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地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

李清照: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 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 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 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 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
比喻高洁的人品。
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
虞世南《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蝉》 本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 示慷慨激昂。 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 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香来。”诗句含蓄地表 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 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 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
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 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莲——1、爱的表达
(“莲”与“怜”音同,古诗中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导入]《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意境:凄清,苍凉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意象]意:作者的情感;象:形象,人、物、事{练习}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补充}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布谷鸟,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课内链接}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离别感伤)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凄凉伤感)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思乡思家)小结:意象=情思×物象——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形象+形象=图景à象+象=境à意象+意象=意境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的点线面之四:意向意境理论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的点线面之四:意向意境理论篇作品中的“意象”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02全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
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意象试题的解题思路:1.题目类型: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析方法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完整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天津市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三次月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 (2017九上·泰兴月考)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 空气液化B . 白酒挥发C . 酒精燃烧D . 树枝折断2. (2分) (2019九上·上蔡期末)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A .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3. (2分)在进行过滤操作时,除了使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以外,还需要的仪器是()A . 酒精灯B . 托盘天平C . 蒸发皿D . 漏斗4. (2分) (2017九上·合肥期中) 草酸(H2C2O4)是一种有机酸,其水溶液呈酸性。
它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并在不同的生命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下列有关草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 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B . 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C . 草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 . 一个草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5. (2分)(2018·合肥模拟) 除汞外金属常温下为固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制造的镓铟这两种金属的合金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而且具有很多神奇特性。
下图为镓、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 镓原子的核电核数比铟原子少18B . 铟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C . 镓原子的中子数为31D . 合金的溶点比组成合金的金属低6. (2分)(2017·新野模拟) 下列各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 过滤B . 检查装置气密性C . 稀释浓硫酸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7. (2分)下列四种物质的俗名均得名于它们的产地,其主要成分有一种与其他三种物质类别不同的是()选项俗名产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A大理石云南大理CaCO3B信石古信州(今江西上饶信州区)As2O3C口碱张家口、古北口Na2CO3D智利硝石智利NaNO3A . AB . BC . CD . D8. (2分)(2018·滨州) 图示分析法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 . 空气中各气体体积分数B . 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C . 贴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D . 燃烧的条件9. (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 棉花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后会产生烧焦羽毛味B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C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黑色固体D . 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10. (2分) (2017九上·扬州月考)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 . 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B .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C .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D .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于急救病人11. (2分)(2016·湘潭) 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A . 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化反应B .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 . 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 . 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12. (2分)(2019·西安模拟) 对于化学反应:C+CO2 2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碳和二氧化碳②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③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⑤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②什么图景;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 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 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 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 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意?
练一练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 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 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 特点; (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 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 点态度)
举例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 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 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 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 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 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 哀。
练一练 《李清照· 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古典诗词赏析的三个维度

古典诗词赏析的三个维度摘要:古典诗词赏析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古诗鉴赏指导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
本文着眼于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古诗,在思维方法是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于想像维度中再创作,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赏析信息维度内涵维度想像维度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诗词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关于古诗鉴赏,学生的困难往往是集中在:拿到一首古诗不知道怎样读,面对的字每一个都认识,组合在一起便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只有理解考题所给的古诗,才谈得上鉴赏评价其中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才能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古诗,是诗歌教学首要任务。
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一首古诗?需要我们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即信息维度、内涵维度和想像维度。
一、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古诗的信息维度常常表现在题目、作者、注释等外在内容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看题目、知作者、明注释。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要点。
如高启的《春暮西园》(2011年湖南省高考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晚春时景;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年四川省高考题),我们可知作者怀念友人,于是便去探访;上文提到的戚继光的《晓征》,单看文面也可以推测出是讲黎明破晓时戚家军出征的事情。
有的诗歌题目下面有对作者的简介,但比较著名的诗人便没有了,那么我们就要多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言为心声,我们就可“知人论世”,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一条重要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轼的《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诗歌意象诠释1、树木类松柏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竹子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柳树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柳絮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花,点点离人泪。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梧桐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
【相见欢】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信秋词(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芭蕉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煜《浪淘沙》)梅花宋人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菊花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浮萍、浮云浮萍:漂泊不定。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浮云:漂泊不定,喻游子。
如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莲莲——纯洁、脱俗、高洁。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动物类大雁雁姿雄壮——雄浑悲壮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尤为强烈。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寒塘》)。
鸿雁传书:“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天末怀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猿、杜鹃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哀怨、思归)“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其情颇为恬适。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