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文化

合集下载

三江风俗普通话三分钟

三江风俗普通话三分钟

三江风俗普通话三分钟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有1000余年历史;文化以侗族文化为核心——全县36万人口中,侗族人口占了57%。

获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生机勃勃;农民画获得青睐也在意料当中,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近年来,根据各乡镇民族文化活动特点,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梅林、林溪、同乐、独峒、良口等乡分别建立了“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戏”“侗款”六大传承基地,并把专业开进中小学,极大激发了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了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

与此同时,具有广泛农民群众基础、充满少数民族特色的农民画、侗族大歌、侗族刺绣、“百家宴”等文化活动,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载体。

如三江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侗族刺绣民间艺人杨甜,去年做刺绣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同乐乡,还有500多名农村妇女通过刺绣,走上致富道路。

林溪乡冠小屯“侗族百家宴传承点”已实现了全民化,148户人家户均两人以上从事旅馆、餐饮、旅游商品经营。

自2002年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县城先后建起三江鼓楼以及世界最长风雨桥——三江风雨桥、世界最大单体木构建筑——侗乡鸟巢、民族风情街月亮街等,努力打造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侗族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如今,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大歌节、和里“三王宫”庙会、富禄“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蜚声海内外,而每年举办的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更是成为一次侗族文化的盛宴。

2011年多耶节期间,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4100万元。

中国侗族多耶节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十大最具民族特色节庆等殊荣。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民居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名胜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特别是民族风情,我县准备在县城河东建一座民族风情园,把民族节日才有的节目引到风情园里,让游客随时来都能参与和领略民族风情。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

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

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

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

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

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

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

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的三江鼓楼,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50周年县庆项目, 于2002年11月建成,是当地著名的侗族民间工匠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 携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观赏、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三江鼓楼创“四个”之 最: 一、占地面积最大。鼓楼共有60根柱头着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连同装饰一 新的广场,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鼓楼的落成,为侗族群众社交、集会、节日 庆典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场所。 二、高度最高。总高为42.6米。 三、楼层最多。除楼顶两层外,其余25层瓦面等距收分,层层紧缩,使楼面呈金 字塔形,端庄平稳,共有27层瓦檐。每层檐角轻盈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 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使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 柔完美地结成一个整体,既悦目又赏心。 四、主柱最大。支撑鼓楼的4根杉木主柱直径均在70厘米以上。第一主柱树龄 208年,胸径85厘米,长27米,第二主柱树龄206年,第三、第四主柱树龄也在 百年以上。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三江鼓楼在设计上取众鼓楼之长,独 具特色,为增强旅游观赏功能,共设计有4层观礼台,最高一层观礼台位于25层。 在鼓楼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抢花炮、踩歌堂、打油茶、斗鸡斗鸟、养蚕 织布等日常生活场景的浮雕,画面栩栩如生,乡土气息浓郁,处处展现出侗民族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程阳风雨桥
三江鼓楼


侗家村寨心脏的鼓楼,属木质多层塔式高亭形结构,“兼宝塔之雄伟及 亭子之清幽”,其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造型体现了侗人高度的审美意识 和创造力。鼓楼的凝重坚实、神圣威严还传达出侗族人古朴的群体意识, 象征着群体的力量紧不可摧,群体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据考证,最原始的鼓楼为一棵大树,其后发展为独脚楼,再以后发 展成为现在这种造型独特的鼓楼。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款式也略有不 同。有的像宏伟的宫殿,青瓦盖顶,八面(也有四面和六面的)流水, 重瓴联阁,飞檐叠翅,檐角上屹立着无数栩栩如生的飞禽;有的像巍峨 的宝塔,重重飞檐,耸立着宝葫芦或金瓜,直插云天,神圣威严。鼓楼 少则高数丈,多则好几层至十几层。鼓楼中央以四根巨大的古杉作擎天 柱直达屋顶,四周用十二根中柱排列支撑,结构极其复杂,但不用一根 铁钉。大柱、中柱、横梁、穿枋之间全以木榫、木栓穿合,扣合无缝, 牢固坚实。楼内置大鼓一面,故名鼓楼。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是指传统的侗族文化、技艺和信仰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作为侗族的宝贵财富,它的传承及发展对于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传、身教和实践三种。

口传是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通过祖辈长辈、师傅、舞蹈团、唱经组等文化宣传者的口头宣传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承给后代和社区的其他人。

身教则是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和语调来传递文化的信息和习俗,使人们逐渐认知和践行。

实践则是以亲身体验为主要手段,通过各种传统活动、民俗节庆等实际参与到文化实践中去。

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托现代科技并寻找新的传承途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可以通过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合,集成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旅游项目,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同时,培育文化产业人才,创建专业的文化管理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提高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水平。

另外,应加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教育普及和普及活动,提高大众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可以邀请专业团队和传统文化宣传者进行文化讲解、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最后,对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遗产保护工作也十分关键。

应该从法律、政策、机制等方面落实有力的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之,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加强保护、利用和推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江侗族人的酒文化

三江侗族人的酒文化

来到三江进入侗族寨给我的第一印象,侗族人民淳朴好客,能哥歌善酒,酒文化别具一格,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而女子也不赖,特别是年轻靓丽,就看他们的“拦路酒”,呵呵,使不沾酒的客人望而却步。

“拦路酒”是侗族人最有特色的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

想进寨酒是不能免的。

午饭入座后新一轮喝酒大战在寨主和侗族美女热情接待下慢慢拉起,每一个客人被逐一劝酒,大家不能幸免,美女一人用双手拿着你两耳,另一个把一满杯酒倒尽的口中,胜任酒量的你会是一种享受,不然就。

这样敬酒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是侗族的风俗习惯吧。

在这热烈气氛下终于敬完每一个客人。

接下来又是换酒“交杯”,能饮的可以邀请侗族美女和你共饮交杯酒,干杯---回敬---又干杯---又回敬........
饭后大家还留恋这美好的时刻,不想离去。

继续欣赏侗族寨的美人与美景。

侗族传统婚恋习俗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为例

侗族传统婚恋习俗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为例

一、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的种 类
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和金属 工艺五类。木雕是侗族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形式,包括门窗、梁柱、天花板 等部分的雕刻。这些雕刻主题丰富,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具有独特的 民族特色。
石雕和砖雕主要应用在鼓楼和桥梁等大型建筑上,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彩 绘则是在墙壁、窗户、檐口等处进行绘画,内容多为侗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金属工艺则是以侗族传统银饰为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侗族育儿习俗的历史与文化 背景
在侗族传统文化中,生育和育儿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事件。侗族人民认 为,孩子的出生是家族和神灵的恩赐,而育儿则是家庭和社会未来的希望。因此, 侗族育儿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侗族育儿习俗的内容及其实 践
1、怀孕期习俗:在具盘村,孕妇在怀孕期间被视为特殊群体,受到家庭和 社会的特别照顾。家人会为孕妇安排特殊的饮食,并为她祈祷平安和健康。此外, 孕妇还被赋予一些特殊的权利和特权,如可以优先使用村里的公共资源等。
侗族传统婚恋习俗研究以广西三江 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为例
目录
01 一、侗族婚恋习俗的 背景
02
二、侗族婚恋习俗的 过程
03

05 参考内容
侗族,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传统婚恋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侗族的婚恋习俗多是在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这种习 俗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这些传 统婚恋习俗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独峒乡,侗族的婚恋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相识:青年男女在农闲或赶场路上,三五成群地约会于山坡上对情歌, 倾吐爱慕之情。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 既展现了他们的才情,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

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

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文化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据历史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期。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侗族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通过民族自身的实践、创造和提高和来自汉等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感染、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家斗牛节的来历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住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

后来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斗牛活动后,从此,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都要举行斗牛节。

传说,爱牛老者住在牛王寨。

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感情很深。

后来,他以放牛为生。

一晃眼,已经年过四十。

不知道养了多少头牛,但没有一条是他满意的。

他决心走村串寨买一条好牛。

也不知他走过多少村,串过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们只记得他回到家的那年,两鬓已经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坏他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

从牛眼到牛鼻,从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优劣。

你若同他摆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他来到一个叫做沟洞的地方,发现了一条宝牛,高兴极了。

“嘎老,你这牛卖不卖?”他这样问养牛的人。

养牛的老者早听说爱牛老者是个认牛的能手。

“他既然想买,我这头牛一定不差。

”养牛老者心里这样想。

的确,养牛老者这头牛的来历是不平凡的。

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

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踪了。

养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

后来顺着牛的蹄印,找到沟洞,才把牛找到。

牛主人见沟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这儿定居下来。

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孙……养牛老者一家三兄弟。

如今也有一寨人了。

自从他祖宗跟牛祖宗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得肥,养鸭鸭不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人发千口,粮发万担。

由于这牛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养牛老者有意把牛价抬得高高的。

谁知爱牛老者一声不响就把牛买下了。

爱牛老者刚把牛牵出门,有个好心人劝他道:“嘎老,你买亏了!”“你晓得个屁!”爱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胜似的,笑眯眯地对那个人说:“这是条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发,是个无价之宝嘞!”“何以见得?”那人不解地问。

“你看,它额凸,角翅,腰直(俗称三翅)。

腿粗,蹄甲坚硬;那蹄壳的花纹织成五个大字;天下我为王。

”因为这是已经到手的货,爱牛老者毫无顾忌地夸者。

那个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几个大字,连忙点头称赞。

爱牛老者见那人如痴如醉,又神秘地说:“还有哩!你看,它右耳内还有一根卷须。

这是根龙须,最能打架。

”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红长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从牛头扯到牛尾巴上去。

爱牛老者高高兴兴地赶着保家牛往家走。

保家牛翻过着牛场,走过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

爱牛老者虽然身骨报硬朗,走起路来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赶得上力大无比的保家牛?一转眼,保家牛昂头甩尾,挣脱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

当他气喘吁吁赶到犀牛潭边时,突然有一头犀牛跃出水面。

它喷着鼻,甩着尾,走上岸来与保家牛角斗。

保家牛见犀牛个儿虽然比自己长大,角却没有自己的长,而且又是独角,就用蹄抓了两下地皮,瞪着红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过去。

保家牛与犀牛在岸上斗了好一会,就转入水中去了。

它们在水中继续角斗,激起千层浊浪,掀起万朵银花,把个犀牛潭的水搅浑了,把个红彤彤的太阳斗暗了。

它们几沉几浮,左抵右触,斗了三天三夜。

难分输赢。

看的人越来越多,扶老携幼,提米带肉,热闹极了。

大家看得高兴,爱牛老者却心事重重。

他正在考虑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来。

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用牵子套牛脚杆。

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来两根大粗索,听他一声号令,许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使潜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

两头牛正斗得难分难解,都没有注意后面来人。

犀牛虽然希奇,但爱牛老者并没有要它。

他叫大伙把它宰杀了。

让众乡亲欢欢喜喜地饱餐了一顿。

这一天,正是夏历九月初九。

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为了纪念保家牛斗犀牛的胜利,每年夏历九月九日,爱牛老者都领着乡亲们来到犀牛潭边放牛打架,欢庆丰收。

这就是斗牛节的来历。

侗族----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饮食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

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

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

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侗族----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