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传递

合集下载

试论旅游实景演出中文化意象传递与视听美的融合——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试论旅游实景演出中文化意象传递与视听美的融合——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人 , 西 大 学 商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 游 文 化 实践 。 广 研 旅
1 4 6
二 、 印 象 ・刘 三 姐 》 文 化 意 象 的 视 听 美 《 中
地 由多元 化 的文化 要素组 成 , 很难评 估 。依 据 凯文 ・ 林奇 对城市 文化 意象 四维度 的解 释 , 城市 文化意象 至 少包 括“ 问文 化意 象 、 空 制度 文 化的典 型形 态 、 民行 市
的文化 意象 , 从而 实现 地方 民族传 统 文化 的现代 转 型
与 创新 发展 。坐落 在桂林 阳朔“ 绣 漓江 ・ 锦 刘三 姐歌
等 文化要 素凝 聚在 一起 , 勾勒 出一 幅漓江 儿女 融在骨
子 里 的山水意 境和 山水风 情 。
*[ 基金项 目] 广西壮族 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课题‘ 美、 育 审美、 创造美的实践性教 学——高职 、 高专音乐欣赏课改革研 究'2 1J l 4 (O OGB 3 ) [ 收稿 日期3 O l 0 -0 2l - 5 8 [ 者 简介 ] 清 夫 ( 9 7 ) 男 , 西 桂 林 人 , 林 旅 游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艺 术 表 演 系讲 师 , 究 方 向 : 术 表 演 ; 作 张 1 6- , 广 桂 研 艺 阳月 星 ( 9 3 ) 女 , 西 桂 林 1 8一 , 广

《 印象 ・ 三姐 》 , 刘 中 山水 既 是 舞 台的构 成 元 素 , 又是 文化背 景元 素 , 印象 ・刘 三 姐 》 合 自然 的 山水 神 《 结
韵 , 写意 的手法 , 广 西桂 林 关 于刘 三姐 的 民间传 用 把

《 印象 ・ 三姐 》 文化 意 象概 述 刘 的
随着 深度旅 游 的发展 , 了增 加旅 游者 的停 留时 为

模因论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

模因论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

模因论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中文摘要】《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辩证思考哲学经典。

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的发行量上,它仅次于《圣经》高居第二。

这一著作中文化意象的成功传递无疑是个重要课题,它的翻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有深远意义,并值得深入研究。

模因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来研究翻译的重要任务,即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从而完成文化间的交流。

笔者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象,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

文章认为,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模因的引进有利于保证本国文化的进步性。

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异国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

本文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以《道德经》为例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有效传递的处理,从而对典籍翻译的英译工作做出启示。

本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简介课题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论文的主旨;第一章着重文献综述以及《道德经》在国内外学界的地位及影响的概述,并探析其在国内外的英译研究;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理论框架,包括模因与模因论、翻译模因论以及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第三章指出《道德经》的文化意象,并探讨文化意象与翻译的关系及阶段性传递特征,探讨翻译模因在《道德经》英译活动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问题,并通过比对不同文本加以实例加以说明;结语中,笔者发现不同时期翻译的首选策略有所不同,在《道德经》被广泛传播并接受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中提倡异化为首选,但不排斥归化。

模因论的引入对典籍翻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可以作为媒介为中华典籍翻译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

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

2009年3月第28卷第3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 tion M a r .2009Vol .28No .3 收稿日期:2009-01-10基金项目:佳木斯市“2008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外语翻译中文化意象因素的研究与探讨》(08112)作者简介曲广泳(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从事俄汉文化对比研究;孟庆艳(),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从事俄语教学研究。

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曲广泳,孟庆艳(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翻译的任务在于尽力做到再现原语的信息,然而,准确的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通过俄汉语言的文化意象对比,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对应与非对应的关系,使文化意象得以有效传递。

关键词:文化意象;翻译;有效传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3-0130-02 一、文化意象的含义文化意象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

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

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而意象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

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

二、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的早期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重构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重构

关键词 : 诗歌翻译 ; 文化意象 ; 传递与重构 ; 异化策略 ; 模糊策略
中图分类号 : 4 16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8 2 1 )3— 12— 4 10 04 思 想感 情 表 达 与交 流 的 工具 , 而且是 文化 的组 成部 分 , 文 化 的 载体 。语 言 能 真 是
诗 歌 翻译 中 的文 化 意境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 , 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 , 是 诗歌 的灵魂 。意 境 是诗 歌 创 作追 求 的最 高境 界 , 也 是诗歌 最突 出的艺 术特征 。诗 歌翻译 的最 高 目标
在 于准 确 地 运 用 目标 语 言 来 表 达 原 文 的 “ ” 形 和
第 3期
周蕾 等 : 诗歌翻译 中文化意象 的传递与重构
・3 13・
要 的作 用 , 过对 诗 歌 字句 的反 复 锤炼 而 达 到 意 境 通
词, 使得译者无法完全再现和传递中文原句特有的
意境 。 翻译 中常见 的文化 障碍 往往并 非 出于原文 晦 涩
的深化 。如 , 陶渊 明《 饮酒》 “ 菊东篱下 , 然见 :采 悠 南 山” 中的“ ” 杜 甫 《 见 ; 曲江 对 雨》:林 花 着 雨 胭脂 “
( 江西师范大学 a 外 国语学院; . . b 国际教 育学院, 江西 南 昌 30 2 ) 30 2

要: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 , 诗歌 中的文化意 象传达是诗歌翻译 的关键 。诗歌翻译 的过程是译者在语 言、
文化 、 意境等方面的重建过程 。语言文化差异和译 者的文 学创造 力构成影 响翻译 中意境 传递与 重构的主要 因素。 异化 策略 、 模糊 策略等运 用在翻译 实践 中能有效地 传递和 重构原文的意象。

碰撞、交流与建设——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传递

碰撞、交流与建设——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传递

富的实例 , 先分析 了文学 翻译 中文化意象失落 的原 因及表 现 , 首 然后提 出在文化 意象传递问题上 不容忽视的两 点 : 译 者对待异 国文化的态度和立 场 ; 读者在文化发展与建设 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 , 出这样的结论 : 得 译者必须 把 自己 看作一个致力于促进世界精神交流的中间人 , 着文化交流 与建设 的 目的去认识 分析文化 意象 , 这样才 有可 本 只有 能从正确的翻译立场 出发 , 处理好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 关键词 : 意象失落 ; 文化 文化交流与建设 ; 文化意象的传递
Oc . o 6 t2 o
Vo. . 19 No 5
碰撞 、 交流与建设
— —
试 论 文 学翻译 中文化 意 象的 失 落与传 递
秦 枫, 杨 跃
( 西安 电子科技 大学 人 文学院外语 系, 陕西 西安 7 07 ) 10 1

要: 文化意象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 , 文化 意象的译介问题 , 对 就是对待异国文化 的态度 问题 。通过丰
2 ・ O
维普资讯
异是否还能保存 , 翻译 的文化交流目的是否能达到 , 是十分值得深思 的问题。再者 , 归化法也在某种程
度上限制了丰富语言文化的进程。
2 异化 策略 .
e e y mo se y i Chin n n v r na t r n a g a
中, 如何使 文化意象得以准确而充分的传递 , 使人类 文明得以丰富和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文化 的碰撞——文化意象的失落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 , 通常以一种动物 , 一 种植物, 或是一个人名、 地名、 成语 、 典故等, 出现在

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

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

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通过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装饰手法和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形式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的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建筑形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象。

例如,宫殿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形式体现了君主权威和尊严。

其宏伟的规模、高大的屋顶、庄严的门楼以及精雕细琢的彩绘壁画,无不展现了古代皇权的威严和神圣性。

佛教寺庙是另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意象的建筑形式。

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场所,其建筑设计注重表达善良、宽容和超越尘世的精神。

在形式上,寺庙通常采用庄严肃穆的飞檐琉璃、高塔宝顶以及精雕细琢的石刻等装饰,使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和神圣。

二、装饰手法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也是传递文化意象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建筑师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木构结构,给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装饰空间。

精雕细琢的梁柱、雕刻精美的门窗以及木雕、石雕等装饰元素,向世人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尊重。

同时,这些装饰手法还常常用来表达吉祥、祈福和避邪的意味,如龙、凤、莲花、寿字等图案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的装饰中,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三、结构特点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山顶”结构,通过巧妙的搭配和平衡,使建筑呈现出灵动的形态。

这种结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追求和谐与平衡的思想,也传递了他们对自然界万物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认识。

古代建筑中的庭院布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建筑常常围绕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与附属建筑、院落与花园之间形成明确的关系。

这种布局以和谐为核心,体现了中国人民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和睦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文化意象传递

文化意象传递

李白 烟花三月下扬州
John Turner
MidAprilmistsand blossoms go
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
• 杨宪益:在文学中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构成 原文的某些含义,而要把这些含义传达给 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 王佐良:文化意象很难翻译。(敦刻尔克、 江南、塞外)
关于“牛奶路”的讨论
• 许渊冲--《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 John can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注:旧教规定斋日(Fri.)只能吃鱼
无意误译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的误解 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原文的误释上。
《古诗十九首》(其二)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文化意象的双层意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
古别离
中文:他穷得像叫花子
英文: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形容某人浪费钱财
中文:挥金如土
英文: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凡事 中文:无风不起浪 皆有 英文(俄、法文也是如此):无火不冒烟(No 原因 smoke without fire) 事物 中文:雨后春笋 发展 迅速 英语、俄语:雨后蘑菇(the mushroom growth of) 相同 中文:物以类聚 气质 人在 英文:同羽毛的鸟总是聚在一起(birds of a feather 一起 flock together)

文化意象传递中类比错位的“舍”与“留”

文化意象传递中类比错位的“舍”与“留”
的错 位 和类 比涵义 的错 位 - , 。
东西 , 在另外 一 种 文 化 里 却 要 费 很 大 力 气 加 以解 释 ”
… ∞

翻译 是 一 种 跨 语 言 、 跨 文 化 的 交 际 活 动 。 翻 译
的参 与 者不 仅是原 文 、 译者 , 还牵 扯 到读 者 、 译 文 等 多
化 意象错 位现 象 ” _ 6 J 。同一 客 观 事 物 , 在 不 同文 化 里
可 以有不 同的指称 方式 , 可 以蕴涵 不 同的情感 定位 、 价
值 观念 、 规制 取 向 , 因而 可 以 引起 不 同的 内 涵 和联 想 , 这 就是 文化错 位 , 包括 指称错 位 、 情 感错 位 、 类 比错 位 、 习俗错位 和 思维错 位 , 类 比错 位 主要 包 括 两 种类 比物
二、 文 化 意象和 类 比错位
比喻上 述 语 意 ; 汉语 中的“ 铁公 鸡 ” , 英 语 中却 用 “ a n o l d s c r e w ” ; 汉语 中的“ 狂风暴雨 ” 英语却 用 “ r a i n c a t s
种 因素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在我 国, 翻译 中 的 “ 文 化 研究 ” 也 引起 了 越 来 越 多 学 者 的重 视 , 许 多 学 者 如 廖 七一 [ 2 ] 、 王 东凤 ] 、 郭 建 中 ] 、 包 惠 南 等都 就 此 问 题 进行 过讨 论 , 取得 了丰 富而有 意义 的研 究成果 。 国 内学 者 目前基 本上从 以下三方 面探 讨文 化 意象
又 保 留原文 的形 式成 为 困扰译 界 的难题 。前 人虽 然从
描 述某 事物 的快 速大 量 的发 展 , 但 在 英语 中 , 同一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典故的翻译
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典 故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成 分。其文化因素是不言而喻的。 “译事之不能不有变通,最明 显之例为典故。” 显之例为典故。”(吕叔湘) 至于如何变通不同译本是有差 异的。 下面以《七律. 下面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 南京》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 进行比较分析: 专名“霸王” 专名“霸王”是中国最著名的 典故之一,“霸王” 典故之一,“霸王”即楚国贵 族出身的项羽,秦亡后称西楚 霸王。后来,呗刘邦打败,自 刎身亡。
二、毛诗当中文化词的使用
在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词的运用主要有三种。
1.颜色词 1.颜色词 2.典故 2.典故 3.数次 3.数次
三、毛诗词中文化词的翻译
“文化词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意味着 译者不能孤立去翻译词语,必须根据词语 载有的文化来翻译。取舍的原则,或以原 语为中心,或以译语为中心。无论定位于 哪一种民族,都必须显示文化的差异,并 设法阐释原语文化,从而让读者理解中国 诗的文化内涵。” 穆诗雄《跨文化传播--穆诗雄《跨文化传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论》,2004,p209 2004,
(一)颜色词的翻译
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体系中扮 演者不同的角色。汉英颜色词的内涵 和外延,虽有一些共同之处,却也存 在着较大的差异。如黄色,黄色在汉 语文化里面就是皇权与尊贵、吉利与 祥和的象征,而yellow在英语文化里 祥和的象征,而yellow在英语文化里 面,却是懦弱与胆怯、卑劣与低质的 象征。 下面以《采桑子.重阳》 下面以《采桑子.重阳》的核心句“战 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色在几种译本 中的使用进行比较:
中外版将“霸王”译为Herculean King,此词来源于希腊罗 中外版将“霸王”译为Herculean King,此词来源于希腊罗 马神话里的大力神Hercules(赫拉克勒斯) 马神话里的大力神Hercules(赫拉克勒斯),因而带有文化 翻译的归化倾向。以西方文化的词汇来阐释中国文化,难 以做到文化“传真” 以做到文化“传真”,故不妥。 北大版的King Xiang过于简单,无法体现其文化内涵。 北大版的King Xiang过于简单,无法体现其文化内涵。 Oxford版为Pa Oxford版为Pa Wang in vainly seeking a reputation for charity;外文版译为Xiang charity;外文版译为Xiang Yu the conqueror。这两种翻译 conqueror。这两种翻译 为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佳作。因为音译保证了“项羽” 为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佳作。因为音译保证了“项羽”这 一中国历史人物向外传播的可能性,意译则是对项羽的文 化阐释,有助于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具体与丰满。而其中 Xiang Yu the conqueror的说法类同于英国历史帝王的称 conqueror的说法类同于英国历史帝王的称 谓,如William 谓,如William the conqueror等。更加体现了译者建立了 conqueror等。更加体现了译者建立了 一条文化通道,让原作顺利地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 境。
总结
以上是对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词的一个简要的总结, 例句主要取自于1958年Foreign Languages Press 的Mao Tze-tung:Nineteen Poems、1965年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Mao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with Thirty-Seven Poems by Mao Tsetung、1976年外文出版社的Mao Tse-tung Poems、 199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毛泽东诗词英译》、 1993年北大出版社的《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翻 译》、1993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毛泽东诗 词选》。本文的参考文献为:张智中,《毛泽东诗 词英译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The End! Thank you!
Oxford版:On Oxford版:On the battlefield yellow flowers are singlarly fragrant. 外文版:The 外文版:The yellow blooms on the battlefield smell sweeter. 江苏版:The 江苏版:The aroma of battlefield xanthic florets smells exceptionally strong. 湖南版:Golden 湖南版:Golden flowers all the sweeter on the battleground.
Oxford版:We Oxford版:We must not imitate Pa Wang in vainly seeking a reputation for charity. 外文版:And 外文版:And not ape Xiang Yu the conqueror seeking idle fame. 中外版:Do 中外版: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ofr renown! 北大版:Ape 北大版:Ape not King Xiang for a fame of mercy in a lucky hour.
文化意象的传递
------毛泽东诗词译本比较 ------毛泽东诗词译本比较
一、诗的用词特点
诗的语言,应该是活的有个性的语言。毛泽东诗 词的语言,既明白如话,又意味深长,特色极为 鲜明。就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色来说,其词语 “雅俗兼备”,刚柔并济,文化底蕴深刻。可以 雅俗兼备” 说,其诗词做到了典雅和通俗和谐的统一。而其 对文化词的频繁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典雅和 文化性。文化词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现了 文化的独特性,使人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上面4个译本中,Oxford版和外文版的译文当中选 在上面4个译本中,Oxford版和外文版的译文当中选 用yellow,另外两个选用xanthic(黄色的)和golden yellow,另外两个选用xanthic(黄色的)和golden (金黄色的)。 xanthic一词较为生僻,其意为照明时的亮黄色,与 xanthic一词较为生僻,其意为照明时的亮黄色,与 “菊花”的代称“黄花”的口语风格是相悖的; golden与yellow一样为普通常见之语汇,而golden比 golden与yellow一样为普通常见之语汇,而golden比 yellow更加色彩亮丽、生动鲜明。从表面看,将“黄 yellow更加色彩亮丽、生动鲜明。从表面看,将“黄 花”译为yellow flower,看似最为对等,然而如前所 花”译为yellow flower,看似最为对等,然而如前所 述,汉语之“黄”富含褒义,而英语中“yellow”却 述,汉语之“黄”富含褒义,而英语中“yellow”却 暗含贬义。因此, yellow flower其实歪曲了原文之意。 flower其实歪曲了原文之意。 而golden却表示具体鲜明的“金黄色”,菊花之黄自 golden却表示具体鲜明的“金黄色”,菊花之黄自 然不应该是一般的暗淡之黄,而应该是亮丽的金黄。 亮丽的色调表示昂扬向上的精神,恰与《采桑子. 亮丽的色调表示昂扬向上的精神,恰与《采桑子.重 阳》之主题相吻合。因此,此处golden一词所带来的 阳》之主题相吻合。因此,此处golden一词所带来的 美学效果,比yellow要好。 美学效果,比yellow要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