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目前,抗凝治疗是CVST 首选的治疗方法。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01病因及诱因①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Ⅴ抵抗、Ⅴ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②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③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④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病、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⑤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⑥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⑦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⑧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
⑨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CVST患者中有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妊娠妇女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12%)、感染(12%)及癌症(7%)。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在我国,尽管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没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此现状,专家组联合制定了CVST治疗的指导规范。
一起来学习一下最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
影像学建议如下。
➤尽管CT平扫或MRI有助于对怀疑CVST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但是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VST。
对于怀疑CVST的患者,如果其CT平扫或MRI结果是阴性的,或者其CT平扫或MRI已提示CVST的情况下为确定CVST的范围,建议进行静脉造影检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MR的梯度回波T2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
(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对临床高度怀疑CVST的患者,而CTV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治疗➤基础治疗➤降颅压治疗:对于轻、中度脑水肿患者,抗凝治疗可改善静脉回流,不需要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碳酸酐酶抑制药物或利尿剂对于CVST患者转归的影响,因此不建议对急性CVST患者使用乙酰唑胺来预防死亡或改善功能的转归;对于继发于CVST的孤立性高颅压引起严重头痛或危及视力时,如果乙酰唑胺相对安全,可考虑使用。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
导语:在我们的身边,很少听说有什么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疾病的,一般都只是小感冒而已,万一身边有亲朋好友被检查出这种病的话,请安慰他们不要着急
在我们的身边,很少听说有什么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疾病的,一般都只是小感冒而已,万一身边有亲朋好友被检查出这种病的话,请安慰他们不要着急,现在的科技很发达,都有对口的治疗方法的,所以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
发生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
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而儿童患者中又以感染引起的侧窦和海绵窦多见。
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和炎性颅内静脉血栓两大类。
症状表现为不规则高热、寒战乏力全身肌肉酸疼精神萎靡皮下淤血等感染和败血症症状。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
1.炎性血栓
积极处理感染灶,对患者血及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抗生素对病原菌不清楚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
热退之后还应继续使用足够时间抗生素,一般抗生素应用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
2.非炎性血栓
(1)外科治疗:直接进行静脉窦血栓摘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
(2)内科治疗:主要原则是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
但给药物的途径剂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其特点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阻塞了颅内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流动。
这一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出现,其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脑静脉窦的结构和功能。
脑静脉窦是一种特殊的血管,是将经过脑组织供氧、排除代谢废物的静脉血排出颅内的重要通道。
脑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等,它们将颅内的血液排除到颈静脉系统中。
脑静脉窦的顺畅运行对于维持脑组织的稳定运转至关重要。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生通常由于血液在流经静脉窦时出现凝块形成。
凝块可以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或纤维蛋白等物质。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静脉窦的狭窄、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从而阻碍颅内静脉血液的回流。
脑静脉窦血栓可以发生在单个静脉窦或多个静脉窦,严重影响了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眼球运动障碍、恶心和呕吐等。
在一些较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精神状态改变、视力损失、昏迷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栓的位置和程度密切相关。
确认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CT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血栓的位置、程度和影响范围。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来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状态。
针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旨在维持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性,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脑静脉窦血栓的预后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血栓的位置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医治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医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医治和方式。
方式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10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
结果 1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初期诊断,有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医治后2例死亡,余均好转。
结论该病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病症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CT、MRI可初期诊断。
DSA是确诊的金标准,早诊断、早抗凝、早溶栓医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抗凝;血栓溶解疗法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病症特异性表现少,不易诊断,临床误诊率高。
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0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及转归情形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本组共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20~49岁,女性中有3例有明确的口服避孕药史,1例有缺铁性贫血病史,余病例中1例有凝血机制异样,曾有过下肢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病史,APTT延长,1例有明确乳突炎病史,余病因不明确。
就医时刻均为发病后5~15天,患者均以亚急性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为要紧临床表现,其中10例均有乳头水肿,3例有视力下降,癫痫发作4例,偏侧肢体活动障碍5例,发烧1例。
方式 10例均经腰穿检查,压力均在23 cmH2O左右,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均为正常。
头颅CT 异样者7例,头颅MRI正常者2例,余均见静脉窦流空现象消失。
结果经抗凝、溶栓、脱水医治及对因、对症医治后,治愈4例,4例好转,2例死亡。
2 讨论上述10例患者中误诊为脑炎1例,良性高颅压2例,颅内占位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误诊率高达60%,误诊的缘故是本病为少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MRI可表现正常。
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80%有明确的发病因素,最多见的病因是怀胎、产褥期和口服避孕药,约占已知发病缘故的2/3,局限性的缘故有中耳乳突炎、副鼻窦炎、牙周脓肿等,全身性的缘故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峻贫血、脱水、高凝状态等[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但 其 临 床 表 现仍 有 一 些 规 律 可 循 。本 组 资 料显 示 :1年 龄 范 围 ()
相对固定 , 为青年 , 多 以女 性 为 多 , 妊 娠 、 有 分娩 、 口服避 孕 药 者 ,
应 高 度 怀 疑 ;2 多 为 急 性 起 病 , 情 逐 渐 加 重 ; 3 首 发 症 状 主 () 病 () 要 为 头 痛 呕 吐 ( 别 是 喷 射 性 呕 吐 ) 视 神 经 盘水 肿 , 或 不 伴 特 及 伴 局 灶 性 神 经 功 能 缺损 及 癫 痫 发 作 。也 可 以 视 力 障 碍 、 体 无 力 肢 或 精 神 异 常起 病 。 本 病 临 床诊 断 的金 标 准是 脑 血 管 造 影 , 由 于 没 有 特 征 性 但 的 临床 症 状 , 床 医生 很 难 想 到 在 急 性 期 进 行 血 管造 影 , 临 随着 神 经 影 像 学技 术 的 发 展 , C T 的 早 期 临 床 诊 断 成 为 可 能 。急 使 V 诊 C 检查可为 C T VT 的 早 期 诊 断 提 供 重 要 线 索 “ 。 直 接 征 象 表 现 为 空 三 角 征 及 条 索 征 , 异 性 高 , 阳性 率 低 。血栓 的间 接 特 但
颅 内静 脉 窦血 栓 形 成 的早 期 诊 断 与 治疗
高 绚 照
河 南新 乡市 中心 医院神 经 内科 干部病 房 新 乡
【 要】 目的 摘
4 3 0 500
探 讨 颅 内静 脉 窦血 栓 形 成 ( VT 的 早 期 临 床 特 点及 治 疗 方 法 。方 法 回 顾 性 分 析 l C ) 1例 C T 病 人 的 发 病 年 V
我们 对 l l例 C VT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总 结 , 讨 探 C T 的早 期 临床 特 征 , C V 为 VT早 期 诊 断 提 供 正 确 的依 据 及 可 行 的 治疗 方 案 。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
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本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应值得重视。
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
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
由于脑静脉与静脉窦之间、静脉窦与静脉窦之间,以及静脉窦与颅外静脉在解剖上存在吻合、彼此沟通,当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累积范围、侧支循环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病因和危险因素CVST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成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多在20~30岁,男女之比为每年1:1.5~5,常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病史。
年龄及病变部位与病因或危险因素有一定关系。
病因或危险因素可区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常继发于头面部或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或非特异性炎症;后者则多与高凝状态、血液瘀滞、血管壁损伤以及各种颅内压过低等有关,部分原因不明。
约85%以上的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包括:各种遗传性或继发性的血栓形成倾向(如V因子Leiden突变、凝血酶G20210A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缺陷)、妊娠、产后或口服避孕药物、各种急慢性感染或炎性疾病、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或外伤等,但部分患者原因不明。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婴幼儿以脱水和围产期并发症多见,儿童以头面部急慢性感染多见,而成年女性则以口服避孕药物和围产期并发症多见。
推荐意见:CVS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建议积极查找各种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瘀滞的因素及排除感染的可能性(I级推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PPT

疾病进展和预后
疾病进展:血栓形成后,静脉窦血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状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预后影响因素:包括血栓形成部位、血栓大小、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
诊断方法
章节副标题
手术风险:出血 、感染、神经损 伤等
术后护理:抗凝 、抗感染、营养 支持等
其他辅助治疗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 溶栓治疗: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 血管内治疗:使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如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恢复血流,减轻症状
评估标准:症状 缓解、影像学检 查、实验室检查 等
调整方案:根据 评估结果调整药 物剂量、治疗周 期等
并发症处理:针 对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进行预防和 处理
定期复查:定期 进行影像学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 评估治疗效果
预防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运动,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避免头部外伤,如摔倒、撞击等,以防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生
感谢观看
超声多普勒(USD): 可检测静脉血流情况,但 分辨率较低
核素扫描(SPECT): 可检测静脉血流情况,但 分辨率较低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可清晰显示 静脉窦血栓形成情况,但 价格较高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头 痛、恶心、呕 吐、意识障碍
等
影像学检查: CT、MR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爆裂样头痛 ➢ 先兆性偏头痛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耳鸣 ➢ 单纯精神症状 ➢ 单神经或多神经损害
临床表现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时间(从发病到住院) 血栓部位 有无脑实质损伤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甚至很隐匿,但归 纳起来有两大症候群,即颅高压症状 和 局灶性 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38
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颅内压增高
头痛
•80%CVT存在头痛。 • CVT头痛机制:颅内压增高;窦壁肿胀或脑表面血液渗出 致使硬脑膜上的痛觉纤维受刺激所致。 • 头痛起病形式:亚急性多见,可慢性或急性,有时很突然 或呈发作性。
脑静脉血栓形
成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视乳头水肿
从而导致CVST。HIV感染导致的CVST正逐年上升。
通常需进行详尽的检查才能确定 CVST 的 潜在病因,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不明确, 大约40% 的CVST为自发性。因此提醒我们医务工作者对 CVST需要提高警惕!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34
临床表现
单纯颅内高压 局灶性病灶 海绵窦综合征 亚急性脑病
• CVT 视乳头水肿出现率差异较大 • 年轻患者更常见,45岁以下约33% • 亚急性或慢性患者达60%,急性者为6%
脑静脉血栓形
成的临床表现 大脑半球受损
癫痫
• 发病初期:12~15%;病程中:40% • 最常见病灶部位:前中央沟区域 • 发作类型:局灶型,全身型。两种类型常同时出现。
• 脑静脉窦主要有6个: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脑静脉窦示意图
绿色:上矢状窦 浅蓝:下矢状窦 暗紫:直窦 橙色:窦汇 深蓝:横窦 黄色:乙状窦 淡紫:颈静脉及球部
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向后至 枕内粗隆附近的窦汇。
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和内 侧面上部的血液,以及通过 蛛网膜绒毛再吸收的脑脊液。 上矢状窦的血流方向由前向 后,在颅内与大脑浅、深静 脉以及其它窦腔相通。
32
感染性血栓的常见感染源
来源于鼻、面部的疖肿、蜂窝组织炎等化 海绵窦血栓 脓性病变
横窦
来源于通向乙状窦的静脉引流区发生的感
乙状窦血栓 染性病变如中耳炎、乳突炎等
来源于额部、半球背外侧部及内侧面的脑 上矢状窦血栓 膜炎、 脑脓肿,邻近头皮的感染及颅骨骨
髓炎等
各种感染可能通过改变凝血的级联反应引起高凝状态,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29
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感染性血栓 非感染性血栓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30
非感染性血栓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
➢ 妊娠 围产期 口服避孕药
➢ 血液病和凝血因子异常
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白塞病、SLE、抗磷脂抗体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静脉系统解剖
• 颅内静脉系统由脑静脉和硬膜窦构成; • 分为幕上静脉系统和幕下静脉系统; • 幕上静脉系统又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9
浅组静脉
–主要收集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可分为三组: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下静
脉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10
• 接受诸多导静脉和小脑静脉 的引流。
乙状窦在MRI的位置
海绵窦
• 位于颅中窝,蝶鞍的两侧,接 受眼上、下静脉的血液。其后 部通过岩上窦与横窦交通,经 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交 通,通过基底丛与椎内静脉丛 交通,通过基底静脉、大脑大 静脉与直窦相连。
• 海绵窦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 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和颈 内动脉通过。
深组静脉
–主要收集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等处 静脉血,汇集成一条大静脉注入直窦
–可分为: 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丘纹静脉 隔静脉 基底静脉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11
静脉与静脉窦
直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Galen静脉
深、浅静脉均先注入静脉窦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12
脑静脉窦的解剖
上矢状窦在MRI的位置
下矢状窦
• 位于大脑镰下缘上方1cm左 右,呈弓形向后走行,至小 脑幕的前缘处,与大脑大静 脉汇合延续为直窦。
• 下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内侧 面、大脑镰及胼胝体的部分 与下矢状窦汇合的膨大起始,位于大脑镰与 小脑幕的附着处,向后直行,在枕内粗隆附近与上矢状窦 汇合。
• 主要接受大脑大静脉与 下矢状窦的静脉血。
直窦在MRI的位置
横窦
• 为颅内最大成对的静脉窦, 横窦起于窦汇,向外、向 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直下 延续为乙状窦。
• 上矢状窦血液偏流于右侧 者居多(约63%),所以右侧 横窦较粗。
• 正常人亦可见一侧横窦缺 如。
横窦在MRI的位置
乙状窦
• 是两侧横窦的延续,也是颅 内成对的静脉窦。位于颞骨 乳突部和枕骨内侧的乙状沟 内,上接横窦,下经颈静脉 孔延续为颈内静脉。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2016.5.2
1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2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3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4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5
2015.5.7 复查头颅CT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内容
➢ 静脉系统解剖 ➢ 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 静脉窦血栓的病理过程 ➢ 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 ➢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 静脉窦血栓的治疗
➢ 营养不良、脱水、癌症等消耗性疾病
➢ 外科手术及创伤
➢ 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
➢ 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病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31
需要重视的是——妊娠、产褥期及口服避孕药的女性
✓妊娠、产褥期妇女凝血因子Ⅶ 、Ⅹ增多; ✓口服避孕药引起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 、Ⅸ、Ⅹ增 多,促进血栓形成。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正常静脉窦的MRV表现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26
静脉窦血栓的病理过程
静脉窦血栓形成 回流静脉阻塞 相应引流区域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脑肿胀、静脉性梗死、出血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27
上矢窦血栓形成的实体标本
2020年7月14日12时11分
28
病理可见窦内栓子富含红细胞和纤维蛋白, 含少量血小板(红色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