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目前,抗凝治疗是CVST 首选的治疗方法。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01病因及诱因①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Ⅴ抵抗、Ⅴ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②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③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④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病、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⑤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⑥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⑦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⑧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
⑨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CVST患者中有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妊娠妇女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12%)、感染(12%)及癌症(7%)。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在我国,尽管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没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此现状,专家组联合制定了CVST治疗的指导规范。
一起来学习一下最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
影像学建议如下。
➤尽管CT平扫或MRI有助于对怀疑CVST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但是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VST。
对于怀疑CVST的患者,如果其CT平扫或MRI结果是阴性的,或者其CT平扫或MRI已提示CVST的情况下为确定CVST的范围,建议进行静脉造影检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MR的梯度回波T2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
(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对临床高度怀疑CVST的患者,而CTV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治疗➤基础治疗➤降颅压治疗:对于轻、中度脑水肿患者,抗凝治疗可改善静脉回流,不需要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碳酸酐酶抑制药物或利尿剂对于CVST患者转归的影响,因此不建议对急性CVST患者使用乙酰唑胺来预防死亡或改善功能的转归;对于继发于CVST的孤立性高颅压引起严重头痛或危及视力时,如果乙酰唑胺相对安全,可考虑使用。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其特点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阻塞了颅内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流动。
这一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出现,其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脑静脉窦的结构和功能。
脑静脉窦是一种特殊的血管,是将经过脑组织供氧、排除代谢废物的静脉血排出颅内的重要通道。
脑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等,它们将颅内的血液排除到颈静脉系统中。
脑静脉窦的顺畅运行对于维持脑组织的稳定运转至关重要。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生通常由于血液在流经静脉窦时出现凝块形成。
凝块可以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或纤维蛋白等物质。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静脉窦的狭窄、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从而阻碍颅内静脉血液的回流。
脑静脉窦血栓可以发生在单个静脉窦或多个静脉窦,严重影响了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眼球运动障碍、恶心和呕吐等。
在一些较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精神状态改变、视力损失、昏迷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栓的位置和程度密切相关。
确认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CT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血栓的位置、程度和影响范围。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来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状态。
针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旨在维持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性,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脑静脉窦血栓的预后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血栓的位置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o d i s c u s s t h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a n d t h e r i s k o f e n d o v a s c u l a r t h r o mb o l y s i s f o r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v e —
维普资讯
45 O
脑 与 神 经 疾病 杂 志 2 0 0 7年 第 1 5卷 第 6期
15例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

[ ] 刘 玲 , 光 柱 , 慧 颖 . 性 广 泛 前 壁 心 梗 患 者 P I 后 顽 固 3 林 赵 急 C 术 性 室 颤 、 衰 成 功 救 治 1例 [ ]中 国 现 代 医 生 ,0 14 1 : 心 J. 2 1 ,9( )
7 -7 5 6
4 ] 贾 世 隆 , 贵 新 , 俊 . 械 通 气 在 急 性左 心 衰 抢 救 中 的 临床 应 4 何 严 机 用 [ ] 广西 医科 大 学 学报 , 0 9 2 ( ) 6 70 J. 2 0 ,6 5 : 9— 7 7 (0 10 — 6收 稿 ,0 1 1— 0修 回 ) 2 1- 9 0 21-22
2 o7 1 9 0 .7
无 创 通气 时 。可 因患 者配 合 不 当或 呼吸 机 吸气 压力 偏 高而 出现腹 胀 , 甚至 出现 恶 心 、 吐 。 呕 通气 前 指导 患者 正确 的配 合 方法 。 紧 嘴 巴 , 鼻 呼 吸 , 少吞 咽 动作 , 据 病 情 减少 闭 用 减 根 气体 进入 胃肠 道 , 中途进 食 、 如 咳嗽 咳痰 等时 可摘 掉 面罩 ; 气后 通 1 2h, — 观察 有 无腹 胀 、 心 、 恶 呕吐 , 查腹 部 有 无饱 满 , 组 l例 检 本 患者 发 生 腹 胀 . 予 取 半 卧 位 、 给 多潘 立 酮 片 1 0mg口服 、 胀 消 腹 除 , 续无 创通 气 。 继 3 . 防 口咽 干燥 室 内湿度 偏低 . 吸机湿 化 器使 用 不 当 . . 2预 5 呼 特 别是 患 者原有 鼻 、 咽部 病变 , 可引 起鼻 及 口咽 干燥 。 者感 觉鼻 均 患 及 口咽部 干涩 、 痒 、 喷嚏 或 干咳 。 发 打 并可 使 患者 不能 耐受 无 创通 气 。无创 呼吸 机湿 化温 度设 定 以低 于体 表温 度 2℃为最 佳温 度 。 本组 患者 调节 湿 化器 温度 为 3 ~ 55℃ ; 用前 详细 询 问患 者病 53. 使 史 , 用 无创 通 气 2 ~ 2 h 中途 进 食 、 嗽 咳痰 等 除外 ) 患 者未 使 4 7 ( 咳 , 出现 口咽部 干燥 不适 。
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

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72—02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统称脑静脉血栓(cvt)。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
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由于静脉窦血栓发生的部位、范围、阻塞速度、发病年龄、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但共同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症状、卒中以及脑病症状。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时是唯一的表现。
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患者,男性,26岁,朝鲜族主诉:“腰痛15天,腹痛、皮疹5天”。
现病史:于2012年11月20日入住血液内科。
当时查体:无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黏膜见散在瘀斑,掌指部见散在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下端压痛阴性。
当时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尿路感染。
于23日夜间20:30分出现恶心、呕吐,伴有头晕、头痛、症状,查体:t37.2℃,血压110/70mmhg,颈项强直,kernig症阳性,行头部ct 结果未见异常。
请神经内科会诊后,考虑颅内压增高,给予甘露醇静点后症状缓解。
24日患者仍诉有恶心、呕吐、头痛症状,查体:t37.3℃,血压112/70 mmhg,仍有颈项强直及病理反射出现。
为查明原因,行腰椎穿刺术,测脑脊液压力300mmh2o,脑脊液检查:糖3.3mmol/l,蛋白定量285mg/l,氯化物122mmol/l.头部mri示左侧枕叶大面积异常信号,左侧横窦信号增多,待查静脉窦血栓,不排除脑炎。
因病情危重于24日15时转人nicu病房。
当时患者神志清醒状态,t37.0℃,血压114/62mmhg,言语清,双瞳等大同圆,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v级,颈项强直,定向力,记忆力尚可。
仍自诉头痛、恶心、呕吐。
既往史:继往健康家族史:无遗传病史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血小板减少症尿路感染1治疗措施1.1降颅内压-- 20%甘露醇250ml 日3次静点1.2抗病毒----生理盐水250ml加更昔洛韦0.2g 日2次静点1.3消炎治疗---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西丁钠2g 日2次静点1.4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0.4ml 日2次皮下注射1.5脑神经营养治疗--生理盐水250ml加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酯40mg 日1次静点2护理诊断入住n-icu 1-3天2.1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2.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脑疝2.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进食少有关2.4知识的缺乏与缺少疾病的相关信息有关病情变化患者于11月27日10时突然呼吸停止,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宁夏 医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n x dc l lg o ra o i Me i k e o Ni a a Co  ̄ ・ 7l ・ 7
文章编 号 :0 5 4 6 2 0 )6—0 1 1 0 —8 8 (0 8 0 7 7—0 3
1 资 料 和 方 法
为轻度增高( .gL , <10/ ) 自细胞增 多 1 (52 %) 均为 2例 3 . 9 , 选 自20 02年 1 月至 20 08年 2 宁夏医学院附属 医院 轻度 增 高 (<20 X l6 ) 脑 脊 液 检 查 正 常 2 月 0 o儿 , 2例 神经内科收 治的 c s v r患者 5 例 , 中男 2 , 3 8 其 4例 女 4例 , (47 % ) 6 .l 。 年龄 l 7 , 0~ 3岁 平均 3 .9 。住院 时间 1 19 , 27 岁 0d 平均住 24 影像 学检查 5 . 0例患者行 颅脑 C T检查 , 常 2 异 8例 院 2. d 56 。对进入本资料 的 5 6 8例 C S V T患者 的临床 表现 、 (60 %)表 现为相 应静脉 窦部 位高密 度影 、 脉性 脑梗 5. 0 , 静 腰椎 穿刺检 查 、 影像学特征 、 病因及治疗和预后特点 、 误诊 死 、 脉性 脑 出血 、 肿 ; 常 2 (40 % ) l 患 者 静 脑水 正 2例 4 。 0 。5 例 情 况 进 行分 析 。 行颅脑磁共振检查( I R )异常 4 MR +M V , 8例(41%)表现 9. 2 ,
・
论著 ・
颅 内静脉 及静 脉窦 血栓 形成 的 I床 特点 及误 诊分 析
马斌 武 黄 李雅 杜彦辉 陈桂 生 李勇 军 侯 晓霖 , , , ,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5464ppt课件

2020/5/14
.
7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 脑静脉系统解剖 ➢ 病理 ➢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8
主要脑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
➢横窦血栓形成 86%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62% ➢直窦血栓形成 18% ➢脑浅部静脉血栓形成 17%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12% ➢Galen静脉及脑内静脉血栓形 成 11%
2020/5/14
.
3
颅内静脉的解剖
1.上矢状窦 2.下矢状寞 3.直寞 4.窦汇 5.横窦 6.乙状窦 7.枕窦 8.大脑大静脉 9.基底静脉(Basal vein of Rosenthal) 10.大脑内静脉
11.隔静脉
12.丘纹静脉
13 大脑上吻合静脉(vein of Labbe)
14.大脑中浅静脉
DCVT-基底节和双侧丘脑
• 脑室缩小.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 17
影像学诊断:CT
直接征象
➢三角征(δ征)指增强后上矢状窦后角可见 一空的三角形影,阳性率为70 % ➢CT平扫,上矢状窦呈高密度。
➢条索征
条索状征指栓塞的静脉增
强前所见, CT平扫见于皮
层静脉、直窦及Galen静脉
条索征
等部位高密度。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
.
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 脑静脉系统解剖 ➢ 病理 ➢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诊断 ➢ 治疗及预后
2020/5/14
.
2
脑静脉系统解剖
大脑静脉系统的解剖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理
1.大体,脑静脉梗阻
通常表现脑肿胀,脑重量增加,脑沟变浅、脑室变小、 脑回变平。静脉性脑梗塞是脑静脉梗阻所致严重缺血 的结果,局部组织坏死,肉眼呈灰白特征,受累静脉 引流区皮层和白质水肿。另外,可见多发性淤点状出 血, 这些出血可以融合, 尤其是在脑白质。与动脉 性脑梗塞区别的特征性改变是,静脉性脑梗塞存在扩 张和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和皮层静脉,常见脑表面静脉 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时有大范围的硬膜下血肿。 由于脑静脉引流区的变异甚大,静脉梗阻所致梗塞的 范围和部位与动脉梗阻所致的梗塞相比缺乏一致性。 大脑皮层静脉梗阻后,常见到与动脉分布不一致的出 血性软化灶,出血成分显著并广泛延伸入皮层下白质。
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时,Tobey -Ayer 和 Crowe 征可呈阳性,但因两侧侧窦均与窦汇相 互联通,一侧侧窦与颈内静脉的血来自双侧大 脑静脉,且静脉血回流量个体差异很大,故此 试验的临床意义有限,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 非完全性乙状窦血栓形成,需通过影像学检查 以予进一步诊断。
(2) 影像学检查
2.光学显微镜
继发于脑静脉或静脉窦梗阻的脑实质损伤的特 点为大量血浆外渗,神经纤维网显著的海绵样 变,脑膜周围和脑实质出血,大量中性白细胞 浸润,静脉膨胀,动脉塌陷,静脉内血栓形成, 大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显著的静脉内皮细 胞肥大等。
3.电镜
皮层和皮层下白质超薄切片检查发现严重脑水 肿征象:大量的水肿液蓄积,末端神经突起和 突触肿胀;神经元线粒体破坏,皮质网崩溃, 染色体聚集,大量空泡形成,可见毛细血管梗 阻,破裂及神经纤维网的血管周围有大量红细 胞。
一般不做压颈试验,以免引起脑疝。仅当横窦、 乙状窦血栓形成时,做以下两种迫试验,结果 可呈阳性。 1) 压迫颈静脉,如果病变侧脑脊液压力 不升高, 而对侧脑脊液压力迅速增高, 则为 Tobey -Ayer 征阳性。 2) 压迫病变对侧颈静脉时,可出现面部 和头皮静脉扩张,即为Crowe 征阳性。
(4) 弥漫性脑损害
这类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尸检可发现斑点样或成片的 神经元损伤, 主要影响到第3和第5 皮质层,在皮层 或底节区可见多发出血性梗塞,存在脑水肿或脑疝。 脑脊液压力可以正常,有时呈轻度血性脑脊液, 可有少量单核细胞。 种类型的诊断很困难,对逐渐加重的脑部症状 如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虽缺乏颅内压增高证 据也应考虑脑静脉血栓的可能。
(3) 海绵窦综合证
正像前面所述,海绵窦血栓的临床表现非常典型, 往往称为海绵窦综合证。表现为动眼、滑车和外展神 经所支配的眼肌瘫痪,三叉神经眼支障碍,结合膜水 肿,或眼球突出常表示海绵窦外侧壁之病变,当病变 扩大,还可出现三叉神经的上颌支,有时亦波及下颌 支及神经障碍。
(4) 弥漫性脑损害
在静脉性血栓形成1 ~2周,CT 平扫可见 静脉窦,脑表面静脉和深部静脉内密度增 高影,其CT 值为50 ~90 H u ,代表较新 鲜的血栓形成,为诊断的直接征象。这种 高密度灶的形态取决于扫描方向与梗塞静 脉之间的关系,在垂直层面上最清楚,为 圆点状;在平行层面上则呈线条状,后者 称为“束带征”,常见于脑凸面和静脉窦 内。
三、诊断
脑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变化多样,故诊断上存 在一定的难度,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 液及影像学改变,尤其是各种血管造影结果, 才能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
1.临床表现
脑静脉血栓常见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视 乳头水肿、视物模糊、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 体征、意识障碍、大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全 身中毒症状等。 其中有四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CT 增强扫描常可显示闭塞静脉,静脉窦区的脑皮层明显强化, 这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毛细血管扩张和血脑屏障破坏所 致。增强扫描有时还可显示一特征性改变,即所谓“Delta 征”,表现为三角形的硬膜断面,中心不强化而周围强化,类 似希腊字母“△”,故此得名。这一征象在横断面CT 扫描常 见于矢状窦后三分之一处, 冠状面CT扫描见于顶部上矢状窦, 往往需要多窗位观察。其机理推测是由于静脉窦闭塞时造影剂 可能通过静脉窦的侧枝吻合,未完全闭塞的静脉及增生的毛细 血管进入血栓周围的窦隙,同时由于硬膜构成的窦壁亦可强化, 而造成边缘强化现象。此外, 本病增强CT 扫描还可以见到脑 深部线状,条状强化影,亦可呈点状扭曲状,这一征象代表静 脉梗塞后脑深、浅静脉的吻合枝和回流障碍所致的静脉郁张。 CT A (CT 血管造影) 和CTV (CT静脉血管造影) 亦可较精 确显示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结构和病变。
(1) 单纯颅内压增高
单纯颅内压增高是脑静脉血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约占40 %。头痛和视乳头水肿是其主要的征象,这 两种症状往往同时出现,但个别情况下只有头痛而无 视乳头水肿,造成了诊断的困难。有时也出现相反的 情况,只有视乳头水肿而无头痛,此时,很难同其他 有双侧视乳头水肿而无视力障碍的疾病如玻璃膜小疣 相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应行脑脊液检查或神经影像学 检查以协助诊断。 其他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如一过性视力障碍、 第Ⅵ颅神经麻痹所致的复视、轻度认智功能障碍、注 意力下降和警觉性丧失等较少见。但如果这些情况与 头痛同时出现,应引起高度注意,它们往往提示有较 重度的颅内压增高。
MRV (脑核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
是一种无创、方便和快捷显示脑静脉结构 的成像技术,可作为脑静脉病变重要的诊 断方法,是诊断脑静脉血栓敏感、准确和 便捷的方法,同时存在缺陷,即伪影和信 号丢失。
3) DSA
脑静脉和静脉窦的充盈缺损或“空窦现象” 是直接显示脑静脉血栓的最佳血管 造影征象。脑血管造影有时会使诊断难以确定,对于有些皮层静脉而言,可以存 在,而有些皮层静脉亦可缺如,因为这也是正常的解剖变异,所以很难确定哪些 皮层静脉发生了血栓形成。因此血管造影显示某些皮层静脉未显影无特殊病理意 义,在深部脑静脉系统中,无造影剂的充盈缺损或不显影是容易确定的,因为基 底和大脑内静脉是恒定的,位臵也固定。通常静脉回流至脑顶部,当上矢状窦血 栓形成时,使用大剂量造影剂,采取最佳的投照角度,可以发现硬膜富含血管, 上矢状窦未完全充盈,即所谓充盈缺损,静脉流出道受限。甚至上矢状窦完全不 显影, 即“空窦现象”。对横窦而言一侧缺如常常可以见到,这种不对称同样 是正常解剖变异, 血流可以主要从一侧或另一侧回流,或主要引流前循环血流 或后循环血液。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当造影发现脑静脉或静脉窦的充盈缺损或 “空窦现象” 应结合颅内血液动力学来进行诊断。如果真正发生脑静脉或静脉 窦血栓形成,通常会出现不寻常的静脉回流,海绵窦和岩下窦较通常负担更多的 血液回流。再通过眼上静脉、面静脉引流颅内静脉血液。当乙状窦闭塞时,血管 造影可见血液经椎旁及椎前静脉丛回流,甚至通过穿颅导血管经颅外静脉回流。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或双侧横窦狭窄、闭塞,在实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可以发现 动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血流逆流充盈皮层静脉。由于出口受阻, 通畅的皮 层静脉需携带更多的血液,因此显影的皮层静脉较通常浓染。
弥漫性脑损害是脑静脉血栓的又一表现形式, 它没有局灶症 状或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常见意识水平的下降,可呈亚急性起 病。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老年患者或儿童,往往见于恶液质、恶 性肿瘤或心脏病患者。脑静脉血栓可能在这些疾病病程的终末 期出现,有时是在尸检时发现的,其原因主要是严重脱水或进 食困难,这类患者往往合并肺栓塞等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常存在多发性阻塞,上矢状窦、横窦、直窦 均较易受累,其临床表现可能为非局部损害症状,而是意识水 平的下降,可以从嗜睡一直到深昏迷,头痛症状较突出,但可 因意识障碍而被掩盖,在此情况下也不易发现不伴有视乳头水 肿的颅内压增高。有时会出现强直阵挛性发作,这种情况在儿 童中最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牙关紧闭或去脑强直。
四、治疗
作为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惟一方法, 水合作用 (hydration) 和肝素化治疗应用了很多年,甚至在 对已经出现出血性梗塞的情况下,肝素化治疗仍被当 作一种有效的手段。随着纤维蛋白溶解剂应用的日益 广泛,为有效治疗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了有 效的治疗手段。
上述四种类型即单纯颅内压增高、局灶性 体征、海绵窦综合证、弥漫性脑损害并不 能包括所有脑静脉血栓的表现形式,有些 单纯颅内压增高患者晚期可出现局灶性神 经受损症状,有些患者起病形式为突发头 痛、颈强直,头颅CT 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类 似因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有些在开始发病时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
1) CT
CT 平扫常可见脑白质内由于脑组织水肿, 坏死造成的大片低密度灶, 其部位与阻塞 的静脉部位有关,往往与脑动脉分布区域 不一致。这种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占位征 象较明显。有相当部分病例出现颅内出血, 以皮质最多见,有时亦可见深部白质或梗 塞区中心出血,与动脉梗塞出血不同、静 脉性出血其血肿周围边界不清,多靠近脑 表面,而且周围环以大片低密度灶。
也有人将脑静脉血栓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②突然发生的神 经系统局灶性损害,酷似动脉性脑卒中, 常无癫痫发作。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 有或无癫痫发作及颅内压增高,病情常在 数日内进展。④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有 或无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病情常在数 周或数月内进展。⑤突然出现的头痛,类 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此型较少见。
2) MRI
MRI 检查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 敏感, 而且可更早地发现本病的直接征象。 在血栓形成之初,即中见原静脉窦内流空 效应消失, 为新鲜血栓所替代,表现为T1 加权图像上等信号和T2 加权图像上高信号; 发病1 ~2 周后, 血栓内红细胞开始溶解, 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表现为T1 加权图像 和T2 加权图像上均为高信号;此后,由于 血栓溶解,血管重新出现静脉和静脉窦的 流空现象。
(2) 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局灶性的神经功能损害是脑静脉血栓的另一种主要表 现, 亚急性起病占25 %, 慢性经过者约占11 %。 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基本上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和 破坏性症状、体征,刺激性症状主要有感觉或运动性 癫痫、视幻觉发作等。破坏性症状及体征有感觉缺失、 运动功能异常、视野缺损等。有时两种情况可合并出 现。 23 %的局灶性症状是突发的,其表现类似动脉性 脑卒中如面部或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异常、言语障碍 等,但癫痫发作、症状进行性加重以及CT 显示的病 灶缺乏脑动脉血管分布的特点等是支持脑静脉血栓的 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