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版)训练试卷:文言文阅读专题卷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记”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
先秦诸子散文中许多征引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来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也是笔记的源头。
我们熟知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笔记”之意。
章太炎说:“《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论语》……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
”中国历代笔记浩如烟海,体系非常庞杂。
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
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
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
“考据、辩证类”则是比较狭义一些的学术笔记,以随笔等形式记录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学术笔记源远流长,两汉经注、章句训诂实已开学术笔记之先路。
大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笔记史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以大量的志怪笔记为特色,唐代笔记以历史补逸、轶事、琐闻为大端。
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
学术笔记随着宋代考据与辨证之学的发展而兴起,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洪迈的《容斋随笔》等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出入百家,考辨色彩浓厚。
学术笔记在元代得以继承,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分别为元代初年和末年学术笔记的代表作,记叙、考证、议论兼具。
明代虽有学风空疏之讥,但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尚为可观。
清代学术笔记蔚为大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代学术说:“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之。
高考真题——语文(江苏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 。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 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1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霍光病笃。
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
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
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
三月,庚午,光薨。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
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
”上亦欲用之。
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
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
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
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
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
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
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
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
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
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
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
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
专题11.9 文言文阅读(江苏专版)三-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江苏版)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注】①黾勉:努力。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拟:模仿B.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范:以……为榜样C.终不能悛悛:屈服D.然自其斥居东坡斥:被排斥,被贬谪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坡先生被贬海南,他的小儿子苏过陪同,住茅舍,吃苦菜芋头,但是他不以为苦,喜欢写诗,而诗也还是精神饱满。
江苏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x

江苏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宋)欧阳修① 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
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
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 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 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④ 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
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注释】: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② 倳:插入,刺入。
)。
A. 乎B. 欤C. 兮D. 哉(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 4 )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 B(2) B(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一、遵循答题三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变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选自《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叫他师鲁,大概是因为都看重师鲁的名声,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江苏省南通等七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材料二: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
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
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道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记为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三)(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亡友方思曾墓表归有光予友方思曾之殁,适岛夷来寇,权厝.于某地。
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
某年月日,始祔于其祖侍御府君之墓,来请其墓上之文。
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
既一再试春官不利,则自叱而疑曰:“吾所为,以为至矣,而又不得。
彼必有出于吾术之外者!”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求尝已得高第者,与夫邑里之彦,悉致之于家而馆饩之。
其人亦有为显官以去者。
然思曾自负其材,顾彼之术,实不能有加于吾,亦遂厌弃不能以久。
方其试而未得也,则愤憾而有不屑之志。
其后每偕计吏行,时时绝大江,徘徊北岸,辄返棹.登金、焦二山,徜徉以归。
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
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
闻为佛之学于临安者,思曾往师之,作礼赞叹,求其解说。
而人遂以思曾果溺于佛之说,不知其有所不得志而肆意于此。
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逃山林而不处,未必皆精志于其教,亦有所愤而为之者耶!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然使假之以年,以至于今,又安知其愤憾不益甚,而将不出于是耶?此吾所以叹天之成材为难也。
思曾少善余,余与今李中丞廉甫晚步城外隍桥,每望其庐,怅然而返。
其相爱慕如此。
后予同为文会,又同举于乡。
思曾治园亭田野中,至梅花开时,辄使人相召,予多不至。
而思曾时乘肩舆过安亭江上,必尽醉而归。
尝以予文示上海陆詹事子渊,有过奖之语,思曾凌晓,乘船来告。
予独痛思曾之材,使不得尽其所至,亦为之致憾于天而已矣。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权厝.于某地厝:停柩待葬B.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币:钱财C.辄返棹.登金、焦二山棹:船桨,代指船D.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童:未成年的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童:秃,使动用法,使……变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思曾年少有才,但经历一次次的考试失利后,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于是延请有才之士想要向他们学习。
B.方思曾所延请的人中虽然后来也有做官显贵的,但他认为这些人的本领未必胜过自己,因而就不愿长久如此。
C.方思曾因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志,不与官员交往,后来到临安去拜师学习佛学的精义,放任自己沉溺在佛学之中。
D.作者和方思曾相互倾慕,他和李廉甫晚上走到城外隍桥时,看到方思曾的房屋会很失意;方思曾在梅花盛开的时节也多次邀请作者前往。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不与官员交往”错,原文中只是说“绝不与豪贵人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久他的父亲长史公调往远地做官,他的儿子方昇年幼,(遗体)不能够下葬。
(关键词“已而”“克”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凭借思曾的才能,有合适的职位安排他,使他没有怨恨之气,他果真会出现在这里吗?(关键词“以”“材”“置”“愤憾”各1分,句子大意1分)4.简要概括方思曾的形象特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抓住文中所叙述的事情来分析归纳。
如第二段写“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由此可以概括出思曾才华出众的特点;再如方思曾为了寻求考中的方法,多方延请有才之士,可以概括出他热衷功名的特点。
其他特点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得出。
【答案】才华出众;热衷功名;恃才自负;壮志难酬;重视友情。
(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参考译文】我的朋友方思曾去世的时候,恰逢倭寇来侵扰,暂且停柩在某地。
不久他的父亲长史公调往远地做官,他的儿子方昇年幼,(遗体)不能够下葬。
某年月日,(方思曾)才被合葬在他的祖父侍御府君的墓中,来请求我撰写墓上的文字。
思曾年少时有奇特超俗的才能,二十多岁时,凭借《礼经》在京城的科举考试中以第一名被推荐。
后来一再参加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不顺利,就自责并且怀疑说:“我所做的,自以为到了极致,却又没有成功。
他们(考中的人)一定有超出我的方法之外的!”就让人准备了书籍钱财奔走四方,寻求那些曾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以及乡里有才学的人,全把他们请到家里并且招待他们的居住饮食。
这些人中也有做了高官而离开的。
但思曾倚仗自己的才能,看看他们的方法,确实不能比上自己的,也就厌恶放弃了这种方法,不能长久坚持。
当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考中时,就怨恨并有不屑的想法。
其后经常和掌管会计簿籍的官员同行,时时渡过大江,在北岸徘徊,(然后)就掉转船头回来登上金、焦二山,安闲自在地回来。
与他的客人饮酒唱歌,绝不与地位显贵的人交往。
偶尔同这些人交涉,看到他们行为丑陋,一定要以气势凌辱他们。
听说研究佛学的人在临安,思曾前往拜他为师,行礼赞叹,请求他解说佛学。
因而人们就认为思曾真的沉溺于佛学之中,不知他是因不得志而放任自己沉溺在佛学之中。
由此知道古人脱去官服使头发变秃,逃到山林中而不愿处在人世,不一定都对他们的教义有至诚的心志,也是内心有所激愤而这样去做的啊!凭借思曾的才能,有合适的职位安排他,使他没有怨恨之气,他果真会出现在这里吗?然而如果赐给他寿命,让他活到现在,又哪里知道他的怨恨不会更厉害,而将不会出现在这里(专注于佛学)呢?这就是我感叹上天成就有才能的人困难的原因啊。
思曾年少时和我交好,我与当今中丞李廉甫晚上走到城外隍桥时,每次看到他的房屋,就失意地回去。
我们之间互相爱慕敬重到这样。
后来我们一同参加文会,又同时在乡试中中举。
思曾在田野中修建园亭,等到了梅花开放时,就派人来召唤我,我大多没有到。
而思曾时常乘轿子从安亭江上过,一定大醉才归。
他曾经把我的文章给上海詹事陆子渊看,对方有过奖之词,思曾在天快破晓时,就乘船来告诉我。
我唯独痛心于思曾的才能,没有让他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替他向上天抱憾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明]钱溥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
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
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
亟.命工翻刻于郡横。
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
愿一言序其首。
”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士非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
”荀、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
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
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
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
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
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
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
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
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
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籍之流,曾巩、尹洙之辈,声振而气从,金舂而玉应,文非不美也,而较其救世之功,则若列星之有五行,众山之于五岳,其功化发育呈露,盖自有不侔者。
宜其崛起于千百载之前,而并耀于千百载之后,而渺焉未有能继之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唯有二公焉。
是集之行,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
使善学者诵其文而知能以身任国家安危之计,其用舍为世所重轻,进不知富贵为乐,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
后学云间钱溥,谨书于螺川驿。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亟.命工翻刻于郡横亟:赶快B.予峻.拒之弗获峻:严肃C.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尚:崇尚D.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惠:聪明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惠:给……恩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来刊印的欧阳修全集本被内府收藏,天下好久没有欧阳修全集流传,于是海虞人程宗广泛寻求欧阳修全集,最终在胡文穆家发现内府本。
B.钱溥在赴交南的行程中收到庐陵郡博郑钢赠送的欧阳修全集刻本,郑钢请他为欧阳修全集的刻本写序,他拒绝了这个请求,但没有能够成功。
C.韩愈、欧阳修倡导文学革命都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但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救世的功效也不能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
D.钱溥认为读欧阳修的文章可以让人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肯定了欧阳修作品的思想价值,也肯定了程宗重刻欧阳修全集的社会影响。
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错误。
原文是“文非不美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