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的诊断意义

合集下载

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z dH 5 e o
0 ee 厂 6 胁 dc
e 邢
“, Ⅱ
D 0 ,c D 0 n
A s at bt c:Obet e r x l ete vle 0 ucpi lyw i t m g g WI n t i ns fcrba vnu, — r jci : 0epo h a fsset it e he i ai ( )i h da 0i o eerl e0s e v r u h j g d nS e g s v
【 图分 类 号】 R 4 .3 R 4 . 中 7 33 ; 4 52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 0 一 0 2 2 O ) 2 0 8 一 4 文 o 8 l6 ( 0 9 0 — 0 O 0
P ei n r td fsse t .t we he ma g i e o sh mo r a i crb a ifrt n o rl a y s y 0 l cpi 1y i td i n n v n u e rh gc ee rl naci n mi u I bj g o
( 北 医科 大 学 第 二 医 院 医学 影 像 科 , 北 石 家 庄 河 河 O 00 ) 5 0 0
【 摘要 】 目的 : 讨 磁 敏感 加 权 成像 (WI诊 断 脑 静 脉 ( ) 栓 形 成 ( V T 并 静脉 性 出血 性 脑梗 死 ( H I的价 值 。 方 法 : 探 S ) 窦 血 C S) V C) 采 用 3 r 磁共 振 S 序 列 , 顾 性分 析 经 D A 或 病 理 证 实 的 1 .r 0 WI 回 S 8例 V C 患 者 的影 像 学 资 料 , 与病 变 部 位 近 似 的 1 单 纯 HI 并 2例 性 脑 出血 和 8例 脑 肿 瘤 伴 出 血 相对 照 。 结果 :8例 V C 患者 ,wI 现 为 顶 叶 皮 层 或 皮 层 下 斑 片状 低 信 号 , 近 大脑 皮 层 或 1 HI S 表 邻 皮 层 下 可见 “ 状 ” “ 蚓状 ” 泛扩 张 的皮 层 静脉 或 髓 静 脉 。l 线 或 蚯 广 2例单 纯性 脑 出 血 患 者 ,WI 现 为 均匀 低 信 号 , 围 皮层 静 脉 S 表 周 正 常 或稍 减 少 。8例脑 肿 瘤 伴 出 血 患者 ,wI 现 为 高低 混 杂 信 号 , 内 可见 线 状 低 信号 小 静 脉 影 及 斑点 状 低 信 号 出血 灶 , 围 S 表 其 周

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序列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序列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序列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常规序列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分别以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和SWI 序列进行颅脑扫描,对比观察各序列影像学表现及对出血病灶数量、分布和病因的诊断情况。

结果:常规序列脑出血阳性诊断率(99.06%)与S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WI检出病灶141个,常规序列漏检12个微出血灶,SWI病灶检出率(100%)与常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WI 血肿扫描主要呈边界清晰的片状、斑点状低信号,部分可见微小极低信号。

SWI 检出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11例,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出血4例,海绵状血管瘤出血4例,脑淀粉样变性出血3例;常规序列检出7例,漏诊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淀粉样变性3例。

结论:1.5T磁共振常规序列和SWI均是诊断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其中SWI对脑出血敏感性更高,在诊断微出血病灶和出血病因方面更具优势,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为脑出血临床诊断提供全面、准确、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可作为脑出血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脑出血; 1.5T磁共振;常规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价值脑出血指各种非外伤性原因所致脑内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的统称,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5%[1]。

外伤性脑挫伤是外界暴力打击引起的脑直接损伤或对冲伤,也是引起脑内出血的重要原因[2]。

早期明确出血诊断,准确判定出血范围及病因,能够为临床制定脑出血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

磁共振是既往临床诊断脑出血和外伤性脑挫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近年来,基于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的SWI作为一种新型MRI成像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显示小静脉、诊断出血性疾病方面有着明显优势[4]。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脑 血管 淀 粉 样 变 ( ee rla li a go ah C C rba mvo ̄ n ip ty, AA) 1 属
图和 强 度 图 , 过 相 位 罔 的 低通 滤波 、 位 掩 模 、 数 相 乘 以 经 相 复
及最 小 信 号强 度 投 影 等 后 处理 技术 得 到 S WI图像 。
(e a m n f R do  ̄,T ie H s i l u y n d a C l g .s ( u e 4 2 0 C ia Dp r e t ai o t l a opt ,Y n a g Me i ol e h m H b i 4 0  ̄ hn) h a c l e 【 要】 目的 : 价 磁 共振 磁 敏 感 加 权成 像 ( WI 在诊 断 脑 血 管 淀粉 样 变 脑 出 血 中的 直 用 价值 : 法 : 集 由常 规 自旋 回波 摘 评 S ) 方 搜
本 文 对 搜 集 的 8例 C H 患 耆 的 MRI及 S AA 带规 I表 现 进 , 彳
行 观 察 , 有 异 议 , l 论 达 成 一 致 。观 察 内 容 包 括 出血 部 如 【讨 J ! J 位、 出血 灶数 目及 出血 灶 肜 态 , 将 常 规 MR 图 像 与 S 图 并 I WI
像 进 行 比较
14 手 术 及 病 理 捡 查 .
MR 常难 以发 现 而 不 能 显示 C A 的多 发 性 特 征 , 诊 断 带 I A H 给 来 困难 。 磁 敏感 加 权 成 像 ( u cp i l y w i td i a ig S se t it e he m gn , b i g S )利 用组 织 间 磁敏 感 性 的差 异 产 牛 图 像 刈 比求 显 示 小 的 wI 病 灶 . 高 了 中枢 神 经 系统 疾 病 的 诊 断 及 别 诊 断 能 √ l】 提 J1 。 一

总结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

总结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

总结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一、前言脑静脉窦血栓(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 bosis,CVST)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不是很高,一般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等并常出现意识不清、癫痫等并发症状。

由于其临床症状与其他类型疾病相似,容易出现误诊情况。

CVST的临床诊断难度比较大,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进行辅助检查。

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都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用于对脑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比较高。

且两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对早期CVST的诊断效果。

为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所用资料与方法(一)资料研究对象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一共38 例,收取时间为 2015年2月到2019年2月,对患者分别进行MRI和MRV检查,行MRI检查患者设为对比组,行MRV 检查患者设为研究组。

患者中,性别方面比较,男女比例为10:9,年龄范围为25-70岁,中位(38.41±3.12)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乏力、视力模糊等。

对其进行腰部穿刺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

(二)方法对比组患者行MRI检查,检查仪器选用3.0T飞利浦MRI机,进行SE序列检查。

进行轴面和矢状面的T1W1和T2W1检查。

T1W1参数设置为:TR510ms,TE7.8ms,T2W1参数设置为:TR4000ms,TE98ms。

轴面层厚设置为5mm,矢状面层厚和冠状层厚均设置为7mm,扫描矩阵为256×256。

研究组采用MRV进行检查,采用2D-PC进行检查。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进展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进展
4.脑肿瘤
三、展望
¥WI在显示小静脉及微量、早期出血方面具有传统影像学 不具备的优势。但SWI由于涉及到相位图像,磁敏感性和相位 值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高分辨 率的扫描方式使SWI的扫描时间仍然比较长,人们试图通过 EPI序列来显著缩短扫描时间。随着高场强磁共振设备的引 入,图象处理软件的进一步改进、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SWI将 做为MRI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更好地应用于临未诊断、鉴别诊 断及科学研究之中。 参考
of flight,
液的代谢产物,SWI显示肿瘤边界、内部结构、出血和静脉结构 的效果更好。对比增强前后SWI图像能显示常规平扫和增强 扫描T。加权像所遗漏的出血和静脉。SWl还可以提供类似 FLAIR的图像对比度,使脑脊液的信号得到抑制,有助于显示 高信号的水肿,SWI既包含T:效应又能显示病灶周围的水肿, 更有利于发现占位性病变。SWI的出现改善了图像的对比,可 以检测到常规成像方法无法显示的肿瘤内的静脉脉管系统和 微量出血““¨]。SWI可以作为颅内肿瘤显像的重要补充序 列。结合其他序列对肿瘤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5.脑外伤 脑外伤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对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和选择治 疗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由于出血病灶在常规MRI图像上的表现 复杂多样,很容易漏诊小出血灶。SWI在显示出血病灶方面有 明显优势。弥漫性轴索损伤是脑外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 剪切力引起脑白质的弥漫损伤,通常伴有多发小出血灶,常规 MRI图像显示病灶的效果欠佳,如果弥漫性轴索损伤伴有出 血,则预后更差。SWI能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和部位。
coma
scale,GCS)的分值相关o
例AVM患者进行常规MRA与SWI的对比研究,结果SWI发 现3个常规MRA漏诊的病灶,显示引流静脉的效果明显优于 TOF—MRA,但是SWI仅发现半数主要供血动脉,显示位于颅底 和曾经有出血病灶的边界欠佳。 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SW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 显示皮质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优势。ldbaih等一1对39例患者的 114次MR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SWI和常规自旋回波T。 加权像在发生血栓的第l一3天显示静脉窦和静脉内血栓的敏 感性分别为90%和7l%,显著高于T2+加权像、FLAIR及DWI, 并且SWI在发病第l周之内的显示敏感度比较稳定。SWI显 示皮质静脉血栓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常规MRI和MRV,而且可 以确定静脉性脑梗死伴发的出血。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i ( p rme t f M e ia ma eC ne ,S cn De a t n d c l o I g etr eo dA凳i ae s i l n n e ia ie st l td Hop t , i a Xija g M d c lUn v riy,
Ur umq 30 2 i 8 0 8,Chi a) n
M eho t d:Thit e e a e t o d ve s lc a e o r i i e s s we e c lc e nd a l z d,i c u— r y s v n c s s wih bl o s e h ng f b a n d s a e r ole t d a na y e nl d n a e fa gi ma c ve no u ,1 fc r br li a c i n,1 fbr i u o ,2 ofven a or la i g 8 c s So n o a r s m 0 o e e a nf r to 5 o an t m r i bn ma nd 2 o e 。u i us t o bu . Co e to lTl I fv n s s n hr m s nv n i na ,T2 I W ,DW I heSW Ia d e W ,t n nha c d Tl I n e ,M RA m a s W i ge we e e a ne o c m p r upe i rt ft e SW Ii a si m o t a i hes l he r x mi d t o a es ro iy o h m ge n de ns r tng t ma l mor ha t v r ge s o e,t e h s a lven,he s d rn,c liia i n a he r m a e i a e i1 Re u t : S I c n d s i uih t m 1 i mo i e i a cfc to nd ot r pa a gn tc m t r a . s ls W a i tng s he he mor ha e f o t l o e s 1a d dic ve he s le mor ha o us o he a gi ma c v r os r g r m he b o d v s e n s o rt ma l r he r ge f c ft n o a e n um.

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及出血病变的诊断应用探讨

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及出血病变的诊断应用探讨

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及出血病变的诊断应用探讨张万树;刘再强;宋超;王世平;张明标;朱海昆;李骏【期刊名称】《云南医药》【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4页(P532-535)【关键词】磁敏感成像;局灶性出血;血管畸形;外伤性轴索损伤【作者】张万树;刘再强;宋超;王世平;张明标;朱海昆;李骏【作者单位】昆明市晋宁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昆明650600;昆钢医院介入放射科,云南昆明650302;昆钢医院介入放射科,云南昆明650302;昆钢医院介入放射科,云南昆明650302;昆钢医院介入放射科,云南昆明650302;昆钢医院介入放射科,云南昆明650302;昆钢医院介入放射科,云南昆明6503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不断拓展,常规的CT,MRI技术扫描已无法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

由于磁敏感成像(SWI)对血红蛋白的代谢物、铁质沉积、小静脉的显示十分敏感,已经开始被逐渐用于神经系统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畸形以及脑变性类疾病的诊断,尤其在早期诊断颅内微量出血的价值受到重视[1]。

同时,SWI是显示脑静脉系统影像较为敏感、有效的方法,对脑静脉畸形(CVM)高度敏感,可替代MRI增强作为诊断CVM的首选检查[2]。

因此,在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或异常的诊断方面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本应用旨在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小灶性出血或轴索损伤、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或异常、肿瘤鉴别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62例CT及MRI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岁,患者多以头晕、头痛或癫痫、外伤后头部不适就诊。

二、检查方法:应用西门子1.5TMRI扫描,对所有受检者行T2WI,T1WI,FLAIR及SWI成像检查。

1.常规T1WI序列:TR;1800ms,TE:8.7ms,层厚:5.6mm,FOV:230mm×230mm,采集矩阵:256mm×256mm;2.T2WI序列:TR:3000ms,TE:87ms,层厚:6mm,FOV:230mm×230mm,采集矩阵512mm×384mm;FLAIR序列:TR:9720ms,TE:100ms,TI:2500ms,翻转角150°,层厚6mm,FOV230mm×230mm,采集矩阵256mm×256mm。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摘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病情,MRI扫描在诊断和监测这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T1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磁敏感成像和MRV成像四个方面分析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

T1加权影像显示血栓形成区域信号减低,T2加权影像则呈现高信号,磁敏感成像和MRV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脑静脉窦的血流情况和血栓形成程度。

通过综述MRI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病,避免其进展至危及生命的程度。

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T1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磁敏感成像、MRV成像、综述1. 引言1.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简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通常包括T1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磁敏感成像和MRV成像等。

通过这些不同的MRI技术,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变的特点,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对于怀疑患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及时进行MRI检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提早发现病变,做出及时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对MRI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特点,从而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2. 正文2.1 MRI扫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应用MRI扫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无创伤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情。

MRI扫描可以显示血栓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非常有帮助。

通过不同序列的MRI图像,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血栓周围的结构,如血管壁的形态、周围组织的状况等,有助于判断血栓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MRI还可以提供多种功能成像技术,如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可进一步评估脑组织的灌注和代谢状态,帮助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的诊断意义马彦云,吴晓峰,王效春,谭艳,秦江波,张磊,王乐,张辉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 W 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 V S T)伴脑出血引流区小静脉及出血灶显示情况的诊断价值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 R或D S 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伴有脑出血患者22例,其中女13例,男9例,患者行M R常规扫描及S W I扫描,比较常规序列与S W I对引流区小静脉及出血灶显示情况㊂结果 S W I检查中均可见引流区小静脉数量增多,管径增粗,信号减低,比常规序列能发现更多的微小出血灶㊂结论 S W I对C V S T伴脑实质出血灶的检出敏感性比M R I常规序列高,可发现常规序列检测不到的微出血灶,并能清晰显示引流区小静脉的扩张情况㊂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814.4R743.32文献标识码:B d o i:10.3969/j.i s s n.16721349.2014.03.039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3032402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 V S T)是颅内少见的血管性疾病,病因复杂,多是由于妊娠期及产褥期的血液高凝状态,全身性疾病以及口服避孕药或其他药物等引起㊂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痛㊁恶心㊁呕吐㊁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其中以头痛最常见㊂磁敏感加权成像(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w e i g h t e d i m a g i n g,S W I)序列对出血和脑内小静脉显示敏感性高,可能会发现C V S T继发脑实质损害的更多征象㊂笔者回顾性分析22例C V S T伴脑出血患者的头颅M R I和S W I表现,分析C V S T伴脑出血的S W I影像特点,S W I序列对C V S T伴脑出血的诊断价值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 2013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伴有脑出血患者22例,其中女13例,男9例,年龄18岁~66岁,平均年龄42岁,所有病例均经M R或D S A确诊㊂临床症状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症状,部分伴有感觉运动障碍㊁失语㊁癫痫及意识障碍等㊂所有患者均行M R常规扫描㊁DW I扫描和S W I扫描㊂1.2扫描设备采用S i e m e n sA v a n t o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表面线圈㊂22例行常规M R I平扫:横断位T1W I (T R=195.0m s,T E=4.8m s)㊁T2W I(T R=4000m s,T E=98 m s)㊁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 L A I R)序列(T R=8200m s,T R=84 m s)㊁层厚6.0mm,层间隔1.2mm;19例行DW I扫描(b= 1000);17例行M R V扫描:采用T O F法静脉成像(T R=23.0 m s,T E=7.2m s),F O V:250ˑ266㊂22例行S W I扫描:采用完全流动补偿,三维梯度回波序列(T R=49.0m s,T E=40.0 m s),F O V:216ˑ230,层厚2.0mm,层间隔0.4mm㊂1.3影像评估由两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对22例经D S A 证实的C V S T伴脑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观察并比较S W I及常规M R序列对出血灶及引流小静脉的显示情况㊂2结果2.1静脉窦受累22例患者中,急性起病17例,亚急性起病5例,上矢状窦受累14例,直窦和乙状窦受累3例,横窦受累1例,上矢状窦㊁直窦㊁乙状窦受累2例,上矢状窦㊁乙状窦㊁横窦㊁直窦均受累2例,其中3例有两处病灶㊂常规T1W I和T2W I 发现19例脑内出血,未见明显引流静脉扩张,S W I图可显示22例脑内出血,并显示更多的微出血灶,引流区髓静脉扩张,数量增多㊂2.2常规M R扫描及DW I表现22例患者中,12例为短T1㊁长T2信号,3例为长T1㊁长T2信号,7例等T1㊁短T2信号,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影,11例为DW I高信号,8例为DW I高低混杂信号㊂2.3 S W I表现22例患者S W I较常规序列能清晰显示更大范围的斑片状低信号影,检出脑出血灶数目明显增多,病灶邻近皮层或皮层下扩张增多的皮层静脉或髓静脉呈 网状 或 蚯蚓状 ,其静脉边缘模糊㊂3讨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导致脑组织损害的一组少见脑血管病㊂C V S T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㊂该病发病急,进展快,早期诊断尤为重要[1]㊂C V S T以上矢状窦最多见,依次为横窦㊁乙状窦㊁大脑深静脉和直窦[2]㊂C V S T的M R表现分为3期[3]:①脑皮层肿胀,脑回增粗,脑沟㊁裂变浅或闭塞,信号未见异常,引流区小静脉 代偿性 扩张㊂②静脉压升高,组织间隙水肿,表现为病变区长T2信号影;引起脑室扩大;如血流淤滞则引起静脉性梗死㊂③静脉压进一步增高,引起静脉血管破裂出现脑组织出血㊁水肿㊂静脉窦阻塞可引起脑实质淤血或出血改变,早期发现静脉窦闭塞和累及范围㊁明确诊断㊁判断继发性脑实质损害及其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㊂M R I可直观显示静脉窦闭塞㊁血栓和继发脑实质损害情况[5]㊂S W I是一种新的㊁高分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差异产生图像对比㊂它采用完全流动补偿㊁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较常规序列对血液代谢产物及静脉显示的磁敏感性更高[6]㊂正常静脉窦呈T1W I低信号,T2W I低信号,S W I高信号㊂C V S T的直接征象是T1W I㊁T2W I上静脉窦内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等高或混杂信号,提示可能存在血流改变和血栓形成㊂但是,急性期C V S T,T1W I㊁T2W I敏感性很低,不易和正常流空信号分辨,而S W I呈低信号,可以鉴别㊂一般情况下,多数小静脉处于塌陷状态㊂当静脉压力升高时,小静脉扩张,并相互吻合㊁引流代偿㊂笔者认为,C V S T中引流小静脉异常增多,可能是因为静脉压力增高使得小静脉由塌陷状态变为开放状态的缘故㊂本组22例C V S T,在形成血栓的静脉窦引流区均可看到扩张的远端引流静脉数量增多,管径增粗,信号减低,而常规T1W I㊁T2W I均未能显示㊂由此可见,S W I对C V S T继发的小静脉变化有明显优势㊂S W I能发现C V S T继发的更多微小出血灶㊂C V S T的早期间接影像学表现多为脑水肿㊁静脉性脑梗死㊂S W I对出血及血㊃423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r c h2014 V o l.12 N o.3液代谢物敏感,尤其是早期及微量出血㊂受损静脉窦压力增高导致引流区血管扩张㊁淤血㊂静脉扩张若失代偿,部分患者出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㊁脑梗死㊁出血灶或出血性梗死[7]㊂S W I较常规序列可以检出更多的出血灶,能发现早期的微小出血㊂C V S T伴脑出血时,出血部位多位于顶叶皮层或皮层下,类似 脑挫裂伤 的影像表现,但临床无外伤史,需要和顶叶单纯性脑出血和顶叶肿瘤伴出血鉴别㊂顶叶单纯脑出血的S W I表现为类圆形或片状低信号,信号较均匀,周围轻中度水肿信号影,根据血肿大小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占位效应,血肿周边的皮层静脉或髓静脉可显示正常或略有减少㊂而脑肿瘤伴出血的S W I 可显示肿瘤内部出血㊁病理血管结构和多发微量出血,因此, S W I有助于鉴别C V S T伴脑出血㊁单纯出血和脑肿瘤出血[8]㊂ C V S T伴有脑出血的影像诊断,一定要密切结合病史,追问诱因,仔细分析静脉窦信号变化,一般可正确诊断,若无典型影像学表现时,而临床高度怀疑C V S T伴有脑出血时,利用S W I 不仅可以敏感显示出血,而且可以通过清晰显示病灶邻近皮层扩张的引流区小静脉或髓质静脉的特征表现,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㊁预后判断及与单纯出血㊁肿瘤伴出血的鉴别提供影像学依据,是常规M R I诊断C V S T伴有脑出血的重要补充㊂参考文献:[1]贺丹,王婷婷,郝烘玉,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其P V值测定对不同时期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1):2933.[2]翟慧君,张辉,张锁旺,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4):446447.[3]高培毅.颅内静脉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5761.[4] G i r o tM,F e r r oJ M,C a n h a oP,e t a l.P r e d i c t o r so f o u t c o m e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c e r e b r a l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s i sa n d i n t r a c r e b r a l h e m o r-r h a g e[J].S t r o k e,2007,38:337342.[5]李红敏,蒋忠仆,李杰,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 R I和M R静脉成像表现特征[J].磁共振成像,2013,4(3):215217. [6]陈德强,贺丹,冯平勇,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921923. [7]杨彦伟,王梅云,白岩,等.多模态M R I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优势[J].磁共振成像,2013,4(2):108111.[8]贺丹,汪国石,陈德强,等.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2):8083.作者简介:马彦云,女,现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邮编:030001);吴晓峰㊁王效春㊁谭艳㊁秦江波㊁张磊㊁王乐㊁张辉(通讯作者),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邮编:030001)㊂(收稿日期:20131216)(本文编辑王雅洁)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李翠华,邰迎东,董燕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 E N S)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颅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㊂方法招募140例从未接受过T E N S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70例,采用T E N S+安慰剂;对照组70例采用假T E N S+氟桂利嗪㊂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48.57%和95.71%,优于对照组的25.71%和64.29%(P<0.05)㊂治疗组对改善颅内脑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㊂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㊂关键词:偏头痛;经皮神经电刺激;脑血流速度;盐酸氟桂利嗪中图分类号:R747.2R255.2文献标识码:C d o i:10.3969/j.i s s n.16721349.2014.03.040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3032502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㊁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h~72 h,可伴有恶心㊁呕吐,光㊁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㊁休息可缓解头痛㊂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ʒ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㊂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常有遗传背景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 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并诊断明确的偏头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㊂治疗组70例,男24例,女46例;年龄18岁~55岁(35.04岁ʃ7.82岁)㊂对照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16岁~60岁(40.20岁ʃ8.86岁)㊂两组资料在性别㊁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㊂1.2入选标准诊断符合I H S(2004年)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1]:①符合②~④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㊂②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h~72h㊂③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单侧性;搏动性;中或重度头痛;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会主动避免此类活动㊂④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下列1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㊂⑤不能归因于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㊂1.3 治疗方法治疗组70例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 E N S)+安慰剂,每周T E N S治疗3次,每次至少30m i n,每晚口服药物,治疗持续至少12周㊂对照组70例采用假T E N S+氟桂利嗪口服㊂每周假T E N S治疗3次,每晚口服氟桂利嗪5 m g~10m g,治疗持续至少12周㊂两组治疗前分别进行V A S, T C D,S F36,M I D A S等项目评估;治疗4周,12周后,再次分别进行测试及评估㊂1.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头痛及伴随主症消失,随访3个月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程度减轻2级以上,疼痛持续时间明显㊃523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3月第12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