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享文献_敬畏意识_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

合集下载

敬德与立德高分范文

敬德与立德高分范文

敬德与立德高分范文敬德与立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德是指尊敬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立德是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敬德与立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当今社会,敬德与立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践行敬德与立德,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敬德与立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敬德与立德,孔子提倡“敬天爱人”,孟子强调“立德立言”,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敬德与立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敬德与立德成为我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敬德与立德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基本价值观念。

其中,敬德与立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敬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做一个有敬德、有立德的人。

再次,敬德与立德在当今社会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敬德与立德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基础。

总之,敬德与立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当今社会,敬德与立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践行敬德与立德,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敬德、有立德的人。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摘要: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

“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

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

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

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

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

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关键词:儒家;敬畏;道德一、敬畏之于儒家的道德传统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

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

”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

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

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

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

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

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

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

敬畏意识措施

敬畏意识措施

敬畏意识措施一、敬畏意识的重要性敬畏意识是指对于事物的权威性与神圣性的一种敬畏和敬重态度,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品质。

有敬畏意识的人会更尊重传承与规则,更容易避免犯错。

敬畏意识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凡事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如果没有敬畏意识,就会缺乏对规则和原则的尊重,这样很容易犯错,损害个人的形象和利益。

而且,敬畏意识还涉及到了道德、文化和精神层面,有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人更有判断力和选择力。

敬畏意识对于组织来说也非常重要,一个拥有敬畏意识的组织,其员工更注重规范和职业操守,遵从企业文化,更容易达成共识,做到协同合作。

二、敬畏意识措施1.加强敬畏意识培训加强员工对敬畏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来强化。

此外,还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的传承,培养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自觉性。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员工敬畏意识的机制和制度,并确保机制与制度的执行力度。

企业可以通过颁发荣誉证书、进行表彰等方式来奖励那些表现出尊重规则、尊重他人、负责任的员工,倡导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敬畏意识。

3.营造正义文化建立起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文化环境,是树立敬畏意识的一个必要环节。

这要求组织的决策者在各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敬畏意识,将公正、公平、公开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企业决策中始终坚持公正原则,使员工在工作中始终倍感公正和公开。

4.制度规范化制度的规范化和执行力度的提高,有利于员工养成尊重规则的习惯。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流程中每个环节的标准操作流程,坚持执行制度与规范,通过追踪和评估来达到制度规范化的目的。

三、总结敬畏意识在企业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敬畏意识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在实施敬畏意识措施中,企业应该始终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奖惩机制,通过不断地归纳总结经验,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学习四敬畏心得体会

学习四敬畏心得体会

学习四敬畏心得体会中国学习四敬畏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涵盖了尊重、敬畏、感恩和谦虚。

在我的生活中,这些价值观一直是我努力践行和遵守的准则,我认为它们非常重要并且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

首先,尊重是四敬畏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我的家庭中,我被教导要尊重别人,尊重老师、长辈和其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我了解到,尊重不仅是一种社交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当我们尊重别人时,我们会得到来自他们的尊重和支持,这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其次,敬畏在中国文化中也占了重要地位。

敬畏不仅包括对神明的敬畏和信仰,还包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在我的家庭和学校中,我被教导要珍惜生命和自然环境,不浪费或破坏资源,并相信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我相信,敬畏生命和自然环境是一种道德理念,它有助于我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社会和谐相处。

第三,感恩是四敬畏中重要的价值观。

在我的家庭中,我被教导要感恩他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要感恩自己的一切优点和财富。

我相信,感恩是一种心态和态度,它可以让我们满足和幸福,并使我们更具有同理心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最后,谦虚也是四敬畏中重要的价值观。

在我的家庭和学校中,我被教导要谦虚,尊重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帮助我们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认知,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谦虚,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也可以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总体而言,中国学习四敬畏对我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这些价值观是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教会了我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和自然环境,感恩他人,和谦虚。

我相信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将继续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敬畏心申论作文

敬畏心申论作文

敬畏心申论作文
敬畏心是一种崇高的品质,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它不仅体现在尊敬他人、尊重自然的行为上,更体现在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努力追求上。

在尊敬他人方面,敬畏心让我们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权利,不以己度人,不随意指责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相反,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同的建议和批评。

只有当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加和谐。

尊重自然是敬畏心的另一个体现。

我们要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无可取代性。

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不能对它的破坏视而不见。

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索自然,去学习自然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好的策略和保障。

在工作和生活中,敬畏心促使我们保持谦虚和努力追求的态度。

我们要敬畏工作,不仅仅是对工作岗位的尊重,更是对工作内容和职业精神的尊重。

不论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懈努力,不辜负机会和他人的期望。

在生活中,也要怀着敬畏心去对待每一个细节,珍惜时间,充实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综上所述,敬畏心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和品质,它引导我们尊敬他人、尊重自然,保持谦虚和努力追求的态度。

当我们真正拥有敬畏心时,我们将更好地关爱他人,呵护自然,也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创造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怀揣敬畏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敬德立德申论作文

敬德立德申论作文

敬德立德申论作文
作文一:敬德立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敬德立德被誉为是个人修养与道德行为的重要体现。

敬意、道德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展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这种价值观和行为一直被人们追求着,对于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个人角度来看,敬意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他人,从小事做起。

比如,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说伤人的话或做出冒犯他人的举动。

并且,我们还应当敬重他人的隐私,不窥探他人的隐私。

这种敬意的表现将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从家庭角度来看,敬意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融洽与亲情的升华。

在家庭中,亲子之间不仅仅是亲情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尊重与敬意的体现。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是敬意的最好表现。

由于尊重与敬意的存在,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厚,彼此之间更加也更加关怀与理解。

从社会角度来看,敬德立德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水平和社会秩序。

尊重与敬意的存在能够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比如,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盗窃、不欺骗,遵守交通规则,不占用他人的利益等。

这些表现都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规则的遵守,让整个社会充满积极和进取的力量。

综上所述,敬德立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是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注重敬意与道德的建设,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宁静、友善的社会环境。

“三个敬畏”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三个敬畏”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三个敬畏”主题学习心得体会“敬畏”二字意义深重,何为“敬”呢?“敬”字有尊敬、恭敬、敬仰等含义。

我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我们何尝去认真思考过“敬畏生命”呢?什么是“畏”呢?“畏”字有害怕、恐惧、焦虑等含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怕失去,怕分离,怕欲求不得,需要畏惧的事情太多。

可我们似乎又并不怎么畏惧,因为跟生命无关的事情并不会令我们感到十分畏惧。

“敬畏生命”不是一纸空谈,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作为一名年轻的川航新机长,我飞行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坐在驾驶舱,静静的看着一位又一位旅客兴高采烈的走向我驾驶的飞机。

飞行员这个职业并不像医生,每天都在救死扶伤,病人被医生治好后往往都会心存感激,甚至于千恩万谢。

真的有一天飞机上所有旅客对你千恩万谢时,就说明你一定做了一件跟我们公司“5·14事件”中英雄机组一样伟大的事。

作为一名川航机长,我非常希望在我飞机上一辈子不要发生这种类似的事,同时我也时刻准备着在以后的飞行中克服各种困难。

每天坐在驾驶舱中,从事着周而复始的工作,起飞降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一名新机长我并不会感到乏味,每次看到舱单上的人数,就说明我有义务保护这么多人的生命安全,承载着他们并把他们安全送达目的地。

“敬畏规章”是飞行安全的最好保障,同时规章也是把双刃剑,很多机长都是因为对规章的漠视所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些机长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考试筛选过来的,他们犯的错误就连刚上飞机的副驾驶都清楚,为什么他们还要去这么飞哪?一次次在河边走,一次次穿越的底线,最终迷失了自己,忘却了初心。

标准程序SOP、检查单、简令、交叉检查都是飞行最基本的操作,也是我们飞行最基本的规章,就是有人去违反、去突破,他在违规之前,一定已经存在很多次类似的违规操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空客有“金科玉律”和“十个记忆项目”,当触发记忆项目警告时,为什么还要去质疑它的真假?记忆动作就是当出现后立即执行的动作,因为这是空客飞机多少次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当代青年心怀敬畏作文

当代青年心怀敬畏作文

当代青年心怀敬畏作文
嘿,聊聊当代青年吧,他们心里头儿都揣着个敬畏的小本本呢。

你知道吗,现在的年轻人啊,不是以前那种啥都不怕、啥都想
试试的闯劲儿了。

他们更懂得尊重,更知道分寸。

比如对待长辈,
他们不是简单地喊个“爷爷奶奶”,而是真的从心底里尊敬他们,
把他们当作智慧的象征。

这种敬畏,可不是装出来的,是真心实意的。

还有啊,当代青年对知识的敬畏也是越来越明显。

他们知道,
自己虽然读了几年书,但知识这东西,是学不完的。

每次面对新知识、新领域,他们都会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愿意虚心学习,不耻
下问。

这种态度,真的让人佩服。

再来说说对大自然的敬畏吧。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懂得保护
环境、爱护地球了。

他们知道,大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 我们不能把孔子敬畏 / 天命 0与 / 崇德 0 两者割裂开来。对孔子的敬畏意识及其对后世的 影响, 必须重新加以梳理,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8
二、敬畏意识与恐惧意识的区别
大多数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没有对人类精神 现象中的敬畏意识和恐惧意识严加区分。因为敬 畏和畏惧、恐惧、恐怖、惧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现代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 ¾一生在印度国 内外做了无数次有关恐惧的讲演。他区分了生理 恐惧、心理恐惧、有意识恐惧、潜意识恐惧。对同 处于东方所出现的敬畏意识, 看来似未进入他研 究的视野。
既然未见前贤直接论述可作依傍, 那么笔者 只能搜索枯肠, 对敬畏意识与恐惧意识试作比较。 现不揣浅陋, 列出几则, 恭请指正: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常说儒家思想的 实质是 / 道德理想主义 0。这是 从建设未来而说 的。我们也可说是 / 道德忧患意识 0, 这是从关切 现状来说的。这两者是一致的。
这里再举 一例 加以 说明。 5周易 # 系辞 下 传 6¹ 在谈到 / 作 5易 6者, 其有忧患乎? 0接着 / 三 陈九卦 0, 列出 5履 6、5谦 6等 九卦, 分 别阐述 为 / 德之基也 0, / 德之柄也 0, / 德之本也 0, / 德之固 也 0, / 德之修也 0等。两者有何关联, 且所陈述九 卦之 卦义与 古经经 义不 合, 使 许多注 家大 感困 惑。º 马 王 堆 帛书 5要 6篇 可 以 帮 助 我 们 解 惑。 5要 6篇中记载孔子晚年与其弟子论 5易 6, 子贡问 道: / 夫子亦信其筮乎? 0孔子讲他和卜筮者不同: / 我观其德义耳。0» 这里的 / 德义 0既指蓍卦的基 本精神, 亦指德行。孔子解 5易 6与史巫不同, 不 信卜筮, 求其哲学思想、伦理精神。他把周人的忧 患天命转移, 直接贯注于对崇德理想之承继。
尽管人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 但是对于主 宰世界的客观必然性应当敬畏、尊重。古人把这 一必然性称之为 / 天命 0。无论是年成的丰歉、生 命的寿夭, 还是政权的更替, 都是由具有绝对权威 的天帝主宰着。周初政治家目睹了曾经不可一世 的殷王朝顷刻瓦解了。他们真正感受到天帝的巨
大威力, 也体会到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 对天命敬 畏的意识油然而生。由此又联想到刚建立的周王 朝能否永享太平, 一种忧虑君权、王位再次转移的 忧患意识随之萌发。周初政治家明智地提出 / 敬 德保民 0, 以使天帝不再收 回所赐予的大命。这 样, 从 / 敬畏天命 0到 / 忧患王位 0, 再 到 / 敬德保 民 0的政治理念, 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11 敬 畏意 识与 恐惧 意识 形成之 根源 敬畏意识与恐惧意识这两种人类的心理状态 和情感方式都起源甚早。在远古的原始人群中已 有。法国社会学家布留尔认为原始人的集体表象 / 根据不同情况, 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 对有关 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 0。¿ 相比之下, 恐惧意识的形成会更早一些。暂 且不说生理性恐惧, 它是人类尚未告别动物界时 已经具有的一种本能反应。就是讲心理性恐惧, 也是史前时期人类所常有的。因为那时的生活条 件十分艰难, 洪水、干旱等灾害, 疾病、死 亡等灾 难, 随时威胁着人们。原始人群对这许多不可预 测的灾难充满着恐惧。甚至即使并无任何灾难的 迹象, 只是出现了被认为是 / 陌生 0的 事物现象, 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惧。
前, 既是源源恩赐果腹食品、御寒毛皮的 / 顺己 0 力量, 又是频频施加水火风雷等灾祸的 / 异己 0力 量。对于前者, 原始人感 到无比的崇 敬, 对 于后 者, 又出现极度的畏惧。整合这两种情感, 即成为 较复杂的敬畏意识。
21 敬 畏意 识与 恐惧 意识的 不同 特点 首先, 敬畏意识必有所敬畏的特定对象。或 者是某个事物, 大如茫茫苍天, 小如某人某物; 或 者是某个理念, 大如宇宙法则、社会法理, 小如做 人处事的某一信条。恐惧意识则未必一定有所恐
2 0 0 9 年 1月 第 3 8卷 第 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 rnal of Sh anghai N orm al U n ivers ity( Ph ilosophy & S ocial Scien ces E d it ion )
中图分类号: B82 - 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34 ( 2009) 01-0007-( 07 )
31 敬 畏意 识与 恐惧 意识 的社会 效果 尽管敬畏意识与恐惧意识有着近似的戒惧、 制约人类行为的作用,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前者是 积极的, 后者是消极的、负面的。 心理学家对唤 起恐惧可能会 抵制养成 坏习 惯, 会提高说服性交流信息的效力等价值, 作有限 的肯定。可是他们会用更多的篇幅指出这种价值 的负面性。唤起恐 惧也可能适得其反, / 使得一 个人很害怕 ,,以至于他不能行动 0; 或者会 / 拒 绝相 信 这 种 危 险, 抵 制 这 种 说 服 性 交 流 信 息。0[ 2] (第 9章 ) 克里希那穆提也有类似观点, 要想用 恐惧帮助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可是 / 一 旦恐惧 产生, 就会扭曲你的心灵, 让你变得愚钝。0[ 3] ( P53) 这一些还只是从个体心理发育角度来谈恐惧意识 的负面作用。 如果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 就可 以更深刻地观察到敬畏意识与恐惧意识产生了完 全不同的社会效果。前文已提到敬畏意识是主体 对客体持有既崇敬又谨畏的复合的情感方式。可 是崇敬和谨畏这两者常不相吻合。人们常在口头 上承认必须对客体非常崇敬, 而在行为上却非常 放纵, 不专一谨畏。于是在一批敬畏意识强烈的 先觉者中, 又萌发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又是一
其次, 两者的畏惧心理状态看似相同, 实际上 / 畏 0的实质、内容、程度很不相同。恐惧者的畏 惧状态是极度的惊悚、惶恐、震憾、惧怕, 在对象面 前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主观能动性几乎完全 被消解了。敬畏者的畏惧, 则是另一种状态。对 此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一番明白的阐发, 不妨引 述一二: / 莫看得戒慎恐惧太重了, 此只是略省一 省, 不 是恁惊 惶震 惧 0, [ 1] (卷第六十二 ) / 只是 有所 畏 谨, 不敢放纵, 如此则身心收 敛, 如有所畏 0, / 敬 不是万事休置之谓, 只是随事专一谨畏, 不放逸 耳。0[ 1] (卷第十二 ) 显然朱熹所理解的敬畏, 并非是把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全 / 休置 0了, 而只是使 / 身心 收敛 0/ 专一谨畏 0而已。
惧的对象。有时是可以确定的对象, 如灾难的发 生, 生命的终结; 有时是无对象可言的 / 莫名的恐 惧 0; 有时是难以确定的对象, 如对来自他人评价 的恐惧, / 评价 0可以说是恐惧的对象, 但是 / 怎么 样的评价 0却是 当时无法确定的; 有时是 超乎一 切的对象, 如对玄 虚、空寂 的恐惧。总之, / 不确 定性 0正是许多恐惧产生的重要原因。
夏乃儒: 敬畏意识、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
敬畏意识的形成可能相对要晚一些。原始人 群对有关客体产生具有 / 顺己 0和 / 异己 0两重性 的认识时, 才有可能相应形成既崇敬又畏惧的复 合情感。例如, 原始社会曾普遍出现 过的 / 大自 然崇拜 0这一原始信仰形态就是如此。原始人与 自然界抗争的能力极其低下。大自然在原始人面
再次, 两者形成的过程也不同。敬畏意识之 形成过程, 必有理性思索的参与, 而且这还不是一 般散乱地去想, 而是全神贯注 / 主一 0、/ 专一 0地 去想。这不是昏昏然肤浅地去想, 必须是清醒深
湛地去想。程朱理学家把这种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的理性思索, 称之为 / 常惺 惺 0的 / 工夫 0。朱熹 说: / 惺 惺, 乃 心 不 昏 昧 之 谓, 只 此 便 是 敬。0[ 1] (卷第十七 ) 常惺惺而时戒惧, 即是 / 畏 0的心理 状态, 所以说 / 敬只是 一个畏字 0。[ 1 ] (卷第十二 ) 这里 我们借用理学家的一些话语, 无非是要说明: 敬畏 意识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 / 清醒 0而又 / 戒惧 0 的状态, 运用 / 专一 0的理性思索工夫而达到的一 种心理状态。恐惧意识则相反, 它是靠直觉瞬间 形成的。譬如临悬崖峭壁而恐惧生, 无须凭借理 性的思考。过去的经验, 旁人的议论, 自己即刻的 思考, 只能加剧或减轻恐惧的程度, 而不能决定其 有无。其强烈 的心理感受, 只能意喻, 而难 以言 传。即使离开诱发恐惧的境地, 通过记忆回想, 也 会重现恐惧。这是一种凭直觉形成 (也可能由思 想勾起 ) 的产生 快而消 除难的 非常 强烈的 心理 状态。
Jan . , 2 0 0 9 V ol. 38, N o. 1
敬畏意识、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
夏乃儒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 这是一些困扰作者多年的问题: 敬畏意识与恐惧意识有何差别? 引发敬德思想 的忧患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人对待敬畏意识应该拒斥、排除呢, 还是使其延续、升华? 作 者结合了现实社会的思想状况, 似乎有所悟, 但 这究竟是有所醒悟, 还 是梦呓, 需请 大觉者 指点。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曾经顺着徐复观的思路, 提出西方的恐怖 ( 恐惧 ) 意识引发出宗教意识, 而 中 国儒 家 的 忧 患 意 识 则 引 发 出 道 德 意 识 。¼ 可 是 牟宗三并没有对引发忧患意识的敬畏意识与恐惧 意识相区分和比较。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基尔凯郭尔 ½ 认 为,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 ( 感性的美学阶段、理性的 伦理阶段和非理性的宗教阶段 ) 中, 始终 贯穿恐 惧情绪。他区分了惧怕与恐惧, 认为前者必定有 所惧之对象, 而后者未必有。这对于我们理解恐 惧意识, 并无实质性的意义。
在忧患意识与敬德思想方面, 孔子也有新的 创造。孔子所忧的已不是周初政治家忧君权、王
位之得失转移, 而是所提倡的 / 忧道 0。他说: / 君 子忧道不忧贫。0 ( 5论语 # 卫灵公 6 ) 所谓 / 道 0, 指的是仁义、礼乐之道。所谓 / 忧道 0, 就社会层 面上说, 是忧当时社会之 / 无道 0; 就个人层面上 说, 则是一忧个人是否得道, 二忧个人有否弘道。 孔子最担忧的是 /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0 ( 5论语 # 述而 6 ) 。这差不多是当时 社会贵族与士 人中的 普遍状况了。可见孔子的忧患意识与敬德思想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