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
解释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

解释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富有诗意的隐喻。
隐喻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学手法,他用隐喻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描绘场景。
本文将解释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
首先,莎士比亚的隐喻是非常丰富的。
他使用了许多不同的隐喻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他用花朵的隐喻来表达爱情和美丽,用天空的隐喻来表达自由和宽广,用夜晚的隐喻来表达黑暗和孤独等等。
其次,莎士比亚的隐喻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
他的隐喻往往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他所描绘的情景。
比如,他用“爱情的荆棘”来形容爱情的痛苦,用“生命之舞”来表达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最后,莎士比亚的隐喻是非常富有深意的。
他的隐喻往往有多层含义,让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启示和理解。
比如,他用“全世界是一场舞台”来表达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戏剧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类的虚伪和自我扮演。
总之,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是非常精彩的。
他的隐喻既丰富又具有想象力和深意,让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他的思想和情感,体会到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 1 -。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考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局限性和有待完善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
隐喻帮助人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为具象的形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将时间的概念与金钱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应用方面,概念隐喻理论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的适用性有待探讨。
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能存在差异,造成不同概念之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英语中,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隐喻时间的价值,但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隐喻来表达时间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隐喻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和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隐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概念的映射和转化等多个层面。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和应用仍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
如何深入研究隐喻的形成和使用规律,有效地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概念隐喻理论还可以与其他认知理论进行结合,以加深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关的构建主义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建构性的过程,通过与经验和感知的互动来形成。
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理论假设。
目前,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言和认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概念隐喻理论的假设,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局限在词的范围之内,瑞恰兹则把隐喻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同时,他把语境的概念放入到隐喻研究中,从而为隐喻意义的探讨和限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的术语。
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研究,并将其理论更加深入一步,提出了“焦点”与“框架”等概念,从而使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得到完善,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
一、主要概念与术语瑞恰兹提出了隐喻产生的语境,指出了语境不仅是在语句层面上,而且可以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
他认为:“传统的隐喻理论只注意到几种有限的隐喻模式,这样看起来隐喻就像是单个词的事情,即语词间的转移和替代。
然而,从根本上来说,隐喻是产生于思想之间的借用与相互作用。
”[1](P94)这很明显体现出与传统隐喻研究的不同之处。
遗憾的是,瑞恰兹在论述其隐喻理论时并没有真正超出语句层面,在隐喻的研究上,他虽然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也仅仅是从语词层面进入到语句层面,而未能深入下去。
作为隐喻相互作用理论的另一个主将布莱克,虽然在基本观点上没有超出瑞恰兹的视野,但却在瑞恰兹的基础上从句子的层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来看一个简单的隐喻——“时光从手指间溜走”。
如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这个隐喻得以成立就在于人们用“溜走”这个词代替了流逝。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对这个隐喻进行分析只是对这个隐喻的现象进行了一个描述,并不是从句子的层面进行分析的。
在这里,隐喻就是一个词的隐喻,而这个句子的其他成分与这个隐喻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加上与溜走相关的词“时光”,这里所形成的隐喻仍然是词的隐喻,只不过人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些词的隐喻。
很明显,在古典主义的隐喻视野中,隐喻的全部就在于这些隐喻词,至于句子中其他的成分,在传统的眼光中并没有什么作用。
瑞恰兹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同时也很清楚地指出了这种看法的局限性,所以,他提出了隐喻产生的语境的问题。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来表达抽象、深刻的意义。
而在认知科学中,认知隐喻则是指人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心理模型。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十四行诗也被广泛地研究和赏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认知隐喻的视角,来赏析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 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赏析这首诗以老年和生命的衰败为主题,通过秋天树叶的凋零、日蚀的渐变,表达了人的生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向衰老和末日。
在这些描述中,莎士比亚以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现实,这就是典型的认知隐喻。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比拟,莎士比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发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3. 认知隐喻在诗中的运用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的认知隐喻,通过对季节更替、自然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黄昏之阳”传达了衰老的概念,“寒冬”则暗示着生命的枯萎,“残阳”象征着生命的残缺,这些都是认知隐喻的运用。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景象相联系,莎士比亚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让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来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赏析,我们不仅对诗歌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认知隐喻的认识。
认知隐喻让人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来理解抽象概念,这种心理模型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认知隐喻的运用,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修辞功力。
5. 个人观点个人而言,在赏析莎士比亚的诗歌时,我更加注重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共鸣。
认知隐喻的视角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诗意,也更易于将诗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更多地运用认知隐喻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文章质量,并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释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

解释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莎士比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里有很多使用隐喻的地方。
隐喻指的是使用不同的词汇、句子结构等手法表达隐藏的意思,相较于简单细节,隐喻常常更具象征性,也更具深层含义。
莎士比亚非常擅长使用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情境和人生观念,他的隐喻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也在后来的时代里影响深远。
首先,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非常常见的是比喻和隐喻,这些词汇被广泛用于表达人物和情境。
比喻指的是使用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共有特点。
比如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写道,“生命是一个舞台,而我们则只是演员”,他使用了生命和舞台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表达人生的短暂和人类的微不足道。
与比喻不同,隐喻则更加含蓄。
莎士比亚的隐喻常常使用诗意、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象。
例如,在《暴风雨》中,“人生是一场场演出,世界则是一个舞台”,这句话中的两个隐喻词汇“舞台”和“演出”都是象征性的词汇,可以表达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其次,莎士比亚的隐喻通常是多义的,这也是他的文学成就之一。
他使用隐喻来表达多样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例如在《暴风雨》中,“人类生命就像海上的一艘船,它飘零在海面上,随时面对着危险”。
这个隐喻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情感,包括生命的脆弱、飘忽不定的难以预料的命运和毫不掩饰的绝望。
最后,莎士比亚的隐喻也是为人类普遍共同的主题而服务的。
他的隐喻总是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地方给人以不同的感悟。
这也是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是一位使用隐喻非常出色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反映出他的才华、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感悟。
这些隐喻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作品,也对我们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有更深的启示。
论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的隐喻表达

论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的隐喻表达论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的隐喻表达隐喻是思维的过程,用一种事物或领域类比另外一种事物或领域,其主要的功能是对事物的理解。
人们常常谈论或描绘实体不存在、不可捉摸的事物,如人的情感、抽象的概念等等,如果要解释这些事物,需要借助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将两者放在一起,其中一个作为解释另外一个的工具,从而使我们对两个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
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自我意识属于人的思维领域,人们虽然不能直接洞察不同文化中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人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系统以及如何利用隐喻系统来推理的,以此来理解人的自我意识。
人的行为、思考、创造都是经过自我过滤的,人们怎样了解自我,什么决定了人的自我意识,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受到重视的问题。
如今的社会科学没有比研究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但主要的内涵包括自我觉醒、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觉醒是指“我是谁”的问题。
当一个人照镜子时,他会对自己的胖瘦、高矮做评判;当他分析自己的性格时,他会对自己的诚实还是虚伪做判断,或是对自己是属于冲动易怒型还是沉着稳定型做判断。
自我体验主要是感觉对自己的劳动、行为、成果等是否满意,是否能够接受自己。
而自我控制是对自控能力的感受,也涉及到改变现状逐步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的问题。
这三方面的综合便构成了自我的基本概念。
本文探讨的是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的隐喻表达,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西方文化对自我的认识途径。
一、自我意识与镜子隐喻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意识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
人能够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并把内心世界作为存在的事物看待,这不仅是人对于存在思维的基本表现,也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自我的意识来自于人对自身本质的思考,即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cooley(1902)提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赖于周围环境里他人的反映和评价,他人就像一面镜子反射人的自我形象,从而影响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这一观点在社会学领域近乎成了公认的通理。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根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一、隐喻的根本含义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
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所表达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
〞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根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附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
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根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
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其认为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的,而能力是上天赋予的。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它指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就是用一个更具体的概念来理解它,即用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在表达“理解”这个抽象概念时,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看清”或“抓住”的过程。
根据这个理论,人类是通过比喻和隐喻来理解和表达语言和思想的。
它被广泛用于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其中一个批评是,隐喻是依赖于语言和文化的。
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通常被表示为线性的一个维度,但在某些非西方文化中,时间却被表示为循环和重复。
因此,隐喻理论存在文化和语言的局限性,它不能涵盖所有文化和语言。
另一个批评是,隐喻是主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所以他们理解隐喻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成功比喻为奋斗一个艰难的比赛,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成功可能意味着写一部成功的小说。
因此,隐喻的理解也存在个体差异和主观性。
最后一个批评是,隐喻往往是不完整的。
它们只能提供表面上的相似性,而不能提供深入的见解。
例如,将生命比喻为旅行,这只是提供一些表面上的相似性,比如旅行需要经过不同的地方,而生命也需要经历不同的经历。
但它无法提供关于生命和旅行的深入见解。
因此,隐喻可能会产生误导和误解。
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但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和理论。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有效地沟通抽象概念,尤其是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中。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语言的隐喻本质,并且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些隐喻所包含的意义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 钩来 , 隐喻 看作 是概 念范 畴之 间 的置换 。对 于隐 喻 的重 要性 , 里 士 多德 说 :隐 喻 是 天才 的象 征 , 把 亚 “ 它 不是 能够 学会 的 , 因为好 的隐 喻意 味着从 相异 的 事物 中觉察 到其 相似 性 的能力 。E 同 时 , 里士 多德在 其 -2 ] 亚 著作 中多 次 明确 指 出 : 隐喻本 身是 作为 添加 在语 言之上 的装 饰 物而存 在 的 , 们 以特殊 的方式 在 特殊 的 时 人 间 和场合 下使用 它 。 亚里 士 多德 的隐喻 观在西 方 的影 响 是 全 面 的 。在 各 派 隐喻 理 论 和 观 点 中都 可 以 看 到亚 氏 理论 的影 子 。如修 辞学 依据“ 、种” 属” “ 概念 来对 辞格 进行 划分 , 但在 语义 上视 为偏 离 现象 而从整 体上将 隐喻视 为装 饰 品 。隐喻 的替换论 和对 比论 接 受 了隐 喻相似性 特 点 , 露 于相似 基础 上 的对 比和替 代 ; 侧 而概 念 士 多德 :隐喻 是天 才 的象征 ” “
亚里士 多德 ( i ol,8 -3 2B 在 其著 作《 学 》 Ar tt 3 4 2 C) s e 诗 中说 :隐 喻 字是 把 属 于 别 的事 物 的字 , 来 作 “ 借 隐喻, 或借 ‘ 属 (e u) ‘ ’sei )或借 ‘ ’ ‘ ’或借 ‘ ’ ‘ ’或借 用类 比字 。在 另一 本 著 gn s作 种 (pc s , e 种 作 属 , 种 作 种 , ”
注 重亚 氏所讲 的 “ 与 “ ” 属” 种 的关 系 , 在 此基础 上作 进 一步 的认 知 功 能的研 究 。总的说 来 , 氏的 隐喻 理 并 亚
论 渗透着 逻辑 的 、 知 的哲 学思考 , 认 其许 多思想被 一 些哲 学 家继 承 了下 来 , 以后 隐 喻研 究 的发 展 奠定 了 为
基础。
二 、维柯 :理 据就 是 隐喻” “
意大利 杰 出的法 学家 和哲学 家 维 柯 ( a at t c ,68 1 4 ) 他 的 《 科 学 》 12 ) Gi mbti aVio 16— 7 4 在 s 新 (7 5 这本 著
收 稿 日期 : 0 60 — l 2 0 — 8 3
维普资讯
20 年 1 07 月 第1 第 1 4卷 期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h n h iUnv riy( o il ce c s o r a fS a g a iest S ca in e ) S
Jn a .。2 0 07
对 于我 国思 想 史研 究 和 认 知 语 言 学研 究也 有一 定 的 启发 意 义 。
关 键 词 :西方 哲 学 ;隐喻 } 知 功 能 认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5 2 2 0) 10 3 —5 0 76 2 (0 7 0 —1 10
作 者 简 介 :谢 之 君 ( 9 6 ) 男 , 海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教 授 。 15 一 , 上
一
1 31 —
维普资讯
作 中 , 语言 和文化 进行 了深 刻 的阐述 。他将 语 言描写 为 三个 阶段 , 是 象形 语 言 ; 对 一 二是 象 征 的 或诗 意 的 语言 ; 三是抽 象的或 科学 的语 言 。而第 一种 和原初 的语 言 即是 隐喻 。维柯 将 其 称为 “ ” “ 乃 人类 之 母 诗 :诗 语 。他 认为 , 民并 不 是借助 概念 思维 , ” 先 他们 借助 诗 的意象 ; 他们 以寓 言交谈 , 以象形 文字写 作 。与这种 语 言和思 维形式 相对 应 , 们所 具有 的并 非科 学的 而是 隐喻 的地理 学 , 他 隐喻 的宇宙 结构 学 以及 隐 喻的天 文学
Vo _ 4 NO 1 ll .
方 罂想 家
喻 知 功锈的 思考
谢 之 君
( 上海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上海 2 0 4 ) 0 4 4
摘要 : 西方哲 学和修辞 学传统中 。 在 隐喻研 究 占有 十分重要 的地位 , 且始终 闪耀 着认 知 的思辨 。重温 西 并 方思想 家对隐喻认 知功能的思考 。 有助于我们把 西方经典 隐喻 学说 与 目前 西方流行 的 隐喻认 知理论进 行 对比 ,
引 言
在西方 , 隐喻 ( tp o) mea hr是作 为修 辞学 上 的一个 术语 提 出来 的。把 隐 喻作 为认 知 方 式是 近几 十年 的 事情 。然 而 , 西方 隐喻研究 的悠 久 历史 里 , 始终 闪耀 着 认知 的思 辨 。现 在重 温 这 些 哲 人 的有 关 论 述 , 于 对 深刻 理解 现代 隐喻理 论及 其认 知功 能会 有所 助益 。
原始人类 由于知识的缺乏 , 不能正确解释其所观察到 的各种事物, 出于一种本能 , 人类便把 自己的本
性 移加 到那些 事物 之上 , 这样 ,人 在 无 知 之 中把 自 己当作 权 衡 一 切 事物 的标 准 ” “ 。人 成 为 世 界 的 价值 尺 度 。原 始人类 的诗 性智 慧 和诗 的语言 正是 一种人 化 了的世 界 。这 是 一种人 类还 未能 有意识 地 将 自身从客 观世界 分化 出来 时所拥 有 的智 慧和世 界 。就在 人类 以其 自身为 尺度 来衡 量 所 处 的世 界 的过 程 中 , 言 和 语 符号象 征便 成为 一个 民族看 待世 界 的完整 模式 , 于是 , 把 自己变成 了整个 世界 。 人 【 3 维 柯认 为 , 管各 个 民族 的语 言 之 间存在着 种种 差别 , 尽 但这 些语 言产 生 、 展 的机制是 一 样的 , 当存 发 应 在 一种 作为不 同语 言 “ 深层 结构 ” 、 的 为人 类各 民族 所 共 有 的 “ 心头 语 言 ”并 且 语 言 的意 义是 有理 据 可 寻 , 的, 这种 理据 就是 隐喻 。 ( 在 世界 的童 年 时期 , 类 按 其本 性 来讲 便 是 天 生 的诗 人 , 们 所 使 用 的诗 性 ] 人 他 语 言之 意义理 据就 是 隐喻和象 征 , 他们 的神话 就 是寓 言化 的 民族 文 明史 。从现 代观 点来看 , 喻如 同化石 隐
— —
甚 至 隐喻的道 德 。
原 始人类 在对 周 围环境 的反 映 中 , 一切物 种和特 殊 事例 都转化 成某 种象 征或 隐喻 , 而 形成其 各 自 把 从 的神话 世界 。因此 , 类原 始 的传 说 和神话 并非 谎言 , 们 是在不 同历史 条 件 下 、 同社 会 环境 中人 对世 人 它 不 界 的诗性 的 、 隐喻性 思 维 的符号 系统 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