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学案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具有闭塞性、迟滞性等特点。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场、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B题型解读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2017-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人民版必修2

[解题流程]
提取材料 关键信息
―→
“私为券” “以便贸 易”
―→
可知“交子”是 一种使交易更 加方便的“券”
―→
说明交子具 有民间交易 凭证功能
―→
息的能力,考点是中国古代 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券”“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 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 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的凭证功能,故 A 项符合题 意。交子产生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民间的商业纠纷,B 项错误; 材料中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 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 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 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 D 项的结论。
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
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
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是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概况。据题干材料夜市“通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纳、解读的能力,考 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据题干“铁器,民 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说明当时已较广泛地使用铁 农具,人们认识到铁农具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工具。生产工具 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技法点拨】 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首先是读懂材 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 获取的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教 材,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一)主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及其基本特征1.共同因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农民地位的提高、产品分配形式的变化,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5)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主题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江苏省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目标】1.说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说出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础知识】一、起源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二、发展1.耕作技术的进步(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形成铁犁牛耕,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两汉时期:西汉:推广耦犁(二牛抬杠);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能控制耕土的深浅,传统步犁技术趋于成熟。
2.水利工程的兴修(1)水利的地位: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历代政府多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文献记载、相关专著相当多。
(2)重要史实: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典范。
②两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有利于干旱地区灌溉;王景治黄河成功,有利于黄河流域的开发。
③隋唐五代:北方用立井水车提水灌溉,长江流域用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④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⑤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确认土地私有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少地或无地,受到地主和国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过着贫困的生活。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产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Ⅱ)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⑴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
⑵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意思符合即可)⑶生产方式:铁犁牛耕;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班级:高一__班 座号:__ 姓名:______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Ⅱ)学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亲爱的同学,现在是检验你的学习成效,展现你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啦!本学案将根据你的完成态度和质量评分,分数计入期中和期末成绩中,关系到你的学分哦!按照要求完成本学案,你将获得3分;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有额外的2分在等着你哦。
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的努力将决定你的收获。
比比看:谁是本班的“历史之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列举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
1.右图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有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地位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长江和黄河流域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在中国母系氏族最重要的两个遗址中,_____________就发现了粟,_______________已经培育了早期的水稻。
这些文物有力的说明了一件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地位农业长期以来是中国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一)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1、耕作方式中国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重要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_______________在这一时期形成。
这种耕作方式从春秋开始出现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基本耕作方式。
在_______________,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2、生产工具A材质和工艺的变化:材质从石、骨、木到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工艺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
B动力的变化:从人力到__________;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
同时,耕作技术也不段进步。
__________时期二牛三人仍然比较浪费人力;西汉时期二牛一人的__________出现;东汉时期__________开始出现;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__________,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高一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人民版

高一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人民版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材分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本课分5目。
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因此受到限制;其次介绍了“工官”和“匠户”制度;第三目介绍了纺织、冶铸、陶瓷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注意比较当时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史的教训。
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如应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上网查阅信息法、集体研究法等。
课前导学材料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______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______经济基础之上的。
2.从汉武帝时代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_____”。
3.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______远销到以______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成为“______”。
4.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冶铁技术不断革新。
_____初,南阳太守_____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5.我国古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A.蚕丝 B.麻和葛 C.棉花 B.动物毛6.“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干峰翠色来”(唐·陆龟蒙)是赞美什么瓷器?A.青瓷 B. 白瓷 C.唐三彩 D .秘色瓷7.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纺织业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B.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C.商代已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D.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闵粤等地区8.金文、钟鼎文、铭文是指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D.铸刻在黄金器上的文字9.古代被誉为“丝国”的是下列哪一个国家?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中国10.到了宋代,棉纺织业的新兴地区是A.黄河流域 B.新疆 C.中原地区 D.闽粤地区11.唐宋以来著名的瓷窑位于黄河流域的是①定窑②邢窑③龙泉窑④景德镇窑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下列生产技术,西汉时期的人们还没有掌握①冶铁技术②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③丝纺织技术④粉彩瓷器工艺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发展的概况;了解瓷都景德镇;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纲课标解读】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福建省考试说明】①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②土地制度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概括梳理】详见《导与练》P48【重点难点突破】1.如何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1)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3)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4)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于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升(一)
主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及其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农民地位的提高、产品分配形式的变化,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5)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主题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主题三“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典例1】 (2016·课标全国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 项正确。
答案 D
【方法技巧】 区分选择题求答项的限定词:说明与表明
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有“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同时“表明”还有时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如本题通过分析此图可直接得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历史结论。
【变式训练1】 (2015·江苏单科)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
“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B
【典例2】(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时间“汉唐间”,二是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
汉唐间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故排除A、C两项。
从统计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总体上呈逐年增加态势,所以它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答案 B
【方法技巧】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一般解法
(1)读图、表。
图、表一般由标题、基本内容、注释等构成,标题规定着图、表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是展示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内容,是答题的着眼点。
因此,同学们在读图时应充分挖
掘图、表蕴涵的信息。
(2)读注释。
图、表下的注释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表内容。
(3)读题干,并将从图中提取的信息与设问相链接。
(4)读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判断。
【变式训练2】下面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上表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此题宜用排除法。
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
A也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