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059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的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一种疾病。
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以矢状窦、海绵窦、横窦血栓多见。
1.病史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少数起病缓慢。
炎性者病前有颜面、眼部、口腔、咽喉、副鼻窦、中耳、乳突或颅内感染史;非炎性者病前有全身衰竭、脱水、产褥期、心肌梗塞、血液病、高热或颅脑外伤、脑瘤等病史。
2.神经症状因受累静脉窦的部位、范围、血栓形成的程度、速度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的不同而异。
老年人症状多较轻,可造成诊断困难。
一般多有以下表现:⑴颅内压增高。
⑵邻近栓塞静脉窦的头皮、颜面肿胀,静脉怒张迂曲;海绵窦血栓则更有眼睑、结膜肿胀充血和眼球窦出(非搏动性且无血管杂音,可与海绵窦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瘘鉴别),且可通过环窦而使对侧海绵窦出现相同症状。
⑶除横窦、窦汇和上矢状窦中段不全闭塞外,脑部因水肿、继发的出血性梗塞或出血、血肿而呈现各种限局症状。
①上矢状窦血栓。
以下肢或近端为重的肢体瘫痪(双下肢瘫、偏瘫、三肢或四肢瘫)、限局性癫痫、双眼同向偏斜、皮质觉障碍、精神症状和一过性尿潴留等。
②海绵窦血栓。
因动眼神经和三叉神经Ⅰ、Ⅱ支受累,眼球活动受限或固定,颜面疼痛和角膜反射消失。
③乙状窦血栓。
岩窦受累时三叉和外展神经麻痹;血栓扩及颈静脉时,舌咽、迷走和副神经受累。
④直窦血栓。
出现去大脑性强直和不自主运动。
3.炎性者可伴发败血症,久病或症状严重者又可继发脑膜-脑炎而出现精神错乱、谵妄或昏迷。
4.脑脊液压力增高,炎性者尚有炎性改变。
横窦或乙状窦血栓时,Tobey-Ayer征阳性。
可有陈旧或新鲜出血。
5.放射线检查①外伤所致者头颅平片可见静脉窦附近有骨折或横越其上的骨折线。
②双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静脉期病窦不显影或部分显影,但时间延长,并可有附近静脉和静脉窦的迂曲、扩张和异常吻合。
③头颅CT可见梗塞静脉窦分布区内脑回显影增强,病窦两侧有出血性软化灶。
6.核素扫描可见脑软化灶处核素浓集,可持续数月。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专业知识】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脑静脉血栓形成较罕见,且多是由静脉窦血栓形成延续所致。
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和炎性颅内静脉血栓两大类。
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均继发于感染病灶,最常发生在海绵窦和乙状窦。
常见病灶有(1)颜面部病灶,特别是危险三角内的疖、痈等化脓性病变,易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状窦血栓形成。
(3)蝶窦或筛窦炎症,通过筛静脉或破坏蝶窦壁而入海绵窦。
(4)颈深部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等,可沿翼静脉丛或侵入颈静脉而累及横窦、岩窦、海绵窦。
(5)脑膜炎、脑脓肿可经皮质静脉累及上矢状窦。
(6)全身性感染如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
2.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危险因素中,有各种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疾病或综合征(1)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患。
(2)妊娠及产褥期。
(3)脑外伤。
(4)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抗体和抗心脂抗体等)综合征。
(6)外科手术。
(7)心脏病,先天性或获得性。
(8)长期口服避孕药。
(9)仍有20%~25%患者无病因或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一般来说,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机体不同部位静脉血栓,以不同因素为主。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管壁损伤。
(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3.血液成分改变。
(1)血黏度增加。
(2)凝血活性增高。
(3)抗凝血活性降低。
症状体征一、症状1、一般表现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分为全身症状、局部感染灶的症状和窦性症状。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指颅内静脉窦(包括大脑静脉窦和短暂性静脉窦)内出现的血栓形成。
该病因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多样,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是其形成的基础。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和脑水肿。
下面对突出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一、头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可存在头痛症状,其特点为持续性钝痛,常常较重,有时可部位固定。
患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疼痛程度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头痛可以局限在一侧或两侧,也可以遍布整个头部。
头痛多在清晨或夜间加剧,常伴有恶心、呕吐和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视力模糊或暂时性视力丧失。
二、意识障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嗜睡或清醒度降低。
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神志不清,反应迟钝或不能做出定向反应等。
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通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三、颅内高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头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呕吐和眩晕等症状。
颅内高压的表现也可有视力模糊或暂时性视力丧失等。
四、脑水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弥漫性脑水肿,可出现脑组织水肿和脑室系统脑脊液回吸受阻而发生的继发性脑积水。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五、其他表现:除上述主要临床特点外,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还可出现其他症状。
如癫痫发作、偏瘫、失语、行为和注意力障碍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是多样的,通常以头痛、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和脑水肿为主要表现,但由于个体差异和病程不同,具体临床特点会有所差异。
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新生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 处理孕期异常情况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 衡,避免过度摄入脂肪
和糖分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 康,增强免疫力
避免感染:避免接触感 染源,减少感染风险
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心 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控 制血压,避免妊娠期高
视乳头水肿:可导致视力下 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头痛、 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
脑神经损伤:可表现为面部 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 昏迷等症状
呕吐:可伴有恶心、食欲不 振等症状
癫痫发作:可表现为抽搐、 意识丧失等症状
脑积水:可表现为头痛、呕 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肢体无 力、共济失调等症状
04
寻求专业帮助:如 有需要,可以寻求 心理咨询师等专业 人士的帮助,以更 好地应对新生儿颅 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的挑战。
定期随访
观察新生儿的精神 状态、饮食、睡眠
等情况
及时向医生反馈新 生儿的病情变化和
家庭护理情况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 查,了解病情变化
监测新生儿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生命
体征
谢谢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 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
降压药物:如硝普钠、乌拉地尔等, 用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清 除血栓,恢复
静脉窦通畅
手术方式:开 颅手术或微创
手术
手术风险:出 血、感染、神
经损伤等
术后护理:抗 感染、止血、
营养支持等
康复治疗
01 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热敷 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 症状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指颅内静脉窦或大的脑静脉发生血栓形成。
它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内科急性危重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以下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病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颈内动脉夹层、高凝状态、颅脑外伤、静脉内导管留置、产后等。
感染是导致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颅内脑膜炎和颈内动脉炎。
2.临床表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野缺损等。
其他症状还包括意识改变、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等。
症状的表现方式取决于患者所患病症的部位和累及范围。
3.病理生理特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特点包括局部血流阻塞、骨髓腔内血液淤滞、颅内压增高等。
血栓形成可造成局部的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引发颅压增高、脑出血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
血栓形成还会导致颅内代谢紊乱,包括局部缺血、缺氧和酸中毒,从而加剧神经功能损伤和脑组织损害。
4.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和脑电图。
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出静脉窦血流情况,并能发现存在的血栓形成。
脑电图可帮助判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否引起脑电图异常。
5.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以迅速恢复颅内静脉循环为主要目标。
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颅内降压等。
对于症状严重、危及生命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颅内静脉窦血栓清除术。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控制感染、调节凝血系统功能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点复杂多样。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保护患者的生命和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血肿

病因
1、 感染性:全身:败血症等。 局部:中耳乳突炎、副鼻窦、眼眶部感染
2、非感染性:头部严重外伤、消耗性疾病(结核)、贫 血、严重 脱水、 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肿瘤 等。
3、约有25%原因不明。
• 间接征像:丘脑水肿占69%,其中双侧占47%。
急性期血栓
亚急性期血栓
F,13岁,抽搐2小时
鉴别诊断-动脉性脑梗死
静脉性脑梗死
动脉性脑梗死
起病形式 部位 形态 年龄
起病形式变化多样,通常为逐渐进 展的,以颅内高压症状为主
与引流静脉区域相一致,多发生在 皮层、皮层下及深部灰质核团
在大片状低密度影中出现不规则, 散在片状高密度影 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
常为突发性
符合脑动脉供血区,同时 累及皮质、髓质 扇形或三角形
中老年
影像表现 静脉窦异常密度/信号,梗死灶内可 供血动脉出现血管致密征,
见斑片状出血灶
较均匀低密度影
M,40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7小时
鉴别诊断:蛛网膜颗粒
• 局限性骨质缺损; • 缺损区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呈长T1、长T2信号; • 边界清楚,边缘光滑,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 增强扫描无强化。
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若血栓范围广,严重影响循环时,可出现血管怒张、脑
静脉淤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皮质及皮质下可见多 数出血点、出血性梗死或软化灶,病灶周围出现典型的 环状出血点。
临床表现
•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见炎性静脉窦血栓形成。 • 神经系统症状因受静脉窦的部位、范围、血栓形成的速
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的静脉都血栓形成,常规肝素治 疗失败,可在血栓窦内进行血管溶栓治疗,在产后期间可 采用局部取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淤滞。
发病机制
1. 静脉血流滞缓: 2. 静脉管壁损伤: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 伤、感染性损伤; 3. 血液成分改变:血黏度增加、凝血活性 增高、抗凝血活性降低 。
临床表现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 性,其症状、体征表现各异。
•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 缺损、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盘水肿等。
影像学特点
• CT及CTV
CT特征性改变为静脉窦内异常高密度灶,即条索 征。增强扫描后上矢状窦后可见空三角征。CT的间接 征象是脑水肿、梗死、出血性梗死和脑室系统改变, 但20%~30%的患者CT扫描显示为正常。
CTV可显示梗死部位的静脉窦影像缺失或不清楚, 而侧枝静脉血管则显像清楚。
CT增强后,窦汇处见“空三角征”,直窦与大脑大 静脉内见充盈缺损,右额叶有局部水肿
影像学特点
• MRI
急性期: 发病<1周,T1、T2加权相上静脉窦正常血
管流空现象消失,T1等信号,T2低信号;
亚急性期: 发病1~2周,T1、T2均示高信号(高铁血
术及支架置入术等。
Thank You!
治 疗
• 病因治疗:抗生素应用、纠正脱水、增加血容量、降低 血粘度、改善脑血液循环等; • 对症治疗:脱水降颅压,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治疗等; • 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 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下溶栓或清除血栓,效果好(尿
激酶或链激酶等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指脑静脉和/或静脉窦内形成血栓,引起相应脑静脉和/或静脉窦的血流受阻。
该疾病多见于儿童和年轻成年人,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神经系统症状等。
本文将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眩晕等颅内高压症状,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常在早晨或清醒时加重,并可伴随咳嗽、用力、弯腰等情况加重。
患者还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在婴幼儿中,可表现为烦躁、食欲不振、哭闹等非特异性症状。
2.颅内体征: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常常引起颅内体征,如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颅内高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眼球突出等。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肌肉抽搐等。
3.神经系统检查: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瘫痪等。
局部体征可见于患者的颅内动脉分布区域,如单侧肢体活动受限、病灶内肢体活动减弱等。
4.其他症状:患者可伴随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血栓形成等。
血栓形成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面部和颈部静脉窦水肿、侧脸红色等。
1.年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见于儿童和年轻成人,尤其是女性。
这一点与动脉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特点有所不同。
2.症状的多样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症状广泛,且常常缺乏特异性。
在临床上,对于有颅内高压症状,尤其是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尽早进行相关检查。
3.其他疾病的干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症状与其他疾病,如偏头痛、脑膜炎等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和延误治疗。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神经系统症状等。
对于有这些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医生还需要注意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小静脉呈雪花样扩张
完整ppt
26
]二聚体的价值与意义
¯CVST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范围很大,并且没有特 异性。
¯但在发病早期大多数病人D二聚体水平升高,故D二聚 体水平不高的患者患CVST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除外 患CVST。
¯最近的一项对26例CVST患者的研究表明,在发病22 天内,其中的20例D二聚体升高(27),所以对D二聚 体升高的可疑患者应急诊行MR和MRV检查已明确是否 患有CVST。
完整ppt
8
主要脑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
Ø横窦血栓形成 86% Ø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62% Ø直窦血栓形成 18% Ø脑浅部静脉血栓形成 17% Ø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12% ØGalen静脉及脑内静脉血栓形成 11%
完整ppt
9
病因
CVST是在19世纪初被首先诊断的,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认为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上矢状窦。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 对CVST有了新认识,现在并不认为它是因脓毒血症引起的脑静脉系统 血栓,多种疾病都可引起CVST或成为CVST的促发因素。
|如果CVST 继发于可迅速消退的危险因素,口服抗凝治疗可持续3个月;
|对于原发性 CVST 、合并颅外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具有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 患者,如蛋白 C 和蛋白 S 缺乏、杂合性 Ⅴ 因子 Leiden 突变或凝血酶原 G20210A 突变,推荐口服抗凝治疗6~12 个月。
|对于存在严重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如抗凝血酶缺乏、纯合性Ⅴ因子 Leiden 突变或≥2 种血栓形成倾向,其复发风险很高,应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1. 先天性因素:包括凝血酶缺乏症、蛋白S和蛋白C缺乏症、Leiden V因 子突变、血栓素基因突变等。
2. 感染性因素: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膜炎、脑脓肿及全身感染等。 3. 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Wegener’s肉芽肿,肉状瘤病和Behcet’s
病、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等。 4. 获得性易形成血栓状态:包括肾病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高同型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
完整ppt
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Ø 脑静脉系统解剖 Ø 病理 Ø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Ø 临床表现 Ø 影像学诊断 Ø 治疗及预后
2020/8/16
完整ppt
2
脑静脉系统解剖
2020/8/16
大脑静脉系统的解剖图解
完整ppt
3
颅内静脉的解剖
1.上矢状窦 2.下矢状寞
3.直寞 4.窦汇 5.横窦 6.乙状窦 7.枕窦 8.大脑大静脉 9.基底静脉(Basal vein of Rosenthal) 10.大脑内静脉
11.隔静脉
12.丘纹静脉
13 大脑上吻合静脉(vein of Labbe)
14.大脑中浅静脉
15.Trolard 静脉(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间的大吻合支)
|对于具有≥2 次原发性颅外静脉血栓形成客观证据的患者,也推荐永久性抗凝治疗。
完整ppt
32
治疗及预后
溶栓和介入治疗
经微导管rtPA或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CVST,迄今为止仅有少数小样 本研究,其给药方法也无统一规范,一般团注后持续或间歇给药直至再通 或部分再通,同时给予全肝素治疗。 。
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静脉窦内置管溶栓、颈动脉内溶 栓治疗等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个例或小样本报道(31,32)。
脑膜癌病。
完整ppt
29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Ø 脑静脉系统解剖 Ø 病理 Ø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Ø 临床表现 Ø 影像学诊断 Ø 治疗及预后
2020/8/16
完整ppt
30
治疗及预后 ]抗凝治疗
]应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对诱因的治疗如抗感染、停用 口服避孕药等;抗凝(肝素、华法林)、溶栓(尿激酶、t -PA) 、减轻脑水肿、抗癫痫等。
]治疗原则:不考虑临床表现、病因和CT所见,都应用 抗凝治疗(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甚至有颅内出血的 病人也不是禁忌症。
]急性期过后给华法令。
完整ppt
31
治疗及预后 ]抗凝治疗
• 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的最佳疗程尚不清楚;静脉窦血栓形成 属于很严重的静脉血栓,因此长期治疗的标准要适当放宽。
• EFNS2006版指南认为:
] 间接征象
•
出血或出血性梗塞
•
SSST-脑半球表面
•
DCVT-基底节和双侧丘脑
•
脑室缩小完整ppt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 17
]影像学诊断:CT
直接征象
Ø三角征(δ征)指增强后上矢状窦后角可见
一空的三角形影,阳性率为70 % ØCT平扫,上矢状窦呈高密度。
Ø条索征
条索状征指栓塞的静脉增
强前所见, CT平扫见于皮
完整ppt
28
CVST诊断要点
•(1) 多为青年 •(2) 病前上呼吸道感染、劳累及饮酒等可诱发 •(3) 多为急性起病,病情逐渐进展 •(4) 首发症状主要为头痛伴呕吐及视乳头水肿 , 伴 或 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也可以视力障 碍、肢体无力或精神异常起病。
•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和非高血压性出血、
层静脉、直窦及Galen静脉
条索征
等部位高密度。
2020/8/16
完整ppt
18
静脉窦血栓伴脑出血
完整ppt
19
]影像学诊断:MRI
¯在MR上血栓信号因时间不同而异: ¯发病后 1 ~ 5 d ,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消失 ,T1 等信号 ,T2 低信号; ¯发病6~15 d ,T1、T2 均为高信号; ¯16 d~3 个月,T1、T2 信号减弱,流空信号逐渐增强; ¯ 持续闭塞表现为发病 4 个月后 , 有些病人仍可见持续 管腔内等信号,无正常流空信号。
完整ppt
27
]脑脊液改变
•多数患者颅内压 > 300 mmH2O , 腰穿平均压力 (309±100) mmH2O。 •脑脊液蛋白及白细胞大多正常,也可轻度升高
•脑脊液红细胞可增多 •白细胞增多在急性期 3 d 以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 d 内转为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 ,7 d 内则见有吞噬含 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2020/8/16
完整ppt
15
]CVST影像学诊断
]CT、CTV ]MRI、MRV
]DSA(动态观察)金指标?
]TCD
完整ppt
16
]影像学诊断:CT
•
脑 CT 为神经科急诊首选方法,虽有约 25-
30% CVST的CT表现正常,但可用于排除其他病
变。
] 直接征象
•
条索征、三角征(空delta征)
¯MRV可很好地显示脑静脉窦和静脉,但单纯使用MRV不能区别是 静脉血栓还是脑静脉发育不良,特别是一侧横窦和乙状窦发育不 良很常见。
¯因此用脑MR检测到静脉窦或静脉中的血栓,同时脑MRV发现相
同部位静脉窦或静脉的闭塞或狭窄, 二者结合使用被认
为是目前诊断CVST的金标准。
完整ppt
22
]影像学诊断:MRI
半胱 氨酸血症、妊娠和产褥期。
完整ppt
10
病因
5. 血液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和先天性 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等。 6. 药物:口服避孕药、冬酰胺酶、停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和类固醇治疗等。 7 .外伤和机械性操作:头外伤、颈部外伤累及颈静脉、神经外科手术、腰穿、颈 静脉导管操作等等。 2.8其它:硬膜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严重脱水、消耗性疾病(恶液质、 晚期癌症)、心衰、休克、酮症酸中毒、高热、颅内肿瘤和其它恶性肿瘤等均可 引起或促发CVST。
2020/8/16
完整ppt
6
]病理学特点
]大体:静脉和/或静脉窦新鲜或陈旧血栓;脑水肿、梗死或出 血性梗死。 ]镜下:缺血/出血性改变。 ]结局:静脉出血性梗死累及皮层和邻近的白质—SAH、硬膜 下或颅内血肿
2020/8/16
完整ppt
7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Ø 脑静脉系统解剖 Ø 病理 Ø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Ø 临床表现 Ø 影像学诊断 Ø 治疗及预后
16.海绵窦
17.斜坡静脉丛
18.岩上空
19.岩下窦
20. 蝶顶窦
完整ppt
4
]解剖学特点
]静脉无肌纤维,无收缩力,无瓣膜 ]不与动脉伴行 ]大脑静脉有丰富的吻合支 ]浅、深静脉均先注入硬膜窦 ]上矢状窦也引流板障静脉的血液 ¯静脉压与颅内压接近
完整ppt
5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Ø 脑静脉系统解剖 Ø 病理 Ø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Ø 发病机制 Ø 临床表现 Ø 影像学诊断 Ø 治疗及预后
完整ppt
23
]影像学诊断:DSA
]用于不能做MRI和MRV或诊断不清的病人, 特别是孤立的皮层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 ]最佳征象-静脉或静脉窦部分/完全充盈缺损
]优点:动态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变化,为 临床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完整ppt
24
]影像学诊断:DSA
•典型的征象: •1 部分或全部脑静脉/窦充盈缺损 •2 静脉期见皮层静脉显示差或突然截断,或一小的无血管区 由扩张的螺旋状侧枝包绕,提示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3 排空延迟: DSA 显示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从颈内动脉颅内 段显影开始,至静脉侧窦显影消失)均明显延长至11秒以上, 最长达20余秒
约15 %的CVST病例病因未明(20-25% )。
完整ppt
1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Ø 脑静脉系统解剖 Ø 病理生理改变 Ø 病因及流行病学调查 Ø 临床表现 Ø 影像学诊断 Ø 治疗及预后