , 当地无 论是建寨选址或修建房屋 , 亦或搭建风雨桥或鼓 楼等传统建筑 , 都讲究风水原则 , 这体现了侗族人 遵从 自然 法则与 追求天 、 、 与建筑相 和谐 的理 地 人
域 及黔 东南 , 随后 进人 桂北定 居 ; 二是 由湖南 洞庭
往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 , 2 世纪 从 0 8 年代开始, 0 这些独特的 民族传统文化纷纷被开 发 为旅游资源 , 在我 国西部地 区得到蓬勃发展。 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 区经济的 发展 , 另一方面又驱动着传统文化发生变迁。正
后来普遍流行于广西各山区的干栏式住宅建筑的 萌芽 , 有鲜 明的地 方 特征 。形 成 这 种独 特 居 住 带
柳州三江县旅游景点

柳州三江县旅游景点
柳州三江县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县城,拥有多个旅游景点。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景点:
1. 三江植物园:三江植物园位于三江县城区,是中国最大的佛教植物园之一。
园内有大量的佛教庙宇和佛陀雕塑,还有各种珍稀植物和花卉。
2. 龙潭岩:龙潭岩是三江县的天然景观,是一个具有神秘感的溶洞。
洞内有许多石笋和钟乳石,形状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游客可以通过游船游览洞内的奇妙景色。
3. 龙母庙:龙母庙是三江县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该地区的佛教圣地。
庙宇建筑庄严宏伟,氛围神圣庄重。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当地会举行盛大的龙母庙庙会,吸引了大批游客。
4. 丹竹山:丹竹山是三江县境内的一座著名山峰,海拔约
1000米。
山上茂密的竹林和原始森林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登山者可以爬上山顶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迷人的风景。
5. 老洞村:老洞村位于三江县西北部,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古村落。
村中保存着许多传统的土石建筑和古老的民居,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乡村生活的氛围。
以上是部分三江县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室内环境的思考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室内环境的思考作者:邹红娟马黎进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4期室内环境不仅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起居生活的舒适性。
本文针对现场的走访调研,首先分析民居建筑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思考和总结。
以求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为该地区民居的新建、改建提供技术指导。
室内环境的设计及对人安全、舒适性影响是一应综合考虑。
在室内环境包括热环境、光环境的要素之间在设计时作用于人共同达到安全、舒适的平衡点,创造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
针对研究对象广西三江侗族民居来看,第一由于所处的气候区及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导致夏季室内闷热,冬季湿冷;第二由于传统的建造技艺和建材的运用,导致室内通风和采光较差。
故本文在调研和室内环境模拟的基础上,思考侗族民居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予以指导新建、改造侗族民居的设计。
研究区域概述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
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
空气相对湿度81%以上,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
研究对象现状1. 研究对象及特征本文现场调研三江县斗江镇的方宅(如图1)。
建筑属三江侗族特色木结构建筑,采用坡屋顶,于1985年建造。
建筑朝向南北向,处于山坡中部,北面有较高的挡土。
建筑围护结构同样采用木板,窗扇采用木质,其中负一层的窗采用竖向木栅格(内裱纸);一层采用木栅格(部分裱纸);二层采用窗扇,装玻璃,有外廊部分敞开;三层沿屋檐下部采用竖向镂空木格栅。
建筑开间和进深都较大,层高约2.6米。
三江侗族

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节庆,被喻为百节之乡。
三江人民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繁衍生息,社会和睦,安居乐业。
三江经济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经济发展快马加鞭。
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
农业方面重点抓“五个一”,即一片茶、一壶油、一头牛、一根竹、一个果;工业方面抓“四个一”,即矿产业、铝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水利电力业;旅游方面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十大景区,提升程阳桥景区的旅游品味,新建石门冲、岜团桥等景区;文化方面着力打造“风情三江”、“廊桥之都”、“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品牌。
目前,全县人民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奋力向前。
侗族婚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
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
“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彩礼有猪、米以及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
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或者穿前角上翘的红鞋,以让外人辨认。
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炮竹,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炮手还会向人群中抛掷糖果,也即喜糖。
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
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目录一、前言 (2)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概况 (2)三、旅游资源市场分析 (3)(一)市场细分 (3)(二)目标市场选择 (4)(三)产品定位:中国侗族民俗风情之都 (4)四.SWOT分析 (5)(一)优势 (5)(二)劣势 (5)(三)机会 (6)(四)威胁 (6)五.路线设计 (7)六、营销策略 (8)(一)产品策略 (8)(二)价格策略 (9)(三)渠道策略 (10)(四)促销策略 (10)七、方案控制 (13)八、效果评估 (13)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旅游营销策划方案一、前言目前,柳州三江地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开发层次低,导游素质低,市场壁垒低,营销手段落后,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不突出,导致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很多景点面临客源断流的威胁。
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提高游客的让渡价值,进行“文化定位”,营造市场壁垒,有效占领细分市场,实行纵向一体化,走整体合营销之路,是提高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透过分析、研究、整合与系统设计以及传播,以加快柳州三江侗族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旅游经济,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概况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民居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名胜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旖旎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典雅古朴的人文旅游资源。
传统地域建筑的现代适应性探索——以广西三江县程阳景区为例

效地增加 了抗 震性 能 。而在 严谨 的建筑结构 中 ,也富有细节 的 同时 , 社会的进 步和 经济 的发展 , 也使大山里 的村 民开始走出村 灵活性 ,吊脚楼并不拘 泥于 墙体承重 ,所 以门窗的设置 充分 体 寨去城市务工。 他们 看到各色 的建筑风格 , 并带着不 同的想法回 现出建筑 内部 的功 能 。其 屋檐 层层 出挑 使建筑外 观更为 舒展 , 到村寨 , 为满足新 的生活 方式 , 迫切希望通过改变与之息息相关 并且具有遮 阳的作用 。 的居住环境 , 提 高 自己的生活 质量 。 然而期望是美好的 , 结果却
建 筑 装 潢 —— 7 3
物燥 , 注 意防火” 。在人的行为 方式 上防范是一个 方面 , 对建筑 情况 , 可以在一层地 面选一部分作为景观区 , 种植一些喜 阴植物 ,
自身进行 结构调整对侗寨 的防火工作也具有 重要意义 。
并与二层打通成为共享空间 , 这样可使一层与天顶 的开窗形成气
建 筑装潢 —— 71 — —
传统地 域建筑 的现代适 应性探 索
— —
以广西三江 县程 阳景区为例
文 /刘婷 婷
摘
要: 广西三江侗 族 自治县程 阳景 区完整地保 留了许 多 吊 脚楼 , 其取材 因地制宜 , 建筑结构简练灵活 ,
不加繁复 的装饰 ,粗 犷 中蕴涵着秀美 ,并运用 了当地传 统的建造技 术 ,与 当地环境有机 结合 ,散发 着古 朴 的韵 味,具有一定 的生态性 ,值得现代建筑借鉴和 学习。然而 ,侗族 吊脚楼在 防潮 、防火、隔音 、采 光 、承重等方面存在一 些缺 陷,应 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对其进行 改造。 关键词 :地域建筑 ;吊脚楼 ;建 筑形式
侗族 吊脚楼建筑风格粗 犷简练 , 彰显 出一 种古朴的 浑然 天 事与愿违 , 因为村民 自发 的建造行为没有统一的设计和规划 , 以 成, 其木材不加 任何雕饰 , 只是在表面 涂一层桐油 , 作为 防蛀 、 至有些村 民在传统 的侗 族干 栏式 建筑 群中建起 了砖混结构的楼
三江县传统村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 广西城镇建设 ∥
编辑一 雷芝
设 计一 姜瑶
1 . 2 高友 村
高友 村位 于三 江县最 北端 ,距离 县城 3 9 k m,与 湖 南交界 ,是三江县 为数不 多属于 长江洞庭湖 水系最
源 头 的 寨子 之 一 。全 村 森林 植 被较 好 ,森林 覆 盖 率 达7 5 %。 民居 建筑布局 合理有 致 ,寨子里 的鼓楼 、戏
> 城 镇 规 划
三江县传 统村落现状存在 问题 及对 策思考
口 吴 永
【 摘 要】 三 江是广西 唯一的侗 族 自治县 ,由于所 处地理位 置和历史 原因 ,其 具备 ( 符合 ) 保护条 件的传统村 落数量较 多 ,现状保存较为 完好。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 济和 生活水平 的提高 ,三江传统村落也 在不断变化之 中,遭 到破坏
广 西柳 州市 三 江侗 族 自治县 传 统村 落具 有较
村作 为三 江第 一批 申报 的中 国传 统村 落于2 0 1 2 年 1 2 月1 7日获得 认定 ,林溪 乡平岩 村作 为第 二批 申 报 的中国传统 村落于2 0 1 3 年8 月2 6 日获得认定 。
高的历史 、文化 、科学 、艺 术 、社会 、经济价值 ,
台 、吊脚楼 、风 雨桥 、凉 亭 、石板 古 道 、古井 、古
树 、石雕 、古庙 、古墓群 等建筑物 和人文 自然景观 保
申报 已获 批或正 在 申报 的传 统村 落 , 目 前 都是居 民生
产 、生 活 及 日常 活动 的村 屯 。 随着城 市 化 建设 的高
速发展和 空前 的民族大 融合 时代 的到来 ,受现代 生活 和现代 意识 的冲 击 ,居 住在传统 村落 的居 民 ,向往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旅游业、公园等的运用 生态建筑的参考实例
从三江侗族建筑反观我国建筑之路
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飞速 进程,也亲身感受着随之而来的“万人同目,千人同颜”的尴 尬。在发展的激情与变化的兴奋中,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反 观我们的过去,也没有耐心去倾听一切古老 的诉说和挣扎。但随着交通的深入和媒体的普及,“进城”、 “见世面”人口的增加,甚至旅游者的大规模“猎奇”,给三江 侗族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危害。他们的自 然景观和建筑景观都极其脆弱,受到外来主流文化不断的冲 击,这种处于极度弱势的传统木建筑,就有可能被钢筋水泥 结构的现代建筑所侵蚀。 三江侗族村落的建造与地域的完美结合,是侗家人辛勤 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宝贵的遗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 们要继承与发扬这种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地域相结合的建筑 风格,使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每个地 方的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合。
无论是出于一种本能还是无奈,侗族人仍然是一群顽强的 守望者,他们守望着家园,同时守望着他们关于古老的记 忆。他们的坚持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完全异于“现代文明” 的鲜活而生动的建筑环境。侗族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受到中国几千年的风水观念 的影响,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 互影响与映衬,追求虚实互映,是三江侗族建筑的特点。 其选址、布局、形体、结构、色彩风格等呈现出浓郁的区 域特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生相融,构成一幅和谐 统一的田园风光画面。 侗族非常崇敬大自然,有“山林环境是主,细脖子阳人是 客”说法,这一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建筑群落顺应环境、 顺应自然,依山就势,依水布陈,成为自然环境的生命整 体。早些年广西文物部门有意把琶团培龙桥搬到南宁民族 文物苑陈设,后没搬成。原因是桥搬得动,巨树古津、溪 流田塘搬不动。没有这些,没有自然环境,没有山水韵味 ,桥便失去了生命。
2.风雨桥
和鼓楼一样,风雨桥博采侗族民间建筑之精华, 集廊、亭、台、楼、阁于一身,造型壮观、优美 。从结构上看,风雨桥可分为三大块体:桥的下 半部分为青石块垒砌而成的桥墩,呈六面柱体型, 上下游柱面均成尖形,迎水角68度;桥的中间部 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桥的上半 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衔接构成重檐翘角、层次分 明的廊、亭体系。三大部分风姿纷呈,自成序列。 桥墩显得厚实、凝重;悬臂托架简支梁显得简约、 质朴;廊、亭显得典雅、飘逸。然而,三大部分“ 珠联璧合”,构成了节奏多变的结构艺术与造型艺 术高度统一的建筑形象,其审美意蕴臻于诗化。
中国民居课程汇报之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 (因分组时有事请假,为了不影响 其他同学分组,和学委商议后决定 把自己放在最后一组)
建筑学1202班 凌小淞
12403300205
引入“民居”概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为 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 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民 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 境。 各地民居我也接触了不少,我还跟随 唐老师到江浙一带参观过一些民居。 而三江侗族的民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
3.吊脚楼
吊脚楼与栅墙、挑廊、窗廊、 寨门楼等构成的序列,也同样 令人赞叹不已。吊脚楼的构架 形式及组成,既简约又包含着深厚的内容。吊脚楼一 般由立贴式木排架第二、三层横梁挑出悬臂,上下悬 端部贯以悬空木柱。这种结构方式,使边立柱免于承 弯,以减小排架的跨中弯距,使支座处横纹承压力均 衡并转换为中部承压,以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悬臂 分上下多层,贯出卯眼断面荷载上下承压,以增强整 体构架的稳定。其特点是力学性能优越,艺术效果显 著,显示了力的协调美与和谐美
一 背 景
2.地理
地处广西北部,属于喀斯特地貌, 多山地、山谷、河流等。森林茂 密,河流众多,三江侗族自治县 境内有七十四条大小河流纵横交 错,“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 江,即榕江、浔江与苗江
二.侗族建筑总体特征
(一)建筑,“是一门最早的艺术”。恩格斯 曾说过,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 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据考证 ,侗族建筑艺术典范之一的鼓楼,其历 追溯至侗族社会的原始氏族早期。 最初的模样,是由一棵荫护侗族 的大杉树演化而来,现今一些偏 侗寨仍然保存摹仿一棵大杉树 的“独脚”(独柱)鼓楼,这些 为后人研究侗族早期建筑艺术 了实物标本
目录
背景 侗族建筑总体特征 重要建筑介绍 现代中的应用 kjgkhf 简单思考
78678676
一.背景
1.气候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 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 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 109°52′,北纬25°22′~26°2′,是 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 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 地谷地气候区雨热同季,寒暑分 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一年 四季,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 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
(二)合理利用地形—依山而建。这类建筑为了少占耕地, 住宅多建在山坡上。这使得建筑能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和 空间,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侗族人长期的山区生活,使他 们全面认识和研究自然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和构成因素, 从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周围的地形,设计和营造出了与 三江地区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 ,显示其独特性。 (三)合理地利用资源—就地取材。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 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改进,而侗族人依然保持着几百、 几千年前的传统古老民族木建筑,他们按照特定的观念模 式、生活习俗和居住的生活需要进行营造,使之形成一个 布局合理、构造别致、具有自给自足功能的村落体系, 并且与周围秀美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二)巧妙而科学的木质框架结构。 三江侗族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木质框架,即用木柱与木梁构 成房屋的骨架,柱子起到承重的作用。墙在房屋的构架中 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有起隔断作用。所以汉语只有“墙倒 屋不塌”、“撤东墙补西墙”之说。住宅采用二层干栏式楼 房,“干栏”,房屋分上下两层,底层架空,圈养猪、牛、 羊等家禽;楼层主人,设梯而上。这类干栏式住宅起源于 远古时代的“巢居”或“依树积木而居”的寮棚,是壮族先 为适应当地潮湿瘴气及虎豹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 具有显著地方风格的建筑形式,而后被侗族所接受和仿 造,并对住宅结构及空间布局不断加以改进,从而发展 成为侗族自己本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类木结构吊脚楼, 坚固、平稳、耐用,使用年限可达四、五十年,而且也 没有出现过房子倒塌的事件
鼓楼的外观,另是一种神韵。 楼柱砥石厚重墩实;楼檐参差 密布,檐角微翘,似峙欲飞; 楼顶雕塑宝葫芦或千年鹤,以 示吉祥;鼓楼的下部像亭阁, 上部像宝塔,装饰细致,色彩 朴质,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鼓 楼的顶阁有歇山式、悬山式、 多角攒尖式;鼓楼的瓦檐有密檐式、 疏檐式。顶阁与楼檐的多样变化, 丰富了鼓楼的外观,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个人的一些思考 保护 生态 发展
谢谢观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点建筑介绍
1.鼓楼
鼓楼 鼓楼属木质多层塔式高亭形结构。鼓楼的外形平 面均为偶数,有八面、六面、四面倒水等样式,外形 立面均为奇数重檐,有三层、五层、七层,多的十几 层。平面与立面的一组数字,一为偶数,一为奇数, 其奥秘与宗教有关。
鼓楼的建筑工艺,堪称精 妙绝伦。鼓楼的整体以杉 木做柱枋凿榫衔接,横穿 斜套,纵横交错,结构严 谨牢固,却不费一钉一铆 。能工巧匠们修建鼓楼时, 没有统一的图示或图纸, 仅凭一根“香杆”(竹片) 和“线”(竹条)画着“V( 上)、≯(中)、Z下)”等 数码做标尺,魔术般的遵 循“美的尺度”,建造出令 人赞叹不已的鼓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