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总论(一)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总论(一)第一章方剂学总论(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7道)1.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
2.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3.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按病证分类,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①《黄帝内经》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②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传世的《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14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又称为《肘后救卒方》。
《肘后备急方》系从《金匮药方》100卷中摘录3卷而成。
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论述文字十分简要,载录之药方及用法,又为葛氏“皆已试而后录之”,如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实为此书首见。
所以,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
②《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疥癣、烫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用药成就,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方剂学1总论

温法
清法 消法 补法
温里驱寒
清热、泻火、解毒、凉 血 消食导滞、行气活血、 化痰利水、驱虫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 不足
治疗里寒证
清除里热之邪 气、血、痰、食、水、虫渐积 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主治各种虚证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君药 臣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 药 佐助药 佐制药 反佐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配合君、臣起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 拒 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
第一讲 总论
总论
• • • • • •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与治法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剂型 方剂的服法
方剂与治法
• 常用治法
治法 方法 作用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开泄腠理、调畅营卫、 宣发肺气
涌吐 泻下、荡涤、攻逐 调解与调和
外邪随汗而解
痰涎、宿食、毒物从口中吐出 实性病理邪气从下窍而出 解除半表半里之邪和脏腑、阴 阳、表里失药量增减的变化 • 剂型更换的变化
剂型
• • • • • • • • • • •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酒剂 丹剂 茶剂 露剂 锭剂 条剂 线剂 栓剂 冲剂 片剂 糖浆剂 口服液 注射液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一、方剂的概念:*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二、方剂学的概念:*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有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
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全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内科、儿科及妇科方。
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时医巫未分离。
书上记载比较完整的189方中,单味药方达110方,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的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的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组成复方的历史过程。
方中药物以酒、醋、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物,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而且重点论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伤、五官、针灸等各科的病证和治疗经验。
一、方剂学总论

6唐、王涛《外台秘要》 7宋代《太平圣惠方》第一部由政府出面编撰的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出面编撰的成药药典 8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善用寒凉,着《宣明论方》 张从正 擅长攻下,着《儒门事亲》 李 杲 专于补土,着《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朱丹溪 主张滋阴,着《丹溪心法》 9朱 橚 载方61739首,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 10金、成无己 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着, 开了后世方论之先河,把方剂学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伤寒明理论》
补: 1定义: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2立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峻补、缓补、温 补、清补“虚则补其母” 4适应范围:各种虚证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病证分类 病因分类 脏腑分类 组成分类 治法(功能)分类 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 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是最早的方剂分 类法 以治法分烦,亦称功能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的“十剂”。 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第一节 煎药法 1.煎药用具(陶瓷或不锈钢)、2.煎药用水 (洁净水、长流水、雨水、井水、劳水)、 3.煎药用火(文、武)4.煎药方法:先将药 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煎煮。后下含挥发油者, 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 第二节 服药法 1.服药时间2.服用方法3.药后调护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方从法出2.法随证之3.方即是法4.方以药成辨证、治法、 方剂三者必须紧密相合 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林龄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 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提出八法: 八法的意义: 汗: 1定义:发汗解表,宣肺散邪,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2立根:其有邪者,渍形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3分类:辛温、辛凉 4适应范围: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 嗽、疟疾而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
方剂学之总论

方剂学:总论(一)名词解释: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方剂: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八法”:“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
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攻逐水饮等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以及留滞体内的水饮邪气从下而去的一种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补法:是通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
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方剂学总论1

【分类】根据体质及表邪性质(寒、热)不同分 三类。 1.辛温解表─祛风解表、渗湿─风寒、风湿表证 证(水肿、痢疾初起亦多用)--麻黄汤、桂枝汤 2.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透疹──风热表证 (麻疹初起、疮疡初起)──桑菊饮、银翘散 3.扶正解表——散表补虚扶正──正虚外感── 败毒散
【使用注意】①不宜久煎 ②温覆保暖、取微汗 ③ 辨清表里 先后缓急 ④禁忌:虚证水肿、麻疹已 透、疮疡己溃、阳证痢疾,吐泻失水者禁忌使用 。
床运用
明末傅青主以四物汤为底,加减变化通治妇人经 带胎产四大证。
二、组方原则 何为组方原则:~是组方的模式,是处方之规矩, 由君、臣、佐、使组成,始见于《内经》。
君药:
针对主病、主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君药的配备:①结合辨证,选择最针对病 因及主证的、作用最全面的、性能最强 的、药力最大的药物。②一般选1~2味, 用量应大于臣、佐、使药。③应为全方 作用的中心。
按功效(主治)分类方剂的 典范 载方约700 上自秦汉,下迄1966年刊 行的所有有方名的方剂进行 了系统整理。堪称当今方剂 之大成。载方10万余首。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即治疗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 因病机之后,针对性的采取的最为贴切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即所谓“法随证立,方 从法出”。即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 体现.
(3)剂型的变化:组方的药物不变,只是剂型攻 变,一般主要用于病势的缓急。
3.组方的步骤:①辨证 ②立法 ③按组方原则选 药 ④确定用量 ⑤选择剂型 ⑥制定用法──按以上 步骤组成的方剂才为标准的方剂。
第四章、剂型和用法(自学)
一、剂型:重点掌握:汤、散、丸、膏、丹、注 射剂、胶囊、冲剂、的特点。 二、用法:煎煮火候、时间、服药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故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
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使用消法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
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协调平衡。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
2.臣药
(1)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出现拒药,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4.使药
(1)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三)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的变化
2.药量增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四)常用剂型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