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研究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光纤通信技术引言: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基于光传输原理的高速、大容量、低损耗的通信方式。
光纤通信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以及光纤通信的特点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1.光纤通信的原理光纤通信是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传输。
它主要包括光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和接收等过程。
光信号通过激光器发射端发出,经过光纤传输到接收端,然后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光纤的工作原理光纤是一种具有高折射率的细长光导纤维,主要由芯层、包层和包住层组成。
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多次反射,利用全内反射原理将光信号在光纤内损耗尽可能小地传播。
二、光纤通信实验的步骤1.光信号的产生通过激光器发射端发出激光光束,光纤接收端接收光信号。
2.光信号的调制利用调制器对光信号进行调制,使其携带有用信息。
3.光信号的传输利用光纤的高折射率和全内反射的特点,将光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4.光信号的接收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进行信号处理,如放大、滤波等。
三、光纤通信的特点和应用1.高速传输光纤通信具有高传输速率和大容量的优势,可以满足现代通信的高速要求。
2.低损耗光纤通信中光信号的传输损耗非常小,可以远距离传输无衰减。
3.安全性强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容易被窃听或干扰,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
4.应用广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光纤通信具有高速传输、低损耗、安全性强和应用广泛等特点,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
光纤通信的发展势头迅猛,未来有望取代传统的铜线通信,成为主流的通信技术。
光通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通讯的基本原理和光传输的特性。
2. 掌握光通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光通讯系统中的信号调制、传输和接收过程。
4. 分析光通讯系统中的噪声影响及降低噪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光通讯是利用光波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光纤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作为光源,将电信号调制到光波上,通过光纤传输,然后在接收端将光信号解调为电信号。
三、实验器材1. 光源:激光二极管2. 发射器:光发射模块3. 接收器:光接收模块4. 光纤:单模光纤5. 光纤连接器:SC型光纤连接器6. 光功率计7. 光衰减器8. 光耦合器9. 光纤测试仪10.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四、实验步骤1. 光源调制实验:(1)将激光二极管连接到光发射模块。
(2)将光发射模块连接到光纤。
(3)利用实验软件设置调制信号,观察光功率计的输出变化,验证调制效果。
2. 光纤传输实验:(1)将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分别连接到光纤的两端。
(2)将光衰减器连接到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之间。
(3)调整光衰减器,观察光功率计的输出变化,验证光纤传输效果。
3. 噪声分析实验:(1)将光接收模块连接到光纤。
(2)在光接收模块前加入噪声源,观察光功率计的输出变化,分析噪声对传输效果的影响。
(3)采用滤波器等方法降低噪声,观察光功率计的输出变化,验证降低噪声的效果。
4. 光耦合器实验:(1)将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分别连接到光耦合器的两个端口。
(2)调整光耦合器,观察光功率计的输出变化,验证光耦合器的性能。
5. 光纤测试实验:(1)将光纤连接器连接到光纤。
(2)利用光纤测试仪测量光纤的长度、损耗等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源调制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了调制信号成功调制到光波上,并观察到光功率计的输出变化。
2. 光纤传输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了光纤传输效果,并观察到光衰减器对传输效果的影响。
3. 噪声分析实验:通过实验,分析了噪声对传输效果的影响,并验证了降低噪声的方法。
光纤通信原理实验

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2、了解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3、通过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WDM)实现双波长单纤单向音频视频通信传输;二、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到了20世纪中页,出身上海的英藉华人高锟(K.C.Kao)博士,通过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光波通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他认为,既然电可以沿着金属导线传输,光也应该可以沿着导光的玻璃纤维传输。
并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的损耗从每公里1000分贝降低到20分贝/公里,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
从此揭开了光纤通信的帷幕。
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三、光纤通信优点:1.光波频率很高,光纤传输的频带很宽,故传输容量很大,理论上可通上亿门话路或上万套电视,可进行图像、数据、传真、控制等多种业务;目前的通信材料主要电缆、波导管、微波和光缆,电缆、波导管、微波和光缆通信容量的对比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光缆的通信容量远远大于其它的通信材料。
表2电缆、波导管、微波和光缆通信容量的对比2.不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损耗小,中继距离远。
光纤是由非金属的石英介质材料构成的,它是绝缘体,不怕雷电和高压,不受电磁干扰,甚至包括太阳风暴也影响不到光纤通信,2000年6月8日的太阳风暴,差点使俄罗斯的一颗导航卫星失去方向。
太阳风暴还会造成人造卫星的短路,许多靠卫星传播的通信业务可能因此停顿。
1998 年5月,美国银河4号卫星因受太阳风暴影响而失灵,造成北美地区80%的寻呼机无法使用,金融服务陷入脱机状态,信用卡交易也中断了,有试验表明,在核爆炸发生时,地球上所有的电通信将中断,而唯有光通信几乎不受影响;光纤中传输的是频率很高的光波,而各种干扰的频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它不能干扰频率比它高的多的光波。
打个比方说,光纤中的光波好比是在万丈高空飞行的飞机,任凭地上行驶的火车、汽车如何得多,也不会影响到它的飞行。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光纤通信是一种使用光信号传输数据的通信技术,它利用了光的高速传输和大带宽的特性,成为了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光纤通信的原理和实验验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一: 光的传播特性我们首先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
选择了一根直径较细的光纤,并采用了迎射法和反射法进行传导实验。
通过在纤芯中投射光线,并观察传导的情况,我们验证了光在光纤中的传播路径并没有明显偏向,光线能够相对直线传播。
实验二: 光纤的损耗与色散在光纤通信中,损耗和色散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们通过实验对光纤中损耗和色散的影响进行了测试。
损耗实验中,我们通过分析在不同长度光纤中传输的光强度,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光强度会逐渐减弱。
这是由于光纤中存在材料吸收和散射等因素造成的。
为了减小损耗,优化光纤的材料和结构是很重要的。
色散实验中,我们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并测量到达另一端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到达时间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光纤中折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引起的色散效应。
为了减小色散,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如光纤衍生波导和光纤增益等手段。
实验三: 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光纤通信中,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是常用的两种类型。
通过实验,我们对这两种光纤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
我们首先测试了单模光纤。
结果显示,在单模光纤中,光信号会以单一光波传播,因此具有较低的色散和损耗,适用于远距离传输和高速通信。
然后我们进行了多模光纤的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多模光纤中存在多个模式的光信号传播,由于不同模式间的传播速度不同,会导致严重的色散和损耗问题。
因此,多模光纤适用于近距离传输和低速通信。
结论通过本次光纤通信实验,我们对光纤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光纤通信具有高速率、低损耗和大带宽等优势,而不同类型的光纤对于不同的通信需求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光纤通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损耗、色散和设备成本等。
光纤通信实验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实验教学大纲引言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通信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了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
由于光纤通信具有高速率、大容量、抗干扰性强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光纤通信技术感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种规范和系统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指导。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光纤通信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2. 熟悉光纤通信系统的光源、光纤和光检测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3. 能够设计和构建简单的光纤通信实验系统;4. 学会使用光纤通信测试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二、实验内容1. 光纤特性实验1.1 光纤衰耗测量实验 1.2 光纤色散测量实验1.3 光纤耦合实验2. 光纤通信系统实验2.1 光纤通信距离实验 2.2 光纤通信可靠性实验2.3 光纤通信速率实验3. 光纤传感实验3.1 光纤温度传感器实验 3.2 光纤应变传感器实验3.3 光纤压力传感器实验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 光纤通信实验箱2. 光源和光检测器3. 光纤衰减器和色散测量仪4. 光纤连接器和光耦合器5. 光纤测试仪器6. 光纤传感器四、实验操作流程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1 检查实验设备和材料的完整性和正常工作;1.2 准备实验所需的初始配置和参数。
2. 实验操作步骤2.1 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仪器的连接和设置;2.2 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2.3 分析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必要的实验报告撰写。
3. 实验后的工作3.1 清理实验现场,保持实验设备的整洁和安全;3.2 整理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总和总结。
五、实验安全要求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2. 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时要按照使用手册进行操作;3. 注意光纤通信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六、实验评分和考核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能力;3. 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性和内容完整性;4. 实验室卫生和安全意识的表现。
光纤通信技术实验

使用光功率计记录发射机和接 收机的光功率值。
记录传输距离
记录光纤传输的距离,分析传 输损耗与距离的关系。
分析信号质量
观察接收机输出的信号质量, 分析信号的失真和噪声情况。
计算误码率
通过比较发送和接收的数据, 计算误码率,评估通信系统的
性能。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条件下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性 能数据,包括发送端光功率、接收端光功率、光信号消光比等参数。
频带宽
光纤的传输带宽比传统铜 线电缆大得多,支持高速 数据传输。
抗干扰能力强
光纤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 传输信号质量稳定。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光源与光发送机
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用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送端。
光纤与光接收机
传输光信号,将光信号转换为 电信号,用于接收端。
光放大器
放大传输过程中的光信号,提 高传输距离和稳定性。
建议一
增加实验环节:为了更好地掌握光纤通信技术,建议在实验中增加更多的环节,如光纤 熔接、光功率计的使用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过程。
建议二
加强理论学习:在实验前加强理论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 键技术,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建议三
完善实验指导书:进一步完善实验指导书,提供更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便学 生们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问题二
调制解调器设置错误:部分学生在配置调制解调器时,参数设置错误导致通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解决方案:检查调 制解调器的参数设置,根据实验原理图进行正确的配置。
《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教学总学时:45 实验总学时:4 总学分:3
先修课程: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物理光学、信号与线性系统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网络工程
一、目的与任务
综合训练有关单元操作,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和流程,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及关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编写实验报告,处理一般实验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复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预习报告,独立设计实验方法。
(2)了解流程、实验原理及电路结构;
(3)测试有关数据;
(4)数据处理;
(5)分析相应的问题。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0%。
五、有关说明
最好能在计算机上配备PTDS仿真建模软件,供学生进行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光纤原理基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纤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光纤的传输特性,包括损耗、色散和模式色散。
3. 学习光纤的连接方法和测试技术。
4. 熟悉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二、实验原理光纤是一种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进行信息传输的介质。
它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覆层组成。
当光线从高折射率的纤芯射向低折射率的包层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将被完全反射回纤芯,从而实现光信号的传输。
三、实验仪器1. 光纤通信实验装置2. 光功率计3. 光纤熔接机4. 光纤连接器5. 双踪示波器四、实验内容1. 光纤基本结构观察通过实验装置观察光纤的基本结构,了解纤芯、包层和涂覆层的材料、形状和尺寸。
2.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1)光纤损耗测试使用光功率计测量不同长度光纤的传输损耗,分析光纤损耗与长度的关系。
(2)光纤色散测试使用光功率计和双踪示波器测试光纤的模式色散和色度色散,分析光纤的传输特性。
3. 光纤连接学习光纤熔接机和光纤连接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光纤的连接实验。
4. 光纤通信系统测试构建简单的光纤通信系统,测试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步骤1. 光纤基本结构观察将光纤通信实验装置中的光纤取出,仔细观察其结构,记录纤芯、包层和涂覆层的材料、形状和尺寸。
2. 光纤损耗测试(1)将光纤一端连接到光功率计,另一端连接到光发射器。
(2)调整光发射器的输出功率,记录光功率计的读数。
(3)改变光纤的长度,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长度光纤的传输损耗。
3. 光纤色散测试(1)将光纤一端连接到光功率计,另一端连接到光发射器。
(2)调整光发射器的输出功率和波长,记录光功率计的读数。
(3)改变光纤的长度,重复步骤(2),分析光纤的模式色散和色度色散。
4. 光纤连接(1)将两根光纤一端分别连接到光纤熔接机的两个夹具中。
(2)调整熔接机的参数,进行光纤熔接。
(3)将熔接好的光纤连接到光纤连接器中。
5. 光纤通信系统测试(1)构建简单的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光发射器、光纤、光接收器和终端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研究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结合“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条件状况,构建了基础型、基础综合型、综合设计型、探索创新型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详细介绍了这一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内容。
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创建探索创新型实验,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光纤通信;实验设计;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作者简介:李永倩(1958-),男,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张淑娥(1964-),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华北电力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与微波测量。
(河北保定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光纤通信原理”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21106)的研究成果。
“光纤通信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必修课,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还是一些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的基础。
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在2005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
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光纤通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和开拓的能力,突出本课程的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特色,我们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对“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建设。
[1]一、”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思想“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讲课学时为40学时,实验为8学时。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光纤通信新技术几大部分。
[1]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光纤通信测量,包括测量的标准;光纤特性的测量;光器件的测量;光纤通信系统的测量。
[2]“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坚实的光纤通信理论基础,具备分析、设计光纤通信系统的能力,能在光纤通信领域从事研究、应用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提出了因材施教,构建“基础型、基础综合型、综合设计型、探索创新型”的分层次实践教学设计思想,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光纤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实验的内容分为基本、基础综合两部分,共8学时;综合型实验设计9个实验,每个实验需要6~10学时,供学生选做,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设计9个探索创新实验实验,鼓励积极思考并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参加。
二、基础型及基础综合型实验设计1.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有两个。
实验一:截断法光纤衰减常数测量;LED的P-I特性测试。
(2学时)实验内容:搭建截断法光纤衰减常数测量系统,测量一段裸光纤在注入端附近被截断前后的输出光功率,计算被测光纤的衰减常数;搭建LED P-I特性测量系统,测量给定LED输出光功率与驱动电流的关系,并描绘相应的测量曲线。
实验二:光端机码型变换测试;信道眼图测试。
(2学时)实验内容:分析、测试CMI编解码器电路的各个测量点的波形;测试光纤通信系统信号眼图,分析眼图性能指标。
2.基础综合型实验实验三:光纤熔接;OTDR光纤损耗特性测试。
实验内容:光纤去涂覆、切割、端面处理,光纤熔接,热缩保护套管加热;被测光纤与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连接,光纤背向散射曲线、衰减常数的测量。
实验四:光纤通信系统光接口性能测试。
实验内容:搭建测试系统,用光功率计、光可变衰耗器和误码分析仪进行光发射机平均发送光功率指标测试、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指标测试及整机测试。
[3]三、综合型实验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光纤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了综合型实验供学生选做。
实验一:光端机码型变换设计及测试实验。
该实验的要求是学生自己动手,采用EDA电子设计软件设计CMI码的编译码器,然后下载到芯片上,替换实验箱的CMI码的编译码器。
然后使用示波器测试实验箱的CMI码编译码器的输入、输出波形,对照输入、输出波形分析、验证编译码的正确性。
这样学生综合应用了光纤通信、数字电子技术和EDA电子设计技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二:SDH光传输设备组网配置实验。
该实验利用通信综合实验室华为公司的SDH光传输设备为实验平台,采用多ADM技术,根据不同的配置需求,可以同时提供E1、64K语音、10M/100M、34M/45M等多种接口,允许学生自主完成对网元业务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实现SDH单向通道保护环、双向通道保护环、二纤复用段环保护、线性复用段保护等配置及性能测试,通过实验,学生综合应用了光纤通信的组网配置及误码、功率测试技术。
实验三:外调制光发射机的设计。
本实验在光传输系统OpticSimu仿真平台上完成。
通过使用光传输系统仿真软件,建立由伪随机码发生器、编码器、连续波激光器以及单臂/双臂MZ马赫-曾德调制器组成的外调制光发射机。
利用虚拟示波器观察被调制的数字信号码型,输出端用虚拟示波器和眼图分析仪来观察输出结果。
实验四:新型光调制格式信号实验。
本实验在光传输系统OpticSimu仿真平台上完成。
光纤通信系统中,二进制非归零开关键控调制(NRZ)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最简单的调制格式。
然而在高速大容量的WDM系统中,由于其不能有效抵抗色散、非线性和噪声影响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光调制格式。
如基于强度调制的归零调制格式(RZ),载波抑制归零调制格式(CSRZ),单边带调制格式(SSB),残留边带调制格式(VSB),双二进制调制格式等。
这些调制格式能够有效减小信道间隔,增加频谱利用率,增强光传输过程的抗干扰能力。
本实验主要设计高速大容量的WDM系统中的几种新型光调制格式信号,通过观察不同调制格式下产生的信号输出码型,眼图及光谱比对分析,使学生综合掌握各种调制格式下产生的信号适应范围。
NRZ调制格式在10G及更低速率的传输系统中被广泛运用。
而在40G的WDM 超长传输系统中,通常采用RZ、CSRZ、SSB等码型,这些码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系统的OSNR容限,实现比NRZ更加优越的传输性能。
实验五:光放大器性能实验。
本实验在光传输系统OpticSimu仿真平台上完成。
通过设计光放大器的各部分组成,测试其性能,观察增益随EDF参量的变化关系,即EDFA放大器小信号增益与泵浦功率的关系;EDFA 放大器小信号增益与EDF长度的关系;EDFA输入光功率与增益关系曲线测量。
实验六: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因素实验。
通过仿真实验观察信号比特速率和消光比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
实验七:光纤色散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实验。
通过仿真实验观察不同速率和光纤长度的系统受色散的影响,色散补偿光纤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实验八:非线性光学效应实验。
通过仿真不同信道间隔和发射功率情况下的实验,分析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实验九:WDM长距离传输系统设计。
通过使用光传输系统仿真软件,建立由光发射机、光波复用器、光功率放大器、传输光纤链路、光前置放大器、光波解复用器和光接收机几个部分组成的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
利用虚拟频谱分析仪和眼图分析仪来观察输出结果,分析色散、非线性效应等对WDM传输系统的影响。
四、探索创新型实验设计课程建设小组以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光纤温度链及测量技术”及“光纤四纤自愈环传输继电保护信号的研究”等科技项目为依托,积极创造光纤通信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精心设置了多个与科技项目相关的探索创新型实验。
实验一: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系统设计;实验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系统设计;实验三:光纤光栅应变、温度传感系统设计;实验四:光纤光栅交叉敏感特性分析;实验五:基于后向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验六:基于拉曼散射的温度测量系统设计;实验七:基于布里渊散射的温度测量系统设计;实验八: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应变传感系统设计;实验九:基于BOTDR的光纤应变、温度传感系统设计。
通过查阅、收集相关参考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建立相应的传感器模型,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件、仪器设备及仿真软件,搭建相应传感系统,进行相关测试。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更好的提高性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更多的学生掌握了光纤通信中大型仪器仪表的使用及使用技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扩展了知识面,有效地促进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
[1]五、结束语课题组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只需完成基础实验训练,给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综合设计型、探索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逐步构建了“基础型、基础综合型、综合设计型、探索创新型”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4] 课题组教师从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创新平台的建设、考核模式的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几方面入手,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力求能够将现代教学手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注重实验内容的科学化,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突出本课程重工程应用实践、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
进一步探索科学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及考试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设具有课程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
参考文献:[1]张淑娥,李永倩.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97-99.[2]顾婉仪,等.光纤通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方志豪,朱秋萍.光纤通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籍亚玲,吴成东,张伟宏,赵静.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1-143.(责任编辑:刘辉)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