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终南山》教案3 语文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 终南山 学案

《终南山》学案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
2.把握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3.体会王维山水诗中流露出的精神追求。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5)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曾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
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课前准备1、课前准翻译整首诗歌,描述终南山的景色。
2、在作品中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终南山的什么特点?3、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摹景物的?新知学习1.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2.分析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3.分析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4.拓展探究以终南山为例,谈王维山水诗歌的艺术特征。
《登幽州台歌》《终南山》课程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怆.然()②海隅.()③流涕.()④青霭.()⑤众壑.()⑥樵.夫()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怆然..:_____________②青霭..:_____________③阴晴众壑殊.:______三、课内同步阅读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作者通过哪几个字词表达了内心的悲怆感的?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为写景名句,它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四、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颁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4分)答:(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高一语文《终南山》(语文版必修2)学案(语文版必修2)

《终南山》学案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2.把握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3.体会王维山水诗中流露出的精神追求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5)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曾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课前准备1、课前准翻译整首诗歌,描述终南山的景色2、在作品中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终南山的什么特点?3、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摹景物的?新知学习1.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2.分析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3.分析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4.拓展探究以终南山为例,谈王维山水诗歌的艺术特征《登幽州台歌》《终南山》课程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怆然()②海隅()③流涕()④青霭()⑤众壑()⑥樵夫()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怆然:②青霭:③阴晴众壑殊:三、课内同步阅读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作者通过哪几个字词表达了内心的悲怆感的?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为写景名句,它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四、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刘颁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4分)答:(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王维《终南山》教案2

1、王维的诗挖掘的地方很多,诗画,乐理都可以讲,但《终南山》我这次就抓住意境美和情感美二点,在情感美中突出了王维诗的佛性和禅理,一贯到底,最后谈感悟,与专业融通,与现实融通,达到了融通的要求,也很合情理,顺其自然。
2、时间有些紧,在讲感悟时学生的发言很踊跃,也很能融通到自己专业和现实,就是没能展开的再多一些,原来想了很多,时间没有了。
3、作业用画面配诗,进一步学习王维的诗,感受王维的魅力所在,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教学
资源
多媒体,黑板,教案等备课和上课资料
教学
活动
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终南山》引入本诗。
本课重点学习这首诗的两美:意境美、情感美。
展示课外准备情况
学生诵读,老师引入
符合诗歌多诵读多体会感悟的要求
一、意境美
由诵读《终南山》导入
用优美的终南山的地理风景画,通过四联八句诗的分析,鉴赏《终南山》意境。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读懂诗歌,感受诗歌壮阔清远的意境
√
√
√
√
了解诗歌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
√
√
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
√
√
√
√
教学
场景
设计
因为是诗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一开始请一个朗诵好的同学诵读《终南山》,体会诗歌的美感,就此导入诗歌,在具体分析时融入终南山的美景、地理位置的图片,更直观形象,效果显著。
老师主讲并归纳
讨论法,学生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
把王维的经历和王维的诗相联系,真正理解和把握诗人的禅学思想和诗中表达出的情感思想
与现实相联系,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讲的不一定全面,但会学到些,明白些人生道理。
语文版必修二终南山登楼书愤教案

二十律诗三首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芳教学目标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说明: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
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
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2、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一、导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点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律诗。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喜欢哪一首都可以,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
因为是初次接触,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两点即可。
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比教师强行地赋予更能激发他们自己的能动性。
二、从学生普遍最喜欢的一首律诗进入文本。
以下只是假设的顺序:(一)王维的《终南山》鉴赏。
王维其人的介绍:①王维为什么字“摩诘”?②王维与陶渊明比较。
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可以是对“其人”“其事”的资料查阅。
终南山(王维)教学设计

终南山(王维)教学设计终南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终南山》这首古文诗,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壮丽。
2.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山水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山水之美。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终南山》的全文,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地方?- 描述终南山的诗句有哪些?请学生逐句解读。
- 诗中作者对终南山的情感是怎样的?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通过作者对终南山的描写,你能感受到哪些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终南山的景色对人们有什么样的影响?4. 个人写作(15分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终南山》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美好的感受写出来。
5. 分享交流(10分钟)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评论和建议,共同讨论。
6. 创作画册(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诗句,并用插图的形式将其中的意象描绘出来,制作成一本小小的画册。
7. 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画册展示给全班同学观赏,并进行评价和点评。
三、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讨论表现、个人写作以及画册的创作与展示来评价学生对《终南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古文诗进行欣赏和表演,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妙,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 展示山水图片的投影仪或幻灯片。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2.8《终南山》课件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来相照 。
•悠闲的心境与精美的环境融为 一体
二、XXX的山水诗,是否与盛 唐精神相一致?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盛唐时代文化思 想全面高涨情况下所出现的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 精通音乐,善于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 然之美与心境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其XXX之美 与空明境域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 一、盛唐时代所出现的一位艺术全才
• 1、诗歌 • 2、绘画 • 3、音乐
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 血。”
。“ 》: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中有此妙诠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扬州, 地域极广
•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白。 •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 2﹑二元思维: • 有/无 • 大/小 • 明/暗 • 动/静
• 3、构图:
4、流观:变换视角, 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 山。
二、画中有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纭开且落。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以少总多 意余于象
逼真描写了山中的奇妙境域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登上中峰之顶,收全景于眼底。以“分野变” 极写终南山的阔长绵延。“阴晴殊”是因为阳 光的或有或无、或浓或淡带来的山中奇景。
此联高度概括, 可谓尺幅万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
XXX(绘画)
终南山王维教案

终南山王维教案教案标题:终南山王维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王维的《终南山》诗歌,学生将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终南山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想象力,如:“你们见过终南山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对终南山有什么期待?”阅读和理解:1. 分发《终南山》诗歌的课文给学生,让他们先静读一遍。
2.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整个班级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写作活动:1. 要求学生以终南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终南山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启发,帮助他们组织思路。
3. 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修改,提供反馈和建议。
评估:1. 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估他们对终南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运用和表达准确性进行评分。
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同伴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终南山的感受。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其他与自然景色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作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景色,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教案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不仅仅了解和欣赏王维的《终南山》诗歌,还能培养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同时,通过写作活动,学生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本次学习中获得乐趣,并受到启发。
《终南山》教学设计

《终南山》教学设计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它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授《终南山》这篇古诗,让学生了解终南山的自然景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受中国山水诗的特点,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了解终南山的自然特点,领悟作者表达对大自然深刻的感受。
2.理解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特点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3.鼓励学生喜欢山水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陶冶情操的能力。
【教学内容】1.《终南山》全文诵读导读,梳理古诗脉络,引领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2.通过讲解尺调和律诗韵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解读《终南山》整篇古诗的结构及韵律特点。
3.深入浅出地讲解“景中有人,情人自有天理”、“近山花径远人家”等词句的表述意义、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4.结合《终南山》这篇诗歌,讲述自然景观的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特点等内容,启发学生通过自然景观走进古典诗歌,领略自然之美。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诵读《终南山》这篇古诗,培养学生投入感与艺术感。
2.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古诗脉络、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终南山》的写作特点。
3.听说互动教学法: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互动探讨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看法和体会,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学步骤】1.导读老师先唱一遍《终南山》全文,并把诗的脉络、艺术特点简单讲解一下。
然后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此诗,体味其语言美感和意境韵味。
2.尺调和律诗韵律的讲解老师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知识,对尺调和律诗韵律的 basic concepts、types、 characters 和functions 进行讲解,营造课堂气氛。
3.诗歌分析通过对根据诗歌间奏和各句词语特点进行的分析,让学生对《终南山》这篇古诗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把握,更好地理解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说明:
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
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
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
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2、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点.天我们要学习律诗。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你最喜欢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喜欢哪一首都可以,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
因为是初次接触,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两点即可。
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比教师强行地赋予更能激发他们自己的能动性。
二、从学生普遍最喜欢的一首律诗进入文本。
王维其人的介绍:①王维为什么字
“摩诘”?②王维与陶渊明比较。
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可以是对“其人”“其事”的资料查阅。
所以,第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第②个问题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点拨。
同样是归隐,王维与陶渊明可谓两种不同方式的归隐。
还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预习基础上的逐渐深入,让学生明白一点:课堂决不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的“舞台”。
王维《终南山》的深入。
1、王维“诗风”的介绍: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2、在这首《终南山》中怎样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学生的第一步可以是:诗中有画,有什么画?可以从空间的、色彩的等角度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学生的第二步可以是:画与诗又是怎样结合的?这也关键的一步。
因为如果把“诗”仅仅当作“画”去解读,那是曲解了王维的“诗意”、也曲解了苏轼的“本意”。
这是逐层深入的过程:从诗人——诗风——诗风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这个过程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走,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王维《终南山》的进一步深入。
从“诗风美”进入“意境美”再进入“情感美”。
1、在这首《终南山》中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一联可以重点鉴赏。
2、这首情感又是怎样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先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是优美的?是沉郁的?还是痛苦的?
然后结合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更多的应是欣赏、喜爱、留恋与神往。
情感的把握不妨从自己出发、然后进入诗人的内心、最终又回归为自己的感悟。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小结。
1、律诗的基本知识讲解。
2、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
3、可以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
律诗的对仗、平仄等知识介绍。
诵读然后背诵;理解然后背诵。
让背诵记忆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中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句,有人觉得写得很妙,是全诗的点睛;但也有人觉得与整首诗的风格格格不入,显得很突兀。
学生的看法是什么?
鉴赏既是解读诗人;也是重塑自己。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发现”些什么。
思路点拨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质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是提问,学生才是质疑。
还可以是诵读式的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讲清了、把精髓点透了就行了。
《终南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说明:
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
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
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
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2、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点.天我们要学习律诗。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你最喜欢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喜欢哪一首都可以,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
因为是初次接触,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两点即可。
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比教师强行地赋予更能激发他们自己的能动性。
二、从学生普遍最喜欢的一首律诗进入文本。
王维其人的介绍:①王维为什么字
“摩诘”?②王维与陶渊明比较。
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可以是对“其人”“其事”的资料查阅。
所以,第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第②个问题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点拨。
同样是归隐,王维与陶渊明可谓两种不同方式的归隐。
还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预习基础上的逐渐深入,让学生明白一点:课堂决不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的“舞台”。
王维《终南山》的深入。
1、王维“诗风”的介绍: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2、在这首《终南山》中怎样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学生的第一步可以是:诗中有画,有什么画?可以从空间的、色彩的等角度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学生的第二步可以是:画与诗又是怎样结合的?这也关键的一步。
因为如果把“诗”仅仅当作“画”去解读,那是曲解了王维的“诗意”、也曲解了苏轼的“本意”。
这是逐层深入的过程:从诗人——诗风——诗风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这个过程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走,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王维《终南山》的进一步深入。
从“诗风美”进入“意境美”再进入“情感美”。
1、在这首《终南山》中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一联可以重点鉴赏。
2、这首情感又是怎样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先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是优美的?是沉郁的?还是痛苦的?
然后结合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更多的应是欣赏、喜爱、留恋与神往。
情感的把握不妨从自己出发、然后进入诗人的内心、最终又回归为自己的感悟。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小结。
1、律诗的基本知识讲解。
2、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
3、可以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
律诗的对仗、平仄等知识介绍。
诵读然后背诵;理解然后背诵。
让背诵记忆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中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句,有人觉得写得很妙,是全诗的点睛;但也有人觉得与整
首诗的风格格格不入,显得很突兀。
学生的看法是什么?
鉴赏既是解读诗人;也是重塑自己。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发现”些什么。
思路点拨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质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是提问,学生才是质疑。
还可以是诵读式的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讲清了、把精髓点透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