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和隐喻

合集下载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因为它通常借助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和比喻现实世界的某一种概念。

它同时具有精确的描述性和创造性。

隐喻在日常语言当中的运用,无论从频率以及作用上来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模式,是我们理解和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隐喻被认为是情感化语言,因为它对各种概念具有一个描述性和引用性的表述,同时也能够直观地传递情感。

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言语的表达能力。

通过隐喻,语言表达者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他们的信息传递给听众,为听众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提供更多的参照系。

然而,在真正理解隐喻的意义时,我们还需要依赖认知过程,即我们解析隐喻作用时,要把接收者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联系起来,把隐喻与外部实践和社会经验联系起来,以分析出隐喻的真正含义。

隐喻的理解,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涉及多个活动的参与,比如对比、比喻、概括、抽象等等,而这些活动又都牵涉到大量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

第一,对比。

对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推断出一个新的含义。

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相似或有关联的事物,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

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够依靠对比分析,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明确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第二,比喻。

比喻是把不同的概念比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把一个无形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有形的概念。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使原有的概念更有清晰和生动,而且也可以使不同概念之间产生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概括和抽象。

抽象是从一个概念中抽取出更广泛的概念,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概括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把它们归纳为一个更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更宽泛的含义。

抽象和概括都是构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者推导出一个新的概念,都是隐喻理解的重要认知过程。

总之,隐喻是一种丰富的、广泛使用的日常语言表达形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传递信息,在社会交流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隐喻与认知》课件

《隐喻与认知》课件

1
文化象征
某些词汇、符号或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如颜色象征不同情感。
2
传统习34;年兽"象征着驱邪祈福。
3
文学作品
作家和诗人利用隐喻来传达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和价值观等。
隐喻在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行业充满创意和想象力,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
隐喻的分类和例子
隐喻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包括视觉隐喻、动作隐喻和情感隐喻等。以下是一些生动的 实例:
视觉隐喻
比如将时间呈现为空间,如"时间是一条长河"。
动作隐喻
比如将思考表述为"脑海中闪过灵光"。
情感隐喻
如将爱情形容为"火热的烈焰"。
隐喻在语言和文化中的应用
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习俗中。它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隐喻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加深理解
通过隐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提升表达
运用隐喻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兴趣。
结论和总结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交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文化、广告和表达能力。了解隐喻 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自由
展示产品或服务能够带给人们 自由、放松和无拘束的感觉。
成功
通过隐喻展示产品或服务与成 功之间的关联,激发消费者的 愿望和动力。
新鲜
将产品或服务与春天中绽放的 花朵隐喻,传递出新鲜和活力 的形象。
隐喻对思维和表达的影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能够深刻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

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

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

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

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

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隐喻与认知》课件

《隐喻与认知》课件
沟通和交流的效果。
隐喻的传播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 ,如文学作品、演讲、广告等,同时还 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播技巧和策略,如选 择合适的媒介、设计有效的传播内容等

隐喻的传播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传播隐喻,人们可以 传递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社会规范等
,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REPORT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隐喻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分析和语言学理论中。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隐喻的生成、理解 以及在语言中的分布和功能。
隐喻在语言学中还被用于解释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例如,历史语言学中的“语音隐喻”是指通过语音的相似性来构成隐喻, 如英语中的“snake”和“sneak”发音相似,因此“snake”可以用来隐喻“sneak”。
隐喻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中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利用隐喻来提高机器的 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例如,机器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是指将 源语言中的隐喻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隐喻,以保持原文 的语义和修辞效果。
人工智能中的隐喻研究还涉及到如何利用隐喻来构建更加自 然和生动的对话系统和文本生成模型。例如,对话系统中的 隐喻使用可以使回答更加生动有趣,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满 意度。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隐喻的未来研究展望
隐喻与认知神经科学
总结词
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 深入探索隐喻在大脑中的认知机 制。
详细描述
通过脑成像技术、神经生理学等 手段,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 活动和认知过程,揭示隐喻在思 维、语言和认知中的作用。
结构隐喻
用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结构来比 喻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结构, 如“人生是一本书”。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研究的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

到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分类。

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隐喻是修辞的一种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联想,从而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常常能够为语言增添一种艺术感和表
现力,同时也能够提供一种新颖、贴切的观点。

隐喻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隐喻也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思考。

隐喻常常通过比较
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从而启发人们对事物的更多思考和联想。

例如,“他的言辞像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这句话通过隐喻,让人们联
想到利剑的锋利和直击人心的犀利,从而进一步思考这个人的语言的力量
和影响力。

除了修辞功能外,隐喻还具有认知功能。

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
概念和抽象事物。

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或事物与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隐喻能够使抽象概念或事物更加具体和可感知,从而更容易被理解。

例如,将“时间”与“流水”进行类比,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的流逝和不
可逆转性。

此外,隐喻还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和抽象思考。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
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类比,隐喻能够启发人们进行类比推理,从而得到
新的见解和认识。

例如,将“生活”与“旅程”进行类比,可以启发人们
思考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总而言之,隐喻在修辞上具有强调观点、增加感情色彩和引发联想与
思考的功能。

而在认知上,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事物和抽象概念,
以及进行推理和抽象思考。

隐喻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相互交织,共同为
语言和思维提供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成分:a whole,parts.and a configuration(构型)
基本逻辑:图式是非对称的,非自返的。 样本隐喻:家庭就是由部分构成的一个整
体,社会中的等级结构可通过部分——整 体图式和上——下图式来理解。
连接图式
身体经验:人生的第一个连接就是脐带和 母体的连接
结构成分A、B、link 基本逻辑: 若A连着B,则A可能会收到B的
认知是身体与世界相遇时发生的情况。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宽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全面研究认知的学科,也未给认 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是广 义的,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 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极其关系进行处 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 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 构化的过程。但就认知的两个方面——结构和过程— —而言,认知语言学更重视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这指的是人的 感官将周围的一切转化为信息传到大脑中枢。我 们每天通过视、听、触、味、嗅觉感受到大量信 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加工处理便消失。人们有 时说“有那么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是尚未符号 化的感知信息。由此可见感知不必借助语言符号 即可完成。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首先通过感知觉认识事物,有了对事 物的体验,然后将这种体验化为范畴。这个过程叫范畴化,
基本意象图式包括:容器,路径,连接, 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 部分-整体,中央-边缘等,它们可结合构成 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动觉意象图式主要包括:
容器图式: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部分——整体图式 连接图式 中心——边缘图式 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上——下图式 前——后图式 线性图式
的东西被理解为中心,辐射结构可通过中 心——边缘图式来理解。
起点(始源)——路径——目标图式
身体经验:人在走动时有始源,路径和目 的地。
结构成分a source a destination ,a path and a direction
基本逻辑:经过中间地带 样本隐喻:purpose是根据destination来理
认知模式:
1.命题模式 2.意象图式模式 3.隐喻模式 4.转喻模式
命题模式
表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结构属 于命题模式,比如,描述“火”的知识的 命题模式包含“火”是危险的这一命 题。——用包含关系来表明一种知识结构。
意象图式
来自日常身体经验(主要是空间和力量) 的前概念架构,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 意象图式后,就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 界。
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认知过程,或者说是用语言形式把体验变成概念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与范畴是如影随形的两个概念,两 者之间呈辩证关系:范畴化是一个认知过程,范畴则是这一 过程的结果。如laser产生之初,只是科学词汇中对light amp 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受激辐 射式光频放大器)这一词组的缩写,但由于它在日常医学中 的广泛使用,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也就产生了中文里“激光” 这个词汇。它的产生就是范畴化的结果,而“激光”这个 词符就指称某个特定概念。
影响、控制或依赖B。具有对称性,如A连 着B,则B连着A 样本隐喻:社会和人际关系是根据连接关 系来理解的。
中心——边缘图式
身体经验:身体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中心 更为重要。
结构成分an entity ,a center,and a periphery
基本逻辑: 边缘依靠中心,反之不行 样本隐喻:理论有中心和边缘之分,重要
解的,复杂的事件也常常根据这个图式来 理解
二、范畴化与基本范畴
范畴:一种事物(如椅子)及类似成员可以构 成一个范畴。
一类事物(如家具)极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 一个范畴。
范畴与概念在广义上是等同的,但严格说来, 范畴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概念是范畴基础 上形成的词语的意义范围,是推理的基础。
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这种高级认知活动被 称为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这一人与客 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是一个心 理过程,其结果就是范畴( category) ,即事物在认知 中的归类。
认知的各种定义: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 个内在的心理过程。——桂诗春
直接依靠主体感知和思维能力,而不借助时间手 段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田运
Osherson《认知科学入门》:人类智能的运用叫 认知,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在电话中识别 出朋友的声音,读小说,在小溪的石头上跳跃, 想同学解释一个想法,记住回家的路,选择职业 等。对于我们么一个活动,我们所做的一切,认 知加工是必不可少的。——认知与智能紧密相关。
容器图式:
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身体经验:我们经历了将身体视为容器和
容器里的东西的过程。 结构成分:interior,boundary,exterior 基本逻辑:若A在B中,X在A中,则X在B
中。 样本隐喻:我在家庭里,人在社会中部 分——整体”的事例。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 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不 是机械的反射人的客观世界,认识对经验 具有组织作用,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基本 范畴和动觉图式。认知具有自己的动态的 和完整的结构和模式,由此形成经验的结 构和规律,不是机器可以模拟的;而语言 正是这种经验模式和认知组织的反映。
第一讲 认知与隐喻
一.什么是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休斯敦归纳了认知的五种定义: 1.认知是信息加工 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 此二者为狭义认知
3.认知是解决问题 4.认知是思维 此二者认为认知的核心是思维
5.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知觉、记忆、判断、推理、 解决问题、学习、想象、概念形成、语言使用等。此乃广 义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