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1-2-3+小说阅读+语言和描写

合集下载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3-1-1+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3-1-1+课内文言文阅读

【答案】 (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 同他的。(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 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3分) 解析 细读三段文字,可从刘备的处境、性格,他对徐庶的器重,以及 诸葛亮的才能等角度分析。 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 思想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完整表达,力求有新意。
解析 “高柳夹堤„„麦田浅鬣寸许”是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的;
“游人虽未盛„„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是写游人的;“凡曝沙之鸟„„皆有 喜气”是写自然界生物的情态的。
点拨 本题考查对重点段落内容的梳理。紧扣题干的要求,找出相应的 语句,再筛选整理成答案。 【答案】 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 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
点拨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可以采用“译+串十顺”的方法。
【答案】 (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 一样。 (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 道啊。
在两旁 (2)高柳夹 堤:______________ . 煮茶,喝茶 (3)泉而茗 者:______________ .
解析 第(1)题中的“作”,应结合句中的“风”,解释为“起”或“刮 起”;第(3)题中的“茗”,本义是名词“茶”,在句中作动词用,意思为 “煮茶”或“喝茶”。 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是学习文言 文的关键,在熟记词义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文章的翻译来掌握。注意一些词的 特殊用法。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2分)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分)

【ZKXF】2016中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配套课件 1-2

【ZKXF】2016中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配套课件 1-2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拼音写汉字,要依据语境,辨析词语,再 写出正确的汉字,参考答案:聆、辨、籍、弥。
【指点迷津】 汉字的形近字、同音字、错字、别字数量浩繁,识记的难度太大。 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技巧呢?下面教大家几招: 1.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 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 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 kǎi,概读 gà i,此处应为“概”;溯读 sù , 朔读 shuò ,此处应为“朔”。
典例精析
名校名师 指点迷津
郴州市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例 1】2015· A.稀罕 B.豁达 C.训诫 D.聒噪 诘难 祈祷 笼罩 癖好 与日俱增 举世闻名 语无纶次 老谋深算 相形见绌 消声匿迹 骇人听闻 汗流夹背
)
【解析】本题是找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所以须逐项仔细审查。 B 项“消”应为“销”属同音误用;C 项“纶”应为“伦”属形近字误 用;D 项“夹”应为“浃”,成语意思理解出错。只有 A 项没有错别 字。
了 (瞭 )望
痉孪(挛) 蛛丝蚂(马)迹 名(明)信片
默(墨)守成规
大姆(拇)指
沤(呕)心沥血
凭(平)添 出奇(其)不意 亲(青)睐 磬(罄)竹难书 声名雀(鹊)起 搔(瘙)痒病
修茸(葺) 入场卷(券) 欣尝(赏)
震憾(撼) 迫不急(及)待 草管(菅)人命 一诺千斤(金)
娇(矫)揉造作 不径(胫)而走 烩(脍)炙人口 兰(蓝)天白云 老俩(两)口 水笼(龙)头 美仑(轮)美奂 萎糜(靡)不振
挖墙角(脚) 峻(竣)工 打腊(蜡)
不落巢(窠)臼 死皮癞(赖)脸 再接再励(厉)
鼎立(力)相助 黄梁(粱)美梦 杀戳(戮) 罗(啰)唆 沉缅(湎)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强化训练12:小说阅读之三 语言和描写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强化训练12:小说阅读之三 语言和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题干很鲜明地告诉考生, 考查的是“设置悬念”。只要弄清楚悬念的概念,就能找出例子。分析悬念 的作用,可从读者的角度、情节发展这些方面展开。
5.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 长的暖”的理解。
这位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 子的爱是很少的。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 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
3.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完文章,请说说 父亲是否意识到了鲍勃的爱,并简述理由。 父亲意识到了他的爱。从文章第⑥段中的“紧紧地搂”“抚摸着”等动 作及第⑱段中“我也爱你„„”等语言中可以看出。
解析 首先要点明父亲是否意识到了鲍勃的爱,然后再阐述理由。在看 到鲍勃送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后,父亲紧紧地搂住他,抚摸他,流下了感动的 泪水,并对他说“我也爱你”。这些都体现出父亲意识到了鲍勃对自己的爱。
课时讲解题型 3.笫⑪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 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 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①运用短句,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急;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 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奋力扒冰拖船的情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可以从句式 和词语运用两个方面来回答。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 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叙述性的文章,尤其适宜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 的情绪、 坚定的语气等。 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一系列动词, 如 “抓” “扒” “蹬” “扑” “压” “拉” “挪”等,这些动词都是对父亲的描写。另外,在分析句式 和动词时,一定要有表现效果的描述。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1-2-2+小说阅读+情节和构思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1-2-2+小说阅读+情节和构思

课时讲解题型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分析。根据结尾处“他”的对话 “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可知,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然后从突出人物 形象和表现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还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点拨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总结全文。即
【答案】 本题分层级赋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
观点:我认为不是文不对题。 第一层级:只关注文章的表层内容,仅仅从“孩子”“小伙”“众人” 等单个人物的角度考虑,理解肤浅,或有偏差,或笼统含糊。(1~2 分)示例 一:因为抓歹徒连五六岁的小孩也知道,是很简单的事。示例二:因为此题
目富有深意,寄托着作者的希望。示例三:因为小说表现的是小伙勇斗歹徒 的动机很简单,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示例四:因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是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作出表率很简单。示例五:因为小说写的是小伙和 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要反映的却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人战胜歹徒其实很 简单。示例六: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 的是只要众人合力(人人敢于出手),战胜歹徒其实很简单这一主题。 第二层级:从写作意图角度阐发,理解较深刻,表达清楚。(3~4 分)示 例一:因为小说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要反映的却是这样一个 主题:一个人战胜自我(懦弱)其实很简单(只要勇于付诸行动)。示例二:因为 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是只要众人合力(人 人敢于出手),战胜邪恶其实很简单这一主题。示例三: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
“我”的形象: 一是“我”先前对“他”的帮助; 二是“他”现在提到“我” 当初帮助“他”时, “我”为维护“他”的尊严而不说穿。 【答案】 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2-1-2+说明文阅读+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方法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2-1-2+说明文阅读+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方法

【答案】 (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 性质。(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课时讲解题型 3.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4 分) 解析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对微课的有关知识进行 了解说。 点拨 要理清选文的思路,首先要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能对其进行归
解析 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 ①~④段中,除
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 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的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 应填“体色” 。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虎甲相似 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 ,故第二空应为“行为” 。
教学实践要求”是标准;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目的; “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 有机组合”是特点。第(2)题,第③段主要说明微课是“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 使用”,括号中的句子是强调微课时间之短(“微”)的特点。
点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说明方法, 经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 分类别、作引用等。再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切 忌泛泛而谈。
【答案】 (1)递进关系复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几乎”不能 去掉。去掉了“几乎”意思就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真题精练
(2015· 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微课与慕课 管丽红
原文见讲义
1.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 分)
解析 从“‘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 教学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提炼出两个 主要特征。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2-1-3+说明文阅读+解释和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句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2-1-3+说明文阅读+解释和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句

技法分析 【典型题例】1.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解题思路】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释词义,说明原句意思);②在程度 /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后)句子意思变为„„,与 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答题模式:A. 表态(删还是不删);B. 定 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 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C.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 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D. 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 密性/科学性。 【典型题例】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结 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考虑。 【典型题例】3.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句,判断其说明方法。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既要联系该说明方法的常规 作用,又要联系语境,说明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 著效果。 作比较。将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连接”成功的小鼠和对照组
小鼠(那些依然丧失“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小鼠)作比较, 突出了实验取得的显
课时讲解题型 4.文章第⑥段加点的“目前”和“不大可能”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4 分) 解析 品析词语,要联系语境,并明确指出其在句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目前”,从时间上加以限定, “不大可能”从可能性程度上加以限制。然后 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上去分析。

,而且
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的表述,由此可知, “仿生建筑”的范围
2.第③④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4 分)
解析 说明文讲究逻辑严密,段与段之间存在着前呼后应的逻辑关系, 如第②段“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 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是总说,而第③④⑤段的分说是与 之相呼应的,故顺序不能颠倒。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3-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文体类文本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3-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文体类文本

4.文中正反两观点,你赞同哪一方?请结合寓言故事(选文内外都可)阐 述理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在理解双方 观点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文本内容、生活实际,给出充足 的理由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正方观点。因为寓言故事的本身不需要去怀
疑,需要怀疑的是人们读寓言后的心态。例如学习“夸父追日”的重点不在 于关注他的结局,而应关注的是他身上体现的精神和意志。示例二:我赞同 反方观点。因为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寓言,我们不应该盲从。青蛙的 寓言故事通过实验证明就是不可信的,所以相信寓言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迷 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正确处理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 首先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要点“不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科学求证的基础上”, 因此反方则应强调实验求证的重要性。
3.“正方”材料第②段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之处,请分析其作用。(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注意从修辞、句式、词 语运用等角度,分析语言表达的效果,同时注意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答案】 运用反语、反问,嘲讽了那些怀疑一切寓言故事,想通过实 践寻找现实根基的愚蠢行为。
3.阅读[健康咨询]和[健康知识],有条理地说说为什么运动是无价良 药。(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概括能力,紧扣“运动的好处”, 到相应的材料中加以提炼。
【答案】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 病;运动消耗能量,增进食欲,增加摄入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运动使人 愉悦,调节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运动对某些疾病还有直接的疗效。
解析 本题考查利用文中知识来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注意参考文本中 [健康知识]第三条的内容,如“运动方式应交替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 如打球、跳舞等不宜空腹„„也不宜饭后马上运动”。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1-1-4+散文阅读+细节与构思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堂讲义):2-1-1-4+散文阅读+细节与构思

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和有特点的词语入手。这两句都运用了 很明显的修辞手法,因此确定从修辞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然后分析采用这 种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最后联系上下文或全文体会该句蕴含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①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
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第②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 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答案】 衰老。
(1)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壮美的故乡红叶, 却长久地被人漠视
和遗忘。(2)父亲虽在美境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
课时讲解题型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 分) 解析 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山里人(如父亲)联系起来(文章最后 一句提示明显);结构上,注意“故乡红叶”在全文中的线索作用。
【答案】
①对汉水的喜爱之情;②饮水思源,对襄阳人民奉献精神的
感激之情;③对汉水文化的敬仰之情。
【答案】 ①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于自己,使“我”锈迹斑斑的牙齿变白; ②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于北方人民,为缺水的省份送去一江清水;③本已缺水 的襄阳等水源地节水、护水,为北方“输血”供水,义重情深。
课时讲解题型 2.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 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散文的结尾,有 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即所谓的“卒章显 志” 。除了注意开头与结尾的方式方法外,在行文段落上,还要审视承上启下 (或启下)的过渡句、段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 示主旨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 者的思想情感。散文的抒情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细节描写往往会有其独特的作用:表现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塑造人 物形象,或发展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性格;完善整个故事情节,或埋下伏 笔,为下文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
到父亲如此艰辛后的酸楚和感愧。
课时讲解题型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 来掏 去, 终于摸 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 外一扔 ,丢下一 . . 句话:“拿去吧! ”
3.品味词句。 (1)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分析表面意义(表现上的 意思)和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3)分析深层含义(联系上下 文、主题、作者意图,蕴含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 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 道理等。 4.分析句子的含义。 首先,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 空间。其次,注意分析本句的语法,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 意枝叶部分。再次,注意本句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 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 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 处着重揣摩。
1.理解词语在文本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时, “在文中”即表明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 语的基本原则。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 语的特殊性,即是否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 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 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2.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要注意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 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 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 辞手法的词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买主的“扔” ,父亲的“捡” ,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这就是父亲的“叮嘱”的含 义。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句子的含
义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进行。 【答案】 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 渴望被尊重的人。
方面考虑: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能深化作品主题。
【答案】 的一个人了。 示例: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都白费了吗?只剩下我孤零零
第三讲 语言和描写
整合点拨
题型解读 品味语言,感受精彩。语言品析包括对词句内涵的理解、词句作用的分 析、语言的品析、小说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分析、语言表达方式的赏析等。 这些语句一般是文中那些优美、精辟、传神的语句,它们有的深刻揭示文章 的内涵,有的含蓄烘托文章的主题,有的展示人物的性格,这些语句大部分 出现在情节高潮处、文章结尾处、人物细节描写处。 技法分析 品味语言时,一要瞻前顾后,结合文义理解;二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 子;三要联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理解词句。具体方法有:
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 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展开。文中, 从对父亲砍柴、挑柴的刻画,可以看出父亲的吃苦耐劳;从父亲卖柴及捡钱 可以看出父亲的坚忍;从文章结尾的叮嘱,可以看出父亲教子有方、注重言 传身教。
了老牛头对大黑的不舍。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 友、兄弟,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深厚感情。
课时讲解题型 3.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的赏析。(3 分) 解析 这是一处对牛(大黑)的动作、神态描写,表面是写牛对人的疏远, 联系全文来看,则是表现老牛头眷恋农村生活的悲剧性。
点拨
细节描写是小说中常用的一种写法,也是中考常考的一个考点。
名题精析
(2015· 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原文见讲义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 ,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的环境描写为人物设定 了一个特定的活动背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 的表达都与这一特定环境息息相关。解题时应从多个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
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 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③父亲是一 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 重他人,注重言传身教。
课时讲解题型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义。(3 分)
其作用有: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 心情等。好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文章的 主题。解答细节描写作用题型时,首先要找到相应的细节描写详细阅读,结 合具体内容分析细节描写在此处的作用,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不 可泛泛而谈。
【答案】 形象地写出了大黑对老牛头的陌生与疏离,呼应了上文中大
7.分析细节的作用。 内容上,细节本身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起直接或间接的 具体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点 题或突出主题。 结构上,明确细节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一般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 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埋下伏笔;⑤照应前文;⑥起线索作用;⑦推动情节发展,然后根据题目 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8.表达方式的分析 首先要确认所指定语段、篇章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明确五种表达方式 (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等)的具体分类以及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 分析。如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 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 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 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 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性的话,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黑用犄角救老牛头的细节,深刻地揭示了老牛头这一角色的悲剧性。
课时讲解题型 4.文章结尾处写道:“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请用第一人 称写出老牛头此刻的心理活动。(2 分)
解析 人物心理应根据文本中牛与人原来及现在的关系,结合老牛头的 人物性格,加以合理地想象,再组织语言。
点拨
解题时要看清要求——“用第一人称”。心理活动的补叙应从三
【答案】 ①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②为父子二人
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③对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 作用;④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课时讲解题型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2 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 .. 的酸 。 ..
真题精练
(2014· 金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挽 歌 徐树建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文章开头说:“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 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分)
解析 这里采用了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老牛头和农村生活密不可 分的关系,同时还应站在全文的角度,思考它与下文内容之间关系。
点拨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交代
故事的时代背景,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深化小说的 主题思想,等等。
【答案】 恋作铺垫。 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眷
课时讲解题型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3 分) 在一次又一次 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 ..... 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 ,大黑„„对不起你了„„” ...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和把握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 上下文语境及文章的中心。“冰凉”是雪花落在鼻尖上的感觉,但“酸”则 不是肌肤上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觉,是“酸楚和感愧”的心理的表现。
点拨 品味语言时一要瞻前顾后,结合文义理解;二要抓住关键词语理
解句子;三要联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理解词句。赏析文章的语言时,不论 是句子还是词,都要注意语言中涌动着的作者的情感。只有对作者的情感有 了深切的体会,才能更好地品析文章精妙的语言。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赏析能力。 因为要从词语的角度赏析语言, 所以要先确定词性,再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些词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点拨 动作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回答这类问题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这里的动 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表现了„„的感情。 【答案】 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
解析 数量词的叠加,表示次数多,表现的是老牛头对牛的不舍。 “老伙 计”是一种拟人化的称呼,反映了牛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点拨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赏析词语。解答此类题目应记住一个很重要的
原则,那就是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词语的本义延伸到语境义进行分析。
【答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
6.文章运用的描写方法以及作用。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①肖像描写;②外貌 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另外,人 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 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等等。 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 写)句的主要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 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 题;等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 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 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