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共26页
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分析

012023.02 / Study on Rural Planning 乡村规划研究Key words Sanjiang County;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structural featur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域内有榕江、浔江与苗江三条大江,故而得名“三江”。
其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该县现有230余座鼓楼、200余座风雨桥和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些建筑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居住舒适性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传统民俗文化也逐渐消弭殆尽。
现阶段,各学者对传统民居建筑构造的研究比较少,对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进行的系统分析就更为罕见,论文以三江县程阳八寨、丹洲镇的传统民居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调研,揭示了三江县传统民居的构造特色,在学术上丰富了传统民居建筑构造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为三江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提出将传统民居的构造特色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传统民居的延续和发展。
1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分析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是研究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而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能够直观地反映传统民居的“与众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把握其构造特色,进而抓住传统民居的独特之处,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打下基础。
1.1构造形式三江县传统民居有砖木结构和穿斗式木构架结构。
砖木结构指墙、柱采用砖或砌块砌筑,屋架等采用木结构的建筑。
广西三江民居

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旅游业、公园等的运用 生态建筑的参考实例
从三江侗族建筑反观我国建筑之路
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飞速 进程,也亲身感受着随之而来的“万人同目,千人同颜”的尴 尬。在发展的激情与变化的兴奋中,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反 观我们的过去,也没有耐心去倾听一切古老 的诉说和挣扎。但随着交通的深入和媒体的普及,“进城”、 “见世面”人口的增加,甚至旅游者的大规模“猎奇”,给三江 侗族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危害。他们的自 然景观和建筑景观都极其脆弱,受到外来主流文化不断的冲 击,这种处于极度弱势的传统木建筑,就有可能被钢筋水泥 结构的现代建筑所侵蚀。 三江侗族村落的建造与地域的完美结合,是侗家人辛勤 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宝贵的遗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 们要继承与发扬这种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地域相结合的建筑 风格,使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每个地 方的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合。
无论是出于一种本能还是无奈,侗族人仍然是一群顽强的 守望者,他们守望着家园,同时守望着他们关于古老的记 忆。他们的坚持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完全异于“现代文明” 的鲜活而生动的建筑环境。侗族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受到中国几千年的风水观念 的影响,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 互影响与映衬,追求虚实互映,是三江侗族建筑的特点。 其选址、布局、形体、结构、色彩风格等呈现出浓郁的区 域特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生相融,构成一幅和谐 统一的田园风光画面。 侗族非常崇敬大自然,有“山林环境是主,细脖子阳人是 客”说法,这一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建筑群落顺应环境、 顺应自然,依山就势,依水布陈,成为自然环境的生命整 体。早些年广西文物部门有意把琶团培龙桥搬到南宁民族 文物苑陈设,后没搬成。原因是桥搬得动,巨树古津、溪 流田塘搬不动。没有这些,没有自然环境,没有山水韵味 ,桥便失去了生命。
侗族民居

禾晾
禾晾是侗乡独有的奇景, 一进入侗寨在溪水塘边或 绿树楼旁,有一排排高达 4米的大木架,整齐地围 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 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 成,穿方中间横穿着一二 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 动的桁条,禾晾的顶部由 杉木披人字形盖在两边。
社会经济
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用民主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 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变化。这些地方 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也得 到了全面发展。地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机械、 化肥、水泥、造纸等中小型地方工业。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村寨用上了电。 水电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仅 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现在,湘黔铁路横贯黔东南,并且县县有了公路, 乡乡通了汽车。解放前,每县仅有中学l所,小学最多不过3所;现在,中学 已普及到区,小学已普及到在队,已有大批青年进入中等学校以至大学深造。 各级各类学校已培养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国家干部、教员、技术员、工程 师,专家和学者。有的侗寨,还自己动手,办起了业余夜中学。过去,侗族 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医治疗。天花、疟疾、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 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蒸 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
谢谢!
侗族民居 - 特点
侗族民居在湘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建筑 形式差别很大,通道地区的民居为干栏式, 平面接近方形,三层楼,下为贮藏或牲口 厩,二层为主要生活起居的用房,三层多 作为贮存粮食的仓庠或凉晒农作物,人口 多的农户,也作卧室用。在侗族人居住的 地方,那些鼓楼、花桥、禾晾最引人注目。
三江侗族

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节庆,被喻为百节之乡。
三江人民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繁衍生息,社会和睦,安居乐业。
三江经济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经济发展快马加鞭。
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
农业方面重点抓“五个一”,即一片茶、一壶油、一头牛、一根竹、一个果;工业方面抓“四个一”,即矿产业、铝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水利电力业;旅游方面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十大景区,提升程阳桥景区的旅游品味,新建石门冲、岜团桥等景区;文化方面着力打造“风情三江”、“廊桥之都”、“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品牌。
目前,全县人民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奋力向前。
侗族婚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
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
“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彩礼有猪、米以及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
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或者穿前角上翘的红鞋,以让外人辨认。
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炮竹,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炮手还会向人群中抛掷糖果,也即喜糖。
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
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研究

2017·01一、引言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是全国侗族景观公共空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侗族聚落的形成过程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协调关系,其和谐的公共空间,不仅具备休闲放松、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发布款约、商讨议事等功能,还融合了民族文化、地域特点、民风民俗,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景观,使其成为聚落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侗族文化,发掘侗族公共空间元素,充分发挥传统聚落文化的优势,扩大人们的交流空间,更好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二、概念阐释(一)古民居聚落目前学术界对古民居聚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许多学者对古民居聚落从不同概念、内涵、选择标准等方面进行阐释,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人文历史角度来看古民居聚落发展历史应该较为久远,大多以一个或几个家族组成有自己的家规族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家族文化。
第二,从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来看古民居聚落除了沿革历史未有太大变动以外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同时以自然山河为天然屏障便于自己生存发展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第三,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古民居聚落应保有自身形成的最初生活生产方式并且在不断发展当中。
综上所述古民居聚落是历史发展久远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科学性、独特性、民族性的人类聚集地。
(二)景观公共空间景观公共空间设计营造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在不同学科当中又有其不同的含义,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释义,本文所说的景观公共空间是基于广西侗族民居聚落长期以来自身发展形成的,具有艺术审美,利用相关材料和工具,结合公共空间特性和具体功能需求的景观公共空间,它不仅是侗族人民日常休憩、娱乐、交流的场所,更是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和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西侗族特有的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涵盖了鼓楼、戏台、风雨桥、凉亭等景观公共空间要素,全面分析提升当地景观公共空间环境为以后的设计营造提出合理建议。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资料讲解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
和鼓楼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由桥、塔、亭组成。
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其中三江风雨桥为世界上最长风雨桥,该桥不论高度、长度,还是外形设计,都堪称世界之最。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 来自摄影师“左眼睛”的的作品。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李升安1,汤桂芳2,陈艳霞3【摘要】[摘要]该文就广西三江程阳桥侗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答式访谈和选择式访谈调查,分析了广西三江程阳桥侗寨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一些老问题和存在原因,并结合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通过全球化视野和利用信息化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些新举措。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三江;特色民居;保护与传承[基金项目]2015年梧州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2015B011)阶段性成果1 调查的缘由及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和同化现象越来越大,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最有机会接近都市文化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
虽然先进文明能带动落后地区人们的革新与变化,但少数民族中的许多风俗习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若是不注意守护传统文化,而是一味地追求革新与变化,我们付出的将是深厚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和绝迹。
鉴于此,深入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保护,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居文化遗产。
为了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出台保护措施提供现实数据和决策依据,使广西少数民族民居文化能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侗族特色民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特色民居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传承发展的现状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结果的分析1.1 调查方法、内容与对象进行现场参与观察和田野调查,采用问答式结构型访谈与选择式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于2017年11月开始对广西三江侗族侗乡的三江县程阳桥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进行了访谈调研,共发放了问卷调查250份,问卷调查的年龄层次由青少年至老年。
三江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据历史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期。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侗族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通过民族自身的实践、创造和提高和来自汉等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感染、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