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

事例2
战略思想
针对1947年国民党的进攻,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 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 头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指出: 1)两个拳头指什么地方? 山东、陕北解放区 2)插上一刀指什么军事行动?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 幕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思想
三 大 战 役 概 况 战役 指挥 参战部 结 果 作战方针 名称 者 队 辽沈 林、 东北 占锦州,关 解放东北全境 罗 战役 门打狗 解放军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刘、 中原、华 徐州为中 基本解放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陈邓、 心 东解放军 等 先打两头 地区 林、 东北、华 (张家口、 华北全境解放 罗 北解放军 天津)后 北平和平解放 聂 取中间 (傅作义) (北平)
3.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的协议 体现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民主的原则 (否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二.主要经过(五个阶段)
阶段
战略防御
时间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战例与意义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运动战,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对山东、 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 初)。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事例4体现中共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人民战争 人民的支持与中共什么措施有关? 土地改革
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
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 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 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 靠的保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新中国成立。
于是,国共两党的斗争由战场上移到谈判桌 上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渡江战役示意图
第17课解放战争 公开课PPT课件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条件、概况、意义) (48.9—49.1)
最后胜利
三大战役情况表
战役 名称
参战部队
重要地点 战役特点
战果
辽沈
48.9-11
淮海
48.11 -49.1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 解放军
锦州 长\沈
关门打狗
徐州,碾庄 双堆集 陈官庄
内战爆发:46.6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 战略防御 作战方针: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46.6—47.6)作战结果:粉碎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反攻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47.6—48秋)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条件、概况、意义) (48.9—49.1)北平谈判 背景、目的、结果
最后胜利 渡江战役 4.23蒋家王朝灭亡
以张治中为首席谈 判代表的南京国民 政府和平谈判代表 团飞抵北平。来到 下榻的北平六国饭 店时,一幅大标语 映入眼帘:“欢迎 真和平,反对假和 平”。
1945年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1日 渡江战役打响 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P79学思之窗)
1.目的: 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内容: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 3.结果: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4.意义: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2.战争阶段:
内战爆发:46.6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 战略防御 作战方针: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46.6—47.6)作战结果:粉碎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17课 解放战争

㈡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较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
⑶战略反攻的展开(时间、人物、部队、标志)
★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原因
①国民党军队主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此地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②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②第二次机遇
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
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③第三次机遇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⑴背景: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①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或解决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件(共18张PPT)

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0)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国统基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
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区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 是什么?外线指什么?内线又指什么?
课本剧
第一幕 时间:1945年8月14日 地点:重庆蒋介石办公室 人物:蒋介石 陈诚
第二幕 时间: 1945年8月23日 地点:延安会议室 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
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他为什 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为什么要赴这场“鸿门宴”?
第17课
1948年,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 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 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 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 还是“民意”?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 还是“民意”?
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6)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陕北 山东
战略反攻阶段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6---1948.9)
战略决战阶段 三大战役 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 (1948.9---1949.10) 占领南京 新中国成立
1948年,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 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 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 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3.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 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 决战:1948年秋,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1941年1月发起总攻➢平津战役:1941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2.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占领南京。
3. 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前言: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国民党特务使用暴力破坏了这次集会。
较场口事件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总结: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十七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基础知识梳理】一、战争背景1.重庆谈判(1)原因: 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电邀 __________赴重庆谈判。
②中共为争取。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
其主要内容是①,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和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时间、地点:年初,。
(2)成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二、战争经过1.战略防御(1) 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年月,国民党进攻 ___解放区。
(2)战况①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___ 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 ____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l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3.战略决战⑴条件: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⑵概况①辽沈战役:年月打响。
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解放长春。
最后东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战役:以为中心开始,先后在碾庄、宿县歼灭、黄维兵团;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杜聿明敌军。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和平解放。
⑶意义:国民党军队的基本上被消灭了。
三、战争胜利1.北平和平谈判⑴背景:①蒋介石在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⑵结果:达成《》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21日至23日。
(2)结果:解放军占领,统治中国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进军全国,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4. 胜利意义(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知识拓展】1、为什么说内战是不可避免的?(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是其阶级本质,内战是不可能改变的政策。
第17课 解放战争最全版

第17课解放战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导入: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付出巨大民族牺牲,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但对中国民主革命来说,无论反帝的任务,还是反封建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它最后一个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个时期。
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解放战争的进程:1945.8------和谈时期--------46.6------战略防御----------47.6-----反攻----------48.9-----决战-----49.1----------49.4渡江战役-------49.10.1---46.6-------------49.4为战争时期问:抗战胜利后,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什么?和平民主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国内阶级矛盾,准确的表述应为: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间的矛盾。
要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来理解这句话。
抗战胜利即为二战结束,世界形势基本是一方面在东欧和亚洲一些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即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在壮大。
另一方面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旧的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这些是对中国革命有利的方面。
不利的世界形势则是美国的全球扩张和扶蒋反共政策。
战后的美国,仗强大的实力,到处扩张,想称霸世界。
而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控制中国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愿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就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
具体做法是:帮国民党装备军队、运兵[飞机、军舰]、训练军事人员、提供贷款和物资。
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的对内政策则是独裁内战,那么他为什么要打“和平建国”的纲领呢?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没有完成,二是迫于人民的和平呼声和国内舆论压力。
这时候,国民党数百万军队还在大西南、大西北,发动内战的军事部署没有完成,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反对内战是极不得人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0 ︰ 127 =? 飞机十坦克十大炮十美元︰步枪十手榴弹十小米十0 =?
中华民国政府︰延安边区政府= ?
蒋介石十杜鲁门︰毛泽东十0 =?
1946年8月6日 延安
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 安娜〃路易斯〃斯特 朗的采访源自“一切反动派都 是纸老虎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 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 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 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 于人民。” ——毛泽东1946年8月6日
练一练:
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 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力量强大 B、 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发动内战准备不足 D、 美国主张和平解决
C
2.抗战后的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在很多问题上 达成一致,没有达成一致的是 A.和平建国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D.保证人民权利
毛泽东先生勋鉴:来电诵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 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 ……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 共定大计……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未养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 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特 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三个电文反映了蒋什么要求?蒋想和谈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的顺序?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示意图
黄百韬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敌55万余人
黄维
杜聿明
平津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歼敌47万
(1946.6-1947.6)
解 放 战 争 防 御 阶 段
山 东
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全面进攻被粉碎
后四个月,重点 进攻被粉碎
4、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 1946年6月—1947年6月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430万人
国民党的机动兵力 大为减少
国民党军队:
373万人
195万人 130万人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观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5、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八月五日发表,是 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 象征。
C
3. 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 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 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 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D
4.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 标志着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美国外交文集》
美国的主张: 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维护其在华利益。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
“毛泽东先生来 了…… 是中国的一 件大喜事。” —《大公报》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宴会上频频举杯相互致意
蒋介石摆的真是庆功宴吗?
谈判地点 重庆桂园
中共赴重庆谈判,取得了哪些有利 于人民的成果?
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全国人民:
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 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 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 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中共主张:
成立一个联合政府,
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 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 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解放全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1949年8月2日 南京
美国大使司徒雷登 登上专机,从南京取 道东京回国。在司徒 雷登回国途中,美国 政府发表了中美关系 白皮书。
在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 美关系白皮书》中,将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昏 庸、专制、无能一一历数, 以说明国民党的失 败是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白皮书》指出的国民党失败原因, 你认为有道理吗? 你认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 原因是什么?
100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 任务:外线作战(国统区) 战役: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国统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 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解放区 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内容: 签署 《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等
未达成协议: 人民军队和解放 区政权合法地位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
2.召开政协会议 :1946年1月
结果:
通过一些有利于 人民的政协决议
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 议上讲话
3、内战爆发: 1946年6月 进攻中原解放区
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1945年4月15日, 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949年4月1日在北平举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会场, 周恩来正在讲话
1945年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949年8月18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侵略史:1840 鸦片 战争 抗争史:
1840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侵华
1919
1937 日本侵华
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19世纪末
1921
1949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农民阶级 (民族资 (无产阶级)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 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 之。
——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目的: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 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 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六国饭店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 中共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 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 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 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目的: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企图划江而治
产阶级)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五四 中共 新民主主义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运动 成立 革命胜利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独立、统 回顾历史 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 总结经验 思想的胜利。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放眼寰球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 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内线又指什么?
大 别 山
刘 邓 大 军 挺 进 大 别 山
(1947.6)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430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365万人
280万人
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130万人
1946年6月
1948年秋
2、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949年1月 结果:歼敌150多万
第 17 课
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什么形势? 一、先谈后战(1945.8——1946.6)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 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 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 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 迫……我们反对内战,
2、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
百万雄师过大江
3、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3日 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 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 一天——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
国民政府覆灭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歼灭、收编敌人52万
三 大 战 役 后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歼敌55.5万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中每日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
中华民国拉壮丁的告示
翻身农民积极参军, 支援解放战争
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 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 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 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 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